标题:印光法师赞昙鸾法师及《往生论注》 内容: ○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 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 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 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 陈隋则有智者。 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 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大行,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 由此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矣。 (《增广文钞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及至大教东来,庐山创开莲社,一唱百和,无不率从。 千五百余年来,潜修显化者,多难胜数。 举其尤者,元魏则有昙鸾,陈隋则有智者,唐则有道绰、善导、怀感、飞锡、承远、法照、少康、大行。 如上诸师,悉皆道超十地,德震九重。 无一法而不通,唯此法以是尚。 (《增广文钞陕西南五台山大觉岩西林茅篷专修净业缘起记》)○迨至大教东来,远公大师,遂以此为宗。 若终公之世,三十余年之内,其入莲社而修净业,蒙接引而得往生者,则多难胜数也。 自后若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莫不以此,自行化他。 昙鸾著《往生论注》,妙绝古今。 智者作《十疑论》,极陈得失;著《观经疏》,深明谛观。 道绰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 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 清凉疏《行愿品》,发挥究竟成佛之道。 永明说《四料简》,直指即生了脱之法。 (《增广文钞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往生论注》阅一遍。 文义显豁直捷。 真能上继匡庐,下启天台、西河、长安等。 宜细看之。 (《增广文钞与康泽师书》)○《往生论注》,照光标示,已标过否? 此书文理甚好,宜熟看之。 (《增广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三》)○所言看书,汝身膺职务,无多闲暇,只可先从《文钞》、《嘉言录》起。 而《净土三经》、《往生论注》、《彻悟语录》、《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净土指归集》、《龙舒净土文》,宜详看。 其余若禅宗,教家天台宗、贤首宗、慈恩宗,并及密宗,且置之,以力不暇及。 (《文钞续编复杨慧昌居士书》)○净土经典甚多,《钞》中多皆具录。 如《观经善导疏》(现南京观音庵新刻,颇比前杨仁山刻者的确多)、《无量寿经疏》、《普贤行愿品疏抄撷》(此范古农所撷)。 《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普贤行愿品》,为净土四经。 《往生论注》,此须请北京新刻者,一则错讹少,二则眉目清,此书好极。 《弥陀疏钞》,虽复广大精微,但以文繁义广,反令初机难以得益。 而《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第一妙解,乃古今绝无而仅有者,切勿以等闲视之,则幸甚。 (《文钞三编复王尊莲居士书》)○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 净土法门,了生死无上妙法也。 一代时教,浩若渊海。 其究竟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者,唯净土一法而已。 以下凡信愿念佛,即可带业往生。 上圣若肯回向,速得圆成觉道。 仗佛慈力,与唯仗自力,其难易固日劫相倍。 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 复宗《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论》。 示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 具显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法。 于观察门,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 凡见闻者,悉愿往生。 昙鸾法师,撰注详释。 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 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 夫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 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 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自行化他,同归净土者,有由来矣。 知此,则唯执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惊、憬然悟。 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极乐。 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常时亲炙阿弥陀佛,以冀证无生忍,圆满菩提而后已也。 吾言不足信,请质之普贤菩萨,自可无疑矣。 (《增广文钞往生论注跋》)○蕅益大师所选《净土十要》,实为净宗最要之妙典。 成时大师欲为广布,特节略之,致使有文义隐晦,稍拂初机之处。 因搜罗原本,特为排印,仍作四册。 以卷有薄者,遂取古德宏扬净土之要文附之。 如帝网珠,互相辉映,诚为净宗一大快事。 窃以天亲菩萨《往生论》,净宗之要典也,世罕流通。 昙鸾法师之注,文畅达而义深邃,洵足开人正智,起人正信,乃净业学人之大导师。 惜中国久已失传,清末杨仁山居士请于东瀛,刻以流通。 因论、注相联,初机殊难分判。 乃逐段标出,令徐蔚如居士刻于北京。 今拟将此书,并《莲华世界诗》,合作一册,以作《净土十要》之附本,冀与《十要》并传于世。 庶可熢[火+孛]火宅,常被焚烧之同伦,知此宅之外,原有最极清净安隐之家乡。 从兹当仁不让,贾勇先登,同出五浊,同登九品,同预莲池海会,同侍无量寿佛,以渐证夫无生法忍,与无上菩提。 得以上不辜于佛化,下不负于己灵,方可名为真大丈夫也已! (《净土十要往生论注重排序》)○四十八愿中,十念称名,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此约平时说。 以五逆罪大,谤法不信,此种罪障,岂悠悠泛泛之修持所能灭乎? 《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 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 除此念外,绝无他念。 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 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 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 《往生论》谓谤法者,决定不生。 以既谤正法,自无正信,何能往生? 此极劝人生正信耳。 若先曾谤法,后知改悔,则得往生。 譬如病愈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 若谓谤法之人,后纵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 与儒教尚不合,况佛以一切众生同具佛性,皆当成佛乎? 《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是知儒、佛皆以改过迁善,以期希圣希贤、断惑证真为事也。 世人不善会其意,徒执其文,自生障碍,可不哀哉! (《文钞三编复陈薪儒居士书》) 发布时间:2025-03-02 08:56:1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10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