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二、问答选 内容: 十二、问 答 选㈠、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问一:显教说成佛须三大阿僧祇,而密教说即身成佛,其异同处何在? 凡夫慧照观心,有即身成佛之可能否? 答一:密教外,禅宗亦言即身成佛,华严宗亦言三生成佛,此皆大乘教之一部份。 禅宗自法身言,悟法身即成佛;密宗自身修成幻化身,即成化身佛。 至于说凡夫如何即生成佛,可用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用密宗先修幻身成佛;或用修净土法,临命终时往生净土不退,第二生亦即成佛。 但禅宗、密宗即生成佛,均非报身成佛,报身要修因感果,则净土宗二生、华严三生为极速,常途则三阿僧祗劫乃成佛也。 问二:观心功夫得力,八识中根本习气翻动时,每至心疲力竭,当如何降之? 以何方便乃能断尽一切烦恼,入自在无碍境? 答二:观心功夫,于八识亦有熏种起现关系,然以第六识为主。 由第六识如逆水行舟,回光返照,予影响于第七、八识,转变其无始习气,故颇费力。 惟有返观穷察,久久行之,透过第七识之障碍关头,始能永久观照。 欲透过第七识,须至第六识转变,妙观察智后平等性智始可现前。 以此第六识、第七识无分别智力久久行之,则八识方可得习气渐净。 故先修止观,观照心性;次用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之无分别智;至第八地,乃能断一切烦恼,达自在无碍境。 (程心勉记)(见《海刊》二十六卷十期)(附注)自「答姚际虞问」至此,皆「答问选录」中分出。 [选自《太虚大师全书第17编20酬对2答问66答徐恒志问二则》]㈡、佛学问答选徐恒志 著(一九九五年九月)1、什么是佛? 答:佛也称佛陀,译为觉者,能彻证人人本具的、寂然不动的、光明遍照的觉性;觉了一切烦恼都是因缘和合,虚妄不实;不受烦恼的干扰,朗然大觉,就称为佛。 2、什么是佛法? 答:能说明宇宙人生真理,能转化一切烦恼,能断除种种迷惑的方法,称为佛法。 3、什么是菩萨? 答:菩萨具体称菩提萨埵,译为觉有情,有两种含义:一、是求大觉的众生,称为觉有情;二。 是用佛法觉悟一切苦恼众生,称为觉有情。 4、佛法包括哪些部分? 答:佛法汪洋浩瀚,博大精深,它的内容可分为教法、理法、行法及果法四方面。 教是佛所说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说的义理;行是依理所起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证的觉果。 教和理是属于理论的范围,行和果是属于实践的范围。 佛法的理论,完全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而能指导实践的。 没有实践,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又是盲目的实践。 因此,佛法的教、理、行、果,是相互联系,分而不分的。 5、什么叫五乘佛法? 答:乘各种法,使达到一定的果位叫乘。 乘五戒法,生于人间的叫人乘;乘十善法,生于天上的叫天乘;乘四谛法而证阿罗汉果的,叫声闻乘;乘十二因缘法而证辟支佛果的,叫缘觉乘;乘六度、四摄法而达到成佛之果的,叫菩萨乘。 6、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如何理解? 答:佛法实际上只说一乘法成佛之法。 说二乘、三乘都是方便引导,使中途不至于畏难而退。 《法华经》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7、佛教与人生的关系如何? 答:人生是整个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短暂片段,充满着矛盾和苦恼。 佛法阐明宇宙实相和人生真谛,依之实践,能从根本上解脱一切烦恼与痛苦。 《法华经》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所以学佛的人,不作诸恶,力行众善;工作、学习一切照做。 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觉照,净化心地,不妄想、执著,不迷妄、颠倒,便可做到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离世法,而证佛法。 禅宗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可见,在世能觉,便是出世。 佛法与人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8、佛法最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答:佛法最主要的内容,在于教导人们息下生灭妄心,体悟本来不生不灭、无实无虚的真心,常住真心。 换句话说,是要人们找回失落已久的本心,明心见性。 9、什么叫三法印? 三法印对行者的关系如何? 答:一切事物运动变化,不是恒常不变,这叫诸行无常印。 一切事物周遍分析,无我可得,这叫诸法无我印。 自性不生不灭,灭一切生死流转之苦,无为寂静,这叫涅槃寂静印。 一切小乘经典,用这三法印印证,便可证明是佛陀所说,大乘经典却以一实相印,印证其所说的真理,明白这些世出世间真理,是学佛的重要基础。 10、什么叫实相? 一实相印? 答:实相就是离一切虚妄之相的真实相状,也叫作真如、圆觉,自性等等。 当我们依法实践,妄心逐步息下后,真实之相便得现,一实相印是三法印的综合和深化。 11、什么叫诸法实相? 答:世出世间一切事理、因果、性相等等,统称诸法;一切诸法都不离自性而有,全相即性,全性即相,真空妙有,融通无碍,故叫诸法实相;也叫真如、法性、法身、中道等等。 12、为什么说实相无相,亦无不相? 怎样理解? 答:通过依法修持,逐步证知自性本净,远离一切虚妄、生灭现象,故说无相。 虽自性无黏、无著,但一切事物无不随缘显现,了了分明,故说:无不相。 无相就是真空,无不相就是妙有。 13、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怎样理解? 答:虽见诸相,知其虚妄而不执著,境寂心空,当下便见清净寂灭的自性如来了。 但这全在勤苦修持、悟证,才能相应。 14、什么叫一切唯心造? 这个心指的是哪个心? 答:三界唯心,万物唯识。 说明众生流转六道,都是生灭妄心所造成。 所以这个心,是指集起的妄心。 《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 从总的来说,世间、出世间十法界的四圣六凡,皆唯心所造,心迷随于染缘,便现六凡;心悟随于净缘,便现四圣。 那么,这个心又是指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真如法性,因为从真起妄,全妄即真。 所以,《华严经》又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15、十方世界,不离一心怎么讲? 答:一心是指真如实相。 实相无相而又无不相,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十方世界,都在自性包含之中。 《楞严经》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16、十方世界和十方佛土有什么区别? 答:十方有无量世界,是一切众生所依止的国土。 佛所住、所教化的领土,叫佛土。 十方有无量佛土,其中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区别。 世界和佛土含义不同。 十方世界有无佛世界,如释迦已灭,弥勒未生的中间时期。 17、禅、净、密三宗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学禅从不思议处下手,直指当人本性,全仗自力。 净土以执持名号为重点,自力、他力兼顾。 密法着重身、口、意三密齐修,仗自力外,也仗他力。 故三宗下手方法不同,但归趣清净自心,彻证寂照本体,并无差别。 禅之灵光独耀,净之一心不乱,密之当相即道,毕竟又有何别? 这就是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18、为什么说净土法门是殊胜中之殊胜? 答:这娑婆世界众生,大都事多身忙,业重障深。 净土四种念佛法门中,以执持名号为重点,它的特点很多:(1)、下手容易,只念六字(或四字);(2)、收机最广,三根普利;(3)、带业可生,一生成办;(4)、自力之外,兼仗他力。 而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我今念佛之心,正是自心实相,即是法界全体。 所以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第一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19、为什么叫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的苦是怎样产生的? 答:娑婆世界译为堪忍世界。 因为这世界的众生,能够忍受贪、嗔、痴三毒,及种种苦恼的侵害、逼迫,不想出离。 一切苦恼的产生,主要是迷惑不觉,妄想执著所引起,所谓因惑造业,因业受苦。 20、有没有极乐世界? 在哪里? 极乐世界是什么样? 怎样产生的? 答:首先应该说明:世界无尽,众生无尽,十方有多种类型的无量、无数、无边世界。 现在天文学家已证实二千亿光年之外(一光年约十万亿公里)还有星系,证明世界是无有穷尽的。 佛经上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佛是严戒妄语的。 佛教的宇宙观已逐步为科学所证实。 当然,所谓西方只是指方立相,使学人有所归趣。 实际上哪有定相? 因为地球、行星等天体,都在不断运动中。 又极乐世界与我们这里由微尘所凝结的秽土也不同,所说七宝庄严等,只是借此处物体,方便说明。 正报也是莲花化生,清虚之身,无极之体。 与此处胎胞所生的不一样。 总之,这个世界是清净藏心和大慈悲愿力所显现。 在《密严经疏》上,已经说明:今是密严藏(包括极乐国土),但于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故非微尘成。 我们知道,电磁波是四维时空连续区的波浪,可以透过墙壁,普遍存在于虚空之中,如果转动接收器,那么全世界各地的情况,立即出现在当前。 在更高维空间的诸佛菩萨,他们的神通妙用,当然不是世间常识所能想像的。 21、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一了百了。 对吗? 答:绝大多数的人,都存着这种断灭见,只知道有形的肉体,不知道无形的觉性。 正如下棋,由于这一子之错,弄得全盘皆错。 22、什么叫六道轮回? 有没有六道轮回? 它是怎样产生的? 答:各种生命现象,概括为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由于自性迷妄颠倒,造作善恶诸业,执持不舍,不同的业力,形成了不同的生命现象--六道轮回。 凡夫迷悯不知,甚可怜悯! 23、求生极乐与求生弥勒净土有什么不同? 哪个容易? 哪个不容易? 答:极乐世界要从此地经过十万亿佛土,弥勒净土在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兜率天之内院。 好像往生这两种净土,有远近、难易的不同,近者易生,远者难生。 但所谓远和近是凡夫的一种分别心。 心净则土净,虽然西方极乐净土,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但是往生的人,可以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何远之有? 求生两种净土,都是各人的不同愿力,如果信愿具足,都易往生;若无信愿,都难往生。 24、什么叫妄心? 什么叫真心? 我们平时起用的是妄心还是真心? 两种心有什么不同? 答:起种种分别计度的是妄心。 妄想不起,寂而常照,叫真心。 没有修持功夫的人,平时都是分别、执著,妄心用事。 真心用而不著,念而无住;妄心处处黏滞,事事挂碍。 自在和不自在,正是两心的不同处。 25、怎样去掉妄心,使真心显现? 答:不能说去掉妄心,只宜说息下妄心。 比如去波觅水,那么水也不可得了。 一切佛法,目的都是息妄想,显真心。 所以只要依照佛的教法,认真实践,一旦妄想息下,我空、法空、常住真心,便能现前。 26、什么叫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答:念佛决生净土,故生则决定生;净土不离自性,故去则实不去。 比如明镜照物,镜中种种影像,了了分明(生),但镜体仍寂然不动(不去)。 这就是所谓生而无生,无生而生! 27、什么是戒、定、慧三无漏学? 答:戒、定、慧是修习佛法的总则,一切佛法都不离戒、定、慧。 戒如防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 又清净无染就是戒;寂然不动就是定;观照无碍就是慧。 是自心一物的三面,圆融而不可分离。 28、什么叫五戒、八戒、十善戒? 受持各戒有什么利益? 答: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叫作五戒。 在五戒基础上,改不邪淫为不淫戒,再加上不涂饰香鬘和不歌舞观听(也可以把这一条分为二条),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不食非时之食(即午后之食),这叫八戒;因有不非时食的斋法,故叫八戒斋。 十善戒是五戒的开展,从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去除十恶,做到十善。 行为上不杀生而保护生命;不偷盗而勤俭节约;不邪淫而纯洁清白。 言语上,不妄语而说老实话;不两舌而说团结话;不绮语而说朴质话;不恶口而说和善话。 思想上,不悭贪而广行布施;不嗔怒而难忍能忍;不愚痴而勤修智慧。 持五戒得人身,持十善生天道。 至于八戒斋是为在家人所制的出家法,以一日一夜为受持的期限。 常受此戒,不堕阿修罗,恒生梵天,或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等。 29、杀生有什么恶报? 放生有什么利益? 答:杀生得多病、短命等报。 《楞严经》说: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历千劫,常在生死。 又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若能常存慈心戒杀、放生,自得长寿、吉祥、眷属和顺等利益。 30、什么是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 我们能看到的是哪一种身的佛? 答:法身佛是诸佛的理体。 报身佛是功德所成就的果报,分两种:自受内证之法乐,叫自受用报身;为初地以上菩萨所显现,使其受广大法乐,叫他受用报身。 释迦牟尼佛,就是应化身佛。 也可以把应现佛身的作为应身,化现五趣之身的作为化身。 31、什么叫心外求法? 怎样做到不是心外求法? 答:虽修佛法,但心仍向外驰求,执取种种境相,随外境流转,不从心地上做功夫,这会增加系缚,叫做心外求法。 时时返观自心,念念消归自性,务使念寂心空,彻见真如本心,才不是心外求法。 32、什么叫六度? 六度中,前五度如足,后一度如目,是什么意思? 答: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称为六度。 因依此而修,能息烦恼妄想,度生死苦海。 但前五度正像足的运行,全靠后一度--般若慧目的指引,否则方向错误,岂能超度茫茫业海! 33、什么叫菩提心? 什么叫发菩提心? 答:上求下化,求正觉之心,叫菩提心。 有两种菩提心:(1)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为体;(2)缘理菩提心,安住于实相理体,成就上求下化的行愿。 至于发菩提心的发字,也有两种含义:一是发起,相当于缘事菩提心;二是开发,即心悟实相,明心见性,入见道位,悟后起修,圆证无上菩提。 34、怎样理解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可以生天堂,可以入地狱? 答:介尔是微细的意思。 我们日常现前的微细一念,即是法界、法性,能随染、净的因缘,生于四圣、六凡的十种法界。 所以,十法界都是唯心所作,可以生天堂、地狱。 《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35、什么叫正信? 什么叫信为道源功德母。 答:深信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和世、出世间的善根;深信自性具足诸法实相,便叫正信。 正信能使人趋向真理,生种种清净功德。 故《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36、什么叫正知正见? 以什么为标准? 答:所谓正知正见,即远离一切迷妄颠倒的邪知邪见。 例如以不净为净,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都是颠到。 以转迷为觉,了生脱死,离苦得乐,趋向菩提为目的。 便是正知正见。 以三法印、一实相印为标准,便是正知正见。 37、为什么学佛的人必须具备正知正见? 答:学佛的人如果不具正知正见,不从根本处下手,往往著相迷境,只求人天福报,便劳而无功。 正像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38、佛教有哪几宗? 答: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分宗立派,曾立十宗。 大乘有华严、天台、法相、三论、净土、密宗、律宗、禅宗八宗;小乘有俱舍、成实二宗。 39、普遍修学的是哪些宗? 答:以禅宗、密宗、净土宗为最普遍。 净土宗更甚。 40、这三宗大意如何? 答:禅宗是佛法的骨髓,以明心见性为主,离心意识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于不思议处,直指本心,自参自悟,全仗自力。 净土宗有四种念佛法门:观想、观像、实相、持名,而以持名念佛为重点,下手简易,人人可修,以即生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除自力外,兼仗他力。 密宗则是手结印,口持咒、意作观,三密相应,修法紧凑,三业同作,能获得殊胜的加持力。 三宗下手方便不同,但归元无二,都以自性实相为旨归。 41、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法门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三根普被摄收? 答:因为这个法门收机最广,下手最易,不劳分别考究,只要蓦直念去,念念即佛,当下圆成,一句弥陀,即是实相、不同偏渐修法,故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 上根人念到理一心不乱,便同破无明的法身大士;中根人念到事一心不乱,便同断见思惑的阿罗汉;即使下根凡夫,惑业未消,也可仗信愿的力量,带业往生净土。 44、什么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实相念佛? 答:观念阿弥陀佛报身的相好功德,叫观想念佛。 观念阿弥陀佛化身的形象,叫观像念佛。 观念阿弥陀佛法身的非空非有中道实相,叫实相念佛。 45、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最为殊胜? 答:因观想念佛,境广心粗,不易成就。 观像念佛,有像可观,离像难现。 实相念佛也不易契入。 而提起一句洪名,妄想立即转化,简单易行,故持名最为殊胜。 46、为什么有人轻视念佛法门,认为太简单、难生信? 答:许多人认为佛法深广,一句简单佛号,岂能摄尽! 不知佛法虽广,而念佛是向业习切近处下手,恳切地一念提起,诸妄顿消,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下手虽易,成功很高。 若只知好高骛远,往往虚耗光阴和精力,难得佛法的真正利益。 47、一句佛号,即是佛的法身,具足一切功德。 怎么讲? 答:蜂蜜一滴,具有百花之精。 一句佛号也是这样,是阿弥陀佛多劫修持功德的结晶,念佛便是以果地之觉,作为因地之心。 48、为什么说:称佛名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答:这是《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正因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至诚称名能消多劫重罪。 49、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也可往生,如何做到这点? 答:《观无量寿佛经》中说到:即使是五逆十恶的人,临终之时生大恐怖,听从善知识的教导,至心念佛十声,也能往生。 这时正像有人被贼追赶,前无出路,后无退路,一心寻船渡江,只此一念,更无二念,便能伏住惑业,顿出生死。 所以《大智度论》说: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迫,生大怖畏。 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 但这种不断惑业而得往生,绝不能侥幸而得,如平时没有笃实的念佛功夫,就难以把握。 如能平时真为生死,信真愿切,行持踏实,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也得往生。 50、若人命终临危之际,不能念佛,怎么办? 如何解决? 答:在命终临危之际,种种善恶业力,自然现前。 强者先牵,自力不能转化,又没有善知识在旁指点、提醒,难免刹那之间随业流转,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平时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是何等的重要啊! 51、带业往主指的是什么业? 答:善业是菩提阶梯,与觉性相应,带去自不待言。 所谓带业往生,所带的主要是恶业,因虽然念佛,惑业尚未消除,但平时信愿真切,临终至诚,恳切,便能伏惑往生--伏住惑业,使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不起现行,心不散乱,便得往生。 52、什么叫净念相继? 答:起初是以六字洪名,作为净念,念念相继。 随着持名功夫的深入,便能使自性清净心态相继现前,无念而念,念而无念。 定慧圆明,寂照同时了。 53、什么是念而无念? 无念而念? 答: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别想便是无念,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了了分明便是正念。 这样久久念去,便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境界。 54、为什么说一句佛号是名无上深妙禅? 答:一句佛号,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声相依,久久功纯,念到妄想脱落,自然寂照现前,这就是所谓暗合道妙,巧入无生。 所以经上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55、什么叫万缘放下? 答:种种事事物物,种种六尘境界,念而无住,接而不染,心里没有粘著,这是真真万缘放下,不是一切抛弃。 万事不管、消极逃世叫万缘放下。 《金刚经》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这是万缘放下的很好说明。 56、什么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答:这是说明自性的本体和妙用。 正像一座大圆明镜,镜体虽空寂不变,而能随缘照物显影。 57、什么叫我执、法执? 为什么要破除我执、法执? 答:所谓我执,是对虚幻不实、五蕴和合的身心,固执是能自在主宰的实我;由于本来无我中,妄生执著,处处以我为中心,便产生了种种烦恼。 法执是固执一切诸法,以为实有,不知一切事物都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由于执著于我,便成烦恼障,招感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 由于执著于法,便成所知障,招感三界的变易生死。 所以学佛就是要化除这二种执著。 58、迷是众生,悟了即成佛,怎么讲? 答:以妄想为真实,迷妄颠倒,不知不觉,便成六道流转的众生。 明悟自性本空,寂然不动,而能随缘起用,便成光明自在的佛道。 59、什么叫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答:见惑可分为五利使和五钝使。 五利使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固执自身的恶见等,以为最胜)、戒禁取见(固执不合理的禁戒等,以为最胜)。 五钝使就是贪、嗔、痴、慢、疑五种。 利使好像刀口,钝使好像刀背,利使的造业,是与钝使分不开的。 所以修行到了小乘见道位,这利、钝十使(五见与疑,叫作亲迷之惑;依于五见等所起的贪、痴、慢,叫疏迷之惑)便同时断尽。 因为这十使是见道位中所断之惑,故简称见惑。 至于依于妄情而贪着一切可爱之境等的真正三毒贪、嗔、痴和慢,是小乘修道位进一步思维与修习真理,渐断的惑,简称思惑。 见思惑是粗惑,叫烦恼障,能招致三界内的分段生死。 尘沙惑和无明惑是细惑,叫所知障,能招致三界外的变易生死,又前二种也叫枝末无明,后二种也叫根本无明。 60、三毒是什么? 如何消灭三毒? 答:三毒就是贪、嗔、痴,在六种根本烦恼中,这三种力量特强,故称三毒。 依照当机之法,努力实践,并常与自己习气斗争,就像经上所示:譬如一人与万人战,就可以使习气逐步转化。 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61、为什么佛教特别强调因果? 答:因果是事物的发展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是因必得如是果。 佛法认为世出世间一切都不离因果法则。 62、为什么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答:凡所作之因,迟早必然得果,只是时间问题。 菩萨智慧明朗,为了怕得恶果,预先断除恶因。 众生迷昧,不信因果。 但不断除恶因,恶果终是难免的。 63、有些人做坏事还享福,做好事的人不顺利。 为什么? 答:按照佛法所说的因果报应,必须结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来观察、分析。 偈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64、为什么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答:菩提心即是成佛之心。 我们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目的是为了成就无上菩提。 如一切行持不以菩提为归,虽修善法,得福的时候很容易造业受报,这不正是为魔作事业?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故修行人时时不忘菩提心十分重要! 65、什么叫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从教理上说明修行的阶段和位次。 其中十信是修观行的位次,信常住真心的理体,并无疑惑。 十住、十行、十回向是离真如不远的相似位次,也叫三贤位。 其中十住是已断见思惑和三界内的尘沙惑(不能知三界内凡夫的病与应施的药,叫界内尘沙惑)。 十行是已断三界外的尘沙惑(不能知三界外三乘人的病与应施的药,叫界外尘沙惑)。 十回向伏无明惑。 十地也叫十圣位,能破无明,见佛性,证到的人都是法身大士。 以上是从别教立论,经过等觉到妙觉,共破十二品无明。 如果按照层次较高的圆教,共须断四十二品微细无明,才证妙觉极果,成清净法身。 66、什么叫涅槃? 答:涅槃译为圆寂。 德无不备叫圆,障无不尽叫寂。 67、什么叫有余涅槃,无余涅槃? 答:己灭生死之因,不再流转六道,但所依的有漏之身尚未灭掉,故叫做有余涅槃。 已灭生死之因,所依的有漏之身也已灭掉,叫无余涅槃。 68、什么是分段生死? 什么是变易生死? 两种有什么不同? 答:由于见思粗惑未断,而受六道分分段段的生死叫分段生死。 由于无明细惑未断,虽已出离六道生死,尚须经历无明渐灭,证悟渐增的变易,叫变易生死。 前者是三界内的生死,后者是三界外的生死。 69、什么叫大乘? 什么叫小乘? 两者有哪些共同处和不同处? 答:乘即车乘,大乘载运多,小乘载运少。 一般说来,小乘偏重自利,大乘兼能利他。 小乘断见思惑,悟我空,证偏空真理,破烦恼障,出分段生死。 大乘断尘沙惑、无明惑,悟我、法二空,证中道实相,破所知障,出变易生死。 70、《弥陀要解》上所说: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怎样理解? 答:实相无相,但无不相,也即诸法无不是实相的体现。 譬如以金子做众器,众器都是金子。 就《阿弥陀经》来说,能说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阿弥陀佛;能度的佛,所度的众生;能信的心念,所信的法门;能愿的欣厌,所愿的极乐;能持的三业,所持的佛号;能生的信愿行三种资粮,所生的四种净土;能赞的释迦等诸佛,所赞的极乐依正,都不离开实相,也无不是实相的体现。 所以说: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 总的说明《阿弥陀经》是以实相为体的。 71、什么叫了生死? 怎样了生死? 答:生死是虚妄识心的流转,如果能息下一切无明妄心,生死本不可得。 但我们凡夫无始以来,污染很深,只有老实依教奉行,依法修持,自能逐步解脱一切系缚,彻证本具的常住真心,了脱生死,成就无上菩提。 72、自杀的人能往生极乐世界吗? 答:佛法以心为主,不想生活而要自杀的人,其内心必十分痛苦,以这种烦恼痛苦的惑因,作自杀恶业的业缘,而想得往生极乐之乐果,实使人难以相信。 73、有人说:念三千遍《大乘无量寿经》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这样说对吗? 答:不可说死。 能否往生极乐世界,关键是有无信愿。 如信愿具足,十念、一念也能往生,何况至心诵经三千遍。 如无信愿,只是追求形式和数字,恐未必能往生彼土。 74、有人说:自己已能来去自由,要去就去,要走就走。 这样说可信吗? 答:来去自由,全靠真修,坐脱立亡,须凭定力。 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旁人似不必加以肯定或否定。 75、有人说:老和尚赴宴,一看都是大鱼大肉,为了随缘应机说法,便既吃了鱼肉,又弘扬了佛法,使皆大欢喜。 这样对吗? 答:经说:夫食肉者,断大悲种。 独身、素食、僧装是出家人必须做到的。 但在《瑜伽菩萨戒》里规定,为了权巧方便,从饶益众生出发,于诸罪性,少分现行,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云云。 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造多无间业,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悯心,而断彼命。 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这就是说,大乘菩萨为利益他人,见机得开,所以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和处理。 但总的来说,以戒为师是学人的一门必修课。 76、有人说:佛子可以饮酒,只要不醉,少喝点可以,年老的人可以活血,不是破戒。 这样说对吗? 答:在家居士受五戒时,有不饮酒的规定,这叫遮戒,为遮住醉后易于犯戒。 世人饮酒能控制自己不要喝醉的不多,而酗酒、闹事、丧德的却随处可见。 所以在《梵网经菩萨戒本》中,不但戒饮酒,而且把沽酒(买酒、卖酒)列为十重戒,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为的是防止无量过失。 77、有人说:只读一本《无量寿经》就可以,不必再读其他的经,否则就是夹杂。 这样说对吗? 答:经云: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众生根性万差千别,有专读一经,便能摄心不乱的;也有须广读多经,才能渐渐摄心。 总要对机施法便好。 78、有人说:密法兴,佛法就灭。 这样说对吗? 答:法门无量,总在息妄显真。 密法、显法莫非方便。 《大日经》说: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 大约公元七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开始密教化。 在修法上,以身、口、意三密相应为特点,以当相即道,即事而真。 性相不二,理事圆融为要领。 佛法原是不二之法,你真懂禅、净,就不会轻视密法。 79、有人说:阿弥陀佛圣号最进补,可以强壮身体,不老不病,健康长寿。 这样说对吗? 答: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主要妙用在于消业去障,得定开慧,了生脱死,成就正觉。 业消智朗,神宁气旺,强身延寿,是附带的好处。 如果仅以念佛作为进补、强身看待,未免弃金担麻、舍本逐末了。 80、有人说:带着财、色、名、食、睡的念头念佛,也可以往生。 这样说对吗? 答:带着五欲的念头念佛,念佛决定不恳切、不专一。 信不真、愿不切,要想往生,哪有可能? 只有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才能伏断种种烦恼,往生净土。 81、已归依佛门的人,却一味去追求神通,搞特异功能,对吗? 答:既已归依佛门,当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为旨归。 况且业障消除,神自通达。 若不从息心达本下手,一味求神通,必将劳而无功,甚至走火入魔。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佛口诚言,为何不信? 82、学佛与搞气功有什么根本不同? 答:一般气功的吐纳引导和佛教所说的定慧等持是两回事。 大体说来,气功和佛教的不同处,在于前者着重于保健益寿,调动人体潜能;后者着重于断惑证真,明心见性。 佛教认为四大苦空,五阴无我。 如果只是在身体上作些活计,最终不但会落空,且会增长我见和身执,不能完成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修持;即使在修禅定和藏密气功过程中,有些调身、调息方法,可以防止禅病,促使长寿、健康,并发生一些特异功能效应,但这不过是修习禅、密功夫的初级阶段和副产品。 只有断除我、法二执,解脱生死流转,成就无上菩提,才是学佛的真正目的。 (以上选自《般若花》)83、问:念佛往生的是真我还是妄我? 答:真我妄我,如水之与波,从水起波,全波是水,所以色空不二,真妄一如。 能信愿念佛往生的,总不离自性的妙用,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原不必分真分妄。 但为解决诸位思想问题,不妨作一分别:念佛仍有散乱,但因信愿恳切,而带业往生同居土的,仍不离妄我,因惑业潜伏未断,尚有我见夹杂;就是念到事一心,生方便土,见思惑虽断,无明惑未破,仍非真我;必念到理一心,生实报土,分分证到常寂光土,破无明,见法性,才谈得到真我。 84、问:怎样选择法门? 答:(一)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择一专修:譬如人们或喜音乐,或喜诗文,就性之相近来学习,进步必快。 兴趣往往与过去熏习有关。 (二)根据效果来决定:譬如药不对症,不妨更改,以免因循坐误。 (三)依善知识指示:善知识能凭其过去经验,结合具体情况,来对症下药。 但一般说来,大德祖师因悲心激切,为了使学人死尽贪心,往往专宏一法,能方便随机的较少。 因此尚有下列一法:(四)念佛:用这一方法可以念念消业,上根人即生就能见性,明白自性弥陀,得理一心上三品生;中根的得事一心,中三品生;下根的带业,下三品生。 由此可知道这一法门人人可学,自力他力兼顾,决无流弊,譬如阿伽陀药,能总除万病,确是实践中的异胜方便。 85、问:念佛时妄想很多,怎么办? 答:莲池大师指示我们说:妄念是病,念佛是药。 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 念所能除。 其理一也。 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 可请体会。 86、问:老太太也能念佛往生,我们何必学教理? 答:你能真信无疑,心不分别如老太太吗? 我们知见众多,疑障重重,非学教理不可;为提高自己,为利益他人,也非学教理不可。 (以上四个问答选自《涵芬集》《关于心性等几个问题的解答在佛青少年部暑期教理专修班上报告》) 发布时间:2025-03-21 08:21:0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10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