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清净:十义量 立宗义第十 内容: 立宗义第十如前九义,已辩究竟,今更应说成立宗义。 为今有情,于菩萨藏所有正法,不能乐闻受持读诵,法随法行。 如来教义,多所隐没。 像似正法,转得兴盛。 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 如盲引盲,增长邪执,衰损恼坏,深可悲悯。 云何名为像似法耶? 谓彼所有开示建立,但有虚言而无实义。 又随意乐,有多相违。 谓或现量相违,或比量相违,或自教相违,或世间相违,或自语相违。 如是相违,若有随一,即便为失。 况多相违! 谁听闻此而能信受? !然由有情自内贪妄所蔽。 闻说此胜,能得清净,一切凡夫,慧唯钝浊,不应疑谤。 由是随转,遂为见取之所执持种种计度,不能超越。 虽多违理,不能思择。 如是一一,展转相引,故得兴盛。 诸有智者,应于佛说证成道理,善多思择。 善思择已,于菩萨藏所有正法,能善观察,应可修习。 于诸外道像似正法,能善观察,不应修习。 如《解深密经》第五云:证成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令所立所说所标义得成立。 令得觉悟。 如是名为证成道理。 又此道理略有二种:一者清净,二者不清净,由五种相名为清净,由七种相名不清净。 云何由五种相名为清净:一者现见所得相,二者依止现见所得相,三者自类譬喻所引相,四者圆成实相,五者善清净言教相。 现见所得相者,谓一切行皆无常性,一切行皆是苦性,一切法皆无我性,此为世间现量所得,如是等类是名现见所得相。 依止现见所得相者,谓一切行皆刹那性,他世有性,净不净业无失坏性,由彼能依粗无常性,现可得故;由诸有情种种差别,依种种业现可得故;由诸有情若乐若苦、净不净业,以为依止现可得故;由此因缘於不现见可为比度,如是等类是名依止现见所得相。 自类譬喻所引相者,谓於内外诸行聚中,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生死以为譬喻,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生等种种苦相,以为譬喻,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不自在相,以为譬喻,又复於外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衰盛,以为譬喻,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自类譬喻所引相。 圆成实相者,谓即如是现见所得相,若依止现见所得相,若自类譬喻所得相,於所成立决定能成,当知是名圆成实相。 善清净言教相者,谓一切智者之所宣说。 如言涅槃究竟寂静。 如是等类当知是名善清净言教相。 善男子,是故由此五种相故,名善观察清净道理。 由清净故,应可修习。 如是证成道理,由现量故,由比量故,由圣教量故,由五种相,名为清净。 云何七种相名不清净:一者此馀同类可得相,二者此馀异类可得相,三者一切同类可得相,四者一切异类可得相,五者异类譬喻所得相,六者非圆成实相,七者非善清净言教相。 若一切法意识所知性,是名一切同类可得相。 若一切法相性业法因果异相,由随如是一一异相,决定展转各各异相,是名一切异类可得相。 善男子,若于此馀同类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异类相者,由此因缘于所成立,非决定故,是名非圆成实相。 又于此馀异类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同类相者,由此因缘,于所成立不决定故,是名非圆成实相,非圆成实相故非善观察清净道理,不清净故不应修习,若异类譬喻所引相,若非善清净言教相,当知体性皆不清净。 应知此中证成道理,于五明处因明处摄。 言若因若缘者,谓即因喻,此能成故。 言所立、所说、所标者谓即是宗,此所成故。 言令得觉悟者谓即悟他,能令敌者解所宗故。 言清净相者即正比量。 言不清净者即似比量。 言此余同类可得相者,此谓所立,余非所立,同类通二。 言此同类即此同品。 言余同类即此异品。 若此所立同类可得,此同品故可证所立。 若余所立同类亦可得者,由余同类,此异品故不证所立,成非所立。 由此因缘,或证所立、或非所立,故成不定,此当因明六不定中第三不定、或第五不定。 言此余异类可得相者,此余同前。 异类通二,言此异类,即此异品。 言余异类即此同品。 若此所立,异类可得,此异品故应非所立,不证所立。 若余所立异类亦可得者,由余异类,此同品故,亦证所立,非非所立。 由此因缘,或非所立、或亦所立,故成不定,此当因明六不定中第四不定、或第五不定。 言一切同类可得相者,六不定中当彼第一。 言一切异类可得相者,六不定中当彼第二,余文易知。 因明道理玄妙难究,然知邪正,舍此无由,故《地持》云:菩萨求法,当于何求? 当于一切五明处求。 求因明者,为破邪论,安立正道。 《瑜伽? 第十五》言:云何因明处? 谓于观察义中诸所有事。 所建立法名观察义,能随顺法名诸所有事,诸所有事即是因喻。 为因照明观察义故,妙吉祥菩萨谓陈那菩萨曰,为广利益者,当传慈氏所说《瑜伽论》,匡正颓纲,可制因明,重成规矩。 陈那敬受指诲,作《因明正理门论》。 正理者诸法本真之体义,门者权衡照解之所由。 门人商羯罗主以旨微词奥,恐学难穷,乃综括纪纲而为《因明入正理论》,谓由此论能入因明正理门故,如是等论皆应修学。 今诸有情于如是义多未穷讨,故昧正理无所权衡。 谓如有一或取正法少分道理,随自计度执为最胜,即此最胜标名为宗,如是名宗,当知非理。 所以者何? 宗名所立,因、喻名能立,非无因喻而可成宗,无能立故亦非因喻,不离诸过而可成宗,有过因喻非能立故,又于所立,亦非有法及法,随一或俱有不极成而说名宗,所依无故。 又五相违亦不名宗,一现量相违不名为宗,乖正智故。 二比量相违不名为宗,乖道理故。 三自教相违不名为宗,无凭据故。 四世间相违不名为宗,非共知故。 五自语相违不名为宗,义乖角故。 又义相符不名为宗,无所诤故。 又立宗者对敌申自,非无敌者而自申宗,无所对故。 今彼所立、所说、所标或无因喻,或有因喻而不离过。 何成为宗? 又于所立有法及法随一或俱有不极成,或五相违、或义相符、或无敌对,如是等类何名为宗? 是故非理,故《瑜伽》云: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成耶? 答:所知胜解爱乐为先,宗因譬喻为建立,不相违众善抗论者为和合故,所立义成。 诸立宗者,应如是知。 (十义量终) 发布时间:2025-09-12 08:18:4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14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