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清净:十义量 真如义第三 内容: 真如义第三已辩佛教,今次当说真如法性,佛教究竟真如为本故。 云何真如? 谓空无我所显法性,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以简妄如以别倒,此中如者显如实义。 复次,真者真实显非虚妄,如者如常表无变异,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于佛法中此最无上,第一希有,谓是不共世间外道之所知故,三乘圣果依此差别而差别故,又此为缘能生出世无漏智故。 然极微细极难了知,极微细故诸佛世尊现正等觉,以无量门显现开解、施设照了;极难了故一切异生于佛所说如是微细甚深境界,寻思比度终不能达。 云何空、无我所显法性耶? 谓观空者,空有二种:一者生空,二者法空。 生空者谓补特伽罗无我性,法空者谓法无我性,如是补特伽罗及法二种空无自性名空无我。 空无我故能证微细甚深离一切相真如境界,是故真如说为空无我所显法性。 世间外道于一切时执实有我、执实有法,执实有故不解观空,不观空故法性不显,由是不能信解佛说真如。 如《解深密》世尊告法涌菩萨曰,譬如有人尽其寿量习辛苦味,于蜜石蜜上妙美味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长夜由欲贪胜解,诸欲炽火所烧然故,于内除灭一切色声香味触相,妙远离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长夜由言说胜解,乐着世间绮言说故,于内寂静圣默然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长夜由见闻觉知表示胜解,乐着世间诸表示故,于永除断一切表示,萨迦耶灭究竟涅槃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由是譬喻、由是道理,世间外道于其长夜增长二执,于空无我所显真如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当知亦尔。 以何道理应定信有真如法性? 谓一切法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真如法性无为所摄,余一切法有为所摄。 如是若不信有真如法者,应说何法无为摄耶? 若复不许有无为者,应更问彼一切法中为有寂静法相不耶? 若言有者,有寂静相非有为摄,不许无为不应道理;若言无者,有为已灭及未生时无寂静相,不应道理。 由是当知于其一切有为法中,未生已灭应有所显寂静自性可得。 如是比知于有为法现正生时,彼虽不显,应亦定有寂静自性。 譬如虚空无有翳障,其性清净,有翳障时清净不显,然不应说无清净性。 真如亦尔,本来寂静,自性涅槃,遍一切位遍一切法,唯是一味无有变易。 我法未空,彼虽不显,然不应说无寂静性、无涅槃性。 由是譬喻,由是道理,于佛所说真如法性应决定信,不生诽谤。 云何有、无、俱非心言路绝耶? 谓真如性离有、离无、离俱有、无、离俱非有、无,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如有有情闻佛所说诸行无常是有为相,住无变异是无为相,有为、无为二差别故,便随言执离有为体有实无为是真如法,如是所执不离有过。 复有有情闻佛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便随言执拨一切相皆是无相,无真如体,如是所执不离无过。 若有有情为避前过,或闻佛说一切法无二,便随言执谓真如体亦有、亦无,或非有、无,法无二故,如是所执有过同前,何以故? 亦有、亦非无,同前有过;亦无非有,同前无过故。 若谓有、无、或非有、无,不别说者当知唯是假说而无实义,不见一法或俱有、无、或俱非有、无故。 若尔,真如应成虚幻,非实有法。 由此圣教为遮如是种种异执,故于真如作别别说,遮执为有故说为空,非言为空而体即空,体实非空、非不空故;遮拨为无,故说为有,体实非有、非不有故。 遮谓虚幻,故说为实。 然体非实、非不实故,当知此中说空、说有、及说非空、非不空,非有、非不有乃至说实及说非实、非不实者,但为遮遣言词随觉,不同前执有实诠表,是故无过。 由是道理诸有智者于前异执应遣远离,于圣言辞应善通达,乃能于真如性离有、离无、离俱有、无、离俱非有、无,如是微细秘密之义思惟解了。 言心行处灭者此显真如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如《解深密》世尊告法涌菩萨曰,我说胜义是诸圣者内自所证,寻思所行是诸异生展转所证,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法涌,我说胜义无相所行,寻思但行有相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法涌,我说胜义不可言说,寻思但行言说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表示,寻思但行表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诤论,寻思但行诤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乃至广说。 此中胜义谓即真如,但是真如差别名故,是谓真如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言言语道断者此显真如离言法性。 如《解深密》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一切法者略有二种:所谓有为、无为。 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 言有为者乃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有为,若言无为亦堕言辞,设离有为无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 何等为事? 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有为。 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无为,若言有为亦堕言辞。 设离无为有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 何等为事? 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无为,乃至广说。 此中无为谓即真如,无为无相,无生灭故,所谓真如离言法性。 然有有情是愚夫类闻说真如离言法性及说真如超过一切寻思境相,便随言执,不立言论、不起寻思、不闻三藏、三乘、十二分教、不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谓彼经典皆堕言辞,谓彼行法皆为慢缓,我今一向降伏自心,不须经典及彼行法,速疾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所执,虚自计度,谓能离言而实不离。 何以故? 闻说离言起离言执,还堕假立名言中故。 复次,当知于一切法皆有离言法性可得,不应执唯真如自性。 又虽真如遍一切法,然非离言法性无有差别,谓如前说有为无为皆别说有离言法性,由彼离言法性有差别故,乃可假立有为、无为名相。 若不尔者,离言法性既无差别由何而说差别名相,若说离言法性虽一,而可建立种种差别者,是别有为无为,其体无异,然不应许。 有为无为相违法故,其相异故。 如是离言法性道理于诸处中诚证非一,如《瑜伽论? 真实义品》广说应知,然文难解今略引释。 《论》云,以何道理,应知诸法离言自性,谓一切法假立自相,或说为色或说为受,如前广说乃至涅槃。 当知一切唯假建立,非有自性亦非离彼别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 如是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说,亦非一切都无所有,如是非有亦非一切都无所有。 云何而有? 谓离增益实无妄执及离损减实有妄执,如是而有即是诸法胜义自性,当知唯是无分别智所行境界。 此中所显假言说相,有其二种:一者有,二者非有。 云何为有? 谓说为色或说为受,乃至广说谓为涅槃,如是等类是诸世间共了诸法假说自性是名为有。 言非有者,谓说诸色假说自性乃至涅槃假说自性,无所依事无所依相,都无所有是名非有。 当知所说一切有者谓假建立,非即如言而有自性,亦非离彼色等法事别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 何以故? 能诠所诠非即离故,若言即者,应说火时火烧于口,然彼不尔;若言离者,应召火时而得于水,然彼不尔。 如说为有,非有自性,如是诸法非有自性,若如言说亦非一切都无所有。 有既如是,非有亦尔。 亦非一切都无所有。 说有、非有,皆不称体,理随所应而遮遣故。 如是已说有及非有假立自相。 次更应知有非有中所有诸法离言自性,如是自性云何而有? 谓离增益实无妄执及离损减实有妄执,如是而有即是诸法胜义自性,当知唯是无分别智所行境界。 云何增益实无妄执及损减实有妄执耶? 谓有二种人于佛所说法毗奈耶俱为失坏,一者于色等法、于色等事谓有假说自性自相,于实无事起增益执,是谓增益实无妄执;二者于假说相处,于假说相依,离言自性胜义法性,谓一切种都无所有,于实有事起损减执,是谓损减实有妄执。 前增益执由说有起,后损减执由非有起,如理应知。 彼《论》又云,若于诸法诸事随起言说,即于彼法彼事有自性者,如是一法一事应有众多自性。 何以故? 以于一法一事制立众多假说而诠表故,亦非众多假说诠表,决定可得。 谓随一假说于彼法彼事,有体有分有其自性,非余假说。 是故一切假说若具不具,于一切法于一切事皆非有体有分有其自性。 此中更破所执有二差别:一于彼法彼事有自性执,二于彼法彼事有体有分有自性执。 初且非理,所以者何? 一法一事应不说有众多自性,若随言说有自性者,一法一事立有多名,体便应多。 次亦非理,所以者何? 一法一事虽有体分,然不应说一一多名于彼体分有其自性,若随一名有体自性,既尔,便应非分自性,或所余名有分自性,既尔,便应非体自性,乃至一一分差别中,若随一名有其自性,应非所余更有自性。 由是众多差别假说,于彼法事亦非诠表决定可得。 彼《论》又云,又如前说色等诸法,若随假说有自性者,要先有事,然后随欲制立假说。 先未制立彼假说时,彼法彼事,应无自性。 若无自性,无事制立假说诠表,不应道理。 假说诠表既无所有,彼法彼事,随其假说而有自性,不应道理。 又若诸色未立假说诠表已前,先有色性,后依色性,制立假说摄取色者,是则离色假说诠表,于色想法,于色想事,应起色觉。 而实不起。 由此因缘,由此道理,当知诸法离言自性,如说其色,如是受等,如前所说乃至涅槃,应知亦尔。 此中更显诸法诸事随言执着,复有多种不应道理。 谓如前说色受乃至涅槃等法,若随假说有自性者不应道理。 所以者何? 要先有事为假说依,然后随欲制立假说,若不尔者,先未制立彼假说时,彼法彼事应无自性,若无自性无所依事,而许制立假说诠表,不应道理。 若许假说诠表,既无所有而复说言彼法彼事,随其假说而有自性,不应道理。 又若说言诸色未立假说诠表以前,先有色性,后依色性制立假说摄取色者,亦不应理。 所以者何? 未立假说诠表以前,于色想法、于色想事,虽现证知不起随觉谓之为色,待诠表已方起色觉。 若如所说先有色性,是则离色假说诠表,于色想法,于事想事应起色觉,而实不起,故不应理。 余文易知不劳跟更释。 由前教理知一切法皆有离言法性,诸法自性,皆不可说,不应执此谓是真如自性。 问:若如是者何因缘故于一切法离言自性而起言说? 答:若不起言说,则不能为他说一切法离言自性,他亦不能闻如是义,若无有闻则不能知此一切法离言自性。 为欲令他闻知诸法离言自性,是故于此离言自性而起言说。 云何与一切法非一、异耶? 谓一切法略有二谛:一世俗谛,二胜义谛。 一切行相世俗谛摄,真如法性胜义谛摄。 然不应说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亦不应说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定异,如《解深密》广说其相,谓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应于今时一切异生皆已见谛,又诸异生皆应已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应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彼不尔,是故胜义谛相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应道理。 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已见谛者于诸行相应不除遣,不除遣故应于相缚及粗重缚不得解脱。 由于二缚不解脱故,已见谛者应不能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不应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彼不尔,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相不应道理。 复次,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如诸行相堕杂染相,此胜义谛亦应如是堕杂染相,然不如是,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应道理。 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应非一切行相共相,名胜义谛相,然不如是,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相不应道理。 复次,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如胜义谛相于诸行相无有差别,一切行相亦应如是无有差别,修观行者于诸行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不应后时更求胜义。 然皆不尔,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应道理。 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应非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是胜义相,又应俱时别相成立谓杂染相及清净相。 然皆不尔,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相不应道理。 如螺贝上鲜白色性,不易施设与彼螺贝一相异相,如螺贝上鲜白色性金上黄色亦复如是,如箜篌声上美妙曲性不易施设与箜篌声一相异相,如黑沈上有妙香性不易施设与彼黑沈一相异相,如胡椒上辛猛利性,不易施设与彼胡椒一相异相,如胡椒上辛猛利性,诃梨涩性亦复如是。 如蠹罗绵上有柔软性,不易施设与蠹罗绵一相异相,如熟酥上所有醍醐不易施设与彼熟酥一相异相。 又如一切行上无常性、一切有漏法上苦性、一切法上补特伽罗无我性不易施设与彼行等一相异相。 又如贪上不寂静相及杂染相不易施设此与彼贪一相异相,如于贪上,于瞋、痴上当知亦尔。 由是道理,胜义谛相不可施设与诸行相一相、异相,如此中说非一异相当知非即离等其相亦尔。 如是略说真如相已,应知要勤修习空行乃能通达真如实相,何以故? 修空行故远离诸见,远离诸见故修行正道,修行正道故,便能如实通达真如。 当知此中远离诸见谓即遣除诸见所有诸相,譬如有人于眠梦中,自见其身为大暴流之所漂溺,为欲越渡如是暴流,发大精进,即由发大精进故,歘然便觉,既得觉已,于彼暴流都无所见,除相道理当知亦尔,如《解深密》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 修奢摩他毘钵舍那诸菩萨众,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诸相?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 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与义相,若于其名及名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如于其名于句于文,于一切义当知亦尔,乃至于界及界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世尊! 诸所了知真如义相,此真如相亦可遣不? 善男子! 于所了知真如义中都无有相,亦无所得,当何所遣。 善男子! 我说了知真如义时能伏一切法义之相,非此了达余所能伏。 此中真如作意者谓无相心,除遣法相及义相者,法谓能诠,义谓所诠,此即显示真如作意除遣遍计所执之相。 若於名等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相者,谓於所执名及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执所依依他起相。 《七十四》说,遍计所执以依他起相名分别,为所依故。 《对法? 十四》六种知境中,说所执性名为迷乱,依他即是迷乱所依,故知依他名所依相。 所言界者谓五种界:一者器世界,二者有情世界,三者法界,四者所调伏界,五者所调伏方便界。 又彼《经》云:世尊,如是了知诸法,菩萨为遣诸相勤修加行,有几种相难可除遣,谁能除遣? 世尊谓以十八空别除十相,一一如彼《经》中广说。 然有有情闻如是义便起妄执,作如是言:空即真如,谓一切法皆无所有,此不应理,如《涅槃经? 第二十六》,高贵德王菩萨问佛言,一切诸法性自空耶? 修空故空耶? 若性自空,不应修空然后见空,云何佛言以修空故而见空也? 若性不空,云何修空而见于空。 世尊解云:善男子,如盐性咸能咸异物,石蜜性甘能甘异物等,菩萨修空亦复如是。 以修空故见一切法,性皆空寂。 高贵德王复云:若盐能令非咸作咸,修空三昧若如是者,当知是定非善非妙,其性颠倒。 若空三昧唯见空者,空是无法,为何所见? 佛言:善男子! 贪是有情非是空性,贪若是空,众生不应以是因缘堕於地狱。 又善男子! 色性是有,所谓颠倒,以颠倒故,众生生贪。 若是色性非颠倒者,云何能令众生生贪,以生贪故当知色性非不是有,以是义故,修空三昧非颠倒也。 此解意云:贪等染心,性不是无,色等诸境亦是幻有,然由有情执境执心,遂生贪等颠倒烦恼,于能、所取,由观空故,依空证理,能断颠倒,故空三昧非颠倒也。 故此下云:善男子! 一切凡夫若见女人即生女相,菩萨不尔,修空三昧,虽见女人不生女相,以不生相,贪则不生,贪不生故,非颠倒也。 又彼《经? 第三十八》,迦叶问言:世尊! 智者观食作不净相,为是实观虚解观耶? 若是实观,所观之食实非不净,作不净解如何名实? 若是虚解应是颠倒,何明善相? 佛言,善男子! 如是相者亦是实观,亦是虚解,能除贪食故名为实,非虫见虫故名虚解,观诸法空类亦如是。 法虽不空,由观空故能障于倒,明正观也。 如是空义应善解了,若于实事起损减执,说一切空,是则名为坏诸法者,如《瑜伽论? 三十六》云,如有一类,闻说难解大乘相应、空性相应,未极显了密意趣义甚深经典,不能如实解所说义,起不如理虚妄分别,由不巧便所引寻思,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一切唯假是为真实,若作是观名为正观,彼于虚假所依处所实有唯是,拨为非有,是则一切虚假皆无,何当得有一切唯假是为真实。 由此道理,彼于真实及以虚假二种俱谤都无所有,由谤真实及虚假故,当知是名最极无者。 如是无者,一切有智同梵行者不应共语、不应共住,如是无者,能自败坏、亦坏世间随彼见者。 世尊依彼密意说言,宁如一类起我见者,不如一类恶取空者,何以故? 起我见者唯於所知境界迷惑,不谤一切所知境界,不由此因堕诸恶趣,于他求法求苦解脱,不为虚狂不作稽留,于法于谛亦能建立,于诸学处不生慢缓。 恶取空者亦于所知境界迷惑,亦谤一切所知境界,由此因故堕诸恶趣,与他求法求苦解脱,能为虚诳亦作稽留,於法於谛不能建立,於诸学处极生慢缓。 如是损减实有事者,於佛所说法毗奈耶甚为失坏。 此中云何名为恶趣空耶? 不善取空名恶取空,谓彼不解何处、何者、何故名空,唯说一切都无所有,是故名为恶趣空者。 发布时间:2025-09-11 08:40:2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1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