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内容: ◎ 观 照一位老禅师一直被人们尊奉为一个过着纯洁生活的人。 在禅师居住的寺院附近有户人家,他们全家都是禅师虔诚的信徒。 一天,其中一家人发现自己尚未出嫁的女儿怀孕了。 父母一再逼问女儿:谁造的孽? 因为女孩经常去寺院玩,父亲最相信老禅师,为了保护自己的情人,女孩情急之下,就说:孩子是禅师的。 父亲震怒了。 他怒气冲冲地拿着木棒,找到老禅师,不由分说地将禅师痛打一顿。 老禅师面对着愤怒的人们,他知道解释是徒劳的,只是平静地问:是这样吗? 此后,禅师依旧像往常一样过着平静的日子,尽管他已声名狼藉,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受干扰。 小孩出生后,女孩的父亲理所当然地把婴儿送到寺院去,当着所有僧人面要他抚养。 孩子是无辜的,禅师非常细心地照顾着婴儿,就像父亲。 他每天都向附近村民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虽难免遭人白眼,但他总是泰然处之。 一年以后,那个女孩再也无法保持沉默了,她将真相告诉了她的父母,孩子的真正父亲是村里的一个青年。 女孩的父母懊悔万分,带上女儿立即去找禅师,表示深深的歉意,请求宽恕,并要回了婴儿。 禅师依然是心如止水,只是淡然地说了句:是这样吗? 禅师还是像往常一样,平静地生活着,就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人生在世,人人都有可能被诋毁、被中伤,被误解。 佛陀在世的时,也受到过种种的诽谤。 世间很多人可以受累,却不能受委屈,会把名看得很重,希望自己留个好名声。 所以名便成了生命的枷锁。 处处要维护这个名。 当然,好名声也很重要,因为好的心地和好的行为才能有好的名声。 但是,世间人心各有不同,认识也是千差万别的,事实上根本就无法存有一个完美的名。 名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努力保护自己的名,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苦乐交给了别人。 别人说自己好,自己就快乐一点儿;说自己不好,自己就痛苦。 谣言止于智者。 我们根本就管不了别人怎么说,但是可以管得了自己的内心如何领纳。 佛教里有是非以不辩为解脱这样的清规,这不仅仅是一个修行,也是具体的生活方法,真的做到了,就一定会有受用。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为何不辩呢? 因为真理或事实,从来不会因为辩或不辩而改变,如《心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古德也说:是非何须辩,真伪久自明! 以不辩来应对是非,是一种境界。 能有不辩境界的人,即能做到不诤。 什么叫做不诤呢? 《大智度论》云:譬如有目人,见群盲诤种种色相,愍而笑之,不与共诤。 诤本身就是贪嗔痴的产物,也是贪嗔痴等的综合体。 同时,诤之始,便是贪之始、嗔之始、痴之始。 诤之开,百万障门因此而开,百万魔业因此而造,百万恶果因此而生。 修行不辩者,必是不诤的修持者。 无论身居高位、富可敌国,或隐居乡野、身无分文,皆应不辩、不诤。 不辩、不诤,不等于懦弱、无能,不是因为人微言轻才不辩不诤,而是因为慈悲与智慧。 摘自《灵隐寺》 2020-12-01 发布时间:2024-05-10 08:30:0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3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