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虚云老和尚的慈悲开示 内容: 明因识果,自能放下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 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 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 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 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 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 因是因缘,果是果报。 比如种谷,以一粒谷子为因,以日光风雨为缘,结实收获为果。 若无因缘,决无结果也。 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其要在于明因识果。 明者了解义,识者明白义。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 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 纵有恶果,都是久远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 例如古人安世高法师,累世修持,首一世为安息国太子,舍离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债,其债主在中国。 于是航海而来,到达洛阳,行至旷野无人之境,忽觌面来一少年,身佩钢刀,远见法师,即怒气冲冲,近前未发一言,即拔刀杀之。 法师死后,灵魂仍至安息国投胎,又为太子。 迨年长,又发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今世尚有命债未还,债主亦在洛阳。 于是重来,至前生杀彼身命者家中借宿。 饭罢,问主人曰:汝认识我否? 答曰:不识。 又告曰:我即为汝于某月某日在某旷野中所杀之僧是也。 主人大惊,念此事无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魂来索命,遂欲逃遁。 僧曰:勿惧,我非鬼也。 即告以故,谓我明日当被人打死,偿夙生命债,故特来相求,请汝明日为我作证,传我遗嘱,说是我应还他命债,请官不必治误杀者之罪。 说毕,各自安睡。 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见僧之前,有一乡人挑柴,正行之间,前头之柴忽然堕地,后头之柴随亦堕下,扁担向后打来,适中僧之脑袋,立即毙命。 乡人被擒送官,讯后,拟定罪。 主人见此事与僧昨夜所说相符,遂将僧遗言向官陈述。 官闻言,相信因果不昧,遂赦乡人误杀之罪。 其僧灵魂复至安息国,第三世又投胎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师也。 因此可知虽是圣贤,因果不昧,曾种恶因,必感恶果,若明此义,则日常生活逢顺逢逆,苦乐悲欢,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爱,自然能放得下,一心在道,什么无明贡高习气毛病,都无障碍,自易入道了。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出家人天天讲修道,如何谓之修道呢? 修是修造,道是道理,理是人人的本心。 这心是怎样的呢? 圣言所表,心如虚空,说一个空字有点笼统,空有顽真之分。 我们眼所见的虚空,就是顽空;那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灵明妙用,随处自在,能含一切万物的才是真空,修行人要明白这样的真空。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清清白白,明见无疑,就是见道。 拿北京来作比喻,若从地图看北京,有方的圆的,横的竖的,宫殿街道,南海西山等等名目。 看到能背得出,终不如亲到北京一次,随你提起哪里,他不用看图就能说得清清楚楚;只看图而未曾到北京的人,别人问起来虽然答得出,但不实在,而且有很多地方答不出的。 修行人见道之后,如亲到北京,亲见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的本性,不同依文解义的人,只见北京图而未亲到北京。 空就能摆得开,无挂无碍,不空就摆不开,就有挂碍,所说和所做就不一样。 所以说: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 色空原来无碍,若实在明见此理,则任他天堂地狱,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挂无碍。 不明此理的人,虽能说得天花乱坠,也无真实受用。 古来有一位老修行,在大众会下住了多时,度量很宽,待人厚道,常能劝人放下放下,有人问他:你这样劝人教人,你自己做到没有? 他说:我在三十年前就断无明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呢? 后来觉得在大众会下,还是有些不自由自在,所以就跑到深山住茅庵去。 这回独宿孤峰,无人来往,自由自在,以为就真无烦恼了。 谁知有一天在庵中打坐,听到门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闹闹地说到庵里去看看。 有说不要动修行人的念头,又有说既是修行人,念头是不会动的。 后来牧童都进去了,老修行坐在蒲团没有理他们。 他们找吃的找喝的闹个不休,老修行不动不声。 牧童以为他死了,摇他也不动,但摸他身上还有暖气。 有人说:他入定了! 有人说:我不相信。 于是有人拿根草挑他的腿,老修行还是不动,挑他的手也不动,挑他的肚脐也不动,挑他的耳朵亦不动,挑他的鼻孔,老修行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于是大骂道:打死你这班小杂种! 那时观世音菩萨在空中出现说:你三十年前断了无明的,今天还放不下吗! 可见说得一丈不如行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被境转真不容易! 憨山大师《费闲歌》说:讲道容易修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间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 我们既为佛子,若不下一番苦心,徒然口说,也是无补于实际的。 生死心切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人到年老时,百般痛苦,耳不聪,眼不明,四肢无力,吃不得,睡不得,行不得。 这种苦处,年轻人是不晓得的。 我年轻时和你们一样,看见老来呆,总不愿意,说话他听不到,眼泪水和鼻涕,看见就恶心,怕和老人一块住。 现在我老了,才知道老的苦。 人老了就一天不如一天,我从云门闹事后,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久已是一朝卧疾在床,众苦萦缠逼迫,晓夕思忖,前路茫茫,道业未成,生死不了,一口气不来,又要投生,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 少年不修,晚年就会如此。 你我现在都是堂堂僧相,容貌可观,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就不要把这善根种子打失了。 洞山(良价禅师)问僧:世间何物最苦? 僧云:地狱最苦。 山云:不然。 向此衣线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 能明大事,即无地狱因,故地狱未为苦;而不了自心,最为苦也。 想明大事,就要努力精进;不要悠悠忽忽,兀兀度时。 白天应缘遇事要作得主,白天能作主,梦中才作得主,梦中作得主,以至病中作得主,则临命终时才做得主,这几样作得主,是由平常能强作主宰而来的。 能强作主宰,就易悟道了生死;不悟道,生死不能了。 悟道不难,总要生死心切,具长远坚固向道之心,至死不退,今生能不退,虽未悟,来生再努力,何有不悟之理。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位位都是经过久远劫来,长期修习才成功的。 我们生死心不切,不发长远心,病来知念生死,病好道念就退了,所以《楞严经》说:凡夫修行,犹隔日疟。 病时有道,病退无道。 无明起时如疟,退则好人。 故要努力精进,生忏悔心,坚固心,不要今日三明日四。 修行要一门深入,以一门为正,诸门为助。 各修一门,彼此不互谤,谤法轻法慢法都不对。 欲想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互谤是佛法的衰相。 佛子专心向道,痛念生死,衣不足,食不足,睡不足。 昔裴休丞相,送子出家,子是翰林,拜沩山祐祖,名法海,训以警策箴云: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 别人睡时你休睡,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沩山老人要他每天挑水供养大众。 有一天,他挑水挑得太累了,心里说: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 回来时,沩山老人问他:你今天说什么话? 法海答曰:没有说什么。 后来沩山老人揭穿他心里的话,并说:老僧一打坐,能消万担粮。 所以出家人不管你出身怎样富贵,到了佛门,就要放下一切,专心向道,才算是本色禅和。 摘自虚云和尚《云居山方便开示》) 发布时间:2025-03-12 08:15:4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10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