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楞严经述旨卷第四 内容: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淮南后学 蒋一麒 校定△深穷万法第九尔时富楼那弥罗尼子(至)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白佛言。 世尊。 我今闻如来妙义微妙法音。 虽则宣明。 令我除惑。 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世尊。 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 皆如来藏。 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次第迁流。 终而复始。 谓清净则宜无诸相。 谓本然则宜无迁流矣。 此第一疑问也。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 周遍法界。 湛然常住。 若地性遍。 云何容水。 水性遍则不生火。 水火二性俱遍虚空。 得无相凌相灭乎。 地性障碍。 空性虚通。 云何二俱周遍。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此第二疑问也。 皆蹑前四科七大之文而起。 意以性相相违。 事理相碍。 常情疑滞。 故求决通。 佛答第一问中。 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乎。 性觉妙明。 本觉明妙。 万法体用之异称也。 能性一切。 曰性觉。 性觉之妙。 显乎明。 即自觉而出见于万法者也。 性之所本。 曰本觉。 本觉之明。 藏乎妙。 即自用而返冥于一真者也。 了斯二义。 则体用一觉。 物我一妙。 无复诸相之异矣。 又孤山曰。 本觉亦性觉也。 变其文耳。 以本元自性。 既能所双绝。 寂照互融。 故作两句说耳。 天如曰。 此盖佛欲显山河大地。 由妄觉生故。 且标真觉。 体用互显。 而初无能所者。 以立本也。 下文乃举真妄二觉。 佛言。 汝称觉明。 为复性明。 称明为觉。 为觉不明。 称为明觉。 富楼那言。 若此不明。 名为觉者。 则无所明。 佛言。 【解01】若无所明。 则无明觉。 有所非觉。 无所非明。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性觉必明。 妄为明觉。 觉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 异彼所异。 因异立同。 同异发明。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如是扰乱。 相待生劳。 劳久发尘。 自相浑浊。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佛言。 汝称觉明。 为复性明者。 称之为觉耶。 为觉而不明者。 称为明觉耶。 促举觉明二字。 审其所解。 富那答言。 若此不明。 称之为觉者。 则无所明矣。 安得为觉耶。 不知才有所明。 即堕妄觉。 此富那所解之非也。 佛言。 若无所明。 则无明觉矣。 岂不幸哉。 盖明觉之妄。 自所明起。 故有所明者。 是明也。 非觉也。 无所明者。 是觉也。 非明也。 而无所明。 非无明也。 若无明。 又非觉湛明性矣。 何者。 性觉者。 必明所明。 则妄为明觉者耳。 妄即所明也。 故吴兴曰。 本性之觉。 必具湛明之性。 以不了故。 妄为能明之明。 所觉之觉耳。 温陵以强生了知为必明。 既言能明所明。 又立必明。 终不若吴兴之似妥也。 故觉非所明。 乃本然之真体。 因明立所。 则当人之妄识。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能所既立。 心境互分。 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 夫异者。 彼所异耳。 本觉之体。 未必异也。 反异为同。 同异对立。 互相发明。 宛转迁移。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不知真体之中本无是事。 皆由能所对待妄立。 扰发尘情。 遂使妙明斯浑。 妙湛斯浊。 晦昧空色。 自此兆矣。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染污为尘。 扰动为劳。 忧煎为烦。 迷乱为恼。 【解02】天如曰。 此章问答。 良有以焉。 前佛举七大。 以该万法。 则世界虚空。 众生业果。 在其中矣。 惟其谈七大之相。 则曰如来藏中。 循业发现。 谈七大之性。 则曰周遍圆融。 本如来藏。 富那至此。 未达循发遍融之义。 因此二疑而生二问。 初问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清净本然。 即如来藏性也。 山河大地。 即世界及虚空也。 及有为相。 即众生业果也。 以其未达循发之义。 故曰云何忽生。 此四字紧要问也。 如来遂举性觉之中。 妄为明觉者。 谕之而断之。 曰因明立所。 此四字为紧要答也。 盖明即妄明。 妄明则无明也。 所即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发现之由也。 要而言之。 因明立所者。 即是因无明而生起世界虚空众生业果也。 然则循业发现之疑。 云何忽生之问。 一答俱销。 不劳余说矣。 今复逐节明之。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此一节即指无明也。 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 至此复立无同无异。 此一节问。 因上无明。 而成世界虚空及众生也。 如是扰乱。 相待成劳。 劳久发尘。 自相浑浊。 上二句重指无明立所等。 下二句重指炽然成异等。 尘即世界众生。 由世界众生而有业果。 故云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此一节蹑括前义。 而且隐然示三种之情状也。 起为世界至真有为法。 乃牒合上文同异等义。 而显示三种之名相矣。 然此犹是总显。 自觉明空昧以后。 始别开三节。 详序三种之相续。 详序既终。 复云如是三种颠倒相续。 皆是觉明。 了明知性。 因了发相。 从妄见生。 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次第迁流。 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此又总结一章答意。 △三种相续第十三种谓世界众生业果。 自起为世界。 至终而复始。 是言感结之由。 皆觉明明了知性。 因了发相。 从妄见生。 【解01】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至)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富楼那未达如来藏中循业发现之旨。 故有云何忽生之问。 佛为叙其感结之由。 皆因明觉之妄。 起为世界。 静成虚空。 言妄觉动。 则劳扰发尘。 而起为世界矣。 妄觉伏则顽然溟漠。 故静成虚空矣。 虚空为同。 世界为异。 如来藏中。 清净自然。 本无同异。 其炽然成异者。 真有为法也。 且以世界起立之始言之。 盖世界起。 始起于觉明。 而依乎风金水火。 以生万物。 此在儒书中。 即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之意。 【解02】觉明空昧。 相待成摇。 故有风轮。 执持世界。 觉明阳也。 空昧阴也。 阴阳对待。 一变一合。 而成摇动。 摇动生风。 故有风轮。 旋于九地之下。 彼世界者。 依风轮住。 故曰执持。 龙眉子金丹印证诗云。 溟滓无光。 太极先风。 轮击动产。 真铅空昧。 即溟涬无光之义。 风轮击动。 则阳之动也。 产真铅则阳之萠也。 金之母也。 阳动无常。 无常属妄。 阴静常住。 常住为真。 此在造化上论。 温陵解云。 明昧相摇。 不觉心动。 造化亦有心耶。 不知彼抂人性上论。 盖山河大地。 抂人性上。 固自有之。 今且依造化作解。 逐节体贴。 向人性上去。 因空生摇。 坚明立碍。 彼金宝者。 明觉立坚。 故有金轮。 保持国土。 因空生摇。 摇而不已。 强阳之气。 凝而至坚。 坚明立碍。 其性坚刚。 彼金宝者。 即人性中。 明觉所立之坚也。 故大地之下。 复有金轮。 保持国土。 坚觉成宝。 摇明生风。 风金相摩。 故有火光。 则人性中。 变化倏忽。 闪铄不停者也。 宝明生润。 火光上蒸。 蒸而生水。 故有水轮。 包含大地。 故曰含十方界。 水即人性中之爱水也。 火腾水降。 与金之立坚者交发。 湿为巨海。 干为洲潬。 以是义故。 大海之中。 火光常起。 洲潬之中。 江河常注。 水势劣弱于火。 火不受克。 结而成土。 化为高山。 以是义故。 山石击则出火。 融则成水。 土势劣弱于水。 水不受克。 水气上升。 柚为草木。 以故林薮。 遇烧成土。 因绞成水。 造化之中。 初以阳动。 交变妄合。 而成五行。 递相为种。 生出不穷。 以是因缘。 世界相续。 人性之中。 明觉妄动。 起引尘劳。 亦复如是。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至)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又以众生之起始言之。 如上之摇明坚明。 皆明妄也。 岂离本觉别有他故。 皆本觉之明。 为之咎耳。 盖不恶于觉。 而恶于明。 若觉而不明。 则无所明之妄矣。 所妄既立。 故觉明之体。 遂有方所。 隔碍不能圆融周遍。 而明理不逾。 以故六根妄局。 听不出声。 明不超色。 色香味触六妄分开。 各守本根。 不成圆通。 所谓明理不逾。 义盖如此。 六尘妄染。 六识妄分。 由兹业性。 遂起妄业。 同业相缠。 合离成化。 六道四生。 皆由是起。 同业即胎卵之类。 由父母己三者业同。 故相缠而有生。 合离即湿化之类。 或合湿而成形。 蠢蠕是也。 或离异而托化。 天狱鬼等是也。 何谓见明色发。 见明即所明也。 既有妄明。 则由心生境。 显发妄色。 故曰。 见明色发。 因明起见。 则见境生情。 故因见生想。 见异则情违。 故异见成憎。 想同则心顺。 故同想成爱。 三爱交住曰流。 三想相投曰纳。 爱为轮回根本。 故流爱为种。 想为传命之媒。 故纳想成胎。 藉交遘而发生。 由同业而吸引。 受生托质。 始于此也。 故有因缘生羯罗蓝。 遏蒲昙等。 羯罗蓝此云凝滑。 胎中七日之相也。 遏蒲昙此云疱。 胞中二七之相也。 胎卵湿化四生之类。 随其所应。 卵惟想生。 胎因情有。 湿以合感。 化以离应。 更相变易。 所有受业。 逐其飞沉。 以是因缘。 众生相续。 乱思曰想。 结爱曰情。 气附曰合。 合湿而生也。 形遁曰离。 离此生彼也。 更想变易者。 或情变为想。 合相为离。 无定业也。 卵易为胎。 湿易为化。 无定质也。 随业受报。 或升或沉。 无定趣也。 此众生相续之由也。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至)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以业果起始言之。 想爱同结。 爱不能离。 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 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此言缘爱起欲也。 贪爱同滋。 贪不能止。 则诸世间卵化湿胎。 随力强弱。 递相吞食。 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此言缘贪起杀也。 以人食羊。 羊死为人。 人死为羊。 互相啖食。 恶业俱生。 穷未来际。 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缘杀起盗也。 何谓盗贪。 不与而取。 谓之盗贪。 汝负我命。 我还汝债。 以是因缘。 经百千劫。 常在生死。 此杀盗相续之由也。 汝爱我心。 我怜汝色。 以是因缘。 经百千劫。 常在缠缚。 此欲贪相续之由也。 惟杀盗淫三为根本。 以是因缘。 业果相续。 如是三种。 颠倒相续。 皆是觉明。 明了知性。 因了发相。 从妄见生。 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次第迁流。 因此虚妄。 终而复始。 牒前结答。 世界众生业果。 皆觉明之咎。 然非归咎觉明也。 觉而明斯为咎耳。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至)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富楼那因佛前言觉明之咎。 复有此疑。 言此本妙觉明众生之心。 与如来妙觉。 本无增减。 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如来既证空觉。 何时复生诸有。 佛为设譬。 如彼迷人。 于一聚落。 惑南为北。 此迷为复因迷而有。 因悟所生。 富那言。 此迷本无根。 云何因迷。 悟非生迷。 云何因悟。 佛言。 如彼迷人。 正在迷时。 倏有悟人。 指示令悟。 是人既悟。 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 佛言。 十方如来亦复如是。 此迷无本。 性毕竟空。 昔本无迷。 似有迷觉。 觉迷之迷既灭。 本觉更不生迷。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 翳病若除。 华于空灭。 既了所譬。 何复前疑。 又如金矿。 杂于精金。 其金一纯。 更不成杂。 又如木成灰烬。 不重为木。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以上牒答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之问。 此下复答四大各遍云何相容之问。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至)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富楼那又汝问言。 地水火风。 本性圆融。 俱遍法界。 疑水火性。 不相凌灭。 又征虚空及诸大地。 俱遍法界。 不合相容。 取譬而喻。 如彼虚空。 体非群相。 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何以故。 彼太虚空。 日照则明。 云屯则暗。 风摇则动。 霁澄则清。 气凝则浊。 土积成霾。 水澄成映。 此诸相者。 因彼所生乎。 抑空中自有乎。 若明因日生。 则日照之时。 十方虚空。 皆成日色。 云何虚空复见圆日。 若明为空中自有。 则空当自照。 云何中宵云雾之时。 不生光曜。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 不异空日。 观相原妄。 无可指陈。 云何诘其相凌相灭。 观性原真。 惟妙觉明。 妙觉明心。 先非水火。 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且夫真觉妙明。 随缘所现。 故汝以空明。 则有空现。 地水火风各各发明。 则各各现。 若俱发明。 则复俱现。 俱谓一时。 各各则有先后。 云何俱现。 譬如一水之中现于日影。 两人同观水中之日。 东行则东。 西行则西。 各有一日。 随人而去。 不应难言。 此是一日。 云何各行。 各日既双。 云何现一。 宛转虚妄。 无可凭据。 真觉如日。 随缘则如日随人行。 七大之相。 随缘成异。 义盖如此。 汝以色空。 相倾相夺。 于如来藏中。 而如来藏随为色空等。 周遍法界。 是故于中风动空澄。 日明云暗。 圆融之妙。 有如此者。 众生迷失妙明。 分别缘影。 背尘合觉。 故发尘劳。 有世间相。 局促隔碍。 无怪其有违拒之疑。 我以妙明。 合如来藏。 而如来藏中。 惟妙觉明。 圆照法界。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 无量为一。 小中现大。 大中现小。 一多互应。 大小相容。 现宝刹于毫端。 转*轮于尘里。 事事无碍。 法法如如。 是故现相元妄。 无可指陈。 妙性元真。 无不容纳。 但灭妄尘。 自合妙觉。 然而真如妙觉本妙圆心中无一物。 亦复无有少法可得。 非空非心。 非地非水。 非风非火。 而所谓七大五阴皆非也。 非眼非耳。 非鼻舌身意。 非色非声。 非香味触法。 非眼识。 乃至非意识界。 而所谓十八界与十八处。 皆非也。 非明无明。 乃至非明无明尽。 非老非死。 乃至非老死尽。 而缘觉观十二缘法。 皆非也。 非苦非集。 非灭非道。 非智非得。 而声闻之四谛法。 皆非也。 非檀那。 (布施)非尸罗。 (持戒)非毗梨邪。 (忍辱)羼(音产)提。 (精进)非禅那。 (禅定)非般剌若。 (智慧)非波罗蜜多。 而菩萨之六度法。 皆非也。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 (如来)非阿罗诃。 (应供)三耶三菩。 (正遍知)而如来之应供。 正遍知。 皆非也。 非涅槃。 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而成佛之果。 世出世法。 亦非也。 然而不即不离。 又以其元明心妙言之。 即心也是。 即空也是。 即地火风水也是。 即六度也是。 即根即尘即界即识也是。 即十二因缘也是。 即四谛也是。 即六度也是。 即如来应供正遍知也是。 即大涅槃常乐我净也是。 盖如来藏中依体而论。 则曰本妙圆心。 依用而论。 则曰元明心妙。 是心非法。 即法即心。 既非而即。 即即而非。 终曰妙明心元。 又合体用而言。 故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 妙造乎此。 则信乎体用双泯。 情谓斯断。 而藏心妙性。 廓无瑕玷矣。 但拟心妄度。 即乖法体。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 及出世间声闻缘觉。 以所知心。 测度如来无上菩提。 用世言语。 入佛知见。 譬之琴瑟琵琶箜篌。 虽有妙音。 若无妙指。 终不能发。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 宝觉真心各各圆满。 如琴瑟等。 各有妙音。 琴瑟等众生也。 妙音藏性也。 妙指实智也。 如我按指。 海印发光。 汝暂举心。 尘劳先起。 由于不求无上菩提。 爱念小乘。 得少为足耳。 温陵曰。 琴音虽具。 非指不发。 人心虽圆。 非师不悟。 前之多方。 显如来藏。 即佛之按指也。 身心万法。 当处昭然。 即海印发光也。 富那等随语生解。 疑虑纷纭。 是尘劳先起也。 此文大义。 为释阿难难云。 若一切即真我等。 云何与如来不同妙用。 今释云。 汝等虽有宝觉真心。 不得妙用。 以尘劳妄念未清净故。 △请穷妄因第十一富楼那蹑上各各圆满之言。 已悟无上。 益显妄沦。 但不知妄之所由。 故请穷其因。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至)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佛告富楼那。 汝虽除疑。 余惑未尽。 因引室罗城中演若达多照镜。 爱镜中头。 眉目可见。 而嗔责己头。 不见面目。 以为魑魅。 无状狂走。 照镜以喻妄心。 爱镜中头。 取着妄境。 妄事易着。 如镜中眉目。 实理难知。 如己头不见。 背悟而迷。 如无状狂走。 富那答言。 此人心迷。 无故狂走。 知走之无故。 则知妄之无因矣。 佛为明言妄之无因。 夫妙觉明圆。 本元明妙。 本来无妄。 既称为妄。 云何有因。 若有所因。 不名为妄。 自诸妄想。 展转相因。 如是迷因。 因迷自有。 实无因也。 迷既无因。 妄何所依。 尚无有生。 欲何为灭。 得菩提者。 如寤时人。 说梦中事。 心纵精明。 欲何因缘。 取梦中物。 又况无因。 本无所有乎。 彼达多者。 岂有因缘。 自怖狂走。 忽然狂歇。 头非外得。 纵未歇狂。 头亦何失。 是知妄本无因。 无可灭者。 但息妄缘。 则妄息真见矣。 汝但不随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 三缘断故。 三因不生。 则汝心中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盖以胜净明心。 本周法界。 不从人得。 何藉劬劳。 肯綮修证。 只为细微妄惑未除。 妄因既息。 惑结自除。 何劳修证。 譬如有人衣中系如意珠。 不自知觉。 穷露他方。 乞食驰走。 忽有智者。 指示其珠。 所愿从心。 致大饶富。 方悟神珠。 非从外得。 △外道因缘自然疑辩品第十二即时阿难在大众中(至)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尔时阿难白佛。 世尊现说三缘断故。 三因不生。 心中达多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不从外得。 斯则缘断。 而因不生。 此正因缘之说。 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我等及此大会诸众。 皆以因缘。 发心开悟。 今说菩提。 不从因缘。 则彼外道拘舍梨等所说自然。 成第一义矣。 愿垂开诲。 佛告阿难。 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 若得除灭。 则不狂性。 自然而出。 所谓因缘自然。 理穷是譬。 盖以狂性既灭。 则自然性出。 未狂之先。 则因缘自然。 二皆无有。 何得先下自然二字。 由是观之。 凡所谓因缘自然者。 本皆不有。 悉由狂妄而立。 故曰理穷。 于是且以因缘破自然。 若头本自然。 则无所然。 而非自然也。 又何假照镜因缘怖失头而狂走乎。 如是则自然之计堕矣。 又以自然破因缘。 若头本自然。 因照怖失而狂。 又何不自然因缘照镜而失乎。 头本不失。 狂怖妄出。 曾无变易。 何藉因缘。 如是则因缘之计堕矣。 若曰狂本自然。 怖亦本有。 则未狂之日。 狂何所潜。 若以不狂为自然。 头本无失。 又何因缘而狂走乎。 是则因缘自然之说。 皆妄立也。 若悟本头。 则识知狂走之为妄。 而因缘自然皆为戏论。 是故我言。 三缘断故。 即菩提心。 若悟本头。 则是能知本来面目。 而一切幻妄。 了不相关。 大修行人。 一切妄缘豁然荡尽。 得大解脱者以此。 △诃责戏论品第十三生灭灭法。 本非菩提。 对待既去。 名言自亡。 虽持多经。 只益戏论。 【解01】菩提心生生灭心灭(至)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何谓戏论。 若曰菩提心生。 生灭心灭。 此但是生灭法。 非菩提也。 若曰灭生俱尽。 无功用道。 但有自然。 则是自然心生。 生灭心灭。 此亦生灭。 非菩提也。 今又反指无生灭者。 明为自然。 何异世间。 以诸相杂和成一体者。 为和合性。 非和合者。 成本然性。 何者。 诸相不和。 各各有个本然之性。 故可指称。 惟此不二法门既无对待。 自绝名言。 犹加称谓。 非戏论乎。 直使然与非然。 合与非合。 合然俱非。 有言离合之心亦非也。 此如道经无无亦无之意。 又复结责阿难多闻无益。 虽持多经。 只益戏论。 以故不免摩登之难。 非我佛顶神咒。 安能使彼淫心顿歇。 爱河干枯。 令汝解脱。 是故阿难历劫熏持。 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无漏业即首楞正定也。 能离世间憎爱二苦。 其速甚效。 能使摩登出缠耶输授记。 汝何自欺。 尚留观听。 而以贪爱存于心目乎。 自决择真妄。 发明觉性。 乃至深穷万法。 决通疑滞。 皆为最初方便。 使其信解真正。 为因地心。 因心既真。 斯可圆成果地修证。 故前经止此。 此后别起更端。 △决定二义品第十四一者生死妄根。 依于生灭。 二者烦恼根本。 生于根尘。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至)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阿难蹑前复请。 虽知因地要入因门。 愿捐小乘。 毕获如来无余涅槃。 本发心路。 从何蹑伏畴昔攀缘。 得大总持。 入佛知见。 佛言。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 于佛如来妙三摩提。 不生疲倦。 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 为同为异。 若于因地。 以生灭心。 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灭。 无有是处。 以不生灭。 合如来藏。 则同矣。 以生灭心。 求常住果。 则异矣。 所以无有是处。 阿难。 汝见世间可作之法。 皆有变灭。 谁为不坏。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 何以故。 空非可作。 由是始终无坏无灭。 夫己之一身。 则有坏之相也。 坚者为地。 润者为水。 暖触为火。 动摇为风。 由此四缠。 分汝圆湛觉明。 为视为听。 为觉为察。 从始至终。 五叠浑浊。 缠为生死根本。 浊为惑业根本。 何谓之浊。 譬如清水。 与彼沙土。 二体之性。 本不相循。 为彼世人。 取彼沙土。 投于净水。 是以土失留碍。 水亡清洁。 容貌汩然。 名之为浊。 汝身之浊。 凡有五重。 一曰劫浊。 二曰见浊。 三烦恼浊。 四众生浊。 五曰命浊。 何为劫浊。 汝见虚空遍十方界。 觉则非空非色。 由一念不觉。 妄见空相。 以生发遍迷故。 空见不分。 虽见空而非本空之体。 虽有见而非妙明之觉。 二者相织成妄。 此无明初起混茫之相也。 故名第一重劫浊。 何谓见浊。 汝身现抟结四大以为体。 见闻觉知。 遭其壅塞。 而成留碍。 水火风土旋合。 觉知相织。 而成妄见。 是为第二重见浊。 何谓烦恼浊。 又汝心中。 忆诵记习。 由是于性之内分。 发为知见。 容之外分。 现为六尘。 根境烦构。 离尘则无相。 离觉则无性。 性相相织。 而成幻妄。 是谓烦恼浊。 何谓众生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 以造业缘。 恋着三界。 知见常留于世间。 随趣受生。 业运常迁于国土。 如此相织妄成。 是谓四重众生浊。 何谓命浊。 汝等见闻。 皆是湛圆中分。 原无异性。 由众尘隔越。 相织成妄。 无状异生。 故性中则相知。 用中则相背。 相知者原无异性也。 相背者无状异生也。 同异失准。 相织妄成。 何谓同异失准。 适言其同。 而用又相背。 适言其背。 而性又相知。 故曰失准。 是第五重命浊。 汝等欲令汝之见闻觉知。 远契如来常乐我净。 应当先择生死根本。 见闻觉知。 人之六根受用也。 常乐我净。 佛之涅槃妙德也。 死生根本。 即前五浊业用。 言欲返妄契真。 先当择去生死妄本。 依不生灭圆湛之性。 旋其虚妄。 使复还元觉。 得圆明觉。 无生灭性。 以为因地。 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如澄浊水。 贮于净器。 静深不动。 则沙土自沉。 清水现前。 此但名为初伏客尘烦恼而已。 及去泥纯水。 得圆明觉。 则无明之根本永断。 而觉湛明相。 于是精纯。 一切变现。 不为烦恼。 皆合涅槃。 如去泥纯水。 一任搅掏。 无复汩浊。 因地如此。 则果位修证无有不圆。 涅槃妙德无有不合者矣。 【解01】第二义者汝等必欲(至)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第二义者。 汝等发菩提心。 于菩萨乘。 生大勇猛。 弃捐诸有为相。 应当详审烦恼根本。 此无始来。 发业润生。 谁作谁受。 若不详审。 则不能知虚妄根尘。 何处颠倒。 处尚不知。 云何降伏。 取如来位。 汝观世间解结之人。 不知所结。 云何知解。 未闻虚空有结可解者。 何以故。 空无相形。 无解结故。 则汝现前之结多矣。 眼耳鼻舌。 及与身心。 六为贼媒。 自劫家宝。 由此无始。 众生世界生缠缚故。 于器世间。 不能超越。 此正言虚妄根尘颠倒之处。 自劫家宝。 自劫真性。 生缠缚颠倒也。 众生世界即根身也。 器世间即三界也。 缠缚即结义。 世为迁流。 界为方位。 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为界。 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方位有十。 流数有三。 皆一切众生。 织妄相成之相。 身中贸迁。 世界相涉。 何以故。 言众生一身所具理。 自互涉身。 亦有界则先后左右也。 身亦有世。 即下三四四三。 宛转流变者也。 然此权依世论。 以显妙用。 大略云尔。 若夫一解六亡。 互用圆照。 则岂算数之所及哉。 今且以方涉世而论。 世间只有东南西北。 上下无位。 中无定方。 止有东西南北四数而已。 四数既明。 与世相涉。 三四四三。 宛转十二。 流变相叠一十百千。 总括始终。 此盖通举增数。 增一为十。 增十为百。 增百为千。 共成三叠。 第一约四方。 各论三世。 共成十二。 第二于东方三世。 变一成十。 则成三十。 南西北方亦复如是。 四方各各三十。 成三四一百二十也。 第三于东方三十。 变十为百。 以成三百。 南西北方亦复如是。 四方各各三百。 又成三四一千二百也。 以方涉世。 如此则以世涉方。 其例可知。 佛言此者。 盖指凡夫六根。 根尘相织。 世界相涉。 从粗至细。 所起尘劳。 大数如此。 庄子云。 万化而未始有极也。 又据六根了别之性同故。 各各具有一千二百功德。 六尘了别之用异故。 又有优劣全阙之殊。 以眼言之。 惟有八百功德。 后方全暗。 左右傍观。 三分之二。 以耳言之。 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周听则四方无遗。 静闻则无有边际。 以鼻言之。 惟有八百功德。 通息出入。 而缺中交。 如舌则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转味为言。 更觉妙用。 尽诸世间。 世出世智。 言有方分。 理无穷尽。 若身则惟八百功德。 合时能觉。 离时不知。 意则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十方三世一切世间世出世法。 凡圣兼包。 尽其涯际。 阿难。 汝今欲造生死欲流。 返穷流根。 至不生灭。 当验此六受用根。 于彼真性。 谁合谁离。 谁深谁浅。 谁为圆通。 谁不圆满。 【解01】若能于此悟圆通根。 则能逆彼。 无始妄识。 业流得循。 圆通一门。 深入一入无妄。 彼六知根。 一时清净。 △圆六湛品第十五夫六根粘湛发妄故。 一湛则六亡。 根尘既消。 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至)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阿难白世尊。 云何逆流深入一门。 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佛告阿难。 汝虽已得须陀洹果。 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 然犹未断思惑。 乃积生无始虚习。 必三果乃断。 非阿难所知。 此惑断尽。 六湛乃圆。 今汝且观。 现前六根。 为一为六。 若言一者。 耳何不见。 目何不闻。 若成六者。 我今与汝。 宣扬微妙法门。 汝之六根。 谁来领受。 阿难言。 我用耳闻。 佛言。 汝耳自闻。 何关身口。 口来问义。 身来领承。 是故非一终六。 非六终一。 终不汝。 根元一元六。 当知是根非一非六。 由无始颠倒。 沦替于圆湛。 一六义生。 汝登初果。 虽得六销。 犹未忘一。 六者粗惑妄结。 一者细惑法执。 须陀洹已断粗惑。 不入声色香味触法。 是得六销。 而尚滞法执。 是未亡一。 以后文证之。 此乃方得人空。 而未能成法解脱。 至俱空不生。 乃云亡一如彼太虚。 参合群品。 由器形异。 名之异空。 除器观空。 说空为一。 彼太虚空。 云何为汝。 成同不同。 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则汝了知。 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知太虚之同异。 是非了无所立。 则一六并亡。 圆湛不分矣然六一既无。 而今现有六根者。 由粘湛发妄耳。 由于明暗二种相形。 于妙圆中。 粘湛发见。 见精映色。 结色成根。 此根之元。 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眼体。 方是之时。 如蒲萄朵。 是体虽具。 而识未流。 及乎流逸奔境。 则以染故转名。 浮根四尘。 而不名清净四大矣。 由于动静二种相击。 于妙圆中。 粘湛发聪。 聪精映声。 卷声成根元。 名清净四大。 如新卷叶。 及乎浮根流逸奔境。 转为四尘。 不为清净。 由于通塞二种相发。 于妙圆中。 粘湛发嗅。 嗅精映香。 纳舌成根元。 名清净四大。 如双垂爪。 及乎浮根流逸奔境。 转为四尘。 不名清净。 由于恬变二种相参。 于妙圆中。 粘湛发尝。 尝精映味。 绞味成根。 元名清净四大。 如初偃月。 及乎浮根流逸奔味。 转为四尘。 不名清净。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 于妙圆中。 粘湛发觉。 觉精映触。 转触成根。 如腰鼓颡。 流逸奔触。 转为浮根四尘。 不名清净。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 于妙圆中。 粘湛发知。 知精映法。 揽法成根。 元为清净四大。 如幽室见。 及乎浮根流逸奔法。 转为四尘。 不名清净。 阿难如是六根。 由彼觉明有明。 明觉失彼。 精了粘妄。 发光觉明。 真明也。 有明明觉。 妄明也。 前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义尽如此。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 无有见体。 离动离静。 原无听质。 无通无塞。 嗅性不生。 非变非恬。 尝无所出。 不离不合。 觉触本无。 无灭无生。 了知安寄。 可见六皆虚妄离尘。 悉无自体。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 恬变通塞。 生灭明暗。 诸有为相。 随拔一根。 脱粘内伏。 收听返视。 伏归元真。 发本明耀。 耀性发明。 诸余五粘。 应拔圆脱。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 明不循根。 寄根明发。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粘妄则由前尘循浮。 故成隔碍。 粘湛则不循不由。 特寄根而已。 故耳亦可视。 眼亦可听。 互相为用。 六用一原也。 岂不知今此会中律陀无目而见。 贤喜龙王无耳而听。 恒河神女无鼻而闻香。 骄梵异舌而知味。 【解01】空身无身而觉触。 如此会中摩诃迦叶。 久灭意根。 圆明了知。 不由心念。 汝今诸根若圆拔已。 内莹发光。 如是浮尘幻相。 如汤销冰。 成一圆融清净宝觉。 故曰应念化生。 无上知觉。 圆妙如是。 如彼世人聚见于眼。 若令急合。 暗相现前。 六根黯然。 头足相类。 若不假外明。 而内莹发光。 是不明自发也。 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其妙若此。 若使根尘既消。 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究竟修因品第十六阿难误认六尘缘影。 为自心性。 故疑离尘入灭。 将谁立因。 求无上觉故。 佛使罗睺击钟使验。 根尘虽断。 闻性不灭。 以此为因。 则七常住果。 于是可成。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至)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佛说言。 因地觉心。 欲求常住。 若此见听。 离于明暗动静通塞。 毕竟无体。 犹如念心。 离于前尘。 本无所有。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 以为修因。 求常住果。 乌得相应(七常住果曰菩提涅槃真如佛性。 庵摩罗识。 空如来藏。 大圆镜智。 诸佛所得。 曰菩提。 寂静长乐。 曰涅槃。 不妄不变。 曰真如。 离过绝非。 曰佛性分别一切。 而无染着。 曰庵摩罗识。 一法不立。 烦恼荡尽曰空如来藏。 洞照万法。 而无分别。 曰大圆镜智)。 阿难误认六尘缘影。 为自心性。 故云若无明暗。 见毕竟空。 如无前尘。 念自性灭。 进退循环。 微细推求。 本无我心及我心所。 将谁立因。 求无上觉。 于是佛为辨迷。 先使罗睺击钟。 使之验根。 问。 汝闻不众。 对曰。 闻钟歇无声。 问。 汝今闻不众曰。 不闻复击一声。 问。 汝闻不。 又言俱闻。 是知因声而起闻。 故声歇而闻歇耳。 又敕罗睺击钟。 问。 今声不俱。 言有声少选声销。 问。 今声不众。 言无声。 再击一声。 众言有声。 是知声有生灭。 闻性常在。 故能随感随应。 迷情不了。 以闻同声。 是以常为断也。 佛告阿难。 声销无响。 汝说无声。 若实无闻。 闻性已灭。 同于枯木。 钟声更击。 汝云何知。 知有知无。 自是声尘或有或无。 岂彼闻性为汝有无哉。 声有亦非生声。 无亦非灭此。 即不生不灭真常性也。 闻实云无。 复有谁知无者。 盖知无者。 即汝闻性也。 是故当知。 声于闻中。 自有生灭。 非为汝闻声生声灭。 令汝闻性。 为有为无也。 汝尚颠倒。 惑声为闻。 何怪昏迷。 以常为断乎。 终不应言。 离动静通塞。 说闻无性。 如重睡人熟眠。 床枕梦中。 闻舂杵声。 是人梦中岂忆静摇。 开闭通塞。 其形虽寐。 闻性不昏。 纵汝形销。 命光迁谢。 此性云何。 为汝销灭。 以诸众生。 从无始来。 循诸色声。 逐念流转。 既不开悟。 性净妙常。 逐诸生灭。 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若弃生灭。 守于真常。 常光现前。 根尘识心。 应时销落。 想相为尘。 识心为垢。 二俱远离。 应时清明。 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以此为因。 则七常住果。 于是可获。 发布时间:2025-04-04 08:31: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10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