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 内容: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一酉二、戒度(即戒品)3 戌一、征云何菩萨戒波罗蜜多? 戌二、列2 亥一、嗢柁南嗢柁南曰:自性一切难 一切门善士 一切种遂求 二世乐清净如是九种相 是名略说戒亥二、长行谓九种相戒,名为菩萨戒波罗蜜多。 一、自性戒,二、一切戒,三、难行戒,四、一切门戒,五、善士戒,六、一切种戒,七、遂求戒,八、此世他世乐戒,九、清净戒。 戌三、释2 亥一、安立体相2 天一、别解九相3 地一、自性戒3 玄一、征云何菩萨自性戒? 玄二、释2 黄一、明戒性2 宇一、标列四德谓若略说具四功德,当知是名菩萨自性戒。 何等为四? 一、从他正受,从他正受者:他谓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已发大愿同法菩萨。 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如法求请授与净戒,乃至广说,是名正受。 二、善净意乐,善净意乐者:增上意乐品说:菩萨到究竟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是名菩萨善净意乐。 (陵本四十七卷十一页3766)由愿当证而作是说,非已证故。 三、犯已还净,犯已还净者:谓于所受净戒若有毁犯,当知一切皆是恶作所摄。 应对于他补特伽罗发露悔灭,由是除遣所生恶作。 恶作有五,摄事分中别释其相。 (陵本九十九卷九页7427)如是名为犯已还净。 四、深敬专念无有违犯。 深敬专念无有违犯者:谓由善净意乐,于所受戒生起最极尊重恭敬。 从初专精,不失正念,故无违犯。 宇二、摄释其相2 宙一、略摄三由诸菩萨从他正受故,于所学戒若有违犯,即外观他深生愧耻;即外观他深生愧耻者:谓诸菩萨于罪现行能正觉知,于外敬畏而生羞耻,是名为愧。 由诸菩萨善净意乐故,于所学戒若有违犯,即内自顾深起惭羞;即内自顾深起惭羞者:谓诸菩萨于罪现行能正觉知我为非法,内生羞耻,是名为惭。 由诸菩萨于诸学处犯已还净、深敬专念初无违犯二因缘故,离诸恶作。 离诸恶作者:谓此恶作,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变为体,能障奢摩他为业。 如显扬说。 (显扬一卷[1]十页31,483a)由此恶作,令不安隐。 一切毁犯皆恶作摄,以是说有恶作罪聚。 此皆远离,是故名为离诸恶作。 宙二、略摄二3 洪一、第一义如是菩萨从他正受、善净意乐为依止故,生起惭愧;由惭愧故,能善防护所受尸罗;由善防护所受戒故,离诸恶作。 洪二、第二义又于是中,从他正受、善净意乐,此二是法;犯已还净、深敬专念无有违犯,此二是前二法所引。 从他正受至二法所引者:领纳属己,是名为受,即依此相建立受心所法。 欣求意乐,是名为欲,即依此相建立欲心所法。 今说菩萨自性戒中,初二功德,即是受、欲二心所法为其自性,是故说言此二是法。 犯已还净,是前从他正受受法所引,非无有受可名犯故;深敬专念无有违犯,是前善净意乐欲法所引,非不善净能无违犯故;由是说言此二是前二法所引。 洪三、第三义又于是中,从他正受、善净意乐、深敬专念无有违犯,由此三法,应知能令不毁菩萨所受净戒;犯已还净,由此一法,应知能令犯已还出。 黄二、明戒藏2 宇一、三种戒藏3 宙一、律仪戒摄如是菩萨具四功德自性尸罗,应知即是妙善净戒,正受随学,能利自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诸天人等,令得义利利益安乐故。 妙善净戒至利益安乐故者:由此净戒,能令自他无诸损恼,是名为妙;起诸善行,是名为善。 依下自释利益安乐,应知逆配妙善二义。 如摄异门分说:言利益者,谓诸善行。 言安乐者,无损恼行。 (陵本八十三卷十七页6329)故作是释。 誓受律仪,此名正受。 受学学处,此名随学。 利益安乐各多种类,菩萨地中别释其相。 (陵本三十五卷十七页2883)依此净戒修菩萨行,故能自利利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 天谓天众,人谓剎帝利等。 于天众中,等取魔、梵。 于人众中,等取沙门、婆罗门。 由天人等解甚深义、勤修正行有力能故,说能令彼得义利等。 证自涅槃,名之为义,可爱乐故,无有罪故。 证功德法,名之为利,究竟胜利,远离过患故。 此中诸义,多如摄异门分释。 (陵本八十三卷十七页6327)宙二、摄善法戒摄应知即是无量净戒,摄受无量菩萨所学故。 宙三、饶益有情戒摄应知即是饶益一切有情净戒,现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故。 宇二、无量大功德藏应知即是能获大果胜利净戒,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果故。 玄三、结是名菩萨自性戒。 摄受随与者:谓为胜缘,于果增上,是名摄受,大乘十因摄受因摄。 此由胜思令心造作,随与领纳及与和合,是名随与。 当知随与,思自性摄。 地二、一切戒2 玄一、征云何菩萨一切戒? 玄二、释2 黄一、标列种类2 宇一、二种谓菩萨戒略有二种。 一、在家分戒,二、出家分戒。 是名一切戒。 宇二、三种又即依此在家、出家二分净戒,略说三种。 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黄二、广辨差别3 宇一、戒相差别2 宙一、别释三戒3 洪一、明戒安立3 荒一、律仪戒律仪戒者,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 即是苾刍戒、苾刍尼戒、正学戒、勤策男[2]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 如是七种,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应当知。 是名菩萨律仪戒。 律仪戒者至如应当知者:律仪即是尸罗异名。 由此尸罗清净善法,是防护性,是息除相,是远离体,故名律仪。 如声闻地说。 (陵本二十二卷十四页[3]1932)别别弃舍种种恶故,名别解脱。 七众戒中,初五种戒,出家分摄;后二种戒,在家分摄。 此七种戒建立道理,决择分中广释应知。 (陵本五十三卷五页4232)复次,当知菩萨律仪戒,能令菩萨安住其心。 由与他共,简非不共,说即是言。 又随所应,说菩萨共,非定、非遍、非次第受,随文应知。 荒二、摄善法戒4 日一、标摄善法戒者,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后,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总说名为摄善法戒。 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后至名为摄善法戒者:由前已说:是防护性,是止息相,是远离体,故名律仪。 当知菩萨三种净戒,皆由初律仪戒之所摄持,令其和合。 若能于此精勤守护,亦能精勤守护余二。 若有于此不能守护,亦于余二不能守护。 是故若有毁律仪戒,名毁一切菩萨律仪。 如决择分说。 (陵本七十五卷三页5752)由是道理,于律仪戒受已防护,能为余二作所依止。 此为先故,余二方得圆满修习。 今依此义,故说菩萨受律仪戒后所有诸善,名为摄善法戒。 实则菩萨三种净戒同时正受,下自当说。 又非菩萨具自种性,自发大心,要先别受余乘律仪,然后方许受余二戒。 又律仪戒,菩萨所受虽与余共,然不得名声闻、独觉律仪,唯名菩萨律仪戒。 日二、征此复云何? 日三、释2 月一、积集诸善3 盈一、引摄3 昃一、自所引谓诸菩萨依戒、住戒,于闻、于思、于修止观、于乐独处精勤修学。 依戒住戒至精勤修学者:此显积集诸善之因。 依止律仪戒、安住律仪戒,是名依戒、住戒,即是前说受律仪戒后言义。 于善说法深生敬重,常乐听闻,无有劳倦,亦无厌足,是名于闻精勤修学。 随所闻法乐欲思惟、乐欲称量、乐欲观察,乃至广说有八种相,是名于思精勤修学。 于法正修略有四相,一者、奢摩他,二者、毗钵舍那,三者、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四者、乐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于修止观精勤修学。 义如力种性品说。 (陵本三十八卷十四页3143)若见若闻阿练若处、山岩、林薮、边际卧具一切处所,便作是念:是处安乐,出离、远离。 常于出离及远离所深生爱慕。 至远离处,思量自义,不为诸恶寻思之所缠绕,是名于乐独处精勤修学。 昃二、他所引6 辰一、敬尊长如是时时于诸尊长精勤修习合掌、起迎、问讯、礼拜、恭敬之业,即于尊长勤修敬事。 于诸尊长等者:年德俱尊,是为尊长。 言合掌者,谓于尊长招延及奉请时。 言起迎者,谓彼来时。 问讯者,谓问病苦及安乐时。 礼拜者,谓有求请,顶礼足时。 辰二、侍疾病于疾病者,悲愍殷重瞻侍供给。 于疾病者悲愍殷重瞻侍供给者:欲拔彼苦,是名悲愍。 作意视察,名之为瞻。 为作供事,是名为侍。 于此二种无有慢缓,故名殷重。 奉施医药,名为供给。 辰三、称妙说于诸妙说,施以善哉。 于诸妙说施以善哉者:谓于世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或出世间苦论、集论、灭论、道论,无倒宣说,是名妙说。 圣所称赞,故名善哉。 辰四、赞有德于有功德补特伽罗,真诚赞美。 于有功德补特伽罗真诚赞美者:功德有五,谓信、戒、闻、舍、慧。 于此随一功德具足者前,称实赞扬,令生欢喜,心无谄诳,是名真诚赞美。 辰五、乐福业于十方界一切有情一切福业,以胜意乐起净信心发言随喜。 于十方界至发言随喜者:谓于十方无量世界中,无量诸有情众,略有六十二种差别可得,是名一切有情。 若世出世施、戒、修三所成福,是名一切福业。 增上意乐,名胜意乐,此从胜解行地乃至到究竟地通得此名。 此复云何? 谓由净信为先、择法为先,于诸佛法所有胜解印解决定,是名菩萨增上意乐,由是此说起净信心。 菩萨于彼一切有情一切福业,净信胜解决定能感增上生果,随其所应,庆慰、随喜,设慰意语及庆悦语,或复称扬赞述,是名发言随喜。 辰六、忍违犯于他所作一切违犯,思择安忍。 于他所作一切违犯思择安忍者:于他所作身语意业若打、若骂、若瞋、若弄、若诃,乃至能令发愤诸所余事,是名一切违犯。 能正思择:唯行唯法,此中都无我及有情、命者、生者,是其能骂、能瞋、能打、能弄、能诃,或是所骂、所瞋、所打、所弄、所诃。 是名修习随顺唯法之想。 如是或复修习宿生亲善想、无常想、苦想、摄受想。 由是五想,于诸违犯悉能堪忍。 于堪忍时,无变异意、无杂染心,故名安忍。 昃三、胜所引3 辰一、回向菩提以身语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以身语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至正等菩提者:此中善根,谓信等五及三无漏。 于无漏中,未知当知根,名为未作,无漏种子未生现行故;已知根以来,名为已作,彼无漏种已现行故。 菩萨最初发起正愿,为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义利。 既发心已为依、为住,以身语意积集诸善,所有未作、已作一切善根,皆为趣证无上菩提资粮。 若能远离贪着诸有、贪着资财心下劣性,是名回向无上正等菩提,由与初发正愿无有弃背,得名回向故。 时时发起种种正愿。 时时发起种种正愿者:菩萨正愿略有五种。 一、发心愿,二、受生愿,三、所行愿,四、正愿,五、大愿。 如菩萨所修正愿中释。 (陵本四十五卷十六页3657)此说菩萨既发心已,于时时中发所余愿,是名发起种种正愿。 辰二、供养三宝以一切种上妙供具,供佛法僧。 以一切种上妙供具供佛法僧者:谓由六种增上意乐,于如来所或法僧所,随其所应,奉施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砗磲、玛瑙、琥珀、金银、赤珠、右旋如是等宝,或复奉施末尼、环钏、宝璩、印等诸庄严具,乃至奉施种种宝铃,或散珍奇、或缠宝缕而为供养,是名以一切种上妙供具,供佛法僧。 辰三、修诸善品于诸善品,恒常勇猛精进修习。 于诸善品恒常勇猛精进修习者:此中善品,谓定所摄诸品类法。 此复云何? 即于护养定资粮处,乃至修作意处所摄诸法差别。 声闻地中广释其相。 (陵本三十卷五页2498)定地唯善,彼所摄法得善品名。 其心勇悍,堪能摄受无量善法,是名精进。 长时、无间修加行故,是名恒常。 心无怯弱、无退屈故,是名勇猛。 修谓得修,谓于善品获得自在成就故。 习谓习修,谓于善品皆现修习故。 此如决择分说。 (陵本六十七卷二页5316)盈二、护持于身语意住不放逸。 于身语意住不放逸者:修习诸善,防护不善,名不放逸。 此有五支所摄不放逸行,如下自释。 安止其心,故名为住。 于诸学处,正念正知。 于诸学处正念正知者:谓所听闻菩萨素怛缆藏及以解释,是诸菩萨学处体性。 于此修学所集成念,令无忘失。 由念任持,知无颠倒,能令菩萨审谛思惟:此是菩萨正所应作,此非菩萨正所应作,乃至成办正所作业。 是名正念正知。 正行防守,密护根门。 正行防守密护根门者:谓于眼根律仪乃至意根律仪能正修行,不堕杂染,是名正行。 若于眼根乃至意根能善防护,不取相好,是名防守。 当知此中,正行,谓于不应策发所识法中。 防守,谓于应所策发所识法中。 由不策发及应策发,皆能令心不起杂染,如是总名密护根门。 此如声闻地说。 (陵本二十三卷三页1949)于食知量。 于食知量者:谓正思择食于所食,乃至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 声闻地中广释其相。 (陵本二十一卷七页1836)初夜后夜常修觉悟。 初夜后夜常修觉悟者:夜四分中,过初一分,是名初夜;过后一分,是名后夜。 如所闻法,初夜后夜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是名常修觉悟。 此如声闻地释。 (陵本二十四卷一页2003)盈三、增长亲近善士,依止善友。 亲近善士依止善友者:远离不善业道,成就百种善行,是名善士。 此如决择分释。 (陵本五十三卷三页4217)成就八支众相圆满,是名善友。 此如亲近善友中释。 (陵本四十四卷七页3561)爱敬供事,是名亲近。 为所摄受,是名依止。 月二、总说名戒于自愆犯审谛了知,深见过失。 既审了知深见过已,其未犯者,专意护持;其已犯者,于佛菩萨同法者所,至心发露如法悔除。 于自愆犯至如法悔除者:此中愆犯,谓于摄善法戒,非律仪戒。 不作应作,是名为愆。 作不应作,是名为犯。 于违犯事有染无染、上中下品及其因缘,当知差别及无颠倒,是名审谛了知。 知由如是诸所违犯,定当不能成熟佛法及作有情一切义利,是名深见过失。 深敬专念无有违犯,是名专意护持。 设有违犯,应向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4]大乘、小乘补特伽罗,发露悔灭。 今于此中说三种人。 一、于佛所,二、于菩萨所。 此唯大乘补特伽罗。 三、于同法者所。 此通大乘、小乘补特伽罗。 如所犯事,随其所应,或对于三补特伽罗,或对于一补特伽罗,如佛所制发露悔灭恶作罪犯,称述所犯,令自当来终不重犯,是名至心发露如法悔除。 如下自释。 (陵本四十一卷十九页3401)日四、结如是等类所有引摄护持增长诸善法戒,是名菩萨摄善法戒。 引摄护持增长诸善法戒者:引摄,谓于未生善法。 引谓引发,令后善法展转增胜故。 摄谓摄受,令彼善法和合相应故。 护持、增长,谓于已生善法。 护谓防护,正念正知,无违犯故。 持谓受持,安住诸法无失坏故。 增谓增上,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果故。 依所趣义,故名增上。 长谓长养,数修善法,随顺能熟自佛法故。 此总结文,配释前义,如次应知。 荒三、饶益有情戒2 日一、征云何菩萨饶益有情戒? 日二、释3 月一、标当知此戒略有十一相。 饶益有情戒者:授与众生有利益品所有安乐,是名饶益。 谓于现法当来可爱果业所摄因乐、苦对治乐,及受断乐、无恼害乐,如是等类是应授与,令生喜乐及无罪故。 此如自他利品中说。 (陵本三十五卷二十一页2898)所余诸相,不名饶益。 谓与利益而非喜乐,或与安乐而非利益,菩萨于此应审思择,或应授与、或不授与。 此中唯说饶益诸有情者,名之为戒,义如前说不应违犯,设有违犯,应速悔除。 月二、征何等十一? 月三、列11 盈一、与作助伴2 昃一、于事业谓诸菩萨,于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与作助伴。 能引义利彼彼事业者:此中义利,世出世别。 引可爱果,是世间摄;引生圣道,是出世摄。 思量所作、功用所作品类众多,故名彼彼事业。 昃二、于疾病于诸有情随所生起疾病等苦[5]瞻[6]侍病等,亦作助伴。 随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者:谓于遭遇疾疫有情瞻侍供给,乃至止息劳倦众苦。 如下广说。 盈二、为说法要又诸菩萨,依世出世种种义利,能为有情说诸法要;先方便说,先如理说,后令获得彼彼义利。 先方便说先如理说者:谓说法语有二差别。 若易可解了乃至无边无际,是五种语名方便说。 先首、美妙、分明,是三种语名如理说。 皆如有寻有伺地说。 (陵本八卷十二页600)盈三、了知恩报又诸菩萨,于先有恩诸有情所,善守知恩,随其所应现前酬报。 于先有恩诸有情所至现前酬报者:有恩有情有多种类,谓或父母,乃至遭厄难时不相弃者。 如声闻地说。 (陵本二十五卷十四页2129)常思酬报,是名善守。 深知恩惠,是名知恩。 于此有恩诸有情所,为欲饶益,或作助伴,乃至或现神通惊恐引摄,是名随其所应。 暂见申敬乃至财利供养,是名现前酬报。 如下自说。 盈四、救护怖畏又诸菩萨,于堕种种师子、虎狼、鬼魅、王贼、水火等畏诸有情类,皆能救护,令离如是诸怖畏处。 盈五、开解愁忧又诸菩萨,于诸丧失财宝亲属诸有情类,善为开解,令离愁忧。 盈六、施与资具又诸菩萨,于有匮乏资生众具诸有情类,施与一切资生众具。 资生众具者:此有十种,谓食饮等。 如意地说。 (陵本二卷十七页165)然于此中,依自下释。 除其歌笑舞乐及男女受行,是名一切资生众具,唯为施与有匮乏故。 盈七、如法御众又诸菩萨,随顺道理,正与依止,如法御众。 随顺道理至如法御众者:谓诸菩萨,为欲令他于三乘道,随其所应速得成熟,应依大乘、或声闻乘真实道理,无倒教授、无倒教诫,是名随顺道理如法御众。 此复云何? 谓如显示苦谛无常,此有大乘、声闻乘别。 依大乘道理,相非有义是无常义。 依声闻乘道理,相灭坏义是无常义。 又如显示苦谛无我,亦有二别。 大乘道理,谓诸法无自性相是无我义。 声闻乘道理,谓补特伽罗无自性相是无我义。 如是随众所应为说正法,名随顺说。 不贪供侍,无爱染心而为摄受,是名正与依止。 摄受有二,一者、财摄,二者、法摄。 教授教诫,是名法摄。 先施财物方便饶益,是名财摄,如说给施如法衣服、饮食等是。 盈八、好随心转2 昃一、列种类又诸菩萨,随顺世间事务言说,呼召去来,谈论庆慰,随时往赴,从他受取饮食等事。 昃二、举要言以要言之,远离一切能引无义、违意现行,于所余事心皆随转。 随顺世间事务言说等者:谓有三种世事。 一、语言谈论,更相庆慰事;二、嫁娶宾主,更相饮啖事;三、于起作种种事中,更相营助事。 如意地说。 (陵本二卷十七页166)今于此中,随其所应分别配属。 呼召去来,谓更相营助事。 谈论庆慰,谓更相庆慰事。 随时往赴,从他受取饮食等事,谓嫁娶宾主,更相饮啖事。 遇有嫁娶,故说随时。 如是等事,皆随世间有情心转,故名随顺。 然于是事应正思量。 若于有情能引无义,或违彼意,非所欲乐,此应远离,不起身语现行,是名远离一切能引无义、违意现行。 若非能引无义及违彼意,此应随转。 随顺他心起现行故,是名于所余事心皆随转。 盈九、显实功德又诸菩萨,若隐若露显示所有真实功德,令诸有情欢喜[7]进学。 若隐若露至欢喜进学者:具足信等随一功德,是名真实功德。 菩萨于此为令有情生欢喜心,转更胜进修学,是故对彼现前、或不现前如实显发,无所隐覆,是名若隐若露显示所有真实功德。 盈十、调伏有过又诸菩萨,于有过者,内怀亲昵利益安乐增上意乐,调伏、诃责、治罚、驱摈;为欲令其出不善处,安置善处。 于有过者至安置善处者:谓诸有情若有过失及或违犯,名有过者。 此有下中上品差别。 菩萨于此内怀亲爱无损恼心,以调伏法令彼调伏。 此调伏法复有三种。 一者、诃责,谓由语业加行故。 二者、治罚,谓由身业加行故。 三者、驱摈,谓现弃舍不摄受故。 如是三种,亦有软中上三品差别。 随其所有过失违犯,如应诃责、治罚、驱摈。 为欲令彼有情出离苦因,种诸善根,是名出不善处,安置善处。 盈十一、示现神通又诸菩萨,以神通力方便示现那落迦等诸趣等相,令诸有情厌离不善;方便引令入佛圣教,欢喜信乐,生希有心,勤修正行。 以神通力方便示现那落迦等至勤修正行者:由神境智,于诸变化种种神境领受示现所作自在,是名神通。 此为方便,能办二事。 一、由恐怖。 为乐恶者,示现诸那落迦及余恶趣苦果异熟;为无信者,示现执金刚神、药叉等相。 由是因缘,随其所应,令彼有情厌离恶行,舍慢生信,即此总名厌离不善。 二、由引摄。 为令所化入佛圣教,示现种种神通变化。 由是因缘,令彼所化欢喜踊跃信受乐欲,生希有心,猛利爱重精勤修习法随法行,是名勤修正行。 洪二、明戒安住2 荒一、总征云何菩萨住律仪戒,住摄善法戒,住饶益有情戒? 善护律仪戒,善修摄善法戒,善行一切种饶益有情戒? 云何菩萨住律仪戒至善行一切种饶益有情戒者:由不舍义,是名为住。 云何不舍? 由二因缘,一者、不舍无上菩提大愿,二者、无上品缠现行他胜处法。 由是因缘,令所受戒无有退失,故名为住。 护谓防护,于律仪戒此为增上,由能于此精勤守护,方能精勤守护余二故。 修谓修习,于摄善法戒此说为增上,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果故。 行谓现行,于饶益有情戒此说为增上,现行身语意业能为四种摄事诸方便故。 依此道理故别别说。 荒二、别显3 日一、住律仪戒2 月一、别辨相10 盈一、不恋过去诸欲谓诸菩萨,住别解脱律仪戒时,舍转轮王而出家已,不顾王位,如弃草秽。 转轮王者:此有四种。 或王一洲,或二三四。 于彼生时,随其所应,有铁轮宝,或铜、或银、或金轮宝自然出现。 如意地说。 (陵本二卷十八页170)如有贫庶为活命故,弃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顾劣欲,不如菩萨清净意乐,舍轮王[8]位而出家已,不顾一切人中最胜转轮王位[9]。 清净意乐者:此中不说已证净胜意乐地名清净意乐。 为求证此,故作是说。 云何知然? 由前能喻说为活命,今此所喻有所为义,当知亦尔。 若不尔者,有道理相违过。 非证净胜意乐地已,方舍轮王而出家故。 盈二、不希未来诸欲又诸菩萨,住律仪戒,于未来世天魔王宫所有妙欲,不生喜乐。 天魔王宫所有妙欲者:谓如帝释天宫五欲众妙甚可爱乐,唯发喜乐。 彼诸天众恒为是乐牵引其意,以度其时,是名天宫所有妙欲。 如有寻有伺地说。 (陵本四卷十七页312)复有魔罗天宫,即他化自在天摄,然处所高胜。 受用由他所化诸欲尘故,富贵自在,是名魔宫所有妙欲。 此于勤修胜善品者,求欲超越蕴、烦恼、死三种魔时,得大自在,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事业,故名为魔。 亦不愿求彼诸妙欲,修行梵行。 于彼妙欲尚如实观犹如趣入广大种种恐畏稠林,况余诸欲。 修行梵行者:此说正梵行求,一切皆为求无漏界。 虽复能感天魔妙欲,而非所求。 盈三、不着现在诸欲又诸菩萨,既出家已,于现在世尊贵有情种种上妙利养恭敬,正慧审观尚如变吐曾不味着,何况于余卑贱有情所有下劣利养恭敬。 尚如变吐曾不味著者:谓如段食,香、味、触处所摄。 由香、味、触,于吞咽时令生欢喜,有染而住,是名味着。 若变吐已,便不名食,香、味、触三已变坏故,无复堪能为受用故,是故于此不生味着。 盈四、常乐远离不生喜足2 昃一、乐远离又诸菩萨,常乐远离,若独静处,若在众中,于一切时心专远离寂静而住。 常乐远离至寂静而住者:远离有二,一、身远离,二、心远离。 此中偏说心远离故。 于一切时乐住远离,是名常乐远离。 若独静处,谓于身远离时,由彼不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独一无侣故。 若在众中,谓于非住身远离时。 约此二别,说一切时。 远离一切染污、无记所有作意,修习一切其性是善能引义利定地作意,及定资粮加行作意,不为无义言论及恶寻思之所扰恼,是名心专远离寂静而住。 昃二、不喜足不唯于是尸罗律仪而生喜足,依戒、住戒,勤修无量菩萨等持,为欲引发证得自在。 菩萨等持等者:谓如说言,由诸菩萨能入若百三摩地、若千三摩地等,然彼不能了知彼定名句文身差别,是名无量菩萨等持。 于此勤修有三位别。 言引发者,谓于初位。 言证得者,谓于中位。 言自在者,谓于后位。 如修所成地广说修习对治及世间一切种清净应知。 (陵本二十卷六页1723)盈五、扫涤不正言论诸恶寻思4 昃一、由不乐着又诸菩萨,虽处杂众,而不乐为乃至少分不正言论[10];不正言论者:谓诸种种娼妓、吟咏、歌讽、王贼、饮食、淫荡、街衢等论,能引无义,不如正理,故名不正。 居远离处,不起少分诸恶寻思。 昃二、由起悔愧或时失念暂尔现行,寻便发起猛利悔愧,深见其过。 诸恶寻思者:此有八种,谓欲寻思等。 如摄事分释。 (陵本八十九卷九页6747)此能令心流散,起诸恶不善法,故名为恶。 昃三、由住正念数数悔愧,深见过故,虽复暂起不正言论、诸恶寻思,而能速疾安住正念,于彼获得无复作心。 安住正念至无复作心者:谓若此心由失念故,趣入、流散、驰骋贪等性中,而能速疾忆念过患,还复于离贪等安止其心,是名安住正念。 由此因缘,令心从彼贪等而出。 既出离已,成就增上防护律仪,更不于彼不正言论、诸恶寻思,随顺、趣入乃至驰骋,是名于彼获得无复作心。 由此因缘,则能拘检。 昃四、由习拘检习拘检故,渐能如昔于彼现行深生喜乐,于今安住彼不现行喜乐亦尔。 又能违逆,令不现起。 于彼现行深生喜乐至喜乐亦尔者:此说自心杂染爱乐相,及杂染还灭方便善巧相。 生起不正言论、诸恶寻思,名彼现行。 此杂染摄。 一切有情于彼杂染长夜爱乐,其相云何? 彼杂染相若自知已,便于尔时能得出离。 然于出离心不安住,亦不爱乐,更无异缘,唯有速疾还来、趣入、流散、驰骋杂染性中,是为自心杂染爱乐相。 或复于彼杂染了知过患,便谓我今不应随自心转,当令自心随我而转,数数思择,安住正念,舍彼杂染不令现行,无染性中安住爱乐,是为杂染还灭方便善巧相。 义如决择分说。 (陵本五十一卷十二页4105)依此二相配释二句,其义应知。 盈六、不轻懱己2 昃一、不怖学处又诸菩萨,于诸菩萨一切学处,及闻已入大地菩萨广大无量不可思议长时最极难行学处,心无惊惧,亦不怯劣。 于诸菩萨一切学处至亦不怯劣者:谓若菩萨修菩萨行诸所应学,是名学处。 此复云何? 谓自利处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七所学处,是名一切菩萨学处。 如自他利品乃至菩提品释。 (陵本三十五卷十六页2882)已入大地菩萨证得法性发心,是名广大。 利益安乐无量众生,是名无量。 证真实义,具诸威力,是名不可思议。 成熟自他乃至能证无上菩提,经三无数大劫,不厌生死,修行难行波罗蜜多及诸摄事,是名长时最极难行。 于此修学,是名已入大地菩萨一切学处。 若诸菩萨,于如是学一切学处及与听闻能修学者一切学处心生胜解,能正执受,故无惊惧;勇猛精进,故不怯劣。 昃二、作增上念唯作是念:彼既是人,渐次修学,于诸菩萨一切学处广大无量不可思议净身语等诸律仪戒成就圆满;我亦是人,渐次修学,决定无疑,彼既是人我亦是人者:此中且约人趣有情。 彼有势力能了法义、修行正行,故说是人。 当得如彼净身语等诸律仪戒成就圆满。 净身语等诸律仪戒成就圆满者:等言,等取意业。 由身语意三种律仪,名诸律仪。 若不弃舍及不毁犯,名为成就。 若无穿穴及复还净,名为圆满。 盈七、具性柔和又诸菩萨,住律仪戒,常察己过,不伺他非。 普于一切凶暴犯戒诸有情所,无损害心,无瞋恚心。 常察己过至无瞋恚心者:谓于一切凶暴、犯戒诸有情所,从他怨害所生众苦现在前时,自正思择:如此是我自业过耳,由我先世自造种种不净业故,今受如是种种苦果。 我今于此无义利苦若不忍者,复为当来大苦因处。 是名常察己过。 复自思择:我若于此大苦因法随顺转者,便为于己自作非爱,便为于己自生结缚,便为于己自兴怨害,非是于他。 是名不伺他非。 复自思择:自他身中所有诸行,一切皆用性苦为体。 彼无知故,于我身中性苦体上更增其苦;我既有知,何宜于彼性苦体上更加其苦。 由是因缘,于彼有情无损害心。 菩萨如是正思择已,勤修五想,谓宿生亲善想、随顺唯法想、无常想、苦想、摄受想。 于彼有情能忍一切怨害之苦,由是因缘,无瞋恚心。 如是诸义,皆如忍品中释。 (陵本四十二卷六页3431)菩萨于彼由怀上品法大悲故,现前发起深怜愍心、欲饶益心。 由怀上品法大悲故至饶益心者:谓诸菩萨悲愍一切有苦众生,为欲济拔,发菩提心,说如是言:愿我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义利,毕竟安处究竟涅槃及以如来广大智中。 于发心时,法尔而有大悲相现。 以大悲法为所受故,名法大悲。 猛利不共,名为上品。 毕竟随转,名之为怀。 由此大悲,于彼有情深心发起七相怜愍,谓无畏怜愍等。 如增上意乐品中释。 (陵本四十七卷九页3760)是名深怜愍心。 又复于彼发起安乐意乐,欲以饶益而授与之,是名欲饶益心。 盈八、能有堪忍又诸菩萨,住律仪戒,虽复遭他手足、块石、刀杖等触之所加害,于彼尚无少恚恨心,手足块石刀杖等触者:此中触言,但谓所触,触处摄故。 手足、块石、刀杖,谓能作具,若触对时令变坏故。 等言,等取所余冷暖、饥渴应知。 况当于彼欲出恶言、欲行加害,况复发言毁辱诃责,以少苦触作不饶益。 况当于彼欲出恶言欲行加害等者:恶言,谓如骂詈、诤讼、轻调、诃责等事,语业所摄。 加害,谓如前说手足、块石、刀杖等触,身业所摄。 菩萨于彼怨害有情都无少分损害意乐,定当于彼无如是事。 盈九、行不放逸2 昃一、总标列又诸菩萨,住律仪戒,具足成就五支所摄不放逸行。 一、前际俱行不放逸行,二、后际俱行不放逸行,三、中际俱行不放逸行,四、先时所作不放逸行,五、俱时随行不放逸行。 具足成就五支所摄不放逸行者:于此五支随一无阙,是名具足。 恒善安住,是名成就。 昃二、随别释5 辰一、前际俱行不放逸行谓诸菩萨,于菩萨学正修学时,若于过去已所违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萨前际俱行不放逸行。 辰二、后际俱行不放逸行若于未来当所违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萨后际俱行不放逸行。 辰三、中际俱行不放逸行若于现在正所违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萨中际俱行不放逸行。 于菩萨学正修学时至中际俱行不放逸行者:清净身语正命现行,是学自性。 若勤精进如圣教行若习、若修,名正修学。 果已灭相,是谓过去。 因未生相,是谓未来。 已生未灭,是谓现在。 如是诸相,剎那不住,相续变异,依此建立剎那流转。 言前际者,过去异名。 言后际者,未来异名。 言中际者,现在异名;前际、后际中间摄故,又复名此为前后际,待过去世是后际,待未来世是前际故。 俱有而转,是名俱行。 谓不放逸与菩萨行,于一剎那同生灭故。 由此能持菩萨加行,圆满无上菩提果故。 辰四、先时所作不放逸行若诸菩萨,先于后时当所违犯,发起猛利自誓欲乐:谓我定当如如所应行,如如所应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令无所犯。 是名菩萨先时所作不放逸行。 如如所应行至如是如是住者:声闻地说:若往、若还、若覩、若瞻、若屈、若伸、持僧伽胝及以衣钵、若食、若饮、若噉、若尝正知而住,由是名为于村邑等如法行时正知而住。 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习悎寤、若语、若默、若解劳睡正知而住,由是名为于其住处如法住时正知而住。 (陵本二十四卷十九页2061)又说:若于是事、是处、是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所应作者,即于此事、此处、此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正知而作。 (陵本二十四卷二十页2066)是为声闻律仪行时住时正知而住所有略义。 菩萨律仪应共修学,当知亦尔。 谓于行时如所应行,如是而行;又于住时如所应住,如是而住。 由于行住有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种种差别,故作是说:如如所应行,如如所应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 辰五、俱时随行不放逸行若诸菩萨,即以如是先时所作不放逸行为所依止,先时所作不放逸行者:此说行业、住业未现行时,不放逸行为所依止。 如如所应行[11],如如所应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不起毁犯。 是名菩萨俱时随行不放逸行。 俱时随行不放逸行者:此说行业、住业正现行时,不放逸行俱有随转。 盈十、具足轨则净命又诸菩萨,住律仪戒,覆藏自善,发露己[12]恶,少欲喜足,堪忍众苦,性无忧戚,不掉不躁,威仪寂静,离矫诈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 覆藏自善至能起邪命之法者:若于威仪、所作及诸善品加行成就轨则,不自称赞,是名覆藏自善。 若于轨则有所违越,寻便速疾如法发露,是名发露己恶。 若虽成就善少欲等所有功德,而不于此欲求他知,是名少欲。 若于随一衣服、饮食、卧具等事便生欢喜,生正知足,是名喜足。 若堪忍受寒热、饥渴、蚊蝱、风日、蛇蝎毒触,乃至身中所有猛利、坚劲、辛楚、切心、夺命苦受,是名堪忍众苦。 具贤善性,远离颦蹙,乃至身心澄净,是名性无忧戚。 又若诸根无掉、诸根无动,是名不掉不躁。 行住坐卧成就轨则,是名威仪寂静。 不为贪求种种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具因缘,方便显己有胜功德,矫诈构集非常威仪。 如声闻地广说其相。 (陵本二十二卷十页1919)是名离矫诈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 月二、总略义菩萨成就如是十支,名住律仪戒,善护律仪戒。 谓不顾恋过去诸欲,又不希求未来诸欲,又不耽着现在诸欲,又乐远离不生喜足,又能扫涤不正言论诸恶寻思,又能于己[13]不自轻懱,又性柔和,又能堪忍,又不放逸,又能具足轨则净命。 成就如是十支至能具足轨则净命者:此中十支,依文别配,如次应知。 性柔和支,谓能成就六和敬法,易可共住。 性不恼他,常令欢喜,是名柔和。 此配前说常察己过,乃至欲饶益心。 意显安住、善护彼律仪戒,方能成就其性柔和,易可共住,故作是配。 具足轨则净命,此配前说覆藏自善,乃至离矫诈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 轨则有三,谓于威仪路、或所作事、或诸善品加行处所所有轨则。 若无亏损,是名具足。 义配前说覆藏自善,发露己恶。 如法求乞所有衣服、饮食、病缘医药诸资生具,不以非法而有贪求,由是说名具足净命。 义配前说少欲喜足,乃至离矫诈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 余文易解,不劳更释。 日二、住摄善法戒2 月一、别辨相6 盈一、施渐次又诸菩萨,已能安住摄善法戒,若于身财少生顾恋尚不忍受,何况其多。 若于身财少生顾恋等者:此说施渐次相。 谓于内身、外财诸所有物,于诸众生随所应施,即便施与,不于身财生顾恋想。 若有少分彼想生已,尚不忍可、执受而速除遣,况令增长乃至多分。 此中顾恋,贪之异名。 若于身起,是名我贪。 若于财起,名我所贪。 由想为先,贪方得起,是故于此说不忍受。 盈二、戒渐次又于一切犯戒因缘根本烦恼、少分烦恼忿恨等生,亦不忍受。 又于一切犯戒因缘等者:此说戒渐次相。 或贪、或瞋、或痴、或贪瞋、或贪痴、或瞋痴、或贪瞋痴一切皆具,是名一切犯戒因缘根本烦恼。 于此一切根本烦恼中,若有少分贪等烦恼,或彼等流诸随烦恼,纔生起已,亦不忍受,速令除遣。 此中且约不善业道,杀生为初,于随烦恼显说忿恨。 由彼杀生多分瞋所生起,忿恨是瞋等流故。 等言,等取所余诸随烦恼,或贪等流、或瞋等流、或痴等流,一切皆是。 盈三、忍渐次又于他所发生恚、害、怨恨等心,亦不忍受。 又于他所发生恚害等者:此说忍渐次相。 恚谓瞋恚,谓于有情欲兴损害为体。 害谓恼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体。 怨恨,谓于过去违缘结怨不舍为体。 等言,等取忿、恼、嫉随烦恼,皆瞋分故。 盈四、精进渐次又于所起懈怠、懒惰,亦不忍受。 又于所起懈怠懒惰等者:此说精进渐次相。 于诸所作懈废退屈,不能勇决乐为,思令究竟,是名懈怠。 日夜执取睡眠为乐、偃卧为乐、胁卧为乐,是名懒惰。 盈五、静虑渐次又于所起等至味着、等至烦恼,亦不忍受。 又于所起等至味着等者:此说静虑渐次相。 等至即定异名,通诸静虑及四无色。 若初证得根本三摩地时,其心犹为三摩地生爱、慢、见、疑、无明等诸随烦恼之所染污,未名圆满清净鲜白。 于三摩地未得自在,不能引发一切胜功德故。 于尔所时,爱味相应,能障自在,是名等至味着。 所余慢、见、疑等诸随烦恼,亦障自在,是名等至烦恼。 菩萨了知能障过患,故于彼生亦不忍受。 盈六、五种慧3 昃一、标又于五处如实了知。 昃二、列谓如实知善果胜利,又能如实了知善因,又能如实知善因果倒与无倒,又如实知摄善法障。 又于五处如实了知至摄善法障者:此说五种慧[14]相。 善果胜利及与善因,是初二处;倒与无倒,是三、四处;摄善法障,是第五处。 云何名为善果胜利? 谓由摄受善法为因,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是名彼果。 证菩提已,能作有情一切义利,是名胜利。 云何善因? 谓摄受善法,要以大菩提愿及所受戒为依、为住,是名为因。 云何知善因果倒与无倒? 谓于内明所显正因果相如实知已,精勤修习,令处非处智力种性渐得清净、渐得增长,由是因缘,能如实知摄善因果倒与无倒。 此中处者,谓于彼彼事理无相违,是即无倒;非处,谓于彼彼处理有相违,是即有倒。 摄善法障如下自释。 昃三、释是诸菩萨能于善果见大胜利,寻求善因;为摄善故,如实了知倒与无倒[15];由此菩萨获得善果。 不于无常妄见为常,不于其苦妄见为乐,不于不净妄见为净,不于无我妄见为我,如实了知摄善法障;为摄善故,速疾远离。 不于无常妄见为常等者:此中应以大乘道理显示其义。 谓非有义,是无常义。 非有执习气粗重义,是为苦义。 所知障无明于诸菩萨能染污义,是不净义。 诸法自性无我相义,是无我义。 由此能障菩萨摄受善法,是故名为摄善法障。 如实知故,能速远离,不于非有无常妄见为常,不于有粗重苦妄见为乐,不于所知障无明不净妄见为净,不于诸法自性无我妄见为我。 月二、结略义菩萨由此十种相故,名住摄善法戒。 速能摄善一切种相,谓施渐次、若戒渐次、若忍渐次、若精进渐次、若静虑渐次,及五种慧。 日三、住饶益有情戒3 月一、总标又诸菩萨由十一相,名住一切种饶益有情戒。 于 发布时间:2025-09-16 08:31:4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14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