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华严经怎么入门 内容: 分科判教这部经根据古大德之说,也可说是他们共同的研学心得,根据他们的报告,将本经分为四分,四分就是四个大段,分科判教,将全经分作四大段。 第一段‘举果劝乐生信分’。 这个‘分’是部分,第一部分说的是毗卢遮那如来,成佛之后的果报,依正庄严。 正报是身,依报是生活环境。 我们看到这个果报无比的希有,无比的殊胜,见了之后我们能生起信心,欢喜向他学习。 这是佛说法的巧妙之处;佛是先把好处展示出来给你看,你不能不信。 他不先说因,他先说果;如果先说因,你很难接受。 这是世尊接引众生的善巧方便。 我们今天要把这样圆满的佛法介绍给社会大众。 学佛的人这么少,原因在哪里? 我们不能够把果报拿出来给人看。 说得再好,没见过,人不相信。 果报从我们自己身上看,我们自己学佛学得不是一个好样子。 世俗谚语常说︰‘菩萨! 菩萨! 年年十八。 ’佛菩萨不老! 没听说哪个佛菩萨生病,没有! 我们知道原因,就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就不会老、不会生病、不会死。 知道这个好处,我们相信了。 佛教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这样殊胜的果报呢? 一定要断烦恼,要断习气。 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报。 什么叫恶报? 烦恼就是恶报,你日子过得不开心就是恶报。 果然能过得法喜充满,你在佛法中就真正得受用。 所以我们自己要有个好样子给人看,就如同诸佛菩萨一样,示现一个好样子给世间人看。 所以《华严经》一开头,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他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看到,我们对于佛这种生活环境才生起羡慕向往之心,觉得应该与他学习。 他能够成就,我也能成就。 这是在第一部分所说。 本经在因果上讲有五周因果,就是五种因果。 为什么叫‘周’? 周遍法界。 因果也是交叉的,也是错综复杂的,周遍法界,有五种。 在第一分中是‘所信因果’。 经文一共有六品经,前面五品都是讲果,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后面一品是讲因,这种殊胜的果报,怎样得来的。 让我们先看果,然后再说明如何能够修证。 这六品经是:世主妙严、如来现相、普贤三昧、世界成就、华藏世界,这五品是讲果报;末后一品—毗卢遮那品,这是讲修因。 这一部分是说佛依正的因果。 第二部分是‘修因契果生解分’。 这一分经很长很长,也是《华严经》中最重要的部分。 这一部分中完全说的是宇宙人生复杂的现象,所以在五周因果中,它就占两分︰一个是‘差别因果’,一个是‘平等因果’。 差别因果是讲十法界之内,当然包括我们六道;六道、十法界形象不相同,千差万别。 到什么时候才平等? 平等也不是一下就达到完全平等,逐渐逐渐提升。 几时出离十法界? 这个不平等最明显的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那是外面表现的相状,我们要重视的是内心的起心动念。 一个念头就是造了一个因,因遇到缘就起现行,它就现相,所以这个相,十法界中千差万别。 同样一个道理,在十法界中愈往上去,相就比较单纯,愈往下面去愈复杂。 最复杂的是地狱,最单纯的是十法界中的佛法界。 一真法界是平等因果,差别因果没有了。 因为他与诸佛如来用一个心,真心。 但是平等中有差别,差别中有平等,这是事实真相。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真心,每一个人都有本性;真心本性是平等的,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 我们只是迷失了自性,生起妄想、分别、执著,但是妄想、分别、执著不是本有。 严格的讲,要发菩提心才能够契入一真法界,才能够接受《华严经》的教学,那我们就困难了。 我们今天分别、执著一品都没断,我们有什么资格接受如来的大法? 发大心就行了! 只是我们的二障还没断;佛开这个条件,对我们就很有利,只要发大心。 在佛的教学当中,我们非常明显地看到五个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妙觉,一共六个位次。 佛法的修学,圆圆满满呈现在我们眼前。 每一条都说十,十代表圆满,不能把它当作数目字来看。 第一个是住佛之住,叫十住位。 这个住指你心中的安住,你心要住在哪里? 佛在《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住无所住就是佛住。 无所住是指什么? 是真实智慧。 ‘住真实慧’,住真实慧就是十住菩萨。 我们在讲席当中说的,‘过高度圆满智慧的生活’,那就是住佛之住,佛就是高度圆满智慧的生活。 特别是讲到高度与圆满,空有两边都不住;两边不住,这当中又立一个中道,又错了。 这边是中道,那是两边,还落在一边上。 所以祖师就告诉我们:‘两边不住,中道不存。 ’细细去体会这个味道。 《坛经》中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 ’你如果住中道,中道是一物,你还是有一物,话难讲! 我本来无一物,有没有一物? 你有,你有个‘本来无一物’,你还是有一物。 我什么都没有了,还有个‘什么都没有’。 那‘什么都没有’这个念头也没有了,他就落空了,他住在空中,又坏了,总是堕在一边。 所以这个‘住真实慧’确实不是简单的事情。 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佛就教给我们:‘宁著有如须弥山,不可著空如芥子。 ’著有是什么呢? 你还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还能够起心动念,约束自己,肯断恶修善,你在六道中还不至于堕三途,这是好事情。 到最后要成佛道,成佛道还是为了度众生,不成佛道度众生不能够圆满。 唯有成佛,上至等觉,下至阿鼻地狱众生,才能平等得度。 这样的心才叫大心凡夫,发这个大心,你就住佛所住了。 我们现在烦恼没断,但是这个心量超越十住菩萨。 《无量寿经》上讲‘行超普贤’,你哪一样超过普贤? 心,这个大心超过普贤。 在断烦恼、学法门不如他,但是大心不输给他,我们凭这一点‘行超普贤’。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也就明白,这一部《华严经》中所说,也就是《无量寿经》上的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这一句经文细说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经》在《无量寿经》上这一句话展开来,就是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 所以我们讲《华严》,还是讲《无量寿经》,只是把《无量寿经》这一句拿来细说而已,没讲到别的。 第三会在忉利天宫,说十住,住佛之住。 第四会在夜摩天宫,说十行,行佛之行,学佛的生活。 佛的生活是什么? 佛的生活是爱护一切众生,关怀、帮助一切众生。 佛用什么方法去做? 在一般大乘经典中讲的六波罗密,生活行为六个纲领:第一布施,第二持戒,第三忍辱,第四精进,第五禅定,第六智慧。 我们在生活当中,处世待人接物,遵循这六个原则,就是行佛之行。 布施是放下、是舍,自己有多余的,别人缺乏,一定要帮助别人。 十回向位,是完全拓开心量,就是刚才所说的,一切为众生,一切为佛法。 佛法是觉悟之法,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之法,就叫佛法,这叫做回向。 诸佛如来、一切菩萨修因证果就是信、住、行、向四个纲目,四种修行。 无先后,也不分阶段,每一行中圆满含摄四种行,这是佛在这部经上教给我们的。 所以此经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真正是大圆满,大圆满的境界在《华严》! 所以我们学习这部经,一定要能够契入境界,也就是说我们要学过佛菩萨的生活。 而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华严经》就是普贤法界,就是普贤的生活,普贤的榜样,普贤的模范,是一切法中最殊胜、最美满的。 到十地,登地了。 登地是完全利益众生,也就是说‘四弘誓愿’中圆圆满满地实现他第一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他用什么方法? 信、住、行、向拓开自己的心量,像经上所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那就是十回向。 从十地到十一地,到究竟果位。 等觉、妙觉在本经中说了十一品:‘十定’、‘十通’、‘十忍’、‘阿僧祇’、‘寿量’、‘诸菩萨住处’、‘佛不思议法’、‘十身相海’,这是讲正报;再加上‘随好光明’、‘普贤行’、‘如来出现’,一共有十一品经,是讲等觉与妙觉。 这是《华严经》第二个部分,是很大的一部分,讲‘解’。 你解了之后才晓得怎么行。 第三分是‘托法进修成行分’。 法是万法,一切万法,六根所接触到的,你就懂得怎么修行,《华严》妙就妙在此地。 学了《华严》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六尘说法,才懂得佛在经上常讲,‘尘说刹说,无间断说。 ’我们就能够亲眼见到,亲耳听到,时时刻刻都在‘大方广’,都在‘佛华严’之中,这样才能契入,真正成就自己的修‘行’。 那个行就是美满的生活,一丝毫欠缺都没有,与诸佛如来果地上完全相同。 ‘托法进修成行分’有一品经—‘离世间品’,共七卷,这一品经很长。 第四分‘依人证入成德分’。 完全示现榜样给社会大众观摩,启发社会大众过诸佛菩萨大圆满、大自在的生活,完全展现给大家看。 末后这一分在八十卷中,有二十一卷经文,叫‘入法界品’。 在四十卷经,品题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做出样子给我们看。 其实按照一分一分的学习是非常可行的,这样的话我们会有一个慢慢的学习的过程,这比我们盲目的学习好多了。 而且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学习华严经的智慧是什么。 以上只是本人的个人观点,若是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还希望诸位师兄多多包涵。 发布时间:2025-07-04 08:30:0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12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