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九 内容: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吴支谦译《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无量寿如来会》唐菩提流志译《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自汉迄宋,同经异译可考见者,凡十有二,近代流通唯此五本。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法名慈济会集各译敬分章次凡经之名题,皆直显本经之要旨。 使学者因名达体,直窥全经大义。 是以天台家注经,先释经名。 大经五种原译,各有经题。 王氏会本名为《大阿弥陀经》以别于原译与小本。 但“大”字之增,无所依据。 彭氏节本与魏氏会本,皆名《无量寿经》同于《魏译》,三种一名,混同易误。 正定王氏改魏氏本为《摩诃阿弥陀经》。 摩诃二字亦复无据。 考从汉迄宋十二译中,以无量寿为名者十,以清净平等觉为名者二,以正觉为名者一。 最初汉代一译名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最后宋代一译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今此会本直取宋译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为首,去其重复之经字,下从《汉译》经题《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去其重复之“无量”二字,于是经题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自然佳妙,不假斧斤。 两译原名,摄于一名之中;十二种经题悉入一题之内。 全经大旨,昭然目前。 净宗要义,备于题内。 人法喻、教理行、体相用等齐显于一名之中。 如帝网珠,圆摄一切妙法。 本经会集之妙,于此可见麟爪。 以下正释本经题名题中首字曰佛,佛者乃梵语佛陀之略称。 义为觉者。 觉者对迷而言。 迷则众生。 三觉俱圆,即名为佛。 三觉者:自觉、觉他与觉满。 三觉圆满,名为佛陀。 是知佛者,即三觉俱圆之众生,众生即未觉之佛。 又佛者乃十号之一。 十号者:(1)如来、(2)应供、(3)正遍知、(4)明行足、(5)善逝、(6)世间解、(7)无上士、(8)调御丈夫、(9)天人师、(10)佛。 十号具足为世所宗,故名世尊。 世尊梵音薄伽梵。 《佛地经》云:“是薄伽梵最清净觉,极于法界,尽于虚空,穷未来际。 ”(《成实论》等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则从如来至世尊为十号。 十号之详释在下之第四品中)上明佛字为极圣之通号。 今就本经,题中佛字即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如来。 华(指中华)云:能仁寂默。 能仁是其用,寂默是其体。 究竟极果,乘大愿船,生五浊世,示现成佛。 为度我等,演说本经。 是即一切众生大恩大德之慈父;无法不知、无法不见之导师;大觉圆满之释尊也。 说者,悦也。 悦所怀也。 “佛说”二字显此经是世尊金口所宣,非余人之说也。 佛以度生为愿。 今众生机熟,堪受净土大法,究竟解脱。 故今乐说,以畅本怀。 大乘者,喻也。 乘以运载为义。 大者所乘,或所乘者大,故名大乘。 别于声闻缘觉仅求自觉之小乘。 《十二门论》云:“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 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 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给也)大利益事,故名为大。 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 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 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 ”又《宝积经》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 彼乘名为大乘。 ”以上经论明大乘者,唯如来与大菩萨能乘,大者所乘故。 又所乘之道,是诸佛如来之所行,所乘者大,故名大乘。 又此大者,当体得名,常遍为义。 体无边涯,绝诸对待。 横该十方,竖通三世。 过去无始,未来无终。 无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诸法,(如傅大士偈:“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故强名为大。 如《涅槃经》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 ”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 ”今此经中“大乘”二字,正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净宗第一义谛。 能念之心,本来是佛,是能乘者大。 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 又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心。 能修所修,只是一心。 即心即佛,心佛不二。 又可云,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佛,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佛,自佛他佛,只是一佛。 自他不二,自他宛然。 能所不二,修证不无。 超情离见,强名为大。 以此为能乘所乘,强名大乘。 故经题中,以大乘为喻,以明全经要旨。 “无量寿”,梵语为阿弥陀。 即本经所说极乐世界教主之圣号。 阿弥陀三字是密语,含无边密义。 今若译梵文为华语,显密旨于显说,则可译成无边德号。 今经翻为无量寿,是取其中首要之义。 经中无量光,无边光等十二圣号,同为阿弥陀之德号。 《汉译》本则翻为无量清净佛、无量觉、无量清净平等觉。 (其中觉字与佛字正同)以上多种圣号,咸曰无量。 实则佛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 盖以世尊妙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一一名中所含之德亦无量。 是以持名所召之德无有量。 今经题中首标无量寿者,以此三字,统摄一经所说。 盖无量寿是法身常住之体。 寿是如如智之体,光是如如智之相,故经题标寿德,光德即摄于中。 又《甄解》云:极乐净土“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 一切归寿命。 ”又“安乐国土依正三种庄严,入一法句,无量寿故。 ”故经题中标“无量寿”德号,则法藏因地愿行与果地佛德,极乐之依正主伴,全部经旨,摄无不尽。 “庄严”者,《探玄记》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 二交饰义。 ”故小本曰:“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往生论》称极乐三种庄严,已见前。 细论则有二十九种庄严。 文繁不引。 今本经曰:“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庄严众行”,又“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又“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 如上所引,正显经题中庄严之义。 盖法藏“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庄严众行”是其殊胜愿行也。 因行获果,故曰:“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果感乐刹,故曰:“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 ”又经中“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无量光炎,照耀无极”,“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华果恒芳,光明照耀”,“随风散馥,沿水流芬”,“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奇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尽极严丽”,咸显彼佛世界具足庄严,周遍其国,是庄严一辞中所含“交饰”之义。 至于“具德”者,则如经第九品中“如实安住,具足庄严”。 故知极乐世界如是庄严者,盖由于如实而安住也。 实者,真实之际也,是谓具德。 又第十五品中“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此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之圆明具德也。 “清净”者,身口意三业,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染之谓。 《探玄记》云:“三业无过云清净。 ”盖谓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也。 又清净土,指净土。 清净身,指佛身。 清净人指如来。 又《往生论》谓,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 清净句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此与经题中“庄严清净”妙合天然。 三种庄严者,无量庄严也。 今齐入一清净句中,是“一切即一”。 又经云“心净则佛土净”表“一即一切”。 华严玄旨,又于此处见之。 又《汉译》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 又其中第十八愿曰:“我作佛时,诸佛国人民有作菩萨道者,常念我净洁心。 寿终时,我与不可计比丘众飞行迎之。 共在前立。 即还生我国,作阿惟越致。 ”此中之净洁心即是清净心。 亦即《往生论》中之清净句。 佛名无量清净佛,佛心是无量清净心,总之是一法句,即是清净句,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亦即是一句佛号。 故发大乘心,持名念佛,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正是本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宗。 又清净句,表实际理体。 从清净句出生三种庄严,三种庄严同入一清净句,是为经题中庄严清净之义。 “平等”者,离差别也。 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正显平等之义。 《入佛境界经》曰:“菩提者,名为平等。 平等者,名为真如。 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门。 ”故知有差别即是二,即不如矣。 故云平等即入不二,即是真如。 可见平等之义甚深。 今题中曰平等觉,可有四解:一曰平等普觉一切众生,普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 今经中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法,普被三根,本经谓,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正显平等普觉之义。 二曰以平等法觉悟众生。 《净影疏》曰:“无作无所有等,为平等法。 ”持名之法,心作心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从有念入无念,因往生证无生。 念得能所两忘,即是《金刚般若》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亦即《净影疏》之“无作无所有”。 以如是法教导众生,横出三界,成究竟觉,是谓以平等法,觉悟众生。 三、平等觉指如来之正觉。 正觉无一切高低深浅之别,故曰平等觉。 四、专就本经,“平等觉”亦即极乐教主之圣号。 以上诸义,题中俱摄。 “经”者,梵语修多罗。 直译为线,义译为契经。 契者,一者契理,理者,实际理体也。 二者契机,机者,机宜,众生根机也,兼指时机,时节因缘也。 故契机者,切合众生水平与时代也。 今为省文,略去契字,但名曰经。 经具贯、摄、常、法四义:贯则贯穿所说之理;摄则摄持所化之生(指众生);常则古今不易;法则近远同遵。 上述四字,可尽“经”字之义。 又佛所说者通名为经。 故题中经之一字,是通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十四字,是本经独具之别名。 诸经立名,不离人法喻。 或单或复,可得七类:单一者三,具二者三,具足者一,共成七类。 例如:单一:单人阿弥陀经阿弥陀是人无法喻单法大般若经般若是法无人喻单喻梵网经梵网是喻无人法复二:人法文殊问般若经 文殊是人般若是法 无喻法喻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喻 无人人喻菩萨璎珞经菩萨是人璎珞是喻无法具足人法喻——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是人,大方广是法,华严是喻。 今本经题亦具足人法喻。 题中佛字表此土果人,无量寿是彼方果人,故题中具两土果人。 庄严清净平等觉七字是法。 大乘二字是喻。 乘者车也。 此经可运载无量众生咸达宝所。 如《法华》之大白牛车,故以大乘为喻。 诸经皆具教行理。 本理立教,依教修行,从行显理。 注家释题,须明本经题中别具之教行理。 专就本经,则“佛说大乘”是教。 “庄严清净平等觉”是行。 “无量寿”是理。 “无量寿”表三际一如、涅槃常住之法身本体,亦即众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 故判属于理,盖其为实际理体也。 “佛说大乘”是教,即依此“无量寿”之理体,直指大乘为喻,为宣说众生本具之大经,判之为教,义甚分明。 又从教起行,故下文中“庄严清净平等觉”即是佛所教化之妙行也。 一句阿弥陀,以之庄严自心,清净自心,是即依教修行也。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圆显本具之平等觉,是以行显理也。 又得往生者悟无生忍,从体起用,复以此平等妙法,平等普度一切众生,往生净土,同证大觉,复是从众行显理也。 若以经题配三大,则无量寿体大,庄严清净是相大,平等觉是用大。 依《汉译》“无量清净平等觉”即阿弥陀佛义。 更可以本经题配三觉。 无量寿佛,是我本觉。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以庄严自心是名始觉。 始觉合本觉,直趋究竟觉,即题中“清净平等觉”也。 又可解为“平等觉”是我本觉。 起心念佛,以自“庄严”,是为始觉。 始本不离,直趋觉路,顿入寂光,证“无量寿”。 如是则平等觉是我因心,无量寿是我果觉。 如是妙义辗转无尽,悉在一题之中。 是故《圆中钞》疏曰:“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 ”钞曰:“如《金光明》,及诸大乘,多作此说。 ”谢谢来访! 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发布时间:2024-03-11 08:21:1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1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