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二 内容: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丙三、三摩呬多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 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 丁二、随应决择3 戊一、总辨等引7 己一、辨彼障2 庚一、略标谓补特伽罗,多随烦恼染污相续,不能正证心一境性。 庚二、别释2 辛一、多随烦恼3 壬一、征云何名为多随烦恼? 壬二、列谓有谄[1]、诳、矫、诈、无惭无愧、不信、懈怠、忘念、不定、恶慧、慢缓、猥杂、趣向前行、舍远离轭、于所学处不甚恭敬、不顾沙门、唯希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 壬三、释2 癸一、别辨相17 子一、有谄云何有谄? 谓自有过,而不能于大师、智者同梵行所,如实发露。 子二、有诳云何有诳? 谓不真实显己[2]功德。 彼实无德,而欲令他诸有智者同梵行等了知有德。 子三、有矫2 丑一、征云何有矫? 丑二、释2 寅一、举毁犯谓于增上戒毁犯尸罗,或于轨范毁犯轨范。 由见闻疑,他所举时,遂用余事假托余事,或设外言而相诱引,如经广说。 寅二、出增上谓由谄、诳增上力故。 如经广说者:谓依矫诈起邪命法故。 如声闻地已说其相。 (陵本二十二卷九页1918)子四、有诈云何有诈? 谓怖他故,或复于彼有所希故,虽有犯重而不发露,亦不现行。 亦不现行者:谓由怖他为因缘故,或复于彼有所希故,亦不现行重恶业故。 非实意乐,诈于有智同梵行所,现行亲爱、恭敬、软善身语二业。 非实意乐等者:摄事分说:复有苾刍,恭敬利养欲爱现行,见有他人多饶财宝,众所知识,具大福佑,则便亲附殷重承事,非爱非敬,亦非乐法,专为利养恭敬因缘。 乃至广说。 (陵本一百卷七页7490)其义应知。 子五、无惭无愧云何无惭无愧? 谓观于自、或复观他,无所羞耻。 故思毁犯,犯已不能如法出离,好为种种斗讼[3]违诤。 子六、不信云何不信? 谓于佛法僧心不清净,于苦集灭道生不顺解。 子七、懈怠云何懈怠? 谓执睡眠、偃卧为乐,昼夜唐捐,舍众善品。 子八、忘念云何忘念? 谓于久远所作、所说,不能随念,不令随忆,不守根门,不正知住。 子九、不定云何不定? 谓于定地,下至作意亦不能得。 下至作意亦不能得者:谓未获得色界定地所摄少分微妙正作意故。 本地分中声闻地说:由奢摩他所摄持故,心于所缘寂静行转。 从是以后,于瑜伽行初修业者名有作意,始得堕在有作意数。 (陵本三十二卷二十页2665)与彼相违,名不能得。 子十、恶慧云何恶慧? 谓住自见取,执不平等,难舍言论。 执不平等难舍言论者:谓如沙门、或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凡诸世间所有士夫补特伽罗所受,彼一切或以自在变化为因,或余丈夫变化为因。 由彼起邪决定,谓此为谛为实,余皆痴妄,是名执不平等。 不了言说自性唯假,难可舍离,是名难舍言论。 子十一、慢缓云何慢缓? 谓不捷利,亦不明了。 不自超[4]举,无所能为,不能以身供侍有智同梵行者。 谓不捷利等者:所作愚钝,名不捷利。 心无净信,名不明了。 懈怠相应,名不超举。 子十二、猥杂2 丑一、征云何猥杂? 丑二、释2 寅一、乐杂住谓乐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 寅二、乐寻思又乐寻思诸恶不善欲寻思等,乃至家势相应寻思,多随寻思、多随伺察。 子十三、趣向前行2 丑一、征云何趣向前行? 丑二、释2 寅一、趣向谓受僧祇、或复别人诸衣服等所有利养,或请僧祇及与别人,皆名趣向。 寅二、前行若诸苾刍,于如是事最初前行,故名趣向前行。 子十四、舍远离轭云何舍远离轭? 谓于远离边际卧具、远离众恶人所习近似寂静室,远弃舍之,不生欲乐。 子十五、于诸学处不甚恭敬云何于诸学处不甚恭敬? 谓遭厄难,宁舍学处,不弃身命。 志求身乐及与寿命,不能随护所有学处。 子十六、不顾沙门云何不顾沙门? 谓弃舍学处,好为退转。 或犯尸罗,行诸恶法,于内腐烂,广说乃至实非梵行自称梵行,况当希求沙门果证八支圣道。 或犯尸罗等者:此中诸义,如摄异门分别释应知。 (陵本八十四卷十四页6396)子十七、活命出家云何唯希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 谓或为王之所逼迫而求出家,或为怨贼之所逼迫、或为债主之所逼切、或为恐怖之所逼切、或为财宝常所匮乏恐畏不活而求出家。 不为自调、自静、自般涅槃而求出家。 不为自调自静等者:调谓调伏,谓于烦恼。 静谓寂静,谓于众苦。 证无余依,名般涅槃。 癸二、简依处4 子一、有谄等当知此中,依同梵行而共止住有所违犯,发起最初四随烦恼。 子二、无惭无愧依增上戒有所违犯,当知发起无惭无愧。 子三、不信等2 丑一、总标依增上心及增上慧,当知发起始从不信,乃至恶慧诸随烦恼。 丑二、别配此中不信及与懈怠,依俱违犯;忘念、散乱,依增上心违犯而起;恶慧,依犯增上慧起。 子四、慢缓等2 丑一、不信等为增上不信、懈怠增上力故,当知发起慢缓、猥杂、趣向前行、舍远离轭。 丑二、忘念等为增上忘念、乱心及与恶慧增上力故,当知发起于诸学处不甚恭敬、不顾沙门、唯希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 辛二、补特伽罗2 壬一、总标复有三种补特伽罗,依三处引诸随烦恼。 壬二、征释2 癸一、三种补特伽罗云何三种补特伽罗? 一、依正法而出家者,二、在居家受用欲者,三、正法外而出家者。 癸二、三处引随烦恼2 子一、征云何三处引随烦恼? 子二、释3 丑一、依放逸处2 寅一、标能引所谓最初补特伽罗,依放逸处引随烦恼。 寅二、辨种类2 卯一、标此复二种。 卯二、列2 辰一、依内谓或依内妄显己[5]德,为衣服等利养恭敬,自说己[6]德[7]胜过人法。 辰二、依他或复依他诸有智者同梵行等,以身语业逼迫、加害、损恼、毁辱。 丑二、依耽欲处2 寅一、标当知第二补特伽罗,依耽欲处引随烦恼。 寅二、释彼由耽着诸欲因缘,受用诸欲,依身语意行三恶行。 丑三、依邪行处3 寅一、标能引当知第三补特伽罗,依邪行处引随烦恼。 寅二、辨种类2 卯一、标列略有三种,谓随逐远离、随逐愦闹、随逐学处起随烦恼。 卯二、随释3 辰一、随逐远离3 巳一、征云何随逐远离起随烦恼? 巳二、释3 午一、住染污谓诸外道随逐远离所有卧具,而为五盖覆蔽其心。 午二、住苦恼或住于苦,领受身心诸苦恼故。 或住于苦等者:谓如宿作因论者,于现法中极自苦行,说彼领受身心苦恼故。 午三、无对治或复远离烦恼对治,由离信等五种根故。 巳三、结彼由如是住染污故,住苦恼故,无有对治能除染污苦恼住故,是名随逐远离诸随烦恼。 辰二、随逐愦闹3 巳一、征云何随逐愦闹起随烦恼? 巳二、释谓各别执异见、异欲相违言论,建立自品、他品差别,广起忿、恨,乃至诳、谄。 巳三、结是名随逐愦闹诸随烦恼。 广起忿恨乃至诳谄者:摄事分中说随烦恼有多差别,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乃至广说。 今于此中唯取前八,如彼别释应知。 (陵本八十九卷七页6738)辰三、随逐学处2 巳一、征云何随逐学处起随烦恼? 巳二、释3 午一、随逐戒学谓观自他现行诸罪,无有羞耻,毁戒、穿戒,是名随逐增上戒学诸随烦恼。 午二、随逐心学若有依止世间等至,于其下劣计自为胜,或于相似计自为胜,心生高举,是名随逐增上心学诸随烦恼。 午三、随逐慧学若少听闻,不能观察所有善法,是名随逐增上慧学诸随烦恼。 寅三、释邪行2 卯一、标异名如是一切,总略说名非法之行、不平等行。 卯二、释差别由非善义,名非法行;非爱果义,名不平等行。 己二、辨解脱2 庚一、举十遍处3 辛一、标复次,若观行者修十遍处,能为五事。 辛二、征何等为五? 辛三、释2 壬一、辨作业5 癸一、能引化事变事神通谓由修习地遍处等乃至白遍处故,便能引发[8]化事、变事诸圣神通。 癸二、能引往还无碍神通又由修习空无边处一切处故,便能引发往还无碍诸圣神通。 癸三、能引无诤等胜功德又由修习识无边处一切处故,便能引发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诸胜功德。 癸四、能办[9]上处解脱又即由此识无边处遍处成满,便能成办无所有处解脱,及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癸五、能证灭受想定又即由此成满因故,便能证入想受灭解脱,最胜住所摄。 壬二、明边际又由识无边处故,无边无量遍满行转,是故此上不立遍处。 庚二、显诸解脱2 辛一、彼清净道胜处、遍处是诸解脱能清净道。 胜处遍处等者:本地分说:修观行者,先于所缘思惟胜解;次能制伏;既于制伏得自在已,后即于此遍一切处,如其所欲而作胜解;是故此三如是次第。 (陵本十二卷八页995)又说:譬如世间瓦铁金师,初和泥等,未善调练,解脱位亦尔。 如善调练,胜处位亦尔。 如调练已,随欲转变,遍处位亦尔。 此所说义,如彼应知。 谓由胜处、遍处,令先所缘思惟胜解,转清净故。 辛二、解脱所知又诸解脱,由所知障解脱所显。 由此声闻及独觉等,于所知障心得解脱。 由所知障解脱所显者:本地分说:前七解脱,于已解脱生胜解故,名为解脱;第八解脱,弃背想受,故名解脱。 (陵本十二卷五页983)由是当知此所说义。 即彼所缘,名为所知思惟胜解;离彼障故,名彼解脱所显。 己三、辨爱味2 庚一、相差别2 辛一、标复次,略由三相,修等至者爱味等至。 辛二、释2 壬一、辨世3 癸一、依过去谓或证得等至,出已计为清净,可欣、可乐、可爱、可意,随念爱味。 癸二、依未来或未证得,或已证得,未来爱味增上力故,追求欣乐而生爱味。 或已证得者:四字疑衍。 本地分中爱味相应静虑等定,唯说其所爱味,当言已出;其能爱味,当言正入。 (陵本十二卷三页970)今决择彼,略以三世显示其义。 言随念爱味者,谓于过去。 言追求爱味者,谓于未来。 言现行爱味者,谓于现在。 过去、现在是所爱味,追求未来是能爱味。 由是当知,或已证得,不应说有未来爱味,有释牵强,理不应然,所能爱味义各别故。 癸三、依现在2 子一、标相或已证得,计为清净,可欣、可乐,乃至广说现行爱味。 子二、料简若从定出可生爱味,若正在定无有爱味。 壬二、释名言爱味者,谓于是中遍生贪着。 庚二、地差别2 辛一、下地摄复次,下地诸法若生上地,不现在前。 辛二、上地摄2 壬一、下或现前上地诸法若生下地,其离欲者或现在前。 壬二、下不现前2 癸一、标欲系若生下地,于上起爱,未得离欲不定心者,当言此爱是欲界系。 癸二、简爱别2 子一、标当知此爱或是染污、或不染污。 子二、释2 丑一、染污3 寅一、征云何染污? 寅二、释2 卯一、爱当证若生是心:我今云何当证如是广大喜乐所随等至。 若得证者,我当如是如是爱味。 卯二、爱当生又我云何当得生上,常恒不变。 寅三、结当知此爱是染污爱。 丑二、不染污若有起心,专求离欲,欣乐证入上地寂静,当知此爱是不染污。 己四、辨断灭2 庚一、总标列复有三种诸法断灭。 谓对治断灭、现行断灭、弃舍断灭。 庚二、随别释3 辛一、对治断灭诸烦恼事之所显现,是初断灭。 辛二、现行断灭诸行生灭之所显现,是第二断灭。 辛三、弃舍断灭若生上地,或入无余依涅槃界,下地诸行及一切行弃舍所显,是第三断灭。 己五、辨退失复有三退。 一、未得法退,二、已得法退,三、习行法退。 习行法退者:本地分说:顺退分定,谓有钝根,下劣欲解,勤精进故,入初静虑或所余定,于喜、于乐、于胜功德不堪忍故,从静虑退。 其义应知。 (陵本十二卷三页973)己六、辨近分2 庚一、依所缘辨2 辛一、前三道摄复依世间诸近分定,若方便道、若无间道、若解脱道,或为断灭、或为证得而修习者,彼于所缘或观过失、或观寂静,观下过失,观上寂静。 或为断灭或为证得者:如次配属前说三道。 谓依方便道、无间道而修习者,此为断灭,由于所缘观彼过失,令不现行故。 依解脱道而修习者,此为证得,由于所缘观彼寂静,希求证得故。 辛二、胜进道摄若胜进道,当知彼是遍满所缘、或无漏缘。 彼是遍满所缘等者:谓此所缘遍毗钵舍那品、遍奢摩他品、遍一切事、遍真实事、遍因果相属事,是名遍满所缘。 如本地分说。 (陵本二十六卷十三页2209)若于色受想行识所摄诸法,思惟如病、如痈、如箭,障碍无常、苦、空、无我,或复思惟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或复思惟真如、法性、实际,名无漏缘。 庚二、依作意辨2 辛一、标列六种复次,诸近分摄六种作意,谓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 辛二、配摄四道此中了相、胜解作意,方便道摄;远离、加行究竟作意,无间道摄;摄乐作意,四种道摄;观察作意,胜进道摄。 己七、辨定相2 庚一、四种静虑2 辛一、静虑境界2 壬一、不可思议2 癸一、问问:何缘故说修静虑者静虑境界不可思议? 癸二、答2 子一、释答:修静虑者已善修治磨莹其心,有如是相威德势力,随所欲为皆能成办,非不如意,法性故尔。 子二、结是故说彼由寻思道不可思议。 壬二、成办善别2 癸一、举事问复有二种修静虑者,于一事中俱发变事胜解神通皆得自在,此二神通互相障碍,而此二通无偏大者不相映夺。 彼后无间,一于此事神通无碍,如其所欲皆能转变,第二神通便被障碍。 此中因缘云何应知? 癸二、记别答2 子一、正答前问2 丑一、举所由由彼二人势力威德皆悉平等,俱时发起变现神通,然其所作互不相似。 由彼神通所欲为事不相似故,于此一事二种神通互相障碍。 丑二、释差别2 寅一、有障碍尔时有一,作是思惟:何因缘故我此神通今有障碍,将无我定有退失耶? 此一定者,即于此事起是余心。 即于此事起是余心者:谓于所欲转变事中心起散乱,谓定退失,名起余心。 望彼定心,名为余故。 寅二、无障碍第二定者,即于此事数数专注心无散乱,所发神通能无障碍,随神通力如意转变。 子二、料简所余若二神通威德不等,随其胜者所作成办;若二神通威德相似,先作意者成办非余。 辛二、修静虑者2 壬一、标列复有四种修静虑者。 一、依近分定修静虑者,二、依染污定修静虑者,三、依世间定修静虑者,四、依出世间定修静虑者。 壬二、随释4 癸一、依近分定修静虑者于六作意,谓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修定转时,当知是初。 癸二、依染污定修静虑者爱上静虑,广说乃至疑上静虑,当知第二。 癸三、依世间定修静虑者若住余善世间静虑,当知第三。 为[10]能引发现法乐住无量作意世间功德,又能引发游戏神通。 [11]癸四、依出世定修静虑者若顺决择分所摄受空、无愿、无相解脱门所显静虑,当知第四。 庚二、二无心定2 辛一、无想定复次,无想等至,当言唯一有漏。 辛二、灭尽定2 壬一、出体性2 癸一、显殊胜2 子一、无漏灭尽等至当言无漏,由与烦恼不相应故、非相应故、无所缘故、非诸烦恼之所生故。 由与烦恼不相应故等者:谓彼入灭定者,已离无所有处贪、或非想非非想处贪,名与烦恼不相应。 暂安住想作意为先,诸心心法灭,名非相应。 非想非非想处进趣所缘皆灭尽故,名无所缘。 相似涅槃,住寂静乐,名非烦恼所生。 子二、出世间是出世间,一切异生不能行故。 癸二、简所除2 子一、标唯除已入远地菩萨。 子二、释菩萨虽能起出世法,令现在前,然由方便善巧力故,不舍烦恼。 唯除已入远地菩萨等者:大乘菩萨证远行地,是名已入远地菩萨。 此地菩萨能入灭定,然非已离一切烦恼。 为显此义,是故别说。 壬二、明所摄又此等至,当言非学非无学摄,非所行故,似涅槃故。 非所行故等者:非依止此精进修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名非所行,非有学摄。 诸心心所灭故,名似涅槃,非无学摄。 若出世有为法、若世间善法,彼一切名无学法故。 戊二、引释四经4 己一、随身念经4 庚一、标所释经复次,当释随身念经。 庚二、广释差别5 辛一、不定地清净摄2 壬一、举随烦恼2 癸一、标列谓心清净行苾刍,有四种随烦恼。 一、毁犯禁戒,二、散乱寻思,三、保着内身,四、保着外境。 癸二、随释4 子一、毁犯禁戒毁禁戒者,由忧悔门,于三摩地能为障碍。 子二、散乱寻思2 丑一、标乱寻思者,由三种门。 丑二、列一、由于过去境随念散乱门;二、由依掉举、流散、恶见、恶闻、恶语、恶行,唯乐闻思散乱门;三、由先串习势力所持散乱门。 子三、保着内身保着内身者,由于生死无厌患门。 子四、保着外境保着外境者,于未来境由欣乐门。 壬二、明彼对治2 癸一、举能对治4 子一、正知作意当知此中,为欲对治初随烦恼故,修一作意,谓正知作意。 子二、称顺彼所缘等作意2 丑一、标为欲对治第二随烦恼故,修三作意。 丑二、列谓称顺彼所缘作意;了别彼相,能对治彼寻思作意;彼所依心调练作意。 子三、分析积聚作意为欲对治第三随烦恼故,应修分析积聚作意。 子四、不净作意为欲对治第四随烦恼故,应当修习不净作意。 修三作意等者:唯乐闻思散乱,三为所依。 一、依掉举,二、依流散,三、依恶见、恶闻、恶语、恶行。 修三作意,如次能为对治应知。 言称顺彼所缘作意者,谓有贪行者,修不净观,于相称缘安住其心。 本地分中已说其相。 (陵本二十六卷十七页2220)由是下说:第二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保着内身、外境二种贪欲。 癸二、显所对治5 子一、忘念又初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忘念。 子二、贪欲第二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保着内身、外境二种贪欲。 子三、散乱2 丑一、恶见等散乱第三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恶见等所有散乱。 丑二、患习势力任持散乱第四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先所串习势力任持所有散乱。 子四、于身净有情想第五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于身净有情想。 子五、四种淫相应贪第六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四贪。 所谓色贪、触贪、形贪,及承事贪。 辛二、定地清净摄2 壬一、正定如是作意修习为依,断随烦恼,心触正定,证得近分、根本胜定,又能证得有喜、离喜、清净安乐。 有喜离喜清净安乐者:四静虑中,初二静虑名有喜安乐,第三静虑名离喜安乐,第四静虑名清净安乐。 壬二、正知2 癸一、总标又依如是正定心故,如实了知上地有情无常性,及诸行无常性。 癸二、别释2 子一、了知有情无常性云何了知有情无常性? 谓得天眼,清净过人,见诸有情,乃至广说。 乃至广说者:谓彼有情死时、生时、妙色、恶色、若劣、若胜等,是名广说应知。 子二、了知诸行无常性云何了知诸行无常性? 谓能随入未来、过去、现在作意缘生智故。 随入未来过去现在作意缘生智者:谓于三世诸行如理作意,知唯缘生,能正对治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前后际无知故。 辛三、依处清净摄3 壬一、标依处此随身念依于三处。 壬二、列三种谓依增上心、增上慧学修治业地,依增上心学处,依增上慧学处。 壬三、释所为为欲断除所余诸结,修念住等所有一切菩提分法之所依止。 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修治业地者:谓成就戒律仪、根律仪,乃至沙门庄严。 如是一切胜资粮法,能为作意初修业者,及净烦恼初修业者所依止处,是故名彼修治业地。 辛四、不共清净摄2 壬一、标由三因缘,不与一切外道沙门、婆罗门共。 壬二、释谓于修治业地资粮圆满故;于奢摩他聚无有爱味故;于般涅槃爱乐随逐心,非烦恼火所生处故。 辛五、不共果清净摄3 壬一、资粮圆满2 癸一、标又此修念资粮圆满为依止故,四果清净。 癸二、释谓处聚落,世法所生烦恼不染;世法所生烦恼不染者:本地分说有八世法。 谓得、不得、若誉、若毁、称、讥、苦、乐。 (陵本二卷十五页160)不依彼法而生烦恼,名彼烦恼不染。 处阿练若,空闲所生烦恼不染;空闲所生烦恼不染者:谓闲居时,或于尘雾,或昏夜分,见大云气,闻震雷音;或逢雹雨师子虎豹;或遭凶猾窃劫抄虏;或遇非人来相娆逼;便生惊怖,身毛为竖。 或至昼分,于彼去来奇妙亲友,发依耽嗜所有寻思。 谓欲寻思,如经广说,乃至家世相应寻思。 如本地分。 (陵本十八卷八页1557)是名空闲所生烦恼。 处阿练若,聚落所生烦恼不染;聚落所生烦恼不染者:本地分说:于求财者深修厌毁;于诸城邑交游等处,了知其初、了知过患、了知出离,亦能了知趣出离行。 生彼因缘,说名为初。 无常、众苦、变坏法性,是名过患。 欲贪调伏断除超越,名为出离。 圣八支道,名趣出离行。 (陵本十八卷十四页1575)其义应知。 于二处所,不能堪忍淋漏等苦烦恼不染。 壬二、定无爱味果2 癸一、标奢摩他聚无有爱味为依止故,五果清净。 癸二、释谓四种清净静虑,及寂静解脱。 寂静解脱者:谓无色定应知。 壬三、爱乐涅槃果2 癸一、标于般涅槃爱乐随逐,心非烦恼火所生处为依止故,九果清净。 癸二、释谓初三果及六神通。 庚三、略摄要义2 辛一、标此随身念,当知五种清净所摄。 辛二、释谓不定地清净故、定地清净故、摄清净故、不共清净故、不共果清净故。 五种清净所摄等者:前说作意能治四随烦恼,不定地清净所摄。 证得有喜、离喜、清净安乐,了知有情诸行无常,定地清净所摄。 依于三处,摄清净所摄。 由三因缘,不共清净所摄。 所余诸相,不共果清净所摄。 庚四、释彼经名又随逐身转故,彼所摄受故,名随身念。 己二、摩诃俱瑟祉罗经2 庚一、标所释经复次,当释摩诃俱瑟祉罗经。 庚二、广显彼义3 辛一、二种解脱2 壬一、总标列有二解脱。 一、慧解脱,二、心解脱。 壬二、随别释2 癸一、世间摄3 子一、慧解脱2 丑一、所行此中依慧解脱,谓世间慧之所行者,当知即是建立恶行及与善行并彼因缘。 丑二、体性彼体性者,当知即是恶行、善行并彼因缘,善不善等体性差别如实正智。 建立恶行等者:堕恶趣业,是名恶行,彼以烦恼为其因缘。 生善趣业,是名善行,彼以善法为其因缘。 此所建立,名慧所行,世俗谛摄,故是世间。 子二、心解脱又依心解脱,谓心染净之所依者,当知即是色等境界能取了别。 发布时间:2025-08-04 08:27:5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13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