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亭法师: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十八卷 内容: 南亭法师: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十八卷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第十八卷◎南亭老和尚见佛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132愿佛有发塔、指甲塔、舍利塔,皆是佛塔。 塔者,具云塔波,华言高显,原为天人供养而建,是以降生处、成道处、说法处、涅槃处,无不有塔。 而阿育王且分佛舍利于南阎浮提,建八万四千宝塔。 巍巍不动,如须弥山。 皆如愿文所言。 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共瞻仰。 133愿“敬心观塔”,是以一种虔诚恭敬之心而观其巍峨不动。 当我观塔时,我“愿”一切“众生”,皆如此塔,为“诸天及人,所共瞻仰”。 顶礼于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 134愿礼塔既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修行|收摄身心。 当我“顶礼于塔”时,我“愿”一切“众生”皆能获得“一切天人,无能见顶”。 佛三十二相中,有无见顶相,代表法身无有边际。 是乃愿一切众生皆与佛同等也。 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135愿“右绕于塔”,“右绕”者,顺义,顺于事理也,故佛教尚右。 如偏袒右肩、右膝着地,绕佛、行香,皆是右行。 跏趺坐,则以右足押于左足;结印则以右手加于左手,名弥陀印。 今右绕佛塔,亦是此义。 我绕塔时,“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逆”者,违逆,不顺于理也。 我们由于一切事皆顺理而行,故得成就一切智品。 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 136愿“绕塔三匝”,表殷勤也。 同时“当愿”一切“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 《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 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 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 ’”读此,可以知矣。 赞佛功德,当愿众生,众德悉具,称叹无尽。 137愿疏言:“佛功德者,谓如来十力等。 ”然如来累劫勤苦,方能断障得果,岂止十力? 因以等字说明。 等者,等于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 学佛者对如来应有所称赞,故曰:“赞佛功德。 ”同时,佛之“众德悉具”,我们的言语是“称叹无尽”的。 我“愿”一切“众生”,也修行而能达到佛之功德。 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138愿“赞佛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妙好。 据《华严经》〈如来十身相海品〉载,报身佛有九十七种大人相、无边妙好,叹莫能尽。 我“愿”一切“众生”皆“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无相法”,法身也。 佛身充满于法界,何相可言。 证得法身,则十身、十佛,报、化二身,皆一得一切得也。 第十、明寤寐安息时愿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 139愿以下寤寐安息时,三愿。 “洗足”,赤脚为印度之风气,出家人尤甚。 行路时仅穿如中国大陆僧、尼之罗汉草鞋而无后跟;即今南洋佛教,其僧侣所着之履,仍与印度僧相同。 佛殿,必脱履进殿、礼佛、跪地诵经。 古时多泥土路,尘土飞扬,故回居处地,必洗足而后再做他事。 《法华经》且有涂足油之记载。 当行脚僧洗足时必发愿,“愿”一切“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 “神足”,阿罗汉六神通之一曰神足通,飞行自在。 或名神境通,则兼变化而言。 《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有净藏、净眼二子为妙庄严王现通之记载。 有了神足,则飞行自在,高山、大川、不能为之阻碍。 故曰:“所行无碍。 ”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 140愿“寝息”,睡眠也。 “以时”,少睡,则精神不足;多睡,则荒费光阴,故循乎中道,而作息有时。 在寝息之时,“身得安隐,心无动乱”。 “动乱”者,梦想也。 平凡的人多思多求,故睡时有梦;出家人无思无欲,故无梦想。 所谓“至人无梦”。 我“愿”一切“众生”,皆能如此。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141愿疏言:“若洗足下,寤寐、安息时三愿,一切智觉者,非唯三世齐明,抑亦十方洞晓。 一日始终既尔,余时类然。 ”笔者以为“一切智”是佛智也。 “睡眠始寤”,“寤”者,觉也。 以小比大,我“愿”一切“众生”,由今之觉,而趋向于“一切智”之“觉”。 而后能三世齐明,“周顾十方”。 “周顾十方”者,度一切众生也。 三、总结成益佛子! 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疏上说:“‘若诸菩萨’下结叹,因所成益。 ”笔者曰:此一段文于本品等于流通分也。 “佛子”,文殊菩萨称呼在座菩萨的话。 “若诸菩萨如是用心”者,心,依唯识言,应指第六意识,而包括了前五与七、八两识。 意识,我们尝比喻它为心猿意马,也就是它活动力大,它相应的心所有五十一个。 禅宗的静虑,它就是虑。 无心、无念的无,也都是它。 文殊菩萨教我们善于运用它|“善用其心”。 至于运用的方法,那就是上文的一百四十一愿。 一个出家比丘,从朝至暮,从外出至回到住处,一举一动、目见耳闻,皆须发愿。 愿的范围,不但愿一切众生,同时也以此自律。 等于一根无形的绳索,拴住意马心猿,使它由散动而趋于静寂;由杂染而趋于纯净。 如此,生生世世继续维持此一愿念,未有不进入初住而位阶十地也。 所以经上说:“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一切世间”,十方世界也。 这“一切世界”的“诸天”是二十八天。 “魔”指化乐自在、摩醯首罗两个魔王天。 “梵”是大梵天。 “沙门”是释子的通称,华言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也。 “婆罗门”,印度四姓之第一,华言净行。 “乾闼婆”,华言寻香神,护法八部之一。 “阿修罗”,华言非天,亦八部之一。 “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此二乘也,亦称小乘。 “声闻”,闻佛四谛音声而入道;“缘觉”,修十二因缘而入道。 “所不能动”者,上说诸天乃至缘觉,各说各的道高德广,和我同参,可以速至菩提。 而我是修行一百四十一愿者,我皆不为所动。 一百四十一愿,似乎是渐教,为初心学人而制的。 但圆人发心,运用之则为圆教,学者勿以易行而忽略之也。 莲池大师编辑的《沙弥律仪要略》卷下末,仅有搭衣、展具二偈咒。 近人释善因法师着《学佛行仪》二十四门,其十七门中有? 坐偈、寝息偈、早觉偈、闻钟偈、着衣偈、束带偈、下榻偈、举足偈、出舍偈、洗浴偈、入厕偈、剃发偈,此中除下榻偈、闻钟偈为〈净行品〉所无外,其余悉同〈净行品〉所载。 笔者民国二十年在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戒堂里有一本,和沙弥十戒合本,上有五十一偈,还附有咒语。 今日台湾传戒寺中,有无此偈咒? 不可知矣。 跋自65年国历九月十四日(夏历八月二十一日)星期二开始讲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 按:民国十六年,在上海新闸路辛家花园清凉寺华严学会,应慈老人讲《华严悬谈》,一年讲完。 十七年秋,应老人与住持静波老和尚因事龃龉,学会遂解散。 十八年秋,在常州东门外永庆寺开讲《华严》,至十九年夏,应老人与住持隐根又起争执。 余以病伤寒,养病寺中。 九月至镇江竹林寺休养痊愈。 冬天应老人又至无锡龙华庵续讲,余又去听讲,至二十年正月圆满,余回竹林寺教课。 应老人讲经必坐香,冬必打七,此可佩也。 唯于学生祗每日上午复讲一次,无研究,无问难,学生进步差,此一弊也。 余38年夏初来台湾,寓十普寺。 39年三月去台中,六月到善导寺,41年买新生南路房子,43年移济南路今址。 惟地方狭小,无一定讲堂。 44年改建,45年完成,才有今日可容二百人之佛堂,足供讲经。 乃函印线装本《八十华严》五百部,于夏历八月二十一开讲。 今已讲一百二十余座,讲至〈须弥顶上偈赞品〉。 暑假甚长,恐费光阴,乃写〈净行品〉讲义,以检讨自己。 以讲时匆促,不及详谈,兹乃补其不足。 倘有错误,尚希读者指正。 发布时间:2025-07-02 09:23: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12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