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刘素云:无量寿经_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16集) 内容: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16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 阿弥陀佛! 这一节课我们开始讲第五品:【至心精进第五】第四品是发愿,这一品是解。 以至诚心,精进修行,至心、真诚心到了极处。 下面请看这一段经文:【法藏比丘说此偈已。 而白佛言。 我今为菩萨道。 已发无上正觉之心。 取愿作佛。 悉令如佛。】这一段经文是法藏比丘在世间自在王佛面前,说完了以上的偈颂之后,又向佛报告说:我现在为教菩萨示范修道,已经发了真正觉悟的心,发愿成佛,愿一切心行都能够像佛一样。 〖我今为菩萨道〗。 菩萨道就是度众生;为菩萨道就是为度一切众生。 他发的愿,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取愿作佛。 悉令如佛。 〗他发的是作佛的愿,要像佛一样度众生。 有这样的心才有以后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法藏比丘大愿的具体落实。 我们今天学佛,要学阿弥陀佛。 想想我们自己的心,想想我们自己的愿,跟阿弥陀佛比一比,像不像。 他发愿是作佛,我们今天为什么学佛? 许多人是为了自己的烦恼太多,生活太苦,求佛保佑让自己的家庭平安、升官发财、诸事顺利,我们的发心是这样的发心。 老法师说,他学佛这么多年,没听说过哪一位同修进佛门来是发心要作佛的。 如果你问他,为什么要来学佛? 说了一大堆,全是为了自己,多半都是家庭平安、事业顺利、健康长寿,是为了求这些来学佛的。 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这样的? 没有听说他想要作菩萨,想要作佛。 因为他没有发作菩萨、作佛的心,所以他也真的作不了菩萨,作不了佛。 修了一辈子,还是在搞六道轮回。 因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轮回心没有舍掉,他的目标是在人、天两道求福报。 这个福报能不能求的来呢? 未必能求得到。 为什么未必能求得到呢? 因为他求的方法错误了。 看下面一段经文:【愿佛为我广宣经法。 我当奉持。 如法修行。 拔诸勤苦生死根本。 速成无上正等正觉。】这一段经文是希求世尊为我详细深说经法,我一定如法依教奉行,拔除一切勤劳造作恶业的生死根本,断除贪瞋痴等烦恼,希望快速成佛。 这里面的我是指法藏比丘。 下面请看这么几个词语:〖经法〗: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讲解宇宙人生真相的言语、文字。 〖奉持〗:恭敬的接受。 〖如法修行〗:如法就是依佛所说的教法;修是修正;行是行为。 修行是把自己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 〖拔诸勤苦生死根本〗:拔是拔除;勤苦是勤劳作苦;生死根本指贪瞋痴三心,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愿佛为我广宣经法〗:这是指法门无量誓愿学。 这一句是法藏比丘向世间自在王佛请法。 〖我当奉持。 如法修行。 〗这两句话表达了法藏比丘这种彻底觉悟的态度,彻底觉悟的样子。 这是真正的大觉,真正彻底的觉悟了。 如果不是彻底的觉悟,是不肯坚决奉持,不肯照着做的。 我们听了佛法,没有做到,经是经,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生活,经和生活毫不相干。 没有如法修行,经是白念了,念了一辈子也得不到结果。 得不到结果,回头就谤佛,说佛经不灵,佛菩萨没有保佑。 谤佛,毁谤三宝,就堕阿鼻地狱。 殊不知,不是佛不好,不是经不灵,是你自己搞错了,你没有能够依教奉行。 我们周围这种现象是屡见不鲜。 一开始,蛮有劲头的,认为佛能保佑他这个,佛能保佑他那个。 过了一段时间觉得没有实现他的愿望,就开始说佛经不灵,佛说话不算数,为什么没保佑我。 刚才我说了这几句,你一定要注意了。 谤佛、毁谤三宝,是堕阿鼻地狱。 不是佛不好,也不是经不灵,是你自己搞错了,没有依教奉行。 我当奉持。 如法修行。 这一句话是法藏比丘对老师表明他求学的态度。 如果不能真正奉行,如法修行,老师就不教。 为什么? 教你干什么? 讲了半天白费力气,讲了你也做不到。 所以老师教学生,一定要看看,看这个学生能做到多少,他就教你多少。 比如说,你能做到一分,老师就教你一分,他绝不会教你两分。 为什么? 因为教你两分,你做不到,白教了。 假如这个学生能做到十分,老师绝不会教你九分,因为教你九分,老师对不起你。 你能做得到,一定教你;你做不到,不必教你。 这是教学的态度,绝对不是老师偏心,说喜欢这个,多教一点;不喜欢那个,少教一点。 如果你有这个想法,你真是冤枉老师了。 老师观察学生,哪个学生能做多少,老师就教多少,没有私心,没有偏爱。 现在老法师在网络上教学,我们大家听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一样的内容,我们每个人领悟到的东西,多少不一样,为什么? 是因为真诚心不一样;智慧力不一样;领悟力不一样;修持功夫不一样。 四个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样听老法师网络教学,我们的收获不一样。 我再说一遍这四个不一样,这是原因:真诚心不一样;智慧力不一样;领悟力不一样;修持功夫不一样。 这就是我们的差别所在。 下一句:〖拔诸勤苦生死根本〗。 这一句是四弘誓愿里的烦恼无尽誓愿断。 生死的根本就是轮回心造轮回业。 迷惑的众生,哪一个不是勤苦地在修轮回业,修贪嗔痴,修是非人我,这就是轮回的根本。 法藏比丘常常听佛讲经说法,听明白了,现在要在生死根本上下功夫,真正要了生死、出三界、永脱轮回,人家奋发地干的是这个。 这就是拔,拔什么? 拔生死根。 想想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在拔什么? 我们怎么做的? 下一句:〖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这一句是四弘誓愿里的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是法藏比丘要证果。 我们今天学佛,要发成佛的愿,要发帮助一切众生的愿,这是菩提心。 在我们的学佛过程中,经常说到四弘誓愿。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怎么样来认识? 就是你怎样正确地认识四弘誓愿? 老法师给了我们明确的指导,老法师说,四弘誓愿的后两愿,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完成。 我们现在第一步,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学法门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学。 我们在这一生不学法门,为什么? 因为法门太多,我们的寿命太短,学不了。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寿命是无量的,有好老师,有好的同参道友,有那么多的大善知识,到那里学法门方便。 这就是老法师教给我们的,怎么样正确认识四弘誓愿。 看下一段经文:【欲令我作佛时。 智慧光明。 所居国土。 教授名字。 皆闻十方。 诸天人民及蜎蠕类。 来生我国。 悉作菩萨。 我立是愿。 都胜无数诸佛国者。 宁可得否。】这一段经文就是说,法藏比丘:希望我成佛时,我的智慧光明,我所居住的国土,我的名号都能传遍十方诸佛国土。 十方世界,一切六道众生,发愿来生我的国土,统统都作菩萨。 我立的这个愿都超过一切诸佛世界,不知能否如愿。 这就是法藏比丘对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说的。 看看下面的几个词语:〖欲令我〗:这个欲是希望的意思;令我就是使我。 〖教授名字〗:成佛后的名号。 看这几句经文:〖欲令我作佛时。 智慧光明。 所居国土。 教授名字。 皆闻十方。 〗这几句经文是说法藏比丘的弘愿很特殊。 一般学佛发愿作佛就已经是很难得了。 弥陀的这个愿,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他希望将来作佛的时候,智慧、光明、所居国土、名号,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的众生都能听得到。 这个愿很奇怪,确确实实一切诸佛在因地没有发过这样的愿。 这个愿太殊胜了,弥陀的智慧、弥陀的光明、弥陀的名号,皆闻十方。 注意最后这两个字十方,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不是极乐世界一个佛国土,而是十方诸佛国土,都能见到佛的智慧、佛的光明、佛的名号,都能见到、听到。 国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 法藏教授众生的方法是:信愿持名,往生不退成佛。 教授的名字,他的名号,是南无阿弥陀佛。 最殊胜的法门就是最简单的法门,虽然简单,含义之深广,连等觉菩萨都不能完全了解。 信愿持名南无阿弥陀佛,唯佛与佛方能究竟。 什么意思? 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只有佛与佛才能知道得最清楚、最明确。 只有佛果地上对于这个方法、名号的功德才能够彻底明了。 这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第一殊胜。 西方极乐世界的第一殊胜是什么? 就是这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 要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世尊在其他的经典里告诉我们,还有比西方极乐世界更殊胜、更庄严的。 不但有,而且很多。 那为什么说阿弥陀佛第一呢? 阿弥陀佛真正的第一就是教授名字。 这个阿弥陀佛太不可思议了,他的方法这么简单、这么容易,而且是真实的成就,确实是第一。 十方一切诸佛都没有,阿弥陀佛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的法门。 从这一点上看,阿弥陀佛对众生的恩德有多大? !看下几句经文:〖诸天人民及蜎蠕类。 来生我国。 悉作菩萨。 〗这几句也是阿弥陀佛第一。 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菩萨,所以他的世界是一真法界,没有六道,没有十法界。 老法师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不但都是菩萨,而且都是普贤菩萨,因为那里的菩萨个个都修普贤行。 佛在《华严经》上明白地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 一切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作菩萨。 下几句:〖我立是愿。 都胜无数诸佛国者。 宁可得否。 〗法藏向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佛请教说,我立的这个愿望超过一切诸佛。 法藏在因地发的大愿,从欲令我作佛时一直到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十方世界一切诸佛都未曾发过这样的大愿。 这样的大愿能不能够圆满?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佛家常说,佛氏门中,有愿必成。 怕的是你没有发愿,不是其他诸佛做不到,而是其他诸佛没有动这个念头,没有发这样的愿。 法藏发的愿超过一切诸佛。 我们学习这一部经,就是学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在哪里? 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上。 佛就是经,经就是佛。 你发心学习,经本一展开,阿弥陀佛就在你的面前。 看下一段经文:【世间自在王佛。 即为法藏而说经言。 譬如大海一人斗量。 经历劫数尚可穷底。 人有至心求道。 精进不止。 会当克果。 何愿不得。】这一段经文是,世间自在王佛就对法藏比丘说,比如大海非常深广,一个人用斗来量大海的水,经历了多劫的时间,海水尚且可以量尽。 如果有人坚定志愿,至心求道,勇猛精进,永不终止,决定可以证得佛果。 还有什么愿不能成就的呢? 这是老师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 这里面有一个词:〖会当克果〗:这个会是必然的意思;克是得;果是愿望的圆满,即必然证得佛果。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世间自在王佛住世四十二劫,他要说多少经? 他在这里先打了一个比喻,肯定法藏比丘所发的大愿必定能够圆满,这是非常重要的。 法藏要成佛,还要超过一切诸佛,这是很不可思议的。 比如说,他的第二大愿就是十方世界的六道众生,生到他的国土都作菩萨。 就这一愿,比成佛、超越诸佛的愿还要难。 究竟能不能做得到? 佛在这里用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的比喻来告诉法藏,也是告诉我们,只要你真正有决心、有毅力,精进不懈,决定可以成就。 下面两句:〖人有至心求道。 精进不止。 〗这一句最重要的就是至心两个字。 我们今天求道,道业不能成就,听经听不懂,还把意思常常错解,这确实是存在的,还为数不少。 原因就在于没有至心。 如果用没有一个妄念的心来听经,会开悟的。 即使讲经的人没有开悟,听经的人也会开悟,至诚感通会开悟的。 所以古人常说会讲不如会听,会听很重要。 后面这两句话很重要,是说即使讲经的人没有开悟,听经的人也会开悟,至诚感通会开悟的。 所以古人常说会讲不如会听,会听很重要。 我真诚地希望,同修们在听我讲这部《无量寿经》的过程当中,能有诸多的同修通过听经开悟、证果。 佛法的教学就在破迷开悟。 破迷开悟的目的是教我们离苦得乐,是现在就离苦,不是将来。 这也是我们很多同修的一个误区。 这两句话大家要记住,是现在就离苦,不是将来。 如果离不开现在的苦,能离开将来的苦,有谁能相信? 他没看到事实他怎么能相信? 所以说,佛法学了马上就管用,立刻就见效,这是真正的佛法。 我再说一遍这句非常重要的话:佛法学了马上就管用,立刻就见效,这是真正的佛法。 我自己就是学习了佛法离苦得乐的真实例子,这是我的亲身经历。 如果有同修问你,说什么是真正的佛法? 这回你应该会回答了,就是学了马上就管用,立刻就见效,就是真正的佛法。 精进决定能成就,而且能快速的成就。 精是精纯、简洁,不多、不杂、不乱。 如果你学的太多、太杂、太乱,你想快速成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佛法教学是教我们精纯地进步,一门深入。 如是契入之后,于其他无量无边的法门,接触后就会贯通,这就是触类旁通。 不是不让我们广学多闻,是什么时候广学多闻。 刚才说这几句,就是如果契入之后,于其他无量无边的法门,接触后就贯通,这就是触类旁通。 可惜现代人不相信这个,他们喜欢广学多闻,认为修学一定要读很多很多的经论,才能真正透彻地理解佛法。 殊不知,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佛法绝对不是多闻得来的,佛法是从开悟中得来的。 最后两句话重要:佛法绝对不是多闻得来的,佛法是从开悟得来的。 过去、现在、未来的菩萨,祖师大德,没有一个不是从这个途径上成就的。 悟后起修,那个时候可以博学多闻,没有开悟之前,没有资格博学多闻。 这句话听懂了没有? 没有开悟之前,没有资格博学多闻。 我们依《无量寿经》修学,能精进不止,就能够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佛道一定能成就。 特别是指这一部经,依这一句佛号来修习,万修万人去! 下面经文:【汝自思惟。 修何方便。 而能成就佛刹庄严。 如所修行。 汝自当知。 清净佛国。 汝应自摄。】这一段经文是佛说。 说你自己细心深入的想一想,修什么方便的法门,才能成就佛刹的种种庄严。 要怎样如法修行,你自己应当知道。 要怎样建立清净佛国,也是你自己应当去决定、选择。 前面三句,佛不告诉他的答案,反过来问他,说你自己去想一想,要怎么样修,才能成就佛国土的庄严? 〖如所修行。 汝自当知。 清净佛国。 汝应自摄。 〗佛在这段经文里讲了三个自(汝自思惟、汝自当知、汝应自摄)。 佛道是怎么成就的? 是你自悟、自修、自证,不是别人给你的。 这三个自字直指人心,这是佛教法藏的苦口婆心,意义非常深广。 这三个自,古德为我们说出了三个意义:第一个意义,是法藏过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 这一生又遇到了极其殊胜的增上缘,他的智慧、德行、用功都超过其他的学生。 这是真正善根成熟的学生,老师一点就通,他有这个能力。 不是说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吗? 让他自己去想吗? 这个意思就是这样的。 因为老师知道他是善根真正成熟的学生,老师一点他就会通的,他有这个能力。 这是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就是摄取佛国,建立一个道场。 极乐世界是一个大道场,每一尊佛有每一尊佛的愿望,都是依照自己的理想建立自己的佛国土。 世间自在王佛对法藏说,你来问我,你叫我怎么说? 要是照我的说法就不随你的意。 所以佛给他说汝自思惟,汝自当知,汝应自摄。 在这里还有一层意思,我们能不能看得出来,这是学生尊重老师,老师也尊重学生。 用现在的说法,也可以说是启发性教育,让他自己琢磨,自己拿主意,就这个意思吧。 这是第二个意义。 第三个意义,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就像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的情形大致相同。 他久远劫以前就成佛了,不是十劫前才成佛的。 他是古佛再来,他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吗? 他非常慈悲,他装作不知道,向佛请法,佛才能够详细说法。 如果他在这里一下子就示现开悟了,就没有办法请法了,是不是这样? 这个大家能明白吧。 你都知道了那你还问什么呢? 所以他还是装作一个凡夫,佛讲什么他没听懂,好让佛详细地说法。 这是法藏的慈悲,他是在为众生请法,不是他不懂。 我们不知道,佛知道,所以让他汝自思惟,汝自当知,汝应自摄。 老师最了解他的学生。 看下一段经文:【法藏白言。 斯义宏深。 非我境界。 惟愿如来。 应正遍知。 广演诸佛无量妙刹。 若我得闻。 如是等法。 思惟修习。 誓满所愿。】法藏比丘回答说,佛所说的义理太深了,这不是我的境界所能理解的。 惟愿如来应正遍知,为我广泛演说诸佛无量无边的庄严刹土。 我如果听闻了佛为我宣说的妙法之后,我一定认真地思惟学习,来圆满我所发的大愿。 看下面几个词语:〖斯义宏深〗指世间自在王以上所说的经。 〖如来应正遍知〗:应是应供;正遍知是等正觉。 这是佛十号当中的三个号,以此代表佛的十号。 〖妙刹〗指微妙庄严的佛土。 〖思惟修习〗:思惟,深入地理解;修是修正;习是实习。 修正错误的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这一段经文,我们刚一听,可能觉得法藏真的是没听懂,其实不是。 法藏这是装作听不懂,其实佛一指点,他就彻底觉悟了。 但是为了利益众生,师徒两个人是一问一答在做表演。 给谁看的? 是给我们众生看的,是在演戏给众生看。 因为这个法门真的是难信之法,不详细说,不认真演,众生是很难接受的。 佛必须把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把念佛法门的殊胜说出来,演出来,众生才能真的相信和接受。 这回我们听明白没有? 师徒两个人是在给众生演戏,是这个目的。 斯义宏深,这个意思太深了。 深在什么地方? 就是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平等成菩萨,都圆证三不退,都入诸佛报土。 这个太不可思议! 这是十方一切诸佛刹土所没有的,所以普通的菩萨不知道这个事情。 〖非我境界。 惟愿如来应正遍知。 〗这三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不是我的境界所能理解的。 〖广演诸佛无量妙刹〗。 这一句是法藏比丘求佛为他说法,说明十方一切诸佛修因证果,建立刹土,接引众生这些个大事情,法藏都希望知道,给自己作个参考。 〖若我得闻。 如是等法。 思惟修习。 〗这是法藏修学的态度。 如果我听了佛为我说十方一切诸佛的妙刹,无量妙刹的因缘果报,我都知道。 如是等法就是指诸佛的无量妙刹,我一定思惟,一定修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法藏比丘认真学习的态度,谦虚。 〖誓满所愿〗。 就是他作佛的时候,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那就是他的本愿。 十方世界的六道众生,生到他的国土,都作菩萨。 他把自己求学的目标、方向、态度,全都表明了,老师才乐意教他。 看下面一段经文:【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 志愿深广。 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 功德严净。 广大圆满之相。 应其心愿。 悉现与之。 说是法时。 经千亿岁。】这里是说,世间自在王佛知道法藏比丘德行高尚,智慧明朗,所发的弘愿深广无比,就为他宣说了十方诸佛刹土的种种庄严、功德、严净、广大、圆满的无边妙相。 佛为了满足法藏比丘的心愿,还把诸佛世界以神异的能力展现在他的面前,让他亲自见闻,而且还为他说法,时间长达千亿年。 大家想想,说法的时间长达千亿年,我们现在真的不好理解。 现在根据那个时候的情况,我们就容易理解,因为那个时代人的寿命长。 就看这个世间自在王佛,他讲经说法是四十二劫,那他的寿命还远远要超过这四十二劫,所以这个我们大家就容易理解了。 〖高明〗是指什么? 是指德行高尚,智慧明朗。 〖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这个二百一十亿不是具体数字。 佛法中常以七、十、十六、二十一等数字代表圆满。 这里是代表尽虚空所有的诸佛世界,用这个二百一十亿来表示。 〖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 〗功是所修的因,德是所得的果,功德是指诸佛国土中的事理因果;严净是指诸佛国土的人事、物质一切的环境清净美好;广大是指国土的大小;圆满是指诸佛世界的美好而无欠缺。 〖应〗是满足的意思。 学生真要学,老师就要真教。 世出世间的善知识、好老师,教学的态度都是一样的。 学生认真,老师就认真;学生不认真,老师也不认真。 真正的善知识、好老师决定不吝法,问题是我们自己用什么态度来求学。 求学的态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依教奉行。 老师教我们,我们做不到,老师下次就不再教了。 比如说,当年李炳南老师常常感叹找学生不容易,他说:学生找老师难,老师找学生更难。 现在的学生表面听话,转过头来就不是那一套了。 老师找学生真的很难! 世间自在王佛有福,遇到了阿弥陀佛这样的好学生,最听话的,真的是百分之百依教奉行的好学生,确实是难得一遇! 看这一句:〖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 高是德行高;明是智慧大。 他是一个真正有德行,真正有智慧的人。 古时候的教学是以德行为第一个科目。 孔夫子教学的四个科目,第一科目就是德行。 这就是品德的教育,品德的修养;第二个科目是言语。 古人有个比喻说,舌头是一个人一生的祸福之门。 我们要知道该怎么样地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样才能跟人和睦相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刚才说到这个科目,第一个科目是德行;第二个科目是言语。 说到言语,古人的比喻是这样说的,这个舌头是一个人一生祸福之门,对于这一句话我不知道同修们有何理解。 能不能管住这个舌头,不让它去惹祸? 让它多造一点福好不好? 现在我多次说一定不要拨弄是非。 你拨弄是非,你这个舌头它就在惹祸。 同样是一个舌头,能惹祸,能造福,我们为什么不让它多造福呢。 怎么多造福? 多念阿弥陀佛就对了! 今天的社会为什么这么乱? 因为家庭乱;家庭为什么这么乱? 因为我们自身乱;自身为什么乱? 因为没有受过教育,缺少德行。 法藏有高尚的品德,有聪明智慧,对于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快。 最重要的是因为他志愿深广,这四个字非常重要,这一点特别的难得,他有大悲的愿力。 佛遇见这么好的一个学生,心里非常高兴,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 在这里我们说说功德。 现在很多人把功德两个字错解了,认为在寺院里捐几个钱就是做了很多功德,这个认识是错误的。 功德不是用金钱能够买得来的。 在寺院里捐一点钱,那是种福田,是福德不是功德。 当年梁武帝在世时是佛门的大护法,以他的地位、权力、财富,建了四百八十所寺院,供养几十万人出家修行。 达摩祖师来到中国,见到了梁武帝。 梁武帝非常自豪地说:我替佛教做了这么多事,我的功德大不大? 达摩祖师说了老实话,四个字并无功德! 梁武帝听了很生气,不作他的护法,所以达摩祖师才到少林寺面壁九年。 如果梁武帝这样问:我的福德大不大? 那达摩祖师一定是说:甚大! 甚大! 功德是戒、定、慧,功德是修来的,不是金钱买来的,也不是别人可以代替的,一定要自己修。 关于功德,今天我说的这些应该是对大家很有用的,不要错解了功德的真正意义。 下面:〖广大圆满之相〗。 广大是讲十方无尽诸佛刹土,太大了;圆满是要完完全全讲解给他听,没有漏掉,没有缺失,全部都为他说出来了。 〖应其心愿。 悉现与之。 〗不但讲给他听,佛有神力,把诸佛世界都展现在法藏比丘的面前,让他自己去看,去选择。 就像释迦牟尼佛在皇宫里讲《观无量寿佛经》的情形一样。 释迦牟尼佛把诸佛国土都现出来让韦提希夫人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 全都看过之后,韦提希夫人选择了西方极乐世界。 世间自在王佛也是这样做的,也把十方诸佛刹土现在法藏比丘的面前,让他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 〖说是法时。 经千亿岁。 〗这句话我们决定不能疏忽。 他告诉我们两句话,什么呢? 诲人不倦,学而不厌。 老师耐心教了千亿岁,学生耐心学了千亿岁,这是何等的境界! 对照一下我们今天的修学,老法师劝我们一部经学十年,有多少人不耐烦了,怎么那么长的时间啊? 岂不知十年学一部经,才能学得透彻,你才能得三昧。 对这部经要全通达明了了,你才能解如来的真实义。 一部经通达了,你所学的经部部通达、部部都圆满。 如果你十年学十部经,那是走马观花,只能学一点儿皮毛而已。 如果你一年学五部经、学十部经,那是跑马观花,什么都没得到,连皮毛都没沾着。 我们从世间自在王佛的教学过程,从法藏比丘的学习过程,是否可以得到一点有益的启示! 今天的时间到了,就说到这里。 感恩大家! 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4-05-04 08:21:0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3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