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 内容: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 宗者要也。 全经之宗旨也。 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 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 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 体是理,宗是行。 体者,乃宗所依之体。 宗者,即是显体之宗。 二者互相表里。 宗是会体之要行,故应崇向。 《香象心经疏》云:“言之所贵曰宗,宗之所归曰趣。 ”又圭峰大师《圆觉略疏》云:“趣者,意趣、趣向。 即心意识所归趣之处。 ”可知,趣者,归趣也。 是故依经宗旨,明其所为,识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为趣。 魏译《无量寿经》之宗趣,古有多解,其例非一。 《嘉祥疏》云:“此经宗致凡有二例。 一、弥陀修因,感净土果。 二者,劝物(指众生)修因,往生彼土。 ”海东元晓师《宗要》云:“此经正以净土因果为其宗体。 摄物(指众生)往生以为意致。 ”昙鸾师云:“以佛名号为经体。 ”善导师云:“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体字即指宗趣之趣)。 ”日释观彻《合赞》云:“此经念佛为宗,往生为体(即趣)。 一经所尊专在念佛,故以念佛为之宗也。 宗之所趣唯在往生,故以往生为经体(即趣)。 ”净宗称《无量寿经》为大经,《阿弥陀经》为小经。 盖此二经仅有详略之别。 故莲池《疏钞》称大经为大本,小经为小本,良以二者实同一经也。 《阿弥陀经》之宗趣,亦有多说。 兹择其精要者,如《疏钞》曰:“依正清净,信愿往生,以为宗趣。 ”《圆中钞》云:“以信愿净业为一经宗致。 ”《弥陀要解》曰:“以信愿持名为宗。 ”综上大小二本,中外诸家所明宗趣,皆以信愿持名,往生净土为本。 于是广参诸家之说,据本经之文,标明本经宗趣曰: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 甲首明宗经中《三辈往生品》中,所有上中下三辈往生之人,莫不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因。 又弥陀第十九愿曰:“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 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 一心念我,昼夜不断。 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 ”第十八愿曰:“闻我名号,至心信乐。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可见第十九愿重在发菩提心,一心念我。 第十八愿重在至心信乐,一向专念。 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弥陀本愿之心髓,全部大经之宗要,往生必备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经所崇,全在于此,修行要径,唯斯捷要,故为本经之宗也。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曰:“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 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 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 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 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 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又《安乐集》曰:“依天亲《净土论》(即《往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 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 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三者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 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 不为自身求安乐故。 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 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 为拔一切众生苦故。 ……三者乐清净心。 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 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 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 要依大义门。 大义门者,谓彼安乐国土是也。 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又海东元晓师《宗要》云:“发菩提心,是明正因。 ”又云发菩提心有二:(1)随事发心。 “烦恼无边,愿悉断之。 善法无量,愿悉修之。 众生无边,愿悉度之。 ……此心果报虽在菩提,而其华报,在于净土。 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 除菩提心,无能当此。 ”(2)顺理发心。 “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 依此信解,发广大心。 虽不见有烦恼、善法,而不拨无可断可修。 (不拨无即不排除之意。 拨者排也,无者除也。 故上句之意为:虽不见烦恼与善法,但仍有可修与可断。 )是故虽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 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 故能随顺于空无相。 如经言,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 ”又《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又曰:“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 二者深心。 三者迥向发愿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发此三心,亦即发菩提心也。 又密宗最重发大菩提心,其教典《菩提心义》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 大事因缘,莫过于此。 ”又《菩提心论》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 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 若归本则是密严土。 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又赞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又诸经之王《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发心之要,不言可喻。 元晓师等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因。 我国善导、灵芝与日净宗诸家则以持名为正行,发心为助行。 两者相左。 莲池大师《疏钞》中和会之曰:“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则双取两家而和会其义也。 ”今崇“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本经之宗。 正是双取两家,复又摄归名号,正与莲池大师之意相契。 且此八字,展之则为彻悟禅师之教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约之则为蕅益大师所倡之“信愿持名”。 《弥陀要解》以信愿持名为宗。 并云:“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 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又“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大本阿弥陀经(指《无量寿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可见“信愿持名”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正是同旨。 蕅益大师以“信愿持名”为小本之宗。 大小两本,宗旨应同。 故今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大本之宗。 正是遵奉蕅益大师之垂教也。 “一向专念”者,“一向”二字有数义:(1)朝向一方前进;(2)偏向一边;(3)一味;(4)总是;(5)一段时间。 故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即专恒依止持名念佛法门之义也。 “一向专念”,本于弥陀本愿第十八、十念必生之大愿。 弥陀因中发十念必生大愿,故行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必得往生净土,圆证不退之妙果。 经中上辈、中辈及下辈往生之人,皆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而往生极乐净土。 盖以果觉因心,究竟方便,全显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议之威神功德。 又“一向专念”者,古云:“上尽形寿,下至十念。 ”上尽形寿者,指从发心念佛之日,终身念佛,直至命终之最后一念也。 此乃其上者也。 其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以事繁,未暇多念,则于每日行十念法,亦符于“一向专念”。 更下则如《观经》所说恶逆之人,临欲命终,得聆圣教,至心悔改,十念称名,亦得往生,故云十念必生也。 行者应知,一向专念指从初发心念佛,直至最后一念也。 而其关键实在最后。 如上说恶逆之人,十声念佛,第一声是初念,第十声则命终,亦是从初发心直至命终均在持名,故合一向专念之旨。 反之,如有人念佛数十年,或于最后阶段,轻视持名而改行他法,或于临终不欣极乐而恋世间,未能念佛,是则不名一向专念也。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 因能念所念,皆是实相故。 《弥陀要解》云:“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 横竖交彻,皆法界体。 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 持名即始觉合本。 始本不二,生佛不二。 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由上可见,弥陀名号即法界体,故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又名号即众生之本觉理性,起心念佛,是为始觉。 今所念之佛,正我本觉。 故云持名即是始觉合本。 是故念念相应,而念念即佛。 是显持名功德不可思议。 又据密典,六字洪名中一个阿字,功德已是无量。 日兴教大师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 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 ”又“阿字真言,十方佛心。 诸佛法身,同所加持。 ”又“毗卢舍那,以此阿字名为秘藏。 ”又“三身唯说阿字一法,诸经广赞此法功德。 闻名触耳,众罪冰消。 唱声见字,万德云集。 浅观但信,直游净土。 深修圆智,现证佛道。 ”阿字功德如是,故佛号之功德可知矣。 且此一句佛号,下手最易,无分男女老少,不论智愚闲忙,人人能念,个个可行。 名召万德,妙感难思。 从有念巧入无念,即凡心顿显果德。 如《疏钞》云:“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祗于一念。 ”极圆极顿,至简至易。 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为本经之纲宗,实亦为一大藏教之指归也。 乙次明趣夫宗之所归者名趣。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所归,在于往生极乐净土,证三不退。 故本经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 夫净土有四土:(1)凡圣同居土。 (2)方便有余土。 (3)实报庄严土。 (4)常寂光土。 以下略明四土往生之相。 (1)凡圣同居土。 极乐世界之凡圣同居土,是同居净土。 我等所在之娑婆世界,亦是凡圣同居土,此土亦有凡有圣,如文殊常现五台,诸阿罗汉常往天目或雁荡。 是皆此土之圣也。 但我等所居之同居土是同居秽土,故虽同名同居,而实有不同也。 如《要解》谓此之同居曰:“由实圣(指小乘初二三果)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权示现之菩萨)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 至实圣灰身(指涅槃),权圣机尽(指度生之缘已了),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 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 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 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 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按《要解》义,此土凡圣之同居逊于极乐者有四:(1)暂同。 此土小乘初二三果,证阿罗汉便入寂灭。 大权菩萨,度生机尽便不复示现,故与此土凡夫只是暂时同居,非究竟也。 在彼净同居土,则可与诸大菩萨俱会一处,直至成佛。 (2)难遇。 虽有圣者现居此土,但不易见闻亲近。 而在极乐则皆如师如友,朝夕同聚也。 (3)希少。 圣者如珍如瑞,希有难逢。 而极乐则“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 ”(4)所作不同。 在此土,圣者咸游圣域,而众生轮回六道,升沉无定。 凡圣虽同居此土,而其所作与成就,则迥然不同。 在极乐则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故知同居净土之同居,胜于此间无量亿倍也。 又此土之凡,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 而彼土同居则“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得往生者,不复更入三恶道,永离恶趣。 不似此间众生,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辗转恶道,苦趣时长也。 更有进者。 如《要解》云:“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 ”盖以同居土之凡夫,须断尽见思二惑,方得漏尽通,始截生死流,出同居而升方便有余土。 此名竖出三界,其事甚难也。 今此往生法门,乃舍同居秽,而生同居净。 得生极乐,即断生死。 故名横出三界。 而往生之人,不待断此见思二惑,但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便蒙佛愿冥加,决得往生净土,其事至易,故名易行道。 如是方便直截,殊胜希有,乃十方世界之所无。 故知极乐同居,胜于十方佛土。 又带业往生,仍属凡夫,但无退转,一生成佛。 故往生同居,亦即圆生四土也。 (二)方便有余土。 若人念佛功深,以离杂乱之心,专念一句名号,心口相应,字字分明,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 若达此境界,虽不求断惑,而见思烦恼,自然断落。 则从此界之同居秽土,横生极乐方便有余净土。 (三)实报庄严土。 若忆佛念佛,历历分明,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嗔烦恼诸念之所杂乱,是名事一心。 事上即得,理上未彻,属定门摄,未有慧故。 若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 不住有念,不落无念。 如《疏钞》云:“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 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 ”无念而念,念而无念。 言思路绝,不可名状。 唯是一心,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得杂乱。 是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 念佛若达理一心,破一分无明,则生实报庄严土,同时分证常寂光净土。 实报庄严土乃法身大士之所游居。 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诸大士,始得生此,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方生此土。 此土大士,色心自在,身土互现。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 于微尘里,转大法轮。 称性庄严,无障无碍。 圆教初住以上直至等觉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属此土,位位皆分证常寂光土。 (4)常寂光土。 法身佛所居之土,名为常寂光土。 《要解》云:“实相之体,非寂非照。 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 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 ”故知身土不二,皆属强名。 寂照同时,非思量境。 又常寂光三字全显涅槃三德如来秘藏。 常即法身德,法身常住故。 寂即解脱德,尘劳永寂故。 光即般若德,智光遍照故。 等觉大士破尽四十一品无明,更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法身全显,圆证三德,彻本心源,究竟清净,证入常寂光土。 凡夫带业往生同居土,以亲闻佛训故,无退转故,寿命无量故,故必于此一生,圆断诸惑,圆净四土,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 故曰圆生四土。 又此土修行难,退缘多故。 故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少如麟角也。 极乐成佛易,无退转故。 经中《往生正因品》云:“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 ”极乐胜于十方者,首在带业凡夫,一生彼国,便得阿惟越致。 阿惟越致,此翻不退。 又不退有三义:(1)位不退。 入圣流,不堕凡地。 (2)行不退。 除见思惑,伏断尘沙,恒度众生,不堕小乘地。 (3)念不退。 破无明,显佛性,念念流入如来果海。 以上三种不退,若在此土修持,须断见惑,如藏教初果,通教见地,别教初住,圆教初信,名位不退。 通教菩萨,别教十向,圆教十信,名行不退。 别教初地,圆教初住,方名念不退。 但此净土法门,横生圆超,不可思议。 凡往生者,不再堕凡地,是证位不退。 极乐国土,唯一佛乘,故不堕于小乘,是行不退。 既生同居,即同生上三土,圆修圆证。 于此土中,必破无明,显佛性,而证念不退。 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一生成佛。 如《要解》云:“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又“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 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 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又极乐不退之因缘有五:一、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 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增进,故不退。 三、水鸟树林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 四、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故不退。 五、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故不退。 慨夫,圣德难思,佛恩难报。 弥陀悲心至极,圣智无伦,从而流现此凡夫易生之同居净土,行人不须断惑消业,只要信愿持名,下至十念,皆得往生,横出三界,永离诸苦,位登不退,一生补佛。 超情离见,不可思议。 是乃十方世界之所无,故为千经万论所同赞者也。 往生同居,便是横生上三土。 证位不退,亦即圆证三不退。 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觉海,是为本经之趣。 谢谢来访! 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发布时间:2024-03-10 08:45: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1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