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法丈量我成长的世界 内容: 有菩提心的人,必是能慈悲对待及包容万物的人。 导师要求我们:先解除自身的迷惑和烦恼;然后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发菩提心。 给予众生快乐为慈,帮助众生拔苦为悲。 要把所有众生作为你慈悲的对象,那就应该先从慈悲自己开始。 如果对自己都不慈悲,那对别人的爱都是假相,那种爱必定是短暂、虚幻、如梦幻泡影,稍纵即逝的。 慈悲一定是心底涌动的,装不出来的。 先接纳和原谅,再从根源寻找病因,认识和接纳自己,才是真正的放下。 初尝法喜的时候,信心满满,似乎自己已经成为情绪的主人。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现我依然是它的奴隶,情绪来时势不可挡,我依然无从招架,面对某些事情,依然会不舒服,依然会生气,依然会犯错误,依然会起情绪,依然被它压制和掌控。 开始散漫,偷懒,逃避开始花大量的时间去攀缘,然后在共修时忏悔,把责任推给时间。 时间会流淌和逝去,时间也会沉淀和累积。 前几日,闲谈中,母亲说:你一直以为你没变吗? 但我怎么看不到以前的那个你了? 你很久没有打过孩子,甚至连大声呵斥都没有了。 你变得温暖、柔软,我看到了你从未有过的耐心和温言细语。 这些无法自查的变化也许正是佛法的魅力,它在不知不觉间融会贯通一切。 母亲说得对,这正是导师的大智慧。 我一直说师兄们是大乘大爱,我是小乘小爱,我只是单纯想把家庭经营好,带好孩子,照顾好先生,少让父母生气。 我一直认为我没有师兄们那么高的觉悟,能够发无上菩提心,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做为努力的方向,把成为一个究竟的好人作为修学的目标。 可最近,我突然想明白一件事:其实,让身边的人舒服,就是发菩提心。 如果是这样,那一直在佛法的频道里就不再只是一种想法和说法,而是有事实理论根据,也更能督导和推动自己了。 要给予正向的肯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挖掘一切值得赞美的事情,不断去强化正心行,这远比天天痛哭流涕地忏悔,或活在负性情绪的怪圈里更重要。 在正能量的循环里,每一个时刻都是天堂。 通过学习,现在的我:在身边人受伤或生病时,观缘起;在遇到不公平起情绪时,观无常;重视他人,看轻自己。 因为导师说,对我和我所的贪著,过分在乎,就会有爱恨纠葛,就会有伤害。 因为贪着与奢求是一切痛苦的根。 没有我,没有我所,就没有对立。 当没有粘著,就不会被左右。 能够从原先愤怒的陪伴,过渡到现如今的平静相随;从霸道的凡事听我的,到懂得忍耐和随顺他人;孩子从唯唯诺诺、谨小慎微,变得热情洋溢、自信大方;先生从疲于奔命变得松弛沉稳;家庭也从剑拔弩张、硝烟弥漫变得温馨而和谐;我从一个无爱的人变成一个愿意付出爱的人终于明白,拥有爱的能力远比有没有人爱你重要得多。 倘若没有爱的能力,即便有再多的人爱你,也仿若生活在地狱。 懂得爱,能够感知爱,是弥足珍贵的。 这所有的转变,无一不是佛法给我的。 虽在本该怒放的青春里错过了花期,但佛法令我收获了意外的惊喜! 发布时间:2025-11-06 08:54:5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15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