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至心精进 第五卷 内容: 至心精进 第五卷黄念祖老居士【法藏比丘说此偈已。 而白佛言。 我今为菩萨道。 已发无上正觉之心。 取愿作佛。 悉令如佛。 愿佛为我广宣经法。 我当奉持。 如法修行。 拔诸勤苦生死根本。 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欲令我作佛时。 智慧光明。 所居国土。 教授名字。 皆闻十方。 诸天人民及蜎蠕类。 来生我国。 悉作菩萨。 我立是愿。 都胜无数诸佛国者。 宁可得否。】法藏说完了上偈之后,就向世自在王禀白说: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现在我是在行菩萨道,还是在菩萨的地位,可是我已经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发了成佛如佛的心。 我要取愿作佛。 悉令如佛。 我愿自己成佛,而且让一切众生都同佛一样。 愿佛为我广宣经法。 因要广度无量众生,就要具备消除众生种种身心疾苦的能力,所以请佛大开方便给我广说经法。 我当奉持。 如法修行。 我一定会信受遵奉,如法修行。 如法很重要,修得不如法,就称为盲修瞎练,不但没有好处,反有坏处,所以必需行解相资,先要有正见。 拔诸勤苦生死根本。 勤是劳。 苦,忧的意思。 所以勤苦就是劳苦、忧苦、苦苦(苦中极苦)的意思。 法藏菩萨说出请佛广宣经法的目的,是为了拔掉众生极苦的生死根本。 众生不明本来是佛,枉受轮回,沉溺在生死苦海之中,没有出离的日子。 今愿彻底救度,就是拔掉他们的生死根本――无明爱欲。 破除了众生的妄想执著,恢复了众生的本明,所以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为了无量众生脱离生死,速成正觉,所以我愿望,当我成佛的时候,自己的智慧光明(正报)、所居国土(依报)、我的教授(教化)、名字(佛号),都是闻名十方。 法藏菩萨首先提出智慧,因为以下的光明、国土、教授、名字,都是智慧所生。 其次是光明,《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礼赞》说: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为了众生无边,所以要光明无边;为了众生得道无边,所以要光中具德无边。 国土是众生来生之处,首先要众生都知了这样一个胜妙国土,并且这是奇特突出超越十方,大家才愿来。 更重要的这个国土给予众生的真实之利最多,最大,最彻底,这就须自己的教授名字都胜其他佛国。 教授是教导与传授经法义理的意思,也就是宏化、教化(这样的善知识叫做教授善知识)。 极乐国中凡夫往生都在此生之中,位齐补处,同于兜率内院里面的弥勒大士,正因殊胜教化之力。 凡夫能够往生,往生就登补处,主要只凭一句名号的功德,万类众生但能信愿持名,没有不能往生的。 为了众生能持名,所以愿求自己名闻十方。 并愿生到自己国土的诸天人民及蜎蠕类(天趣的人很高;蜎蠕,小飞虫、小爬虫之类的众生很下等,这代表一切众生),这样的众生之类,生到我国都作为菩萨。 这就证明,极乐世界是一乘大法,所有人民都行菩萨道,都是菩萨,都决定成佛。 正如《法华》所示:没有羊车、鹿车、牛车,人人所乘纯一是大白牛车。 正如本经,往生之后,个个是菩萨,个个成佛,纯真的一乘法。 法藏菩萨末后说:我立了这样的愿,要胜过无数诸佛国,能够满愿吗? 这个地方切须仔细想,要胜过无数诸佛国,千万不可看作:法藏菩萨想要盖过余佛,超越一切。 若起这样的心,他就绝对不能成佛了,那只能成为阿修罗王。 阿修罗的特点就是逞能好胜,不允许任何人强过他;要是强过他,他就要破坏。 法藏菩萨不是这种心,要超过其余一切,而是要使众生得到别的佛国所得不到的殊胜方便、利益安乐。 是想给众生,不是自己想要,要地位、要名闻、要什么什么。 是想给一切的众生,希望他们所得到的好处要大于别的佛国,所以这个才称为大愿之王。 这件事太重要了,又没有先例,所以向世间自在王请求开示。 【世间自在王佛。 即为法藏而说经言。 譬如大海一人斗量。 经历劫数。 尚可穷底。 人有至心求道。 精进不止。 会当克果。 何愿不得。 汝自思惟。 修何方便。 而能成就佛刹庄严。 如所修行。 汝自当知。 清净佛国。 汝应自摄。】世间自在王佛就对法藏菩萨开示经义说:譬如大海非常深广,一个人用斗来量大海,一斗一斗地把海水取走,经历了多劫的时间,尚且可以让海露底。 若有人坚定志愿,至心求道,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老是精进,没有中止,这就决定可圆满本愿。 经文会当克果,会是必然的意思,克是得,果指愿望的圆满。 底下佛继续说:汝自思维。 修何方便。 而能成就佛刹庄严。 你自己深入想想啊,修什么方便的道法,才能成就佛刹的种种庄严。 如所修行。 汝自当知。 清净佛国。 汝应自摄。 经文就是说,怎么样契合本愿,如法修行,你自己应当知道。 愿得的清净佛国,你应当自己去摄取。 世间自在王佛首先肯定了,志心求道,何愿不得! 对于怎样来满愿,一连串指出汝自思维、汝自当知、汝应自摄。 一口气连下了三个自字,真是其妙绝伦。 三个自字很可让我们深思,这就跟《法华》大众三度请佛演说实法,世尊都回答: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三次止止同此处的三个自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不须说,就因为妙难思。 这法本不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唯当默契、自知。 所以《法华》的止止同样是指出这个自字。 所以这三个自,我们可从禅宗公案来体会。 六祖答话就说密在汝边。 密,密在你那一边。 如来密藏是在你那一边,就是说在问话者那一边,就是你有全部如来密藏还来问我作什么? 也是直指问话者的自己。 还有古时禅人答问,说:汝自会取好,我不如汝。 这都是最好的开示。 更直显的,如即汝是佛(你就是佛)、清潭对面(人问:什么是佛? 答:清潭对面的是佛。 清潭对面不正是自己嘛)。 临济说听法的人是佛。 世自在王如来一连摆出三个自字,正跟禅宗一致。 《会疏》对于三个自字有三个解释。 第三是凡于净土,有报有化。 法报高妙,非菩萨之分。 唯应自分,宜摄取之也。 故云汝当自知。 这是说净土中报土、化土。 报身佛的实报庄严土,是报土。 化身佛居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是化土。 还有法身佛所居的常寂光土。 如来有两种报身,⑴自受用身,⑵他受用身。 菩萨只能见他受用身,所以自受用身所居的报土也和法身土一样非常高妙,不是菩萨所能见、能知、能测的事,因此唯有以自分来摄取,也就是说,唯有自己的本分来摄取。 自己的本分,正是自性、佛性、真如、实相和法身。 常寂光土是法身境界,非菩萨之分,必须要超过这个有修持有次第的分际,超过这一切,那只是自分。 【法藏白言。 斯义宏深。 非我境界。 惟愿如来。 应正遍知。 广演诸佛无量妙刹。 若我得闻。 如是等法。 思惟修习。 誓满所愿。】斯义宏深。 非我境界。 法藏菩萨答佛的开示,禀白说:佛所说的义理太广大、太高深呀,不是我的境界。 境,是指心所游履攀缘的地方。 它不是脚所行履经过的地方,是你心所能达到的地方。 你心之所游,心之所缘,所以叫作境。 例如眼所见的色,若看见颜色,这个颜色就是眼识所游履之处,就称为色境。 法是意识游履的地方,称为法境。 界,前已解释。 所以境界是指心所能行到的、意所能攀缘的处所,以及自己修持所得到的结果。 非我境界,表示这不是我的水平,不是我心所能达到的、我心所能想到的。 我理解不到这个境界,这不是我的境界。 世自在王佛连拈三个自字,教导行人尊自己本有的灵性,教中叫作内重己灵。 法藏菩萨说非我境界,仍请佛开示,这是外慕诸圣。 这也是净土宗特有的家风,叫作他力法门。 外圣正是他佛,末法凡夫只要能信有世界名曰极乐,其中有佛号阿弥陀,切愿往生,一向持名,就可以往生。 这全仗弥陀一乘大誓愿与六字洪名的无边功德的加持力,这就是他力。 他力法门也叫果教派,是从佛果上开始修持的,所念这句佛号是佛历劫精修、万德圆满的果实。 现在我们念佛号是从佛的果实开始,譬如馒头,须经过农业、商业与厨师长时多种劳动,方才有熟的馒头,我们现在的任务只是吃,吃就享受佛万德成就的果实。 所以净宗是易行道,是方便里面的究竟方便。 以上内有己灵,外有诸圣,有自有他,有内有外,这正表自他宛然。 但我们应在差别中了达无差别,先师夏莲居《直念去》偈: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到这时己灵与外圣、能念同所念,都是弥陀,自然能所两忘,自他不二。 唯愿如来。 应正遍知。 广演诸佛无量妙刹。 我只是盼望如来呀,他就请求了,应供正遍知(用这两个佛号,代表佛的十号)呀,请给我广泛显示诸佛无量妙刹,让我知道诸佛无量无边的刹土,是什么殊胜情况。 若我得闻如是等法,了解一切佛刹的殊胜和差别,我必定努力修习,使我的佛刹超过一切,圆满自己的本愿。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 志愿深广。 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 应其心愿。 悉现与之。 说是法时。 经千亿岁。】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 高是崇高、高超,指持戒、禅定超过世间。 明是明哲、明智,指智慧明朗,照了诸法。 志愿深广,所发的志愿深远广大。 远至未来没有穷尽,普摄一切没有遗漏,所以叫做深广。 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 世自在王佛就宣说了二百一十亿佛国。 为什么二百一十亿呢? 这有两个解释:㈠《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佛刹莲华世界海有二十重,每一重有二百一十微尘数的佛国。 本经也是二百一十亿,正好相合。 看来是用二百一十亿代表二百一十微尘数,也就代表无量的佛国。 ㈡《大智度论》讲:佛导法藏比丘遍至十方。 佛把他导引到十方,显示种种的佛国,令法藏从中选择净妙之国,以自庄严他所愿成的国土。 可见佛所显示是十方种种佛刹。 根据以上两种意见(⑴二百一十亿暗括无量,⑵佛导法藏遍至十方),所以二百一十亿是指十方无量佛刹,因此法藏比丘所摄佛国能胜过一切佛土。 世自在王佛宣说种种国土功德严净(庄严清净)、广大圆满(圆是圆明、圆融,满是具足,所以圆满就是《华严》的圆明具德)的无边的妙相,为了满足法藏菩萨的心愿,就全部都显示与宣说了。 说法的时间,经过千亿岁。 时间长短,本无定格。 现在人寿不到百岁,弥勒下生时,人寿八十万岁。 至于所显佛土其中有没有秽土,过去有争论。 但根据净影大师对本经经文的分析,以及《悲华经》的经文,所示佛国其中应该包括秽土。 本经法藏比丘于见土闻法后,就思考所见佛国的天人善恶。 国土粗妙。 若是人恶国粗,那就是秽土呀。 还有《悲华经》说:所现佛国,或有世界严净妙好,乃至或有世界有大火灾。 可见当日所示诸佛国中,包括秽土。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 皆悉睹见。 起发无上殊胜之愿。 于彼天人善恶。 国土粗妙。 思惟究竟。 便一其心。 选择所欲。 结得大愿。 精勤求索。 恭慎保持。 修习功德。 满足五劫。 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 功德庄严之事。 明了通达。 如一佛刹。 所摄佛国。 超过于彼。】尔时法藏闻佛所说。 皆悉睹见。 眼睛看见叫做睹,以智慧来见叫做见。 两个字都有,那就是眼也见了,心也见了,也就是智慧的见,象《唯识论》所说见分,是推求照察的意思。 见了心里头都通达,就是所谓心明了。 法藏比丘还是因地之中,但由于世自在如来的威神加被之力,所以能同佛的天眼一样,十方国土都在一时之内完全目睹心明了。 起发无上殊胜之愿。 起发就是发起。 殊胜就是超出其他,绝妙希有。 无上,没有比这个更上更高。 所愿成就的佛刹,国土庄严,人民受乐,他的光明、寿量、名号功德等等都是无上,超过其他佛国。 于彼天人善恶。 国土粗妙。 对于他所看到的一切世界中天人的善与恶,以及国土的粗与妙,他都彻底思维,求其究竟。 至于善恶,什么叫做善? 什么叫做恶? 标准很不一样。 例如饮酒,世人看作风雅,佛法就定为重戒。 在佛法中也因行人水平不一,而有不同的善恶标准。 《净影》判为三种:㈠顺益为善,违损为恶。 这个相同于《唯识论》,是用顺益与违损来判定善恶。 所行对于现在与未来相顺有益就是善;相反,对于现在与将来相违有害就是恶。 ㈡顺理为善,违理为恶。 理是无相空性,比方你要布施,若能不住于相,施者、受者同所施的东西,都体空无物,这叫三轮体空,这是顺理的无相的行动,这就是善。 你如果有所著:我做了功德,把钱布施给他了。 这是违理的有相行动,这就是恶。 所以这就比㈠深刻了,超出人们一般想法:布施给他钱,做了好事总是善。 殊不知你有所著,觉得做了好事,不能离相,这个就是恶。 所以这么来看的话,那么就是只有佛菩萨,下至阿罗汉,所修的法才是善法。 人天众生所谓的善法,没有离相,都叫做恶。 ㈢体顺为善,体违为恶。 体是实际理体,也就是真如实相、中道、第一义谛等。 顺于理体的,才是善;跟理体相违,都是恶。 这正同于《菩萨璎络经》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 心起一念,所住之缘只是自体,任运施为都合理体就是善。 所以凡夫二乘以至菩萨,一切有所住缘未能顺理的修,都叫做恶。 法藏菩萨对于所见的二百一十亿佛国的善妙与粗恶,一一思考比较,对它们的因果得失,深入思维,达于究竟。 究竟用俗话说,就是彻底里面的彻底,是对于这些法的本源深入追究,穷尽根源。 这个本源就是经中所说的这个真实之际,也就是《往生论》里头说的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法藏菩萨的思维达到了究竟,所以称为思维究竟。 便一其心。 选择所欲。 结得大愿。 一其心,浅近地说,就是把自己专一起来,集中到一处。 从所见的诸佛国里,挑选自己所欲,即自己所须所求,也正是度生所须所求。 所挑选的,都是能使众生普得最极真实之利的地方,这样形成大愿。 经文是结得大愿。 进一步来说,一其心就是一心。 心无异念叫做一心。 《教行信证文类》说: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 心无异念是指自心专一没有杂念,信心无二表信心纯一,都是事上的一心;若能契入实相便是理一心。 所以说一心即是真如。 法藏菩萨的一心是事理兼备,所以成为清净报土的真因。 本经第八品法藏菩萨住真实慧勇猛精进。 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是从法藏本心流出西方极乐净土,正显一心是清净报土的真因。 精勤求索。 精是精进,勤是勤苦,求是愿求,索是索取。 法藏菩萨为了圆满大愿,他勇猛精进,勤劳辛苦,一心愿求成就大愿,对于形成之愿就恭慎保持。 恭是恭敬,慎是慎重。 保持与禅宗的保任同一个保字,这也实是同一意思。 宗门悟后还要保任。 保是心心不异谓之保(任是要行便行,要坐便坐),这个心和这个心一念一念之间没有两样,没有两样就是彼此相如,念念都相如。 所以如如不动,不是这个心一点不动,是堆死灰,而是随便你是动是静,想这个,想那个,种种动作施为,都与实相不相违背。 持是行持、奉持。 所以恭慎保持,就是恭敬慎重,一心专注,念念不异,自然奉持。 修习功德。 满足五劫。 古德有争论:有人认为是发愿之后,修行的时间用了五劫;有人认为这仍是发愿的时间。 根据《宋译》住一静所,独坐思维,修习功德,庄严佛刹,发大誓愿,经于五劫,所以在五劫中既在思维,又在修习,正同于嘉祥师所说,这五劫是修行、发愿时也。 法藏菩萨经五劫长时,于二十一俱胝(即二百一十亿,俱胝即千万)佛土中种种功德庄严之事。 明了通达。 如一佛刹,于是舍其粗恶,广选善妙,结成心愿。 愿中的佛国超过于彼,彼就是二百一十亿佛土。 此时愿中的佛国譬如建筑中的蓝图,但从蓝图已可看出佛国殊胜独妙,超越十方。 【既摄受已。 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 稽首礼足。 绕佛三匝。 合掌而住。 白言世尊。 我已成就庄严佛土。 清净之行。 佛言善哉。 今正是时。 汝应具说。 令众欢喜。 亦令大众。 闻是法已。 得大善利。 能于佛刹。 修习摄受。 满足无量大愿。】法藏菩萨在完成了摄取佛国的具体大愿之后,他又去参见世间自在王如来。 稽首礼足,稽首是顶礼,头要碰地或拜垫(反之就不恭敬,叫做我慢礼);礼足是用自己的头部承接佛足。 然后绕佛三周站立合掌说:我已成就庄严佛土。 清净之行。 发愿要超胜一切佛土,是自己从真实之际的开化,唯愿一切众生得真实之利,迅速同证大觉。 所愿所行,都是真实智慧的流现,故所行清净,现在此行已经成就。 佛言善哉(是赞叹之词)。 今正是时(现在正是时候。)《法华》要开权显实,也同样用了今正是时。 为了让十方九界一切众生,都入弥陀一乘大愿之海,一切含灵都能依此妙法来得度脱,这样一件大事,现在因缘成熟,你现在说正是时候。 你应该全部都说出来,普令大众全都欢喜,也令大众听了之后,得到殊胜的法益,所以经文说得大善利。 大众指当时会上以及未来的一切凡夫、二乘与菩萨,当前我等凡夫自然包括在内。 让大众听到得大欢喜,也能够对于佛刹修习摄取,这样的话,都可以满足无量大愿。 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说:满足往生净土一愿,即一切志愿悉满足,故云满足无量大愿。 大师是说,种种行愿,广大如海,虽然无量无数,可是只要满足往生极乐净土这一愿,一切其它的志愿,全部得到满足。 这一开示超情离见,纯粹是华严境界,和盘托出了诸佛的心髓。 末世修行人,在当前亿万人修道,罕一得道的形式下,但能信奉满足往生净土的一愿,就投入弥陀一乘大誓愿海,就同弥陀同体,一切大愿都得圆满。 方便直截,不可思议。 昙鸾大师的希有开示,应与以下妙句同参:善导大师的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蕅益大师的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华严普贤行愿品》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以及本经释尊赞叹阿难说当来诸天人民。 一切含灵。 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 这都是画龙点睛的无上开示,都是教眼,都是释尊一代时教、十方诸佛无上大法的心中心。 若能染入心神,决定立脱生死,直趋究竟。 发布时间:2024-04-06 08:21:4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2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