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内容: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这是 雪公老恩师往生前一年所做的一篇完整开示,前后总共十七次,可以视为是他老人家一期教化的最后嘱咐。 ┌丁(一)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三 业 修 善┼丁(二)若起三业必须真实心中作┼ 心既无染辨┌丙一清净心作└丁(三)不简内外明闇皆须真实 ┘ 即感真如┌乙一真┤│ 伪└丙二 夹 杂 恶 性 ┌丁(一)外现贤善精进之相┐│ 名杂毒善┼丁(二)内怀虚假贪嗔邪伪┼不名真实业│ └丁(三)奸诈百端恶性不改┘甲一至诚心┤ ┌丁(一)真实心中制舍诸恶┐│ ┌丙一制舍自他诸恶┤ ├自利利他│ │ └丁(二)行住坐卧想同菩萨┘│ 明│ ┌丁(一)饶益有情不恼众生└乙二两┼丙二勤修自他凡圣等善┼丁(二)德为福聚自得清净利│ └丁(三)恶缘不生取净果报├丙三见三业善必赞──可离污染报可感清净果└丙四欲恶不随喜──敬而远之亦不随喜┌乙一、自身罪恶缠缚凡夫┐├乙二、矌劫轮回不能出离┤┌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乙三、弥陀大愿摄众往生┤├丙二、决定奉行不变├乙四、释尊说教绝无虚言┤├丙三、纵使引他经论甲二深心┼乙五、十方诸佛证劝苦心┼┼丙四、千万云不生者(决信)├乙六、依教奉行绝不会错┤├丙五、唯增往生信心├乙七、菩萨智不及佛说法┤├丙六、甚至诸佛再来├乙八、声缘不明往生之理┤└丙七、我决不改此心└乙九、异佛见解皆是魔说┘┌乙一、过现三业所修世出世善根 ┐┌丙一、真实深信├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丙二、愿生彼国回 向│ 异见、异学 ┌丙一、心若金刚甲三 ┼乙三、不为一切 人等动乱破坏┤发愿心│ 别解、别行 └丙二、愿生极乐├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 乙一、真心决信┐甲四具三心者┤ ├必生彼国└ 乙二、愿行既成┘缘起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安住梵行这个地方的时候,为着与安心两个字有关系,所以在这个地方暂且停住,先讲安心这个表。 为什么先讲这个安心呢? 因为在佛家不论那一宗那一派,第一步就是先要把心安住。 我们为什么多劫以来在三界轮回,生生死死不断呢? 为着本性迷了,起了惑,迷惑颠倒了! 迷惑颠倒就尽走错路子。 所以佛家修行的法子跟别的教不一样,别的教修行也解脱不出这个轮回。 一般人做恶事受罪报,做善事得善报,得善报就享福,享福就没有了善功德。 而善有有漏的善与无漏的善,漏是比喻一件器具有漏洞,你倒上一杯水,但一直往外漏,终会漏完的。 做有漏的善事,好比倒上好茶,好茶也是漏光,也就是一享受福报,功德就漏完了! 再如修行功夫能得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 这前五通都得了,若缺了漏尽通,仍过不了三界这一关! 总之有漏是不彻底、不究竟的。 惟有佛家有无漏法,什么叫无漏呢? 就是所做功德不往外漏。 在因上叫它不漏,后来结果就叫不生不灭,研究如何得不生不灭结果的学问就叫无漏学。 至于净土宗,要紧处就在能早得无漏,别的宗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才得了无漏。 净土宗当生就能得无漏,正因为说得这么容易,所以是难信之法。 这难信之法,对于佛学模模糊糊,半懂不懂的,还能相信。 假如学了一点,一知半解的,就更难信了。 而要得无漏,必须把心上的迷惑颠倒去掉,心就如一面镜子,把尘埃去掉,心光才会透出来。 这话说来容易,但要如何去掉心中的尘埃烦恼呢? 那就必须断了见思惑才能不生不灭。 证了罗汉果就断了见思惑,又缘觉也是断了见思惑。 (佛家有大乘、中乘、小乘,声闻是小乘,缘觉是中乘。 )然而证了声闻、缘觉果位对这个净土宗也不懂得! 大家听到这可要说了:证了罗汉果,还不懂得啊? 还不懂得。 这是你说的? 不是我说,是经上说。 那么成佛就非修净土宗不行了? 也可以啊! 你若能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一直修下来,就用不着净土宗。 信了这一条,才能往下讲。 再谈为什么会起见思惑? 起了迷惑颠倒? 为什么起? 这要说明白,我们凡夫这个识就是外行话的灵魂,人人都有,坏就是坏在这个东西上。 易经上就有谈到灵魂,所谓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诸位杳易经看! 这是孔子说的,那能错吗? 精,是人身上的精华,什么是精华呢? 有灵魂这个东西,就是精华。 气呢? 气就是一口气。 而精气变万物叫游魂。 这个魂不在一个地处,这里跑,那里跑,游魂是变的,看过易经的就懂得的。 既懂得了,不叫他到处跑不行吗? 不叫他到处跑就成功了,然而那一位能叫他不要去跑呢? 没人有办法! 你瞧! 不但是佛学是这样讲,孔子也是这样讲,既是游魂,你叫他静止不要游了,他则忽然跑到这里,忽然跑到那里。 那么你在这里坐着,游不游呢? 照样游! 心是到处游跑的,人在这个地处坐,心也不安稳哪! 佛家不论那一宗,都要叫这个灵魂不游,说是容易,做着难,你那一位能安这个心呢? 听过佛学的人都懂,不动叫本性,性就是明心见性的性,性是不动的,心是动的,动了心,就叫游魂。 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叫你的灵魂安住! 安住就是安在一个地处不叫他动。 说句好懂的话,不动心了,就叫安心。 吾人没有一个安了心的,都是游心跑心。 诸位那一个可以不动心? 总是先动心后干事,自己都不觉! 而安心得有方法,所以各宗都有安心之法,一宗一个样。 唯有净土宗,安心之法特别,特别是什么个样子呢? 净土宗安心法门净土宗有普通的讲法,有特别的讲法,普通的讲法是什么呢? 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三藏十二部等等,以及没翻到中国来的经典,这些千经万论没了门的工夫,就抬出净土宗来,所以这是特别的法门。 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这三经是净土宗的专门经典。 普通而言,三藏十二部都是净土宗。 既然安心这样复杂,各经说的有相同的,有不相同的,要区别安心的方法端看这部经是怎么个说法,不一定。 净土三经的十六观经,有十六个观法,而讲往生西方则有三种安心的法门,一是至诚心、二是深心、三是回向心,有这三种心,心就不再乱跑了。 这三种心无论安在那一种上都行。 这是一个说法。 至于上一次我给诸位介绍的四心欣厌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心在佛学辞典上,你可以找出安心一词来,前一是总安心,后头这三条是别安心,净土宗就有这四种安心。 总安心先说总安心。 总安心分欣厌,欣厌在禅家当然反对! 禅宗讲究不着相,而欣厌是着相,怎么着相呢? 欣是对事情希望,心里喜欢这个事情,专门喜欢这一条,凡是极乐世界的事情没有一条不好的,羡慕到这个样子。 厌呢? 除了极乐世界,外头这一些都讨厌,都不爱它,即使是当了全球大总统,那全球大总统也跟大粪坑里那个蛆是一样,蛆有生死,大总统也得生死。 欣厌到这个样子,这就成功了,诸位做得到做不到? 做得到叫总安心。 而十六观经说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心,是别安心。 总之,你随便走那一个都行。 现在且问你安心之法是什么? 学了这么多年佛,诸位都安心了吗? 成功没成功,只须问自己,不用问别人,有人打佛七圆满了,问人说你看我成就怎么样了? 这就好比吃了饭,竟然问别人,我吃饱了吗? 你吃了饭问别人饱了没饱? 这不是说糊涂话! 欣厌这两个字讲过不只一次,大家都听得太熟了,大家都不理它,这是大家的毛病。 所以欣厌心大家起得也不彻底,往下再看三心的解释,多少知道一点,或可有些帮助。 别安心甲一、至诚心先讲这个至诚心,至诚就是真心,实在心。 搭衣讲经的大讲座开头有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法难闻,百千万劫难以遇上。 我今见闻得受持,既然佛法难闻,今天遇到佛经了,愿解如来真实义,真实义,不是虚假的话,所以叫至诚心,心一点假意也没有。 至诚心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 先看辨真伪:乙一、辨真伪丙一、三业修善清净心作表上,辨真伪下头云:三业修善清净心作。 这很简单,一提都会讲,都知道,重要在做得到。 三业修善,身不干杀盗淫,口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妄语,意,意不贪嗔痴。 这身口意三业,尽做善的,要是干杀盗淫,身业就不善了。 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口业也不善了。 意识向东向西,出去跑也不善了。 光这条三业修善就行了,为什么呢? 诸位不是学净土吗? 净土怎么讲? 净是干净,干干净净的,你诸位的心都干净了吧? 三业做坏事,你心里怎能清净? 你的三业不干坏事,就是清净心。 丁(一)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人多生多劫以来的生死轮回,是什么时候有的呢? 是昨天有的呢? 还是今天有的呢? 在尘点劫以前就有了。 生生死死在这六道里头,一直到了现在还头出头没,还没出去。 一般人只能说:啊! 死了! 死是死,并不了,要了就好了,可惜死而不了。 要想死而能了,全在一个舍字,这是俗话的放下,放得下就空了,放不下就不行! 所以了字全在你放下。 不善的三业,真实心中舍,若不真实也不是清净心,一下子就放下,这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舍字。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凡夫就是放不下,而多劫以来的罪业,当时就要放下,放下就行! 放下如何就行呢? 金刚经中有比喻,一座黑屋子,多少年不见阳光,你拿着一支蜡烛进去,千年万年的黑屋,进去一支蜡烛、一屋子皆放了光明。 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只要舍得开就行。 丁(二)若起三业必须真实心中作头一行是说不善的三业,叫你放下,第二条若起三业必须真实心中作,此三业是善业而不是恶业,与头一行对照就知道。 若起三业的起是心里一动,身口意要干好事,必须真实心中作,心里真心干这个。 儒家大学有云: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 小人闲着的时候干些坏事,什么坏事也干,见了君子赶紧装模什样,云:我是好人,干了什么好事。 然而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凡事欺骗不了人,你的动作,诚于中则形于外,你一动作人家有功夫者就能看见你的心肝,所以不能装模作样,必得真实! 什么才叫真实呢? 曾子是孔子弟子里仅次于颜回,得孔子之道的,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自己考察自己。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真心办还是假心办?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来往,说话办事有没有真心办? 守信用不守信用? 这些都是求真心! 所以一个人不念中国书,不懂这些世间法的圣言,连人情事故还做不到,还想成佛? 那有这种道理? 那有曹操、秦桧成佛的? 丁(三)、不简内外明闇皆须真实第三条不简内外明闇皆须真实。 简挑选。 在内在外,乃至明显或暗处,干一切事情皆须真实,真心诚意绝不欺骗人。 如此三条后,下头两句乃总结心既无染,即感真如染是不干净,有了见思惑就是不干净。 即感真如凡事由真心实意显出来,就能明心见性见了真如。 发布时间:2024-04-02 08:40:1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2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