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修行中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内容: 黄念祖:修行中第一件事情是什么黄念祖:修行中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憨山大师是明朝四大高僧之一,这个是他回答人的问题。 有人就问呢,为什么念佛不能成片呢? 憨山大师的回答。 这就是 “行”了,念佛这是 “行”啊。 所以也有人常常来讨论这问题,老是说我是用什么方法呀? 我老是回答,不是方法的问题啊。 我们现在可以看出来,憨山大师的回答,这一切都不是方法的问题。 憨山大师说, “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修行中第一件的事情是什么呢? 生死心要切啊! “生死心切”是佛教的一个术语,就是说要痛念生死啊,知道这个生死啊,这个问题严重啊! 这个生死不等于说我这个今生我要死啊,今生要死,死后他不完嘛,这六道轮转,无量的生死啊。 这生死它是苦啊,生也是很苦啊,生老病死。 生了之后就要有老啊,生的过程中就会有病啊,而他寿命终了就要死嘛,死了之后又生嘛,无穷无尽的这个生老病死。 生的时候往往太小就忘了,但是病,大家就还都有体会过嘛,老啊、病啊,这种苦,但是一切都没有死这么苦啊。 死如活的乌龟,把它的壳子剥掉,如活的牛把它的皮剥下来啊,它这个是如风刀解体,这个痛苦不可言啊。 它还不仅仅是一次的事情啊,这个是无量次的要受这个苦。 你本来是佛,可是你颠倒了,你在虚妄之中很冤枉地受这些苦,你不了怎么办? 如果死了就完了嘛,那倒也省事了,但是它不完哪! 不但是这样啊,而且你自个儿无量的劫来,所有自个儿的眷属,也同样的在生死苦海中轮转啊。 我们是人道之中,是三善道了,很多自个儿的父母眷属现在转到三恶道里面去了,那就是多少劫多少劫,无穷无尽地受苦啊。 那地狱中苦不可言哪! 所以生死之苦的问题在这呢。 所以必须这个心要切,知道这个无常啊,一切都在变化。 尤其老年人啊,日子恐怕不多了,所以这个生死心,就剩下这一点点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呀。 所以这个修行第一件事啊,就是生死心要痛切,感觉这个生死严重啊。 所以印光大师就把一个大的 “死”字写在床面前,天天看着它。 “生死心不切,如何能念佛成片? ”大师说,你生死心要是不切,你怎么能够念佛成片呢? “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其实众生啊,你多少劫以来,一念一念都是在妄想之中。 你的 “情根”,这跟前头一样,那个情、那个感情的根啊, “固蔽”,很坚固啊,它障碍一切啊。 过去是如此,那么今生呢? 大师说, “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 ”过去生生世世都是情根,都是入生死的。 就说今生吧,今生你虽然表面上是个修行人哪,你何曾有一念是痛为生死啊? 大家可以自个儿反躬自问,你想一想,有没有啊? 是 “日用念念循情”,在日用之中啊,这个一切之中,这一天天的这个过日子里头啊,是 “念念循情”,一念一念都是想到情啊。 自己怎么把屋子布置得好一些啊,自己怎么得到点好名誉啊,自个儿怎么为儿女做些事情啊,还有一些要恨人啊,种种的都是情啊,情念啊。 在日用之中,起心动念,念念都是在情里头流转。 “未尝反省”啊,没有反省啊,没有觉悟啊。 “今欲以虚浮信心”这样虚浮的一点信,相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我愿意往生,这个是个信心,这个信心是虚浮的,你那种情念是真实的。 拿这样虚浮的信心, “就要断多劫生死”,你多劫来的生死心, “念念循情”,你现在就有这么一点很虚浮的信心,你拿这样的一点虚浮的信心就要来断多劫的生死。 憨山大师说了, “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你这个一车的柴火要着起来了,你这个功德、你这个修行啊,只是一杯水啊,杯水车薪哪。 这能解决问题吗? “岂有是理哉? ”有这个道理吗? 所以大家有许多人哪,还埋怨呢,我这个火我都浇了水了,火还这么着。 你也不想想,你这个是一杯水呀! “若果为生死心切”,如果真正是生死心切, “念念若救头然”,如头发着了火一样那么样的专一啊。 不要人身一失,就万劫难复啊。 要将一声佛号咬定,就是靠这一句佛号,咬定! 一念跟着一念。 “定要敌过妄想”,不是随着妄想去流转啊,我就是一句佛号老现前哪。 如果 “一切处念念现前”, “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这么样去下一个苦的、切的功夫的话, “久久纯熟,自然相应”,久久就纯熟了,自然就得到相应。 “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 ”你不要去求成片,自然就成片了。 所以这个念佛要念得 “一心不乱”很难,所以先要成片哪。 所以念不到 “一心不乱”,还是可以往生啊。 如果你能念到成片,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啊;一个是《阿弥陀经》讲的 “一心不乱”。 念不到 “一心不乱”还可以往生,你要不能一向专念,念佛念不成片,那就难了。 所以就是说啊,你要生死心切,你不求相应,自然相应了,自然成片了。 (《再谈信愿行(下)》,黄念祖讲述,转载自黄念老法音网站) 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 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 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 日用念念循情,未常返省。 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 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 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 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 (《示念佛切要》,憨山大师著) 《报恩谈》原文 大家要知道,“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真正信了净土宗的道理,弥陀的大愿,这些道理——信自信他、信事信理,要相信我们的念佛,就以这个为因,就能得念佛的果、往生的果、成佛的果。 这个就是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 这六信都具足而且我们不留恋娑婆世界,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很恳切,你就是有信有愿,深具信愿。 深具信愿你决定往生! (《净修捷要报恩谈·第25拜》,黄念祖讲述,未经校对,仅供参考) 发布时间:2024-03-20 10:23:4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1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