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于凌波:如来藏思想的研究 内容: 如来藏思想的研究于凌波一九九九年三月净觉佛教研究所主办第九届中国佛教学术会议论文一、如来藏与佛性如来藏,又称如来胎,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 如来藏梵语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枣生贪嗔烦恼身中、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 此又称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藏。 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卯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 如《胜鬘经法身章》曰:如来法身不雄烦恼藏,名如来藏。 如来藏与佛性为同一意义,佛性,可说是佛的本质一,或者说是佛的本性。 一切众生,皆具有与佛相等的本性,因此衰生皆具有成佛的势能,未来皆能成佛。 佛性即是如朱藏,或称为如来胎能藏如来的东西,所藏的是如来之胎儿。 当然这是一种譬喻,意指为烦恼所缠的众生,人人皆具有未来成为如来的如来智。 如来藏说,是大乘佛教的产物,是不共法,并不是源自原始佛教的经典。 但如果在原始经典中探索的话,在《阿含经》中亦可找到一些端倪。 如《增支部》说人心光净,但为客尘烦恼所染;《杂阿含经》中说:众生之心被客尘烦恼所污染,心如清净,众生就会被净化。 《七佛通诚偈》中的自净其意之说,提出了为客尘烦恼污染之心,可以净化的可能性。 部派佛教时代,大众部、分别说部,都认为有自性清净性。 法藏部所传的《舍利弗毗昙》中,也有受客尘烦恼覆蔽之心是假心,清浮心是真心之说。 公元世纪开始前后,大乘思想兴起,此后大乘经典相继出世,在般若、法华、维摩诘等经典中,都有自浮心为客尘所染的教说。 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称:是心非心,心相本净故。 《大智度论》卷六十亦说:翠竟空即是翠竟清净,当然这是以大乘空宗的立场来诠释如来藏,而与如来藏的说法有着距离。 公元三世纪间,如来藏思想兴起,一些重要的经论相继出世。 最早出现的《如来藏经》,明白的宣示: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而《不增不灭经》进一步把如来藏予以理论化。 《胜鬘经》也是如来藏说的重要经典,如该经《空义隐覆真实章》载,如来藏可分二种,一者如来藏超越烦恼,或与烦恼不同,亦即如来藏中烦恼为空,称为空如来藏。 二者,如来藏具足一切法,而与烦恼不离、不脱、不异,此即不空如来藏。 又、同经《法身章》称,如来藏有在缠与出缠二种,一者在缠如来藏,谓被烦恼缚的状态,此包含空与不空二如来藏;二者出缠如来藏,为脱离烦恼缠缚之状态。 出世较晚的《佛性论》,在《如来藏品》中,谓如来藏之藏,有三种意义:一者所摄藏,一切众生悉摄于如来之智内。 二者隐覆藏,如来法身无论因位、果位,俱不改变;然众生为烦恼所覆,故不得兄。 三者能摄藏,如来果德,悉摄藏于衰几夫心中。 同卷《自体相品》谓藏有自性、因、至得、真贵、秘密等五种意义:一、万有悉为如来之自性,由自性之义而言,称为如来藏。 二、此藏乃圣人修行正法而生之对镜,由成为境界之因义而言,称为正法藏或法界藏。 三、信此藏可得如来法身之果德,由至得之义而言,称为法身藏。 四、此藏超越世间一切虚伪,由真贵之义而言,称为出世藏,或出世间上上藏。 五、一切法若顺此藏则得清净,反之则染浊,由秘密义而言,称为自性清净藏。 印度的大乘佛教兴起后,作为大乘佛教主流的,前有中观,后有瑜伽。 唐代义浮法师撰《南海寄归内法传》称:所云大乘,无过两种,一者中观,二者瑜伽。 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一切唯识。 义净是公元七世纪后叶(六七一六九五)到印度求法,当时印度没有如来藏学派,当然以后也没有。 印度佛教如此,西藏佛教也是如此,西藏也是把大乘佛教限于中观、瑜伽二派,并不以如来藏思想为中观、瑜伽之外的独立学说。 何以如来藏思想未能与中观、瑜伽鼎足而=一,取得主流的地位呢? 原来自古以来,印度的传统宗教是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以梵为宇宙的绝对原理,具有主宰神兼创造神的地位,梵是宇宙的原理,而我Atman则是个人的原理。 宇宙的原理与个人的原理,本质上同一不二,因此Atman就是常、一、主宰的神我。 婆罗门教虽因佛教的兴起而一度衰微,但到公元四五世纪时,婆罗门教又以印度教的名称重予复兴。 佛教为适应潮流,一方面说如来藏,甚而明确的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泉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但是另一方面佛弟子所公认佛陀的教法,是观一切法因缘所生,故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如果就此接受在蕴处界中,有一个常住的清浮如来藏我,又太不平常。 于是不得不给予如来藏以合理的解说。 于是就有了以如来藏是约真如空性说的,或说如来藏是约缘起空性说的;或说泉生位的如来藏,是无我如来之藏等诸说。 但是,如来藏说或佛性说传到中国后,卯为中国人欣然信受,并且成为中国佛教思想的主流,支配中闽佛教千余年之久。 此中原因何在呢,贵以中印雨国文化背景不同所使然。 这一点留在以后再讨论,于此先探讨如来藏思想的发展。 二、如来藏思想的发展在印度,如来藏思想是公元三世纪开始兴起的,而于公元四五世纪间,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思想。 此一思想发展的过程,自如来藏经典出世之先后可窥知其轨迹。 而最早出现的如来藏思想的经典,是《大方等如来藏经》。 如来藏经的漠译本,经文一卷,据《出三藏记集》所载,西晋惠帝、怀帝年间,沙门法炬曾经译过一次,但已经失传。 而现在大藏经中所存的《如来藏经》,是西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四O六年),佛陀跋陀罗的译本。 在大正藏中,是全经只有四页的小部经典。 收入大正藏卷十六,自四五七至四六O页。 本经是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为宣示的主题。 经文开示,佛现神通变化,现出无量数的千叶莲花,大如车轮,同时绽放。 各莲花中皆有化佛,放出无量光,光明灿烂。 而在须吏之间,佛以神通力使莲花枯萎,而花内化佛结跏趺坐,放出无量千百光明。 这幅昼面表达了九种譬喻,来说明如来藏的意义。 经中的根本譬喻,是以枯萎的莲花比喻众生的烦恼,而以化佛比喻众生的如来藏。 经中称:佛言善男子,如佛所化无数莲花忽然萎变,无量化佛在莲花内,相好庄严结跏趺坐,放大光明象靓希有靡不恭敬。 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衰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 善男子,一切襄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与我无异。 此上段经文之后,另一段经文称: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观未敷花兄诸花内有如来身结跏趺坐,除去萎花便得显现,如是善男子,佛见衰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 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 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浮一切智。 善男子,若有菩萨信乐此法,专心修学便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佛事。 上一段经文,包括了如来藏的基本思想。 综合经文内容,可得以下几点概念。 即一者、在烦恼所缠的众生里面,有具足如来智、如来眼的如来。 二者、如来观察其无染污的如来法性,认为虽在诸趣烦恼身中,而与如来无异。 三者、烦恼所覆的衰生,在听了如来说法之后,灭除尘劳,净化自心,则显出如来藏之作用。 四者、适内藏于一切襄生中的如来,是普遍的、法尔如是的真理。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这普遍的真理则永恒不变。 全部经文,以象征性的九种譬喻、来表显如来藏的存在。 适九种譬喻,第一种就是上述的萎花中的诸佛喻。 以次八种是:第二、群蜂的淳蜜喻:谓一切泉生有如来藏,人莫能知,像淳密在岩树中,无数群蜂(烦恼)围绕。 如来为灭除烦恼蜂绕开发出众生的如来藏。 第三、皮壳中的坚贵喻:像粳粮未剥离皮壳,贪愚的人以为轻贱可素。 而此粳粮,外虽似无用,内贵不毁坏。 如来为说灭除(烦恼)法,令得一切智。 第四、粪土中有真金喻:像真金堕于粪土中,真金不坏而人莫能知。 正如烦恼淤泥中,如来性不坏一样。 第五、地中宝藏喻:譬如贫家地下有珍宝藏,人皆不知。 有宝而不知,故常致贫苦。 宝虽埋于地下,而宝性不坏。 就如众生的自性清净心,虽覆盖在烦恼中,亦是无始以来自然清净。 第六、核内种子喻:庵罗果的果核,种子在果核内。 而如来藏在无明壳中,就像果核中的种子一样。 第七、弊衣里金像喻:有人持真金像,行诣他阂,怕真金像途中为人劫夺,乃里以弊衣。 此人道中死了,人不知弊衣中有金,任之紊捐旷野。 而真金像虽在弊衣中,而其金性不改。 第八、贱女发轮王喻:一贫贱丑陋女子,里人所恶,而怀有贵子,当为圣王王四天下。 喻衰生怀佛种性,终将证得法王位。 如偈称:身怀如来藏,而不自觉知。 第九、铸模内有金像喻:铸师铸得真金像,未除泥模。 愚者自外观,但兄焦黑土。 而众生的烦恼淤泥中,皆有如来性。 《如来藏经》以这些浅显易解的譬喻,说明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为如来藏思想奠下了基础。 除此经外,其他几本相关的经典,都是如来藏思想发展上的顺增上缘。 于此介绍另一部简短的小经、比《如来藏经》更短,在大正藏中占了不到两页的分量,名称是《不增不灭经》这部《不增不灭经》。 正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公元五二五年),菩提流支所译。 经名不增不减,是表显众生的如来藏,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意思。 并且此经把众生界与法界等化,经中谓:不离众生界有法身,不雄法身有泉生界,衰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 舍利弗,此二法者义一名异。 经中进一步说:舍利弗,其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 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本来,在《如来藏经》中,只表达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但并未进一步解释如来藏的意义。 而在此经中,则指出如来藏即第一义、即众生界、即法身,此四者,实异名而同义。 在此经中,为《如来藏经》通俗的譬喻、建立了理论基础。 同时,此经依于众生界,自三方面诠释如来藏的意义。 经云:复次舍利弗,如我上说,众生界中,亦三种法,皆真贵如不异不差。 何谓三法,一者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二者如朱藏本际不相应体及烦恼缠不清净法,三者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 如来藏的本质,本与真如法界自体的清净法相应,因此,如来藏本质也是清净的。 与如来藏思想关系更密切的是《胜发经》,《胜发经》的全名是《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这也是一部短经,在大正藏中占了六页的分量。 为刘宋时代求那跋陀罗所译。 本经的大意,是由胜鬘夫人发愿摄受正法开始,进而引申到二乘涅槃的不究竟,由阔扬一乘而说到如来藏。 经中说:摄受正法者是摩诃衍。 阿罗漠辟支佛有余过,非第一清净,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一乘。 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界。 涅槃界者,即是如来法身。 《胜发经》特别强调正法,所谓正法,即是大乘,即是一乘,即是如来藏。 《胜发经》在下一段经文中,说明如来藏的意义: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 此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 此外,与如来藏思想有密切关系的经典,还有一部《大般涅槃经》。 《涅槃经》是一部大经,全经四十卷,是昙无谶于北凉玄始十年(公元四二一年)所译。 在本经中明确揭示出如来藏义。 经中称: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以佛性故,众生身中有十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佛性如是不可思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亦不可思议。 《涅槃经》在此揭示出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衰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就是把我、如来藏、佛性视为同一意义。 而此处所说的我,并不是婆罗教所说神我Atman,因为经中说:佛性者贵非我也,为襄生故,说名为我。 真正的佛性是第一义空、是中道。 在《涅槃经》中,中道佛性是:为对治断灭兄,说佛性是有;为对治我的常见,亦可说佛性是无。 如经言:若有人言,一切众生定有佛性,常祟我净,不作不生,烦恼因缘故不可见,当知是人谤佛法僧。 若有说言,一切亲生都无佛性,犹如兔角,从方便生,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当知是人谤佛法僧。 若有言说,众生佛性,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是故得言亦有亦无。 有故破兔角,无故破虚空,如是说者,不谤三宝。 除了以上的经典外,逞有一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与如来藏思想也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楞伽经》在中土共有三种译本,最早的译本,是宋元嘉年间(约为公元四四O年顷),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所译的、名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经》与印度的瑜伽行学派,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 但亦有其差别之处,就是关于如来藏适一部分。 瑜伽行学派的学者,约清净真如无差别来解说如来藏,《楞伽经》虽然也这样诠释真如,但卯有其进一步的解释。 如本经卷二谓: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浮,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 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 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痰不贵妄想尘劳所污经文中继续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 世尊! 外道亦说有常作者,雄于求那,(求那是梵语guna的音译,意指功能福德)。 周遍不灭。 世尊,彼说有我。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贵际、法性、法身、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我句故,说杂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雄不贵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如戒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藏。 为雄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此处的无我如来之藏与《大般涅槃经》的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之方便是不相同的。 另一方面,《楞伽经》把如来藏、与瑜伽行学派的阿赖耶识联合起来。 经文卷四中称:大慧! 善不善者,谓八识。 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识、及五识身。 八识,是瑜伽行学派建立的理论,所谓识藏心,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漠译藏识。 在唯识学中,第八阿赖耶名心,第七末那名意,前六识名识。 现在《大般涅槃经》说八识,又说如来藏名识藏心,就是把如来藏与第八阿赖耶识合为一了。 三、究竟一乘实性论在印度,集如来藏思想之大成的论典,是《宝性论》。 《宝性论》,在大藏经中全名是《究竟一乘宝性论》,这是出于以上经典之后的论典,把已出世的经典中、有关如来藏思想的要义,都引用在论典中,所以这是集如来藏思想之大成的一部论典。 此论在印度出世的年代,约在公元四、五世纪之间。 我国南北朝时代,北魏永平元年(公元五O八年),中天竺沙门勒那摩提至洛阳,先后译出八十地经论V等五部二十三卷,其中就有适一部《宝性论》在内。 《宝性论》全文四卷,论中有本颂、有解释的长行,但没有造论者的名字。 照中国传统的说法,说此论是天竺慧坚菩萨所造。 近代经日本学者的考证,推定此论是慧坚菩萨造本颂,世亲菩萨造译论。 此论内容分为十一品,基本上包括两大部分,即偈颂和释论。 在译本的前一半是偈颂部分、包括五言四句的偈颂三百偈,在偈颂中揭示本论的中心思想;在全部偈颂之后是择论部分,释论是注释本论偈颂的。 但释论中也有偈颂和长行两部分。 《宝性论》本论部分主要的内涵,在于论证四法,即佛性、佛菩提、佛法、佛业。 也就是诸佛及衰生、依本具的佛性,经过修持贵践,证得菩提,具足一切佛法功德,而从事济度众生的行业。 在释论部分,将全论分成佛宝、法宝、僧宝、性、菩提、功德、业七部分,此称为七种金刚句一。 因此,全部宝性论,是建立于四法,十一品中,再以七全刚句一加以诠择。 适十一品的名称是:一者教化品,二者佛宝品,三者法宝品,四者僧宝品,五者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六者无量烦恼所缠品,七者为何义说品,八者身转清净成菩提品,九者如来功德品,十者自然不休息佛业品,十一校量信功德品。 分别略述其要义如下:一、教化品第一:此品的重点,在于说明佛宝、法宝、僧宝、性(指如来藏)、菩提、功德、业七者,是本论的根本论题,此称为七金刚句一。 全刚句是什么意思呢,论主以此七义是自内证之境,此所证之境,有如金刚之不能被摧破。 至于末尾的句字,是文字章句之句,故称全刚句。 释论论主为了证明七金刚句符合经说,乃引用《陀罗尼自在王经》做为经证。 此经于序分中说明七句的前三句(佛宝、法宝、僧宝部);后四句在《菩萨如来法门差别分》中广说。 释论以偈颂说明七金刚句的顺序:从佛次有法,次法复有僧,僧次无碍性,从性次有智。 十力等功德。 为一切众生,而作利益业,有如是次第。 此偈颂在说明,在佛、法、僧三宝之后,次有无碍性。 无碍性,就是有三宝因的如来藏。 由而证得无垢的智慧菩提。 菩提本具恒沙诸功德,以作利益众事业,以上就是七金刚句的互相关系。 二、佛宝品第二:此品的根本偈文是:佛体无前际,及无中间际,亦复无后际,寂静自觉知。 既自觉知已,为欲令他知,是故为彼说,无畏常恒道。 佛能执持彼,智慧慈悲力。 及妙金刚杵,割截诸苦芽。 摧碎诸见山,覆藏颠倒意,及一切稠林,故我今敬礼。 偈颂的意思是说,佛体没有初中后际,于自觉寂静的佛本体后,为欲令未觉知者觉知,乃为彼说无畏常恒之道。 佛以智慧与慈悲的利剑,割断苦芽,摧毁诸种执见的丛林。 另有一颂,说明佛宝所具的八种功德:无为体自然,不依他而知,智悲及以力,自他利具足。 所谓八种功德,即一者是无为之体,二者自然,三者不依他知,四者智,五者悲:六者力,七者自利益,八者他利益。 三、法宝品第三:此品的根本偈文是: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亦非即于彼。 亦复不离彼。 不可得思量,非闻慧境界,出离言语道,内心知情源。 彼真妙法曰。 清净无尘垢,大智慧光明,普照诸世间。 能破诸噎障,觉观贪嗔痴,一切烦恼等,故我今敬礼。 本品偈颂的意思是,对治贪、嗔、疲之真妙法,是非有非无,亦非有无,亦非在有无之外,而是离开语言思量,唯自内证的。 这种大智慧之光,能破诸噎障,对治烦恼,故我今敬礼皈命。 四、僧宝品第四:此品的根本偈文是:正知正见眷,见一切众生,清净无有我,寂静真实际。 以能知于彼。 自性清净心,见烦恼无实,故离诸烦恼。 无障净智吝,如实见众生,自性清净性,佛法僧境界。 无阂净智眼,见诸众生性,遍无量境界,故我今敬礼。 本品偈颂的意思是,具有正知正见者,以自性清净心,观诸烦恼无自性,正知一切法无我。 以无障碍智慧,观见正觉佛性,遍在一切众生。 对于众生心自性清净,遍无量境界,我今敬礼皈命。 五、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第五:此品的根本偈文是:真如有离垢,及远离诸垢,佛无量功德,及佛所作业,如是妙境界,是诸佛所知,依此妙法身,出生于三宝。 以上偈文,表达的是一切亲生有如来藏。 依于何义而说众生有如来藏呢,颂曰:佛法身遍蒲,真如无差别,皆实有佛性,是故说常有。 偈文的意是说,有三种义,如来说一切时、一切衰生有如来藏:一者如来法身遍在一切,二者如来真如无差别,三者一切众生皆悉贵有真如佛性。 六、无量烦恼所缠品第六:此品的根本偈文是:向说如来藏,十种义示现,次说烦恼缠,以九种譬喻。 九种譬喻是什么呢,也就是《如来藏经》中所列举的九种譬喻,如偈文称:萎华中诸佛,众蜂中美蜜,皮壳等中实:粪秽中真金,地中珍宝藏,诸果子中芽,朽故弊坏衣,缠里真金像,贫贱丑陋女,怀转轮圣王,焦黑泥模中,有上妙宝像,众生贪嗔痴,妄想烦恼等,尘劳诸垢中,皆有如来藏。 此九种譬喻,在本章第二节已予解释,此处不赘。 七、为何义说品第七:此品的根本偈文是:处处经中说,内外一切空,有为法如云,及如梦幻等,此中何故说,一切诸众生,皆有如来性,而不说空寂,以有怯弱心,轻慢诸众生,执着虚妄法,谤真如佛性,计身有神我,为令如是等,远离五种过,故说有佛性。 偈中初问,有为法如云、如梦、如幻,一切是空,何以在此佛又对众生说有如来藏呢? 对此的回答是:为欲使众生,舍素五种遏失,即持有怯弱心者,轻视下劣襄生者,执着于虚妄法,诽谤真如佛法者,计身有神我者。 为此说有如来藏。 摘自《中华实筏》 第十九期 发布时间:2025-05-28 08:41:4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12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