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嘎玛仁波切:生活中处处是佛法,人成即佛成 内容: 嘎玛仁波切:生活中处处是佛法,人成即佛成有一天摩诃利王子专程前来聆听佛陀讲解《帝释所问经》,由于佛陀生动的阐述,让王子认为佛陀必定认识帝释,于是摩诃利王子就请问了佛陀。 佛陀:“摩诃利! 我确实认识帝释,而且也知道他如何能成为帝释的。 帝释的前世曾经是摩卡拉村子一位名叫玛伽的年轻人,玛伽召集三十二位同伴,日常一起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生活谨遵善人法的标准,一生奉行七项义务:1. 奉养父母。 2. 尊敬长者。 3. 言语温顺。 4. 不背后说人闲话。 5. 不妒忌、不贪婪。 6. 说实话。 7. 不发怒。 由于玛伽在那一世具足无数的善业和正确的德行,所以在他死后能往生天界成为帝释,而他的三十二名同伴也成为天人。 “生活中处处都是修行修心的对境。 我们依赖佛陀的教育实践佛理,并非指是要让我们与世间格格不入,成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只懂拿着佛珠秀身份的“伪教徒”。 满口的经文咒语,行为与处事上却傲慢无理,处处伤人。 这不是佛陀倡导我们如实观察世间苦并升起强烈出离心的本意。 我们一反常态不入流,还处处招人烦的行为,只是我们自己拿了佛教徒的名号,重新树立更顽固“我慢”的姿态。 佛陀如实告诉我们世间苦、空、无我的真相。 但其本意是要我们如实观察世间一切因缘合和的无常本质,不要因此而执著,要去深思快乐背后所隐藏的苦。 一切行为的动机都是对于“我执”作用所蔓延开来的贪、嗔、痴、慢、疑,这些习气的辐射让我们自私自利,很少真正放下自己而为他人全心付出。 佛陀要我们如实面对自己的劣根性,与顽强的我执较量,放下为了满足贪心和欲望的一切出发点。 但并不说明我们就要什么都不做。 恰恰相反,如果我们懂得在心上放下,事上不放下,用大爱的姿态处理好世间法,处处学会舍弃这个无理的自我,从点滴处做好人做好事,慈悲喜舍地将佛理用在生活中。 这才是至高的人间佛法。 如果我们拥有智慧和慈悲,无论观察哪里,哪里都会有佛法,处处都可以修行修心。 “菩萨是因众生而成佛的”! 没有世间的人、事物、环境的影像作用,我们是很难发现自己的不足,而只会沉迷于自我的满足中。 我们要真正依照佛陀的方法来训练自己,让心不是一味地奔驰,情绪不是无止境地放纵。 但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把“我执”慢慢地淡化,从而指导我们行为作用的表现一定是尊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 以往的嗔心、嫉妒、傲慢渐渐被慈悲、智慧和大爱的行为取代,在我们的观念中会慢慢树立,并从内心懂得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生命都是很短暂的,彼此之间都是过路客,但有缘相聚,无论敌亲,这个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与爱,但凡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都是有缘众生,可随时都有可能分离道别。 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要能够彼此珍惜缘分,这个世间没有一个生命是可以因为我们的自认强大而轻易藐视和不尊重的。 人间处处是佛法! 要明白“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做好世间人,行好世间事。 对于佛法的修行,对人、对事、对境是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善待所有有缘众生,感恩戴德地知足常乐,人做好了离成佛也更近了! 发布时间:2025-04-05 09:02:5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10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