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楞严经第八卷讲解 内容: 当我们在多多的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就能够知道楞严经讲什么,在知道楞严经大致讲了什么,就能够知道楞严经中包含了什么内容,对我们的帮助是非常的大,下面我们就去了解一下楞严经第八卷的讲解吧! 【卷八】【经文】:阿难。 如是众生一一类中。 亦各各具十二颠倒。 犹如捏目乱华发生。 颠倒妙圆真净明心。 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 于是本因元所乱想。 立三渐次。 方得除灭。 如净器中除去毒蜜。 以诸汤水并杂灰香。 洗涤其器。 后贮甘露。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 一者修习。 除其助因。 二者真修。 刳其正性。 三者增进。 违其现业。 云何助因。 阿难。 如是世界十二类生。 不能自全。 依四食住。 所谓段食。 触食。 思食。 识食。 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阿难。 一切众生。 食甘故生。 食毒故死。 是诸众生求三摩提。 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是五种辛。 熟食发婬。 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 纵能宣说十二部经。 十方天仙。 嫌其臭秽。 咸皆远离。 诸饿鬼等。 因彼食次。 舐其唇吻。 常与鬼住。 福德日销。 长无利益。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 菩萨天仙。 十方善神。 不来守护。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 现作佛身。 来为说法。 非毁禁戒。 赞婬怒痴。 命终自为魔王眷属。 受魔福尽。 堕无间狱。 阿难。 修菩提者永断五辛。 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云何正性。 阿难。 如是众生入三摩地。 要先严持清净戒律。 永断婬心。 不餐酒肉。 以火净食。 无啖生气。 阿难。 是修行人。 若不断婬及与杀生。 出三界者。 无有是处。 当观婬欲。 犹如毒蛇。 如见怨贼。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 执身不动。 后行菩萨清净律仪。 执心不起。 禁戒成就。 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 偷劫不行。 无相负累。 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 父母肉身。 不须天眼。 自然观见十方世界。 睹佛闻法。 亲奉圣旨。 得大神通。 游十方界。 宿命清净。 得无艰险。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云何现业。 阿难。 如是清净持禁戒人。 心无贪婬。 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因不流逸。 旋元自归。 尘既不缘。 根无所偶。 反流全一。 六用不行。 十方国土。 皎然清净。 譬如琉璃。 内悬明月。 身心快然。 妙圆平等。 获大安隐。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 皆现其中。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从是渐修。 随所发行。 安立圣位。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解释】:阿难,这些众生一一在这十二类中又各各具有十二种颠倒。 就像揉捏眼睛,所见的是眼睛里生出的乱花一样,颠倒了的妙圆真净明心,全部充满的是这样的虚妄乱想。 你现在修证佛的正道,对于这本初因地所有的虚妄,须有三个渐次的步骤,才可以将其除灭。 就像从一个器皿里除去毒蜜,须先装上水,再参上香灰,将其洗涤干净,最后才能贮装甘露。 什麽叫做三种渐次呢? 一是通过修习,除灭助因,二是经过真修,挖掘出正性,三是努力增进,背逆种种现前的造业。 什麽叫做助因呢? 阿难,这世界中十二类众生,不能够自己成全自己,而须依靠四种食而存在的。 即所谓的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因此佛说一切众生都是依靠食而存在的。 阿难,一切众生,摄食甘美的东西,便能生存,摄食有毒的东西,便会死去。 所以这些众生,若追求正等正觉三摩提,就应当断绝食用世间的五种辛菜。 这五种辛菜,吃熟的便使人生发淫欲,吃生的使人增添忿怨。 因此,这世界上摄食五辛的人,即使能宣讲言说十二部经,但十方的天仙,还是嫌弃他的臭秽,都远远地离开他。 只有那些饿鬼们,会随着他摄食这些东西,而去舐舔他嘴巴。 因此他就经常同饿鬼在一起,这样福德便会一天天的减少,长此以往是没有好处的,这些摄食五辛的人修持正等正觉三摩地,菩萨和天仙以及十方的善神,都不会来为他守法护持。 只有那大力魔王,便会乘此机会来占到便宜,在他身边显现佛的样子,为他说法,由此非难毁弃种种戒律,称赞淫欲,助长怒忿、痴迷等等恶业。 结果他在命终之时自然就成为魔王的眷属,享尽了魔的福份之后,便堕入无间地狱去受苦。 阿难,修菩提道的人,必须永远断食五辛。 这叫做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什麽叫正性呢? 阿难,这些众生要修道进入正等正觉三摩地,须先严格地持守清净戒律,永远断绝淫心,不吃食酒肉,要食用经火煮熟的干净食物,不要吃生食。 阿难,如果修行之人不断绝淫欲和杀生,不能够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他是没有希望能修行成功的。 应当视淫欲如同毒蛇,如同见到怨贼一样。 修行人首先须持守声闻四弃八弃戒律,做到执身不动,然后践行菩萨清净律仪,执著于尘物的心不起。 能完成禁戒,这样,世间就永远没有相生相杀的造业,如此业恶之间不起偷劫,就不会有相续不绝的牵累,也就不会有世间偿还不尽的种种宿债,这样清净之人,修行正等正觉三摩地,用父母给予的肉身,而不必用天眼,自然就可以观见到十方世界,亲眼见到佛和亲耳听到佛法、亲自承领佛的圣旨,从而获得大神通,能自在遨游于十方世界,种种宿世恶业一一除灭而为清净,由此而能于一切事物作为有大无畏,能无所阻碍,这叫做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什麽叫做现业呢? 阿难,像这样清净持戒的人,心里没有了贪淫,对于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便不会有过多流逸在上面。 因为心不飘流放逸,自然就归根返本,既然不攀缘六尘,六根就不会生其对境,尘境不起,从流转不息中返逆六根归于圆通,从而六根分别妄用就不生起。 十方国土对于他来说,自然是皎然清净,就像琉璃一样内中悬挂明月,从而身心愉快,妙圆平等,获得安忍不动心的大安稳,这时,一切如来深藏圆融纯净的妙心,都显现在其中,这人立即获得无生无灭而能安忍不动心之圣法,从这里渐次修行,随他所发心修行之处,便能安立圣位。 这就叫做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经文】:阿难。 是善男子。 欲爱干枯。 根境不偶。 现前残质。 不复续生。 执心虚明。 纯是智慧。 慧性明圆。 蓥十方界。 干有其慧。 名干慧地。 欲习初干。 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即以此心。 中中流入。 圆妙开敷。 从真妙圆。 重发真妙。 妙信常住。 一切妄想灭尽无余。 中道纯真。 名信心住。 真信明了。 一切圆通。 阴处界三不能为碍。 如是乃至过去未来。 无数劫中。 舍身受身一切习气。 皆现在前。 是善男子。 皆能忆念。 得无遗忘。 名念心住。 妙圆纯真。 真精发化。 无始习气通一精明。 唯以精明进趣真净。 名精进心。 心精现前。 纯以智慧。 名慧心住。 执持智明。 周遍寂湛。 寂妙常凝。 名定心住。 定光发明。 明性深入。 唯进无退。 名不退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 十方如来气分交接。 名护法心。 觉明保持。 能以妙力。 回佛慈光。 向佛安住。 犹如双镜。 光明相对。 其中妙影重重相入。 名回向心。 心光密回。 获佛常凝无上妙净。 安住无为。 得无遗失。 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 能游十方。 所去随愿。 名愿心住。 【解释】:阿难,这样的善男子,欲爱之心已然干枯,六根不生对境,浮现于前的那些残缺不纯的东西,已然不再继续生发。 此时,心中虚空明净,生出纯粹精妙的智慧,慧性明朗圆融,透莹照彻了十方世界。 这时的智慧仍是枯慧,叫做干慧地。 要想修习佛法,初初到达这干慧地境界时,还没有能够与相继不绝如流水的如来法相接应起来,那麽,就应当以这修习之心中不断流出如来法水浇灌枯慧之地,从而便能圆妙开启展衍,跟从真正妙圆本心,重新生发真妙,真妙信心便能常住不失,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从而能够持道不偏,守持住真正纯净的佛法,这叫做信心住。 真妙信心明朗了然,一切便趋圆通,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便都不能阻碍妙心的流行,这样乃至过去、未来无数的劫世中,不论是舍身、受身,还是一切的积习烦恼都显现在前,这样的善男子,在此真妙心中都能够忆念起一切过去未来之事而没有遗忘,这叫做念心住。 心地妙圆纯真,本真精神发化流行,无始久远以来的积习烦恼,都圆通精明,以此精明心而能进趋真妙净明,这叫做精进心。 心体精见微觉显现于前,纯然只是智慧,这叫做慧心住。 执持智慧的妙明心,盈遍十方,湛然寂静,如此寂静妙明常凝不动,这叫做定心住。 寂定之中智光发明,如此明性深入广远,只有精进而无退缩,这叫做不退心。 心能精进而安然不乱,保持着固守而不失落,同十方如来气氛交接,这叫做护法心。 觉见妙明,保持不失,能够以妙力回向佛的慈光,向着佛而安住不动,就像两面镜子,光明相对相接,其中的妙影,重重叠叠互相涉入,这叫做回向心。 心光频繁地回向,擭得佛常凝不动的无上妙明清净心,安住在无为之中,没有遗失,这叫做戒心住。 住在戒中,自自在在,能够畅游于十方世界,能够随愿而往,这叫做愿心住。 【经文】:阿难。 是善男子。 以真方便发此十心。 心精发晖。 十用涉入。 圆成一心。 名发心住。 心中发明。 如净琉璃内现精金。 以前妙心。 履以成地。 名治地住。 心地涉知。 俱得明了。 游履十方。 得无留碍。 名修行住。 行与佛同。 受佛气分。 如中阴身自求父母。 阴信冥通。 入如来种。 名生贵住。 既游道胎。 亲奉觉胤。 如胎已成。 人相不缺。 名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 心相亦同。 名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 名不退住。 十身灵相。 一时具足。 名童真住。 形成出胎。 亲为佛子。 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 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 彼刹利王世子长成。 陈列灌顶。 名灌顶住。 【解释】:阿难,这样的善男子,用真正的方便法,发明出这十种心。 心体精微发挥,虽然涉入了十种用途,但终究是一个圆通不二的心,这叫做发心住。 心中生发出光明,如洁净的琉璃,中间显现出精纯,用前面的种种妙心,铺设成为种种心地境界,叫治地住。 这些心域所涉及知觉认识,全部都能够得到明白了然,能够游历十方没有滞留挂碍,这叫修行住。 行为与佛同一,接受佛的气氛熏染,处在这种心地之中五蕴聚积能够自己生发,一路长入如来种之中,这叫做生贵住。 如来种子已种下,道胎已然结成,也就是承接上了无上觉慧,如此道胎结成,如来之相也就成立,这叫做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同佛一样,心也同佛一般,叫做正心住。 身与心都成立为佛圣之相,并且日益增长,叫做不退住。 十身灵圣之相,一时具足圆满,叫做童真住。 如此形相成立,也就成就了菩萨之身,叫做法王子住。 如此菩萨之身生长壮大,就好比国王将各国事委任给太子那样,该是给法王子授记灌顶,令其可以住持佛法了,这叫做灌顶住。 发布时间:2025-05-22 09:14:0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12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