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顿悟《六祖坛经》里面的这10金句,助你过上智慧的哲学人生! 内容: 顿悟《六祖坛经》里面的这10金句,助你过上智慧的哲学人生! 顿悟《六祖坛经》里面的这10金句,助你过上智慧的哲学人生! 《六祖坛经》是一本佛经、同时也是一部哲学书籍。 当你迷惑时,打开这本书,你会发现有很多的佛法智慧可以带领自己走出迷津。 比如以下10句话,当我们能顿悟当中的内涵,并学以致用,迷茫、焦虑一定会远离我们。 1、“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很多人都听说过哲学的三大问题,但却不知道哲学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哲学的本质很简单,就三个字:“爱智慧”。 那怎样才是爱智慧的表现呢? 哲学家会告诉你,其实就是“反思、改过”。 当我们能不断反省并精进,智慧就会从我们的内心生出来了。 然而,患了懒癌末期的众生喜欢逃避问题而不去改过,因为有这种护短的思想,心内又如何能贤惠呢? 2、“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很多人都想修功德,却不知道从何修起。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告诉了我们最简单的修功德方法:“保持内心谦下,外行于礼”。 这是最难做到知行合一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却做不到。 你真的做到谦虚了吗? 真的做到彬彬有礼了吗? 正因为还没完全做到,所以我们才需要不断修这个功德啊,修好了才真的是功德无量啊。 3、“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哪里是佛土? 很多人以为“佛土”,一定是在有佛像的寺庙这些地方。 其实佛土无处不在。 当我们的心皈依清净,自生福田,福田就是佛土,心净一切皆静,所以佛土也静。 4、“随所住处,恒安乐”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伊壁鸠鲁曾说过:“谁不知足,谁就不会幸福”。 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大道至简,能遵循大道的人恒安乐,不遵循大道的人常戚戚。 5、“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在深圳,每逢初一十五,到弘法寺求神拜佛的人络绎不绝,拦都拦不住。 他们求财、求姻缘、求生子、求平安等等,但其实他们心里都知道怎么可能会有求都必应呢。 我认识一个老师,他去拜佛时,大师送了他这句话:“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他当下就顿悟了,比如说求财,来求神拜佛的人绝大部分都希望自己能发大财,但能最终能做到的只有寥寥几人。 这几个人会有什么共性呢? 他们的共性之一,一定都是“行动派”,因为赚钱不是光靠想就能赚到的,还要靠脚踏实地去做。 佛法叫你莫向身外求,不是叫你完全不求金钱物质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叫你要懂得明心见性,修炼好自己,你会找到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并最终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得到它们。 6、“若与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很多人都陷入一个误区,以为修行就得到寺庙去。 如果到寺庙才能修行,那一般人的普通生活不就都成了业障了吗? 所以,六祖惠能直接指出“修行,在家亦得”。 我们每一个行为,其实都是在修行。 7、“心平何劳持戒? ”传统的佛法提倡要遵守各种各样的戒律清规,但戒律太多,往往也会让人无所适从。 比如碰到像老和尚那样是否要背女人过河的场景时,死守戒律的人如老和尚的徒弟就会认为:“背女人过河就是破戒”。 对此,心平如止水的老和尚告诉他,自己已经放下。 如果老和尚被戒律所束缚,不帮助这个女人过河,这才是罪过,之前的修佛也是白修了。 可见,当我们能做到心平气和,不需墨守陈规也能自然修佛。 8、“行直何用修禅? ”“修禅”,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有所安放的一种修行方法。 然而,能令你的心真正安定下来的最佳方法并不是“修禅”,而是“行直”。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幸福,来自心思诚直和智慧丰硕”。 当你怀有一颗直心,因为没有邪念心自然定,拥有了这种大智慧后,何须一定要修禅呢? 9、“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世间最美莫过于一个“和”字。 而“让”则是“和”的前提,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让”不是一味的退让,而是像孔融让梨那样的“让”。 让,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如果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都停滞不前。 而“忍”则是远离众恶的最好方法。 你越不能忍,众恶越是缠身。 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成大事者,都能忍。 10、“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相信你一定忘不了那些年喝过的比黄莲还苦的中药,然而药虽然苦,见效也快。 进入青春叛逆期后,我们都不想再被爸爸妈妈、老师等长辈的思想控制,所以把他们的话当作耳边风。 然而在进入社会,跌跌撞撞、摔跟头摔到怀疑人生时,暮然回首我们才发现当初那些听起来一点都不顺耳的话,原来都是对的。 佛法无边,哲学无界。 《六祖坛经》将佛法和哲学完美结合,在书中畅游,我们能领略到无尽的智慧。 单是能顿悟以上10句话,已经足以让我们过好这一生了! 对于佛法和哲学,你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在下面发表你的看法。 发布时间:2024-03-17 09:16:1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1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