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刘素云:无量寿经_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22集) 内容: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22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 阿弥陀佛! 请大家看下面两句经文:〖诸佛世界。 众生睹者。 〗这两句经文是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里的众生,只要见到佛光,就生希有心。 对于西方极乐世界起向往之心、羡慕之心,启发他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佛用光来接引众生。 西方世界的光明不可思议。 经上讲的是光中化佛无数亿。 佛又说法。 那么这些说法者,是不是极乐世界的光中化佛呢? 当然是的。 这是显示,依报中显示正报,正报中显示依报,是事事无碍的境界。 缘深的人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西方极乐世界,那的确是光中化佛。 佛光的确彻照,照你、照我、也照他,是一个不漏的。 为什么有的人见不到呢? 是我们的心不清净,把光障碍住了。 清净的就见到了,就感应道交了。 那么见到了又怎么样呢? 有这样两句话是正确的态度,就是见如不见,若无其事。 就是你见到佛了,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了,你也要像没看见一样,什么事都没有。 知道这是事实,增长信心,好好念佛就对了,不必到处宣扬。 如果你到处宣扬,说明你已经着魔了。 这是一类,是光中化佛。 第二类,佛的形相就是光明。 我们供的阿弥陀佛,供的观世音菩萨,无论是铸造的像,雕刻的像,彩画的像,也都是光明。 《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净土五经一论等佛的经典,乃至于古德对于佛的经典阐扬的文字,也是佛光。 现在流通的录音带、录影带,也不例外。 这些都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光明,彻照十方。 现在很多地方,包括道场、家庭,乃至于世界各地的高等学府,都供养《大藏经》,你说这是不是佛光彻照? 请看下面一段经文:【我作佛时。 下从地际。 上至虚空。 宫殿。 楼观。 池流。 华树。 国土所有一切万物。 皆以无量宝香合成。 其香普熏十方世界。 众生闻者。 皆修佛行。 若不尔者。 不取正觉。】这是第四十三愿宝香普熏愿。 法藏比丘说:我作佛时,从极乐世界的地层到虚空,其中所有的宫殿、楼观、池流、华树以及所有的一切万物,都是由无量的宝香和合而成。 宝香气味能普遍熏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只要闻到极乐世界的妙香,自然身心清净,修学佛所教导的种种殊胜的清净之行。 如果此愿不能实现,我不成佛。 什么叫修佛行? 就是修习圆满觉悟的行为,叫修佛行。 我们把这一愿和上一愿合起来,就是香光普摄十方众生,跟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讲的完全相同。 所以念佛人居住的精舍,常常用香光庄严。 你看到香光庄严,你就知道这一定是念佛修净土的。 香光是从这一愿说,也是从《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来的。 前面一愿说光摄十方众生,这一愿是说香摄十方众生。 念佛法门确实像古德讲的那样,无量法门殊途同归,最后都归净土。 因为香光天天在摄受一切众生。 光代表心地光明正大,代表燃烧自己,照耀别人。 能牺牲自己,令别人得到帮助。 学佛人要能牺牲自己,照耀别人,众生安乐我安乐。 光代表慧。 香代表信,代表戒,所以是戒定真香。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讲修五分法身香,香代表戒、代表定、代表慧、代表解脱、代表解脱知见。 香表这么多法。 我们燃香或者是闻到香,就要想到我们修行人修什么? 时时提醒自己,我们修的是五分法身,就是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你一定要清楚地知道,我们在佛堂里供水,不是给佛菩萨喝的;供灯不是给佛菩萨照亮的;供香不是给佛菩萨闻香味的。 时时刻刻用种种方法提醒自己,不断提升我们的修学功夫,提升我们的灵性。 〖国土所有一切万物〗这一句经文总括所有依报的物相。 〖皆以无量宝香合成〗这是指性德宝香。 〖其香普熏十方世界〗如同前面所说的光明一样,光明彻照。 宝香也一样,宝香普熏,这是弥陀本愿所现的。 〖众生闻者。 皆修佛行。 〗宝香普熏十方世界,香光庄严极显事事无碍的法界。 这是帮助我们增长信心。 当然,这是弥陀的本愿。 除弥陀本愿外,还有十方诸佛的愿力,诸佛冥冥中的加持为你做助缘。 再有就是自己的善根福德。 如果你自己的善根福德不现前,弥陀的愿力、诸佛的加持也达不到,所以本身的善根、福德非常重要。 十方众生见到佛光,闻到宝香,修什么? 修佛行。 佛行就是依照《无量寿经》,发愿求生净土。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修佛行。 成佛之行就是这一部经,这一部经就是教我们成佛之行。 这部经、这句佛号重要啊! 以上四十三愿到这里就讲完了,后面的五愿是对十方菩萨说的。 十方菩萨在各处度化众生,他们应该怎么样修这个法门,帮助他们顺利度化众生。 可见,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实在是圆满周到。 前四十三愿完全是度六道众生,是以度我们凡夫为主。 末后五愿,才是度十方菩萨的。 所以,度六道众生讲了四十三愿,度菩萨只讲了五愿。 你就知道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以什么为主了,是以度六道众生为主。 我们六道凡夫不能辜负阿弥陀佛的大恩大德! 用什么来报佛恩? 唯有成佛。 不成佛无以报佛恩。 请看下面的经文:【我作佛时。 十方佛刹。 诸菩萨众。 闻我名已。 皆悉逮得清净。 解脱。 普等三昧。 诸深总持。 住三摩地。 至于成佛。】这是第四十四愿普等三昧愿。 法藏比丘说:我作佛时,十方一切佛刹中的所有菩萨,只要闻到我的名号之后,就能随即证得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也自然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能安住在念佛三昧中,一直圆满成佛。 解释下面几个名词:逮得是随即得到。 清净是指清净三昧,离开一切染污执著的正常享受。 解脱:解脱三昧,是离开一切烦恼的束缚,自由自在的正常享受。 普等三昧:普遍、平等,九法界一切众生都能依这个法门平等成就。 普等三昧就是念佛三昧。 前面四十三愿是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普度十方六道众生而发的。 从四十四愿到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为普度十方菩萨而发的。 往昔历代祖师有说,这一法门摄化的范围,上自等觉菩萨,下至恶道众生。 末后五愿就是上自等觉菩萨。 看下面三句经文:〖我作佛时。 十方佛刹。 诸菩萨众。 〗这几句经文是把尽虚空遍法界所有诸佛刹土的菩萨,无论是权教、实教,初信位到等觉位的菩萨,全部都包括在内了。 我们才能体会到,佛的愿力广大不可思议。 弥陀摄化众生,是用平等的法门平等摄受。 这个平等是非常重要的。 六道众生能听到这个法门,是稀有的因缘;十方菩萨听到这个法门,也是稀有的因缘。 世尊在经上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许许多多的菩萨想听这个法门,没有缘分听到。 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法门? 是一生圆满成佛的法门。 你什么时候听到,你就什么时候成佛。 我们今天凡夫位听到,我们凡夫身就成佛;初住菩萨听到,初住位就成佛;十地菩萨听到,十地位就成佛;等觉菩萨听到,等觉位就成佛。 换句话说,听不到这个法门,等觉菩萨也成不了佛道。 如果等觉菩萨不听到这个法门就成佛,文殊、普贤何必求生净土? 〖皆悉逮得清净〗这是讲殊胜的果报。 就是从初发心的菩萨,一直到等觉菩萨。 六道从非想非非想天,下到阿鼻地狱。 一个法门就度尽了,都得到了清净。 一般世间人迷惑颠倒,把生命看得很重,法身慧命看得轻。 实际上,生命不重要,慧命重要。 这里得清净一句,就是阿弥陀佛恢复我们的身心清净。 你的生活欢欢喜喜、快快乐乐,所谓法喜充满,这是刚刚得事一心不乱,并不是很深的功夫。 这样的程度就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 因为世间一切法你已经不动心,不被它迷惑,不被它所动,一切放下了,二六时中,就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这就是功夫成就。 〖普等三昧〗菩萨发大弘誓愿度化众生。 佛以神力加持他,使他得到普等三昧。 普等三昧是什么? 什么三昧能普遍平等? 普遍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有情众生都能修。 平等就是等觉菩萨、我们、地狱众生也能同样修这个法门,能得同样的成就。 这个普等三昧就是念佛三昧,就是阿弥陀佛。 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普等三昧。 除了这个法门之外,还有哪个法门能平等成佛? 禅,你去看看《六祖坛经》,六祖大师只接引上上根人,中下根人无分,不平等,不能普遍。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就是净宗。 十方菩萨听到阿弥陀佛名号,接触到净宗的经典,才知道有普等三昧。 以这个方法来普遍度化一切众生,就跟如来度众生一样无二无别,决定没有过失。 虽然自己的境界还没有成佛,还没有成大菩萨,你开的药方、用的药,是与如来开的完全一致,不会错的。 〖诸深总持〗总持是指法门,总一切法,持一切义。 普等三昧是指执持名号。 执持名号就是诸深总持,就是这一部经,一句佛号。 〖住三摩地。 至于成佛。 〗三摩地就是念佛三昧,安住定中,得成正觉。 看下面经文:【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 不失定意。 若不尔者。 不取正觉。】这是第四十五愿定中供佛愿。 法藏比丘说:我作佛时,十方世界一切菩萨,只要闻到我的名号,就能住于正定,常在定中供养十方无量无边一切诸佛,而且不失定意。 以上两愿如果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这两愿是指普等三昧愿定中供佛愿。 什么叫〖不失定意〗? 常常能够保持清净的心,不被外境所转。 这是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 阿弥陀佛加持这些菩萨,令他们在定中,在三昧之中,能供养十方无量无边诸佛。 上供诸佛,下化众生,这一种殊胜的利益,只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才有。 不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怎么也有? 是阿弥陀佛威神加持的。 所以菩萨虽然没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念《无量寿经》,他执持名号,以这个方法教化众生,他在任何地方入定,定中都能像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样,可以遍供十方诸佛,不失定意。 这的确是普贤菩萨的境界。 这就是,不往生也得到与往生相同的利益。 这是对十方菩萨说的,不是对普通人说的。 下一段经文:【我作佛时。 他方世界诸菩萨众。 闻我名者。 证离生法。 获陀罗尼。】这是第四十六愿获陀罗尼愿。 法藏比丘说:我作佛时,他方世界的菩萨们,听到我的名号,就可证得永离生死之法,脱离十法界,证入一真法界。 同时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对一切众生契机契理宣说妙法。 看下面的几个词汇:〖证离生法〗离生法是远离六道生死之法。 证离生法就是脱离十法界的生死之法。 离生就是永远离开三界的生死,也就是永脱轮回。 菩萨在六道里度众生,即世间,离世间。 并不是真的不到这个世间来,他跟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怎么是离世间? 我们有业力,有生死轮回;菩萨没有,他是愿力来的。 他喜欢来就来,喜欢去就去,自己完全做得了自己的主,所以他是乘愿再来。 我们是业力再来,无可奈何,不来也不行,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 菩萨是大自在,这是证离生法。 为什么老法师告诉我们要把业力转变成愿力? 如果你的愿力大于业力,你就可以做得了自己的主了。 否则的话,你就任人摆布,你做不了自己的主。 〖获陀罗尼〗陀罗尼就是总持法门。 获陀罗尼,心就安了,真正得到了安身立命之处,就是心得安住义。 我们的心安住在哪里? 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名号之中。 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我们安身立命之处,这是获陀罗尼的意义。 陀罗尼也译作总持。 总持有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咒陀罗尼、忍陀罗尼,在此地就不一一详细说了。 诸位可以看《佛学辞典》《教乘法数》,都有比较详细的注解。 看下一段经文:【清净欢喜。 得平等住。 修菩萨行。 具足德本。 应时不获一二三忍。】这是第四十七愿闻名得忍愿。 法藏比丘说:我作佛时,他方世界的菩萨们,闻到我的名号,身心自然清净欢喜,得如佛一样的平等住,以菩萨的心行利益众生,自然具足佛果功德的根本,立刻获得音响忍、柔顺忍和无生法忍。 这三种忍在第十五品里,能够详细地给大家解说,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得平等住〗平等就是佛法界。 得平等住就是与佛一样安住在平等三昧中。 〖具足德本〗是指具足佛果功德的根本,就是清净、平等、觉。 〖一二三忍〗忍是认可的意思,就是能深信难信之理而不疑惑。 一二三忍就是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 〖清净欢喜〗身心清净,法喜充满。 〖得平等住〗菩萨修六度,佛修平等觉。 得平等住就是菩萨与佛平等,跟佛没有两样。 十方众生如果有机缘遇到这个法门,听到这个法门,真正明了欢喜,发愿修学,都可以说是入如来家,得毕竟平等三昧。 如果这一点我们得不到,这一种殊胜的机缘就当面错过了。 现在我们是遇到了,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机缘,那就看你的缘分如何了。 因此,我们用功夫,要用平等心念平等觉。 平等觉就是《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 这样念就是得平等住,跟十方菩萨无二无别。 这样的心行就是菩萨行。 行是生活行为。 生活行为,凡夫跟菩萨不一样。 从形相上看,没什么不一样,穿衣吃饭,做工作,待人接物,看不出来有什么不一样。 有不一样的地方,是心不一样。 菩萨的心清净平等、觉而不迷,所以称他佛,称他菩萨。 凡夫的心不清净、不平等,迷惑颠倒,所以是凡夫。 所以平等这一句是非常重要的,平等两个字几乎是贯穿整部佛经。 清净跟平等是相辅相成的。 怎样才能得到平等心? 先要修清净心。 《无量寿经》的经题上,不是清净平等觉吗? 要先修清净心,然后再向平等心进展。 如何令自己的心清净呢? 一定先令心平等。 所以这两者你说谁前、谁后? 它是相辅相成的。 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清净;不分别、不执著就是平等。 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了。 这两句话很重要,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清净;不分别、不执著就是平等。 你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下自己,你是属于清净还是属于平等;还是两者都不具备;还是两者都已经具足。 不但现前的事情明了,过去的事,未来的事也都明了,因为他的心平等,过去、现在、未来都照见。 我们凡夫的心不平等,有分别、有执著,所以过去未来一无所知。 我们这才知道,什么是得平等住,什么是修菩萨行。 〖具足德本〗德本就是以这一部经,这一句佛号自行化他。 〖应时不获一二三忍〗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果报。 这三种忍就是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 这三种忍在哪? 都在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之中。 这三种忍不是一般菩萨所能得到的。 三忍在一句佛号之中,确实是不可思议! 我们在第十五品要细说这三种忍。 看下面几句经文:【于诸佛法。 不能现证不退转者。 不取正觉。】这是第四十八愿:现证不退愿。 法藏比丘说:我作佛时,他方世界的菩萨们,听到我的名号,就能圆满证得三不退的果位。 以上三愿,若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这里所说的以上三愿是指获陀罗尼愿闻名得忍愿现证不退愿。 下面看:证不退转:指圆证三不退转。 位不退:是指修行的位次不退。 即小乘初果须陀洹不会再退到凡夫位。 行不退:行指菩萨行。 行不退是指菩萨度生的行持,不会再退到小乘位。 念不退:是念念要圆成佛道,再不会退到十法界。 上面说的是最后一愿现证不退愿。 如《楞严经》上所说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证得圆满的心性。 到这里,这四十八愿就讲圆满了。 下面还有一点时间,我想把这一品经文的重点,给大家说一说,供同修们参考。 这一品经文的要点,我一共整理了七条,现在就逐条跟同修们说:第一个要点:我们要生起对阿弥陀佛的无限感恩之心。 感恩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大愿,为我们建立了无比殊胜、庄严、美好的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是救度苦难众生出离苦海的无与伦比的亲人,我们要知恩。 阿弥陀佛对于我们众生的大恩大德无量无边,我们要报恩,要知恩。 阿弥陀佛的大恩大德,怎么说都说不尽。 我们要报恩,用什么方法报恩? 唯有一生成佛,才是真正的报恩。 这就是我所总结的这一品经文的第一个要点,要感恩阿弥陀佛。 第二个要点:我们要生起对释迦牟尼佛和十方世界无量诸佛的感恩之心。 这是第二个感恩。 如果没有释迦牟尼佛和十方无量世界的诸佛,对西方极乐世界、对《无量寿经》的赞叹,我们怎么能够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 怎么知道有《无量寿经》? 是释迦牟尼佛和十方世界无量诸佛,把西方极乐世界和《无量寿经》介绍、推荐给我们的,我们才认识了西方极乐世界和《无量寿经》。 对于这个我们要知恩报恩,要依教奉行,一生圆成佛道,报答释迦牟尼佛和十方世界无量诸佛,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介绍《无量寿经》的大恩大德。 这是第二个感恩。 第一个感恩,阿弥陀佛为我们建立了西方极乐世界。 第二个感恩,感恩释迦牟尼佛和十方一切诸佛,为我们介绍和推荐了西方极乐世界和《无量寿经》,否则,我们不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有《无量寿经》。 这是第二个感恩。 第三个要点:我们学佛就要学阿弥陀佛,作佛就要作阿弥陀佛。 我们要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变成我们自己的大愿,让我们的心、愿、行和阿弥陀佛的心、愿、行相应。 让阿弥陀佛和我们融为一体,我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 这是第三个要点。 把四十八愿变成我们自己的愿。 第四个要点:定成正觉愿光明无量愿寿命无量愿诸佛称叹愿十念必生愿,这五愿是真实慧,是四十八愿的精华,是四十八愿的精要。 其中十念必生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是精华中的精华,精要中的精要。 这一个重点就是说这一部经重点在哪里,四十八愿哪几愿是四十八愿中的重点。 第五个要点: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建造的一所一流的重点佛教大学。 这所一流的佛教大学,能让众生平等成佛。 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阿弥陀佛度众生的法是平等法。 阿弥陀佛用平等法,来度一切不平等的众生,让一切众生,以平等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平等成佛。 大家注意这几个平等,还有一个不平等,仔细琢磨,才能把这个意思领会得深、领会得透。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第一殊胜。 它第一在哪里? 第一在平等。 这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所没有的。 这是第五个重点。 第六个要点:十方世界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没有一尊佛不赞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尊佛不赞叹《无量寿经》;没有一尊佛不弘扬《无量寿经》;没有一尊佛不劝导众生念佛求生净土。 注意了,我前面没有一尊佛、没有一尊佛我为什么连续地用没有一尊佛? 就是告诉大家,十方一切诸佛干的是同一件事情。 他们这是在干什么? 他们是在为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这所一流的重点佛教大学招生。 希望无量无边的众生,能到这所殊胜无比的一流佛教大学里去修学、去深造,一生圆证菩提。 这么好的一流重点佛教大学,你要不要去? 后面这个问号,你自己来回答。 就是这么好的一流重点的佛教大学,你要不要去? 由你自己来选择。 这是第六个要点。 第七个要点:十方一切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赞叹极乐世界,赞叹《无量寿经》,赞叹净土念佛法门,并积极地为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招生。 现在问问我们,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该做些什么? 我们要效法释迦牟尼佛,效法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也做他们正在做的同样的事情,要尽我们所能,为极乐世界招收新生。 比如,我觉得我现在试讲《无量寿经》,也就是在为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在招生。 老法师说过这样的话,会讲的不如会听的。 讲经的没有开悟、没有证果,会听的人可以开悟、可以证果。 我真诚地希望,在我试讲这部经的过程中,有无量无边的众生能够开悟、证果,去西方极乐世界作佛。 这就是我为这一品经文总结的七个要点,供同修们参考。 说到这里,我还想多啰嗦几句。 这个机缘我们遇到了,前面六品经文讲完了,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往下讲。 这六品经文,你听完了以后,你听进去了多少? 你听明白了多少? 你又能落实多少? 这个非常重要。 我们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如果光听理论,我们不把它落实在实际行动当中,我们听了,不说等于白听也差不多。 我们听完整地讲一部《无量寿经》,机会也不是太多的。 我想这么多年,老法师老人家讲了十几遍《无量寿经》,现在还在讲,为什么? 就是他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去西方极乐世界作佛。 我这一次试讲《无量寿经》,确实是有点力所不及,但是我相信佛力的加持,我一定尽心尽力去做。 这几品经文讲完了,我要好好休整休整。 总结总结经验也好、教训也好,琢磨琢磨,怎么讲才能让更多的同修们听懂、听得明白,才能帮助到他们,这就是我目前所想的、想做的。 如果同修们有些什么看法、建议,可以在网上提出来,然后我会根据同修们的意见,多加改进,让这部经讲得更圆满。 今天的时间到了,就讲到这里。 感恩大家! 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4-05-04 08:31:2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3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