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唯识学的下手是第六意识,成败的关键看第七识 内容: 我们应该怎么去处理我们颠倒妄想呢? 在唯识学的一个方法指标是什么呢? 我们先看它的修学内涵,总共有两段,我们先把第一段念一遍,请合掌:唯识教海,深广无涯,欲达其中妙义,须明宗趣所在。 宗趣若明,则提纲挈领,所谓妙理易彰,观行得成。 迷执能破,真性可证。 否则分别名相,入海算沙,茫茫大海不知所归。 所谓依文解义,有教无观,难得佛法真实利益矣。 那么唯识学,当然它主要是讲众生轮回的问题。 那么众生的轮回的问题,本来就很复杂。 每一个人有个人的业力,每一个人各有各打的妄想,所以也就让唯识学变得很复杂。 诸位,不是唯识学很复杂,因为它要诠释众生的轮回,众生本来问题就很复杂,所以佛陀不得不讲得很广。 所以唯识学的这个教法,是体系非常庞大,深广无涯。 佛陀为了让我们了解我们的生命,不得已把一念心性,本来是一个心,开展出八个心识的活动,他是不得已的。 因为不这样开展,你不知道你问题出在哪里。 那么这个八个识的每一个功能,已经够复杂了,然后八个识再相互的作用就更复杂了。 前五识刺激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再去刺激第七意识,然后第七意识再执着第八识,弄得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层层相扣,就形成轮回的力量。 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一个概念,就是它的宗趣所在? 宗就是讲它因地的修行,你要从哪里下手,就八个识,到底先改变哪一个,它的关键点在哪里? 第一个它的因地,第二个趣,趣向,它的目标是什么? 你最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所以我们在研究唯识学要知道两个重点:第一个因地从哪里下手? 第二个结果从哪里判断? 我简单的给大家透个消息,唯识学的下手是第六意识,成败的关键看第七识,用第六意识改变第七意识。 所以从唯识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成败,不是说你一天拜一百拜、他一天拜两百拜,所以你往生的希望就输给他,不是这个意思,不是! 这个是事修而已。 成败在第七意识,你对三界的执着比他淡,你往生的希望就比他高,他完全用第七意识。 唯识学的成败得失,它的判断标准,完全看第七意识恒审思量。 因为它是轮回的根本,它没有改变,从唯识的角度,你就没有改变了,你一天拜一千拜,拜了三十年,但是三十年前的你,跟现在的你的思想完全没有改变,你过去贪什么,你现在还贪什么,从唯识的角度,你没有改变,你完全没有改变,你只是增加善业如此而已。 从轮回的角度,你没有好好掌握轮回的开关,你做的都是枝末的问题。 往生与否跟这个佛号的多少,没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你这个唯识学首先要知道说,你的判断标准在哪里? 你的目标是什么? 我希望我三年后有进步,我三年前看到一个事情,高兴的时候会很高兴,痛苦的时候很痛苦,三年后感觉上淡薄很多了,恭喜你了,你的生死业力轻薄了! 因为关闭轮回的开关,你已经开始启动了。 所以唯识学判断轮回,完全从第七意识判断。 但是第七意识,它没有改变自己的能力,因为它没有名言,它没有思考能力,所以它没有能力改造自己。 所以下手从第六意识下手,用第六意识去学习经论,如理思惟,用道理跟第七意识沟通,用道理来化解第七意识的执取。 所以整个唯识学的宗,就是第六意识的止观,它的趣,就是破坏第七意识的执取。 这个你最好先了解一下,那么你宗趣的因果清楚了,你整个唯识的教法的纲领就掌握了。 所以你就能够从当中,能够修观,能够破执,乃至于慢慢的把心带回家,悟入我们的真实本性。 否则你只是分别唯识的复杂的名相,结果入海算沙,向外攀缘,不知道它的会归处,那么这样子就很难得到唯识的利益了。 所以我们先把它的这个宗趣先掌握。 发布时间:2025-06-12 08:02:5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12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