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任杰:在日用逆顺境界中用功夫 内容: 修道人刚入门的时候,因为信心不坚固,道力未充,念头上很容易走失,这时找一个相对清净的地方用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这只是暂时的方便。 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它一刻都没有离开过我们。 日用治生产业与道皆不相违背。 如果说我们修行了很久,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临到逆顺境界现前的时候,一点也不得受用,那如同我们根本就没有修行一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借日常生活这个道场,对治我们的我法二执习气,培养我们的定力和觉照力,永远是修行的根本和正宗。 我们不要人为地将佛法与世法对立起来。 宗杲禅师讲昼三夜三,孜孜矻矻,茶里饭里,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处,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职事处,了私门婚嫁处,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举觉底时节。 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贵丛中参得禅,大彻大悟。 杨文公参得禅时,身居翰苑。 张无尽参得禅时,作江西转运使。 只这三大老,便是个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底样子也。 又何曾须要去妻孥,休官罢职,咬菜根,苦形劣志,避喧求静,然后入枯禅鬼窟里作妄想,方得悟道来? 不见庞居士有言: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铁牛不怕师子吼,恰似木人见花鸟。 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亦不惊。 心境如如只这是,何虑菩提道不成。 (《示徐提刑(敦济)》)隐修只是一种暂时的方便,决不是修行的全部,也不是修行的根本。 古来凡是在修行上有大成就者,都少不了要在尘世中历境练心。 禅宗虽然讲见性成佛,但并不是说一悟就万事大吉了,还有无始以来的客尘烦恼习气需要扫荡,还需要进一步在红尘烈焰中锻炼。 严格说来,见性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 《楞严经》中所谓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修,因次第尽,就是这个意思。 在日常逆顺境界中做功夫,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要修随缘行,不要向外驰求,不要苛求环境,要把一切顺逆境界当作是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和勘验,一切都得从心性上人手。 修行人当他把功夫落实在念头上的时候,一切时、一切处莫不是做功夫的好时节,环境的逆顺、染净、好恶,对他来说也就无所谓了。 凡是对修行环境提出过高要求的人,那必定是念头上的功夫还没有得力。 一旦得力了,他就会遇事反求诸己。 环境因心而现,亦随心而转,与其要求环境,还不如改变自己的心念来得更直接、更彻底。 平昔学道,只要于逆顺界中受用,逆顺现前而生苦恼,大似乎昔不曾向个中用心。 祖师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遍知。 若于逆顺境中,常作是观,则久久自不生苦恼。 苦恼既不生,则可以驱魔王作护法善神矣。 (《答荣侍郎(茂实)》)二是要不断检点自己的过失,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不续: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六祖讲:改过能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可见,知过改过是日常做功夫的第一要务。 三是要时时提起自己的正功夫。 所谓正功夫与助行相对,即主要的用功方便,如参话头的人不断地提起话头,念佛的人不断地提起佛号。 通过提起正功夫,令妄想心不得相续。 正提功夫的时候,不得起对治心。 若起心要以正功夫来消除妄念,即落人二边。 心无二用,只管提起正念,莫管他妄念如何,妄念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宗杲说行住坐卧,造次颠沛,不可忘了妙净明心之义。 妄念起时,不必用力排遣,只举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 举来举去,和这举话底亦不见有,只这知不见有底亦不见有,然后此语亦无所受,蓦地于无所受处,不觉失声大笑,一巡时便是归家稳坐处也。 (《示妙净居士(赵观使师重)》) 发布时间:2025-03-26 08:39:0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10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