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盘山宝积禅师 内容: 盘山宝积禅师◎ 禅 悦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是唐代高僧。 与其他高僧的悟道因缘不同 ,他悟道的因缘很奇特:一次他行走在集市上,见到一个客官买猪肉。 他听客人对屠夫说:精底割一斤来! 屠夫放下刀,叉手说:长史! 那个不是精底? 盘山宝积禅师听后忽然有省。 又有一天,宝积禅师刚走出寺门,就碰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 送葬队伍的前头,有一位歌郎正摇着铃铛,拖着长腔唱道: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委(不知)魂灵往那方? 而跟在棺材后面的帐幕下死者的儿子悲伤地哭道:哀啊哀啊! 宝积禅师一听,豁然大悟,身心踊跃,当即跑回寺院,把自己的证悟告诉了马祖。 马祖道一禅师印可了他。 宝积禅师的悟道在一般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这实际上是他功夫用到了一定的深度。 如果功夫不到家,这样的场景碰见得再多,也无法触缘开悟。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道不仅仅是在深山老林里,道就在日用中;法也不仅仅是在寺院里,生活中的一切,不管是有情的生命,还是无情的草木,它们都无时不在说法。 关键看我们的心是否在道上。 若能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能做到心不离道、道不离心,那么,日常生活中,哪怕一个很平常的情景,都有可能成为你悟道的契机,就象宝积禅师那样。 盘山宝积禅师悟道之后,就离开马祖道一禅师北上幽州,驻锡于盘山,在此大弘南宗顿教法门。 宝积禅师经常以充满禅机的法语教化弟子了,在他门下悟道的弟子不可计数。 他曾在上堂时说:心若无事,万法不生。 意绝玄机,纤尘何立? 道本无体,因体而立名。 道本无名,因名而得号。 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入玄微。 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极则。 向上一路,千圣不传。 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盘山禅师在法语中,让人去除各种妄想杂念,做到心中无事,才能有清净心。 没有玄妙机锋之想,就能心无纤尘。 道本是无名无体的,一个禅子不必要去区分即心即佛或非心非佛,否则就会成为束缚。 禅师认为,禅悟方法,千圣不传,唯靠自悟 。 如果劳心费神的刻意探求,反而如猿捉影子一样空无所得。 盘山宝积禅师又说:夫心月孤圆,光吞万象。 光非照镜,境亦非存。 光境俱亡,复是何物? 禅德,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不及,斯乃空轮无迹,剑刃无亏。 若能如是,心心无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始为道矣。 禅德,可中(假若)学道,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 若如此者,是名出家。 故导师云:法本不相碍,三际亦复然。 无为无事人,犹是金锁难。 所以灵源独耀,道绝无生。 大智非明,真空无迹。 真如凡圣,皆是梦言。 佛及涅槃,并为增语。 禅德,直须自看,无人替代。 盘山宝积禅师又说:三界无法,何处求心? 四大本空,佛依何住? 璿玑不动,寂尔无言。 觌面相呈,更无余事。 珍重! 盘山宝积禅师不仅经常启示弟子们修行,而且他还经常教化弟子不说人是非长短,处处做到以平常心来对待是非荣辱。 宝积禅师在上堂时说: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于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 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 若专练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 粉骨碎身,唯心莫动。 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 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 盘山宝积禅师认为,作为一个修行人最忌讳说人的是非长短,特别是那些事不关己的是非更应当远离。 对于各种是非长短,要做到口中不说,心中不思。 修行人最主要的任务是修正自己的言语行为,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过错,哪里有时间和心思去管别人的是非。 修行者平时要做到心不为外境所动,不论别人对自己香花供养,称扬赞叹,还是对自己造谣诽谤,说是道非,都能做到宠辱不惊,时时刻刻保持一颗平常心。 禅师认为,修行人最终的目的是要了脱生死,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因此应当经常体察自心,照见本性才是当前应当做的事务。 宝积禅师临入寂的时候,仍不忘用画肖像的因缘,启悟他的弟子们觉悟自性本空的道理。 他告诉徒众说:有人邈得吾真否(还有人能描绘我的真影吗)? 于是众弟子纷纷为他写真,但都不契合他的心意。 这时普化禅师从众人里走出来,说道:某甲邈得。 宝积禅师道:何不呈似老僧(为什么不拿给老僧看看)? 普化禅师于是打一个筋斗出去了。 宝积禅师笑道:这汉向后如风狂接人去在(这汉今后将以疯狂的方式接引学人)! 说完,便入寂。 后谥凝寂大师。 摘自《福建佛教》总第66期 发布时间:2024-04-28 08:48:1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3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