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师的家书 内容: ◎ 良 价在禅宗曹洞宗创始人之一洞山良价禅师的语录中,收有三封家书。 《辞北堂书》、《后寄北堂书》是他写给母亲的,《娘回书》则是他母亲的回信。 这些信,读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辞北堂书》是洞山禅师初出家时给母亲的信。 他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深深感激,认为即便尽世之资财以供养,也终难以回报父母养育之深恩。 但他认为即使能以世资供养父母,而人仍是无常,难脱生死轮回。 若欲报答父母养育之深恩,唯有出家,超越生死苦海,度脱历代先祖出离轮回。 原文如下:辞北堂书伏闻诸佛出世,皆从父母而受身;万汇兴生,尽假天地而覆载。 故非父母而不生,无天地而不长,尽沾养育之恩,俱受覆载之德。 嗟夫! 一切含识,万象形仪,皆属无常,未离生灭。 虽则乳哺情至,养育恩深,若把世赂供资,终难报答,作血食侍养,安得久长? 故《孝经》云: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不孝也。 相牵沉没,永入轮回。 欲报罔极深恩,莫若出家功德。 载生死之爱河,越烦恼之苦海,报千生之父母,答万劫之慈亲。 三有四恩,无不报矣。 故经云:一子出家,九族生天。 良价舍今世之身命,誓不还家;将永劫之根尘,顿明般若。 伏惟父母心开喜舍,意莫攀缘,学净饭之国王,效摩耶之圣后,他时异日,佛会相逢。 此日今时,且相离别,良非遽违甘旨,盖时不待人。 故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 伏冀尊怀莫相寄忆! 并附颂曰:  (一)未了心源度数春,翻嗟浮世谩逡巡。 几人得道空门里,  独我淹留在世尘。 谨具尺书辞眷爱,愿明大法报慈亲。 不须洒泪频相忆,譬似当初无我身。 (二)岩下白云常作伴,   峰前碧嶂以为邻。 免干世上名与利,  永别人间爱与憎。 祖意直教言下晓,   玄微须透句中真。 合门亲戚要相见, 直待当来证果因。 《娘回书》是母亲写给她儿子洞山禅师的回信,信中讲述了怀胎养育的艰辛及她对洞山禅师的深情。 对于洞山禅师的出家请求,母亲虽然难舍,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听任。 然而,世间母子情分是难以割舍的。 这种思念之苦,恋子之痛,即使我们今人读来,也不免情动。 此时,母亲已明佛法旨趣,因此,她殷殷叮嘱儿子,既已出家,一定要潜心于道业,以便能像目连尊者救母一般,舍小恩,尽大孝。 想来,母亲的信,如一溪潺潺的清澈之水,洗涤洞山禅师的心。 他牢记母亲叮嘱,潜心禅修,多方参学,最终从过桥时看到水中的影子而开悟,成为一代祖师。 家书弥足珍贵。 故诗人说:家书抵万金。 造就一代禅师的伟大母亲,她的家书,岂止抵万金? 原文如下:娘回书:吾与汝夙有因缘,始结母子恩爱情分。 自从怀孕,祷神佛:愿生男儿! 胞胎月满,性命丝悬。 得遂愿心,如珠宝惜,粪秽不嫌于臭恶,乳哺不倦于辛勤。 稍自成人,遂令习学。 或暂逾时不归,便作倚门之望。 来书坚要出家,父亡母老,兄薄弟寒,吾何依赖? 子有抛娘之意,娘无舍子之心。 一自汝住他方,日夜常洒悲泪。 苦哉! 苦哉! 今既誓不还乡,即得从汝志。 不敢望汝如王祥卧冰、丁兰刻木,但如目连尊者度我,下脱沉沦,上登佛果。 如其不然,幽谴有在,切宜体悉! 《后寄北堂书》是洞山禅师出家十年之后给母亲的信。 在信中,洞山禅师回顾修学历程,劝说母亲收心慕道,摄意归空,再莫作俗人之状--难舍离别之情,倚门盼儿归家;并劝勉俗世兄弟多尽孝心,奉养母亲。 同时,他对母亲说,他希望以自己修道参禅的功德,回向给母亲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原文如下:后寄北堂书良价自离甘旨,杖锡南游,星霜已换于十秋,岐路俄经于万里。 伏惟娘子收心慕道,摄意归空,休怀离别之情,莫作倚门之望。 家中家事,但且随时转。 有转多,日增烦恼。 阿兄勤行孝顺,须求水里之鱼;小弟竭力奉承,亦泣霜中之笋。 夫人居世上,修己行孝,以合天心。 僧有空门,慕道参禅,而报慈德。 今则千山万水,杳隔二途。 一纸八行,聊申寸意。 并附颂曰:不求名利不求儒,  愿乐空门舍俗徒。 烦恼尽时愁火灭,   恩情断处爱河枯。 六根戒定香风引,   一念无生慧力扶。 为报北堂休怅望,譬如死了譬如无。 摘自《洞山良价禅师的语录》 发布时间:2025-03-08 08:23:1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10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