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弥陀愿王大愿核心--善导大师独尊之五真实愿 内容: 五愿原文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魏译·第十一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 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夏会本·第十二·定成正觉愿》二、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魏译·第十二愿》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 《夏会本·第十三·光明无量愿》三、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魏译·第十三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 《魏译·第十五愿》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 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夏会本·第十五·寿命无量愿;第十六·声闻无数愿》四、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魏译·第十七愿》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夏会本·第十七·诸佛称叹愿》五、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魏译·第十八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夏会本·第十八·十念必生愿》净土法门,《阿弥陀经》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玄奘大师更把“难信”上头加一个“极”字,这是一个“极难信法”。 我们很多人轻视净土宗。 实际上虽然人人都知道阿弥陀佛,人人也会念。 然而能了解净土宗真正的意思,那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只有佛跟佛才能彻底明白。 《无量寿经》是净土的第一部经,所以十分重要。 善导大师有两句极重要的开示:“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佛为什么要出现于世,到娑婆世界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就只是为了一件事情:唯独要说“弥陀本愿海”。 就是要说阿弥陀佛本来的誓愿大海。 佛菩萨都是大愿,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药师佛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但是我们天天唱赞阿弥陀大愿王,因为阿弥陀佛大愿是一切大愿中的王。 佛教说话要求符合真实情况的,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不能随意称赞或贬低,这都是谤法的。 所以善导大师所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是真诚从大光明藏中流出的实语。 古说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 莲池大师说善导大师纵然不是弥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同等人物。 日本净土宗称第一代祖师是阿弥陀佛,第二代是善导大师,第三代是日本人。 中国其它的人都不在内。 善导大师在净土宗非常重要。 大师在长安的时候,长安城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念佛啊! 弘化的力量就这么大。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五时说法,广演八教,教外还有单传之心法。 一代时教,浩若烟海,怎么善导大师说世尊是“唯说弥陀本愿海”呢? 这确是超越众生情见之说,现在参证日本净宗名著《无量寿经甄解》,可以帮助我们接受善导大师的无上开示。 《甄解》认为一般经论若与《华严》相比,那么《华严》是实教,其它是权教。 若《华严》与《无量寿经》相比,那么《无量寿经》是实,《华严》是权。 若《无量寿经》与四十八愿相比,那么四十八愿是实,余处是权。 由此可见只有四十八愿,弥陀本愿之海,才是世尊唯独要说的唯一真实之法。 《甄解》接着讲,四十八愿若与善导大师所尊的其中五愿相比,则五愿是真,若十念必生愿与其它四愿相比,那么只有第十八愿是最真实之法。 《甄解》所说可从《弥陀要解》得到证明。 《要解》说:“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也证明善导大师这两句无上开示。 所以我们根据善导大师指导,要学习弥陀本愿海,要学善导大师的这回十八愿里头所选的五真实愿。 这五愿是四十八愿的中心,也就是整个佛教的真实核心。 这五愿就是:“定成正觉”,“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十方称名”,和第十八愿“十念必生”。 第十八愿正是真实中的真实,核心当中的核心。 凡具信愿者念十句弥陀名号,必得往生。 称名功德超情离见。 正如《要解》所示:“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故功德不可思议。 (善导大师时代,《大经》尚无善本,大师弘经以魏译为主兼采余译,现先师夏莲老会本,已被公认为本经善本,所以文中专采会本经文,至于魏译之五愿则与会本对照并列文前。 )(一)“定成正觉”愿古德说:“四十八愿,全显法身。 ”又说:“一一誓愿为众生故。 ”现合起来说,就是弥陀每一条愿文,都是为众生究竟成佛。 彻底体现弥陀的大智大悲大愿。 显法身是大智,因人人本有法身,所以可以救度成佛。 一心救度,愿愿为众生是大悲。 彻底求度普遍救度是大愿。 所以弥陀号为大愿之王。 这一条愿文就是愿求:凡往生极乐之人,无论过去劫中有无深重宿业,一律都绝对成佛。 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必成正觉就是决定成佛。 佛是什么? 佛就是觉悟。 人人都有本觉,但是现在大家在迷,就不觉了。 在这不觉之中忽然起了一念要趋向觉悟,这是始觉。 始觉若跟本觉相合,就最后达到究竟觉了。 这是三觉。 本觉、始觉、究竟觉。 这三个都圆满就成佛。 愿名“定成正觉”。 就是说凡是往生的人决定全部都成佛。 至于愿文:“我作佛时”。 这个“我”就是阿弥陀佛成佛以前因地发愿的自称。 当时他是国王,见了那时的佛,世间自在王如来,他觉得佛法殊胜,王位就不要了。 所以大家看看,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都是舍弃王位。 如果有人对世间地位、名誉、金钱都舍不掉呀! 这就没有真正的学佛。 国王出家法号叫做法藏,这个“我”就是法藏比丘的自称。 法藏比丘发誓愿说,在我成佛的时候“所有众生,生我国者”。 不管是什么众生,所有一切,不但是人可以往生,鬼也可以往生,畜牲也可以往生。 鬼很愚痴,其中恶劣的是恶鬼恶神等等。 动物中螺埘极愚痴,终日躲在壳中睡眠,不见天日,这些众生都能往生成佛。 就如同一位医师能医不治之症。 这就是净土宗特殊之处。 到了极乐世界之后,一定都成佛。 都可以不离极乐国土就成佛。 “众生生我国者”。 生到法藏比丘成佛所成就的国土,现在已经成就,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自然“远离分别,诸根寂静”。 “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只要是生到极乐世界,自然就没有分别,身意诸根,自然寂静,决定成无上正等正觉,证大涅槃。 现在有很多人也肯为众生办个工厂,给众生找个工作,或兴办种种慈善事业,但这都是不彻底的,暂时的救度,不能给众生彻底的,永久的利益呀! 将来他又堕落了,又是在地狱中火山、刀山、火柱里头过日子。 只有真正彻底觉悟,这才是彻底的度脱。 至于什么是分别? 又如何远离分别? 分别,我们常说你这个人分别心太重了。 我们要去分别它,这个对呀! 不对呀! 好呀! 坏呀! 善呀! 恶呀! 邪呀! 正呀等等,都叫分别。 这个茶杯美不美? 好不好? 贵重不贵重? 我喜欢不喜欢也都是分别。 这种分别有真实意义吗? 究实而论毫无意义,只是虚妄。 所以叫做虚妄分别。 本来一切是本无分别的,可是偏要去分别,所以叫虚妄分别。 所有我们的一切分别心皆是虚妄。 如同我们到故宫的珍宝馆,看见金的盘、金的佛像、金的宝塔等等的这一切,你要是从这些表面形象来看,就没有一个是一样的。 这就有种种的差别。 其实你如果认识本体,就知道所见的盘、佛像、塔这些相,只要在炉子里一化,就全没有了。 所有这些都是同样的东西,就是金子。 可见一切分别之相,皆因虚妄之心。 所以要断分别惑,要断这个惑,就依靠无分别智。 所以《维摩诘经》讲不二法门,一切都没有两样。 我们入不二法门,这个不二法门,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所以愿文中“远离分别”。 就是说往生后自然舍除虚妄的分别,了达“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 至于还没有往生的佛教徒,也应知分别是虚妄,而趋向于平等。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跟众生也无差别,我们自己心与佛无差别,和众生无差别。 消除减少这些分别,在修行中是很重要的事。 “诸根寂静”。 “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寂”就是没有烦恼。 没有痛苦患难叫做“静”。 众生终日在危难苦恼之中,八苦交煎,忧患无尽。 忧愁这个,忧愁那个,患得患失,没有的想得,得了又怕没有了。 彻底消除所有的苦患叫做静。 没有烦恼,没有苦患称为寂静。 这是浅说,深说,寂静就是涅槃的本体,或者叫做理体。 我们世尊的圣号是释迦牟尼。 “牟尼”翻成寂默。 《仁王经合疏》把“牟尼”解释为寂默,即身口意三业都寂默之义。 《理趣释》的解释“牟尼”是身口意寂静。 所以“牟尼”就是寂默,寂默的意思。 没有烦恼,没有苦患,安然如如而不妄动。 往生到极乐的人都是如此。 所以受用种种大乘法乐。 由于“寂静”是“涅槃”的本体,所以就“决定成等正觉”(“等正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的简称),“证大涅槃”,“大涅槃”跟阿罗汉的涅槃不同。 “大涅槃”也是佛果的名称。 翻成圆寂。 现在和尚去世也称圆寂。 其实圆寂两字的含义很深。 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叫做圆。 这就一切德无不具备了。 妙绝相累,体穷真性叫做寂。 一些事相不能有累于你了,而能穷究本体契合真性了。 简说就是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曰寂。 圆寂就是大涅槃的涵义。 大涅槃不同于小乘涅槃。 不同之处:大乘涅槃,涅槃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佛证到涅槃,三德圆满。 阿罗汉只有解脱德。 他解脱了,不入生死了,三界拦不住他了,但他不明般若未证法身。 大乘涅槃具“常乐我净”。 阿罗汉呢? 他只有常乐净,不认识这个妙明真心的真我。 所以大乘佛教徒,你要说他是阿罗汉是贬意词。 在这两种生死里头,阿罗汉是出分段生死,还有变易生死。 从回小向大到成佛,这五十几个位次,一步一步的变易。 佛是极果不再变易,了二种生死。 佛是具足一切身,一切智,现无量身智,度脱众生。 阿罗汉涅槃是灰身灭智。 所以小乘和大乘两种涅槃不一样。 这条愿文是凡往生极乐国者决定成佛,证大涅槃。 阿弥陀佛成就极乐世界。 为所有众生都生到极乐。 佛并不是要拉一部分群众,增加自己的势力,将来选举的时候多张选票。 他只是念念为众生,为大家成佛呀! 是为了我们在座的,和全法界的所有这些人。 要把大家都接到极乐世界,让大家成佛。 是为我们! (二)“光明无量”愿“光明无量”是第十三愿,全文是:“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 ”底下还有“触光安乐”愿:“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 ”显出阿弥陀佛这些誓愿都是为众生。 日本的望西师说得很好。 普照十方。 十方者,东西南北加上四个角就是八方,再加上和下,称为十方。 十方就是一切处。 佛光普照十方一切地方。 日本的望西师解释说,虚空是无边的(现在天文学用最大的望远镜发现从未发现过一个星体,离咱们地球是一百四十亿光年,也就是说它的光,要传到我们这里,光要走的时间是一百四十亿年。 咱们现在看见它的光是一百四十亿年前的事,光是一秒钟三十万公里。 光是走一年要走多远,这叫一个光年。 它离咱们一百四十亿个光年。 这还是现在的科学所能观察到的,已经是这么大了。 那观察不到的还不知有多远。 现在科学都承认宇宙的大是没有边的)。 十方无边,十方的国土也无边。 所以众生也无边。 佛菩萨的大悲心也就无边了。 因为大悲心无边,也就要光明无边。 因为光明可以为众生作佛事。 光明无边,所以摄取众生的利益也就无边。 扼要来说:为了利益无边,所以光明无边。 利益是给众生的利益。 佛为什么要无量光? 是要给众生无量的利益。 这个解释是很好的。 所以我们常说:佛教徒应是利他,不是老考虑自己。 有的佛教徒只是想: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有事许个愿,求求佛,念念佛,念念观音菩萨,死后要往生。 不但今生活得很好,死了也要找个好地方,比别人好。 彻头彻尾的为个人打算。 昙鸾大师说:这种为个人打算的人,是不能往生的。 往生极乐都是发大乘心的人。 佛光“绝胜诸佛”,是阿弥陀佛的光明绝对胜过一切佛,大经里讲了诸佛的光明不同,是因为他发愿时候不一样。 各人发了不同的愿,成佛的时候实现他的愿,于是光明就不同了。 阿弥陀在发愿的时候,最初的出发点就要胜过诸佛国土。 本经说:“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 ”因弥陀有绝胜诸佛国土之愿,所以成佛后“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 下愿中还提到遇着光的人“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 在《无量寿经》后头说:“遇斯光者,垢灭善生。 ”这些烦恼垢污就消灭了,善念就生出来了。 而且就是在三途极苦的地方“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 众生在三途极苦之处,地狱之中,如果见到这个光明,当时受罪的情形马上就停止了,而且命终之后,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为什么要无量光,光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妙用,可是我们现在遇没遇呀? 不能说我没有看见就说佛光没有照到,不能这么理解,你肉眼虽然没有见,焉知你没有接到佛光? 我觉得我们都是在佛光摄受之中,所以今天能够相会一堂,研究弥陀大愿。 面前摆一部电视机,电台正在广播。 电视机没接电源,电台广播的信息,充满在你这里,你不能察觉。 你插上电源按了电钮,跟你所要的台不一致收不到,调不好也收不到,实际讯息已全在这儿,稍稍一调,马上声音图像都来了吗! 电台的节目本来在这里嘛! 不是调的时候再把它请来。 你要换一个台,一按键,第二个频道就来了。 前头的就没有了。 这说明一切频道,一切的电波,一切信息都在当处,哪个也没有短少。 但你不把频道选对了,就无法接收。 同样的问题,佛的光明就在这儿,就遍照我们身心。 你所不能感觉者,就是你没有调得相契。 弥陀大愿光明无量,普照十方,摄受一切众生,给予安乐,令生极乐,佛光无量,利生之益无量。 (三)“寿命无量”愿“寿命无量”愿:“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 ”此是夏会本之愿文,至于魏译则分为佛寿命无量与国中天人寿命无量两愿,会本则摄二而为一,善导大师五真实愿,则专摄佛寿无量愿。 前为无量光,此为无量寿,日本名著《甄解》认为这两愿是“真实报身之德”,“方便法身大悲之本”(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法身所流现的大悲与智慧方便的根本)。 接着《甄解》就说明以上两句话,它说:“盖无量寿则竖穷三际,佛身常住,众生有依(佛的寿命无量,在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之中,没有穷尽,所以佛身可以常住世间,给众生作依靠)。 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德用遍周摄化无尽(光明无量所以遍满十方虚空,随光普施佛的功德与妙用,摄化众生,没有穷尽)。 故为大悲方便之本,报身之宏德也。 故知愿中自誓光寿无量,实为一切众生悉皆光寿无量。 ”所以日本有位澄宪法师说:“佛寿命无量,这是化道的至德。 众生可以常蒙庇佑有所依归。 ”澄宪法师又说:“人民寿命无量,净土第一德也。 ”你得到往生,一切都好。 寿命如果有量,就有一天要死呀! 这像个什么? 像一个好的玉杯子,非常好,非常美,玉质非常好,雕刻也极精,就是没有底。 “玉杯无底”,没有用,废物。 所以日本大德望西说:“极乐世界诸乐根本只在此愿。 ”寿命无量。 所以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根本原因。 打个比方说:投考大学,有的学校需要六百分以上,一般学生考不上。 但有个大学二百分就能考取,这个学校不但取分低,并且考进来之后,没有退学开除等等。 个个都成功,个个都是博士,个个都成为爱因斯坦。 这个学校太殊胜了。 现用来譬喻极乐世界,往生很容易,中间没有退转,寿命无量决定成佛。 大家要知道这是弥陀大愿给我们的恩德。 我们一直不成就,不是永不发心,甚至也发过很勇猛的心,但是往往一遇退缘就懈怠了,退了下来。 又碰到什么善因缘又发心,又过两天又凉了。 进进退退,所以进一退九,好不容易进了一步,一退退了九步。 再说寿命,能让我再活七十年,我就很乐观了。 过去七十多年日积月累修持、闻法,不断改正错误,到今天也不容易。 如果再有个七十年,又可有进步,又可做很多工作。 但是,没有了。 极乐世界之殊胜,一个是不退,再一个是寿命无量。 你想一个人老进步而且老活着,你不成佛成什么? 你不成佛不可能呀! 所以阿弥陀佛称为大愿之王。 所以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我常说你们修什么都可以呀! 我从来不劝人放弃他所修的本门,另换一个。 但是我常劝:不管你修什么,你要求生极乐世界,拿你的功德回向往生。 如果不愿入弥陀大愿之海,要在这一生中出生死,我就可以说一句很大胆的话:“绝无希望。 ”(四)“诸佛称叹”愿“诸佛称叹”愿:“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十方世界一切佛刹之中,诸佛不共同称叹我的名字,说我的功德,说我的国土好;不能作到这样,我不取正觉。 所以这个愿我们要很好的体会。 决不是凡夫的思想。 我要闻名于天下,要成为佛教的大学者,要成为佛教的大德,我的徒众要遍天下,全世界都闻我之名。 看起来好像跟弥陀这个愿很接近,其实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这一点必须知道。 想成为佛学家,成为佛教的大法师的心,往往是夹杂着名闻利养的心,求供养,求得名望,正是个名闻利养的心。 阿弥陀佛这个心,是个利他的心。 跟第十八愿连起来,我们现在说,我们今天能够知道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全因弥陀所发“诸佛称叹”这个愿。 阿罗汉不知道他方的佛的名字。 极乐世界距我们十万亿佛土,多少万亿个光年,那么远的事情,众生怎么能知道,而我们都知道。 这个事情不知大家想过没有,谁都知道阿弥陀佛,不管你信不信,不管男男女女,一跤摔着,哎呀,阿弥陀佛! 他就阿弥陀佛念出来了。 谁都知道有阿弥陀佛。 咱们本土的释迦牟尼佛,有几个人知道? 本土的释迦牟尼佛知道的人很少,而十万亿佛土之外的阿弥陀佛知道的人反而很多。 这不是偶然之事,这是由于弥陀的本愿。 “诸佛称叹”,所以十方闻名。 十方闻名,所以十方的众生求往生。 你看,《阿弥陀经》各方佛都吐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受如是法门,求生净土。 都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释迦牟尼也一样,也吐广长舌相,遍覆我们这个娑婆的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告诉我们。 因此我们才能闻阿弥陀佛的名字。 所以净土法门是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同赞。 《阿弥陀经》翻成六方佛,玄奘大师翻译的就是十方佛。 《无量寿经》也是十方佛称赞。 过去称赞,现在也正在称赞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劝大家往生。 至于《魏译》中愿文是:“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日本《会疏》说:诸佛赞叹,称我名者,包括三个意思。 (一)是十方的佛都称扬赞叹阿弥陀这个名号。 (二)诸佛也称赞一切念佛的人。 所以十方佛也称赞我们说,娑婆世界有这么多众生,大家在念佛,或在家中或在寺中,或单修或共修,在那念阿弥陀佛。 所以凡是念佛的,也都在十方诸佛称赞之列。 (三)十方佛也都称赞他自己,因为十方的佛也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都由念佛三昧而成佛。 (五)“十念必生”愿“十念必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四十八愿中唯此五愿推为真实,在此五愿中又以此第十八愿最为真实。 可见此愿实为真实当中的真实,核心里面的核心,实是两土导师的心髓,乃无上大悲心的具体显现,无上智慧所流出的究竟方便。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至心”。 在《观经》第十六观教令众生称念弥陀圣号,经文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 ”两经都是指出“至心”。 可见重要。 “至心”就是至诚的心。 《金光明经》注解:“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云至心。 ”彻到了心的本源,究竟了心的实际,这叫做至心,至诚的心。 到底怎么叫至诚之心? 罗什大师的譬喻最好,所以就是大德呀! 大师指示什么叫至心:有人在野地里,忽然间碰到强盗了,冤家债主,仇人相遇,他们就拿着弓箭刀枪追赶索命。 这个人赶紧逃跑,若被追上就没命了,一想不好,前面有一条河,我到河边上,我是脱衣服过河,我还是就这么过呀! 我要是穿着衣裳游泳不便,我不好过呀! 要是脱了衣裳,费时间呀! 他们抓住怎么办? 这个时候心中所想只是怎么过河! 这时还会想:我银行存款怎么办? 家里还有什么事要吩咐? 全没有了。 就是怎么过河! 心里没想任何其它的念头,这就叫“至心”。 这我们容易体会。 你听到佛的名字,你就这样一条心的信受欢喜,就是“至心信乐”。 你念佛就是这样一条心,一个心眼儿的这样念,就是“至心”念佛。 愿文中“至心信乐”,信是信心,乐是欢喜,表示愿意。 所以这两字显示了信愿很重要。 有的人光重视持名,不重视信愿,这是非常不够的。 截流大师讲正信。 《弥陀要解》讲六信。 《无量寿经》讲发菩提心,那就更深入一步了。 所以肯用功是很不错了,但可惜还不圆满。 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 三件事情像一个香炉三条腿。 有人说我信,我也愿意去,就是不念,那是两条腿的香炉,站不住的。 另一种,我就知道念,我也愿意去,真正什么叫六信? 什么叫事? 什么叫理? 还有自佛与他佛? 什么因果都不能信。 信这条腿就短了。 截流大师劝发正信文中发挥得十分深刻,若无正信,虽然努力念佛,不能往生。 来生富贵,就造业,这生造业,下一世便入地狱,这叫做结三世冤。 所以我们不但信事上的报佛与化佛,还应信理体的法身佛,不但信极乐的他佛,还应信自心是佛的自佛,相信以信愿持名之因,决定得往生之果。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 因为作的善事,他可以又生长枝叶,结出果实,而且牢固不能拔,所以称为善根。 所有我这一切的六度万行种种善根,我都是一念一念的,一心一心的用纯正相继的心念来回向,就是“心心回向”。 回是回转,向是趋向。 例如阿罗汉的回小向大,就是回转只求自觉的功德,发起趋求大乘的心,这就是回向。 也就是回转自己的一切功德都使之趋向于自己的誓愿。 《往生论注》说得很好,“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给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大家常念:“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这话要是至心念去,就有无量功德。 因为:把你的功德,施给无量众生,同生极乐国,不是只为自己,这个心是可以往生的。 “愿生我国”。 “愿生我国”明白指出了三资粮中的“愿”字,在“至心信乐”已暗指,这句是明指。 “信乐”明指了“信”,现再明指“愿”字。 所以说第十八愿是大愿核心,因它明指了净土法门信愿持名的纲宗,具足信愿,但有十念就可往生。 这是两土导师剖露心肝的精髓。 《弥陀要解》代佛传语,“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这说明了,能不能往生,只决定于你有没有信愿,若有深信切愿,决定往生。 往生后的品位才是念佛水平所决定的。 《要解》接着说:若无信愿,纵然念得如铜墙铁壁,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也无往生之理。 盼学净之士,深留意焉。 “乃至十念”。 你这念佛,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念。 “乃至十念”,你多念当然更好。 到临终有十念相继就可以往生。 《宝王论》里说:临终有一念都能往生。 所以持名往生称为易行之法,其余的修行都是难行之法。 唯有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其余是竖出三界。 例如,一个虫子长在竹子里头了,要从竹子里头出来,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在竹子里一节一节的咬,咬来咬去,出去了。 这是竖出三界,咬很多节。 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 横着咬,当然费点劲,竹子皮硬一点,但就在一个地方钉住,咬一个窟窿,出来了。 这是易行道。 “至心信乐,十念性生”就是体现这易行道。 为什么要易行? 弥陀的大愿嘛! 你说我要救众生叫你解脱而是一个很难的方法,谁都办不到的,有这个方法和没这个方法有什么分别,谁都办不到。 修唯识观,修法界观而能得到成功的人就太少了。 众生办不到哇! 观一切都是自己识心所现,如真知道一切都是识,还有什么分别,吃也吃的,识。 看也看的,识。 说也说的,识。 什么就都是识,这方法很好,但是说来容易,要真到了谁骂你一句,你马上火就来了。 高明容易解脱难,讲的高明很容易,你真正跳得出来才算呢! 不大做得到。 念佛就是三资粮中的“行”,有人会问为什么临终十念甚至一念,这样微小的“行”,就能取得往生净土证不退转的殊胜妙果呢? 这就是持名法门无上殊胜不可思议之处。 也就是弥陀为什么尊称为大愿王之处;也就是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之处;也就是第十八愿成为五真实愿,四十八愿为一代圣教的核心之处。 这愿之名为“十念必生”。 “必”是决定之义。 这就因为这句名号是弥陀历劫以来无量无边万德所形成。 名由德成,所以名具万德,名即万德。 众生持名,弥陀万德全入众生介尔心中,由于弥陀万德,庄严了念佛人的自心,于是自心顿具弥陀的万德。 拙著《大经解》云:“名号即实德。 ”正是此义。 故云:“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 ”极圆极顿不容疑议。 《弥陀要解》:“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足证持名妙法,是方便中的方便,究竟中的究竟,但当老实念去。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观经》是五逆可以往生,但五逆再加上诽谤正法就不能往生了。 这里多了一个罪名,有人又设问:另外有一个人,他不是五逆,单是谤法,能不能生啊? 古德回答:“这个人生不了。 ”五逆十恶他不谤正法能生。 这人谤正法,不五逆十恶不能生,为什么? 谤法的罪重于五逆十恶,很多人不知道。 有的人就喜欢随便说说,他以为他很高兴,很满意,随便说,他不知道他是造了一个极大的业呀! 随便批评,随便说呀! 这都是做了于法不利的事情,原因就在这儿。 为什么他五逆十恶? 他敢于做这样的坏事? 就是他不明佛法,他要真信了佛法,知道有因果,有报应,天天念《地藏经》,真相信了,他敢杀父杀母啊? 就因为不明白佛法,所以不相信因果,不杀白不杀,不贪污白不贪污。 他就这个思想。 他做坏事就因为他不明正法。 可见正法重要。 你诽谤了正法,那就有很多人会变成五逆十恶了。 所以罪很重。 以上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许多人想解脱,求觉悟,寻求正法才能出烦恼生死的苦海,登清净解脱的觉岸。 这须正法来做舟船,可是有人把船破坏了,或者无船可渡,或者中途漏水沉没,断人慧命,没有罪比这个更重了。 对于如来传给大家的妙法,如果有人加以诽谤,必须痛自忏悔。 也有的是无意的,由于自己理解的不够,任意发挥,于是“离经一字便同魔说”。 善导大师选出上述五愿为弥陀愿海的核心,真是顶门具金刚正眼,剖露了两土导师的心髓。 定成正觉愿。 这是弥陀愿海之本。 导师唯一的心愿:就是愿一切众生,顿歇狂心,朗然觉醒,恢复本有的觉位,也就是成佛。 一切法不离因缘,所度众生从有缘往生极乐国土的开始,所以本愿指出“生我国者,……证大涅槃”。 于是引出无量光寿两愿。 普度众生,唯靠佛陀。 生极乐者,赖佛教化,芸芸众生,赖佛摄受,生死流中,赖佛慈航。 但未来不可穷尽,赖佛救度的众生也不可穷尽,所以弥陀的寿命不能穷尽。 未来时间无量,众生无量,所以佛寿无量。 佛放妙光摄受众生,加持众生,十方虚空不可限量,其中众生无有限量,大悲不舍众生故,所以弥陀光明无量。 无量光、无量寿只因真纯一念利生之心,自然流现了。 古德说:弥陀无量光寿,只为一切众生同臻无量光寿。 确是如此。 愿文中“生我国者”这就指出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国土(简称极乐净土)。 要依止弥陀成佛的人,须先往生净土。 于是四十八愿所庄严成就的国土,种种清净光明,种种美妙安乐,种种赏心快意,种种演唱法音,受用种种大乘法乐,没有退缘,一切增上,所有国中人民也都寿命无量决定成佛。 极乐国土这样殊胜,怎么才能去呢? 这就成为全部大愿的关键。 关键是什么呢? 这就是“十念必生”愿。 但当深具信愿,只要念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决定往生。 这是人人能做到的易行道,所以全部大愿一齐都活了。 这是大愿之心,圣教的眼。 如果没有这条易行之愿,其余之愿,再广大,再殊胜,也都是虚愿,甚至是狂愿。 众生只是可望而不可及,徒增惆帐。 所以《大毗卢遮那成佛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 ”所以果觉的究竟处只在彻底救度众生的“方便”。 如能给予众生以究竟(彻底)方便的办法,使他们得度,这才是究竟的成就。 现在持名念佛往生极乐的法门,横出三界,成为一切法门中的易行道。 这就是究竟的方便。 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为了普作饶益,所以再加一条“诸佛称叹”愿。 十方如来各放广长舌相,宣说弥陀世尊极乐国土种种功德,劝令众生求生净土。 于是十方众生才能闻名得度,同生西方净土。 我们身在娑婆,与极乐相距十万亿佛土,我们能闻弥陀名号,能求生净土,正是由此“诸佛称叹”愿之力,所以释迦导师“唯说弥陀本愿海”。 善导大师选以上五愿为真实愿。 “真实”二字恰与《大乘无量寿经》三真实(真实之际,住真实慧,真实之利)不谋而合。 “定成正觉”愿,正由众生个个本来是佛,歇即菩提,定成本觉,此愿所开示者,“真实之际”也。 以无量光寿摄取教化众生,以种种殊胜方便,增益极乐国人善根,永离退转,唯是增上,皆由于弥陀真实之慧。 “十念必生”愿正显“真实之利”。 具缚凡夫,但能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乃至仅有十念,就可往生极乐国土,永离恶趣,证三不退,位齐一生补处菩萨,决定成佛。 所得利益,超胜一切,故为无上殊胜究竟真实之利。 乃真实究竟的方便,故此愿为真实中的真实。 文末敬申一偈,普祝愿解如来真实意愿得弥陀真实利普愿早生真实慧速证究竟真实际一九九一年春于妙云禅室 发布时间:2024-04-05 08:26:5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2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