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虚云禅师:《茶诗》中参悟禅机 内容: 虚云禅师:《茶诗》中参悟禅机虚云禅师(1840-1959) 早年出家苦行,学修并重,持戒谨严,续五宗法脉,兴祖庭威仪,融禅净精义,究经藏宏深,一生事业奇伟,特别是晚年以百岁高寿赴江西永修云居山,重兴被毁于日寇之手的真如禅寺,恢复了“冠世绝境”的唐代旧观。 而其一生爱茶,以茶结缘,以茶喻禅,以茶弘法。 《茶诗》凝聚着其禅法的精旨,几乎首首都针对禅修而言,而重点又集中在禅的实际践行,勘破无明,禅法的圆融以及顿悟的根本核心“直用”几个方面。 于是其茶诗所写及采摘中,煮茶处,品茗时,无不透露出日用与出尘的圆融,绽放着生命本源的勃勃生机。 《坛经》云:“世人生死事大。 ”虚云禅师《题寸香斋》云:寸香陪客坐,聊将水当茶。 莫嫌言语寡,应识事无涯。 岩树井藤命,驹光过隙嗟。 佛言放下著,岂独手中花。 有客远来,不论有茶无茶,都造出一个“茶相”,细细地品嚼其中真味。 “言语寡”时正好观照自心,主客于无声处相知交流。 如果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也许会觉得无话可说处正是尴尬时,而正真的上根利器则会时时谨记“事无涯”,即生死事大,言语寡时正可以体味生命。 很多生命形式如岩树井藤等不能像有情众生一样有修行成佛的大善机缘,而人生也不过“驹光过隙嗟”,如白驹过隙,匆匆流完。 人身难得,所以要珍惜这个无量劫修来的福分,放下执着,一心向道,解决生死大事。 虚云禅师《赠五台山显通寺智慧师》云:禅分祖席又开山,别有生机展笑颜;死句不拈拈活句,先贤企仰后贤攀。 修心修道无如悟,谈妙谈玄总是闲;从此何劳山下问,烹茶挑水听潺潺。 《慧焰禅人索茶》又云:春光富足野人家,不问优昙问苦茶;劫后幽芳须着眼,四时无谢亦无遮。 无影林中一树花,非红非白遍天涯;可怜门外旁观者,信手拈来当作家。 就算是禅者各自的“本地风光”已然富足,仍然应该学慧焰上人一样不求“优昙花”而求“苦茶”,主动品尝进而享受生命中的苦味,以检验自己的心性。 经过实际、勤恳的修行,完成自己的生命追求。 《山居》云:乱云堆里坐痴呆,世念销熔养圣胎。 地老天荒都不管,松花食尽又重开。 这是很深的禅定功夫了。 虚云禅师自身的禅定功夫也非常了得,又一次他出门遇洪水,昏迷中被水浸泡几日,醒来后犹未有性命之害。 这是他自动关闭六根,进入深定而得的殊胜。 其次,虚云禅师的坐禅强调直心直用。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哪里不是道场? 根本用不着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 ”虚云禅师用“吃茶去”而接来机,《茶次》云:问:疑情不起时如何? 师云:“吃茶去。 ”乃云:尝忆当年老赵州,年年如此卖风流。 山僧拈出重烹炼,烘热红炉飞雪球。 这样做除却缅怀、尊敬祖师以外,更重要的是“吃茶去”的确是公案,可以很有效地斩断禅人的日常思维模式,离开固有思维而向自性无限接近。 《云门寺示众茶话偈》云:随拈一物示禅流,个个都来弄嘴头。 塞却咽喉谁自悟,撩天毒气鬼神愁。 大众参禅要达到“塞却”意识流,让这股世俗所认为的“毒气”截断求神得道的求驰心。 虚云茶诗多次提到了参悟。 虚云老和尚主持各处名刹时很注重参禅打七,在特定的场合将诸人逼入绝境,前后际断,寂灭现前。 虚云老和尚自身也是在连打十二个禅七,于第八个禅七中饮茶时茶水溅到手上失手打落茶杯而“虚空粉碎也”。 故而可知,提起觉照参悟对于悟道是何其重要。 《采茶》云:山中忙碌有生涯,采罢山椒又采茶。 此外别无玄妙事,春风一夜长灵芽。 虚云老和尚为贯彻百丈怀海的农禅,率众僧辟茶园无数。 然而禅的妙处就在于忙在一切中,闲在一切中。 采椒采茶都是参悟的方式,同时也是 “自性”的运用方式。 虚云老和尚开示中:“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故此不是闭起眼睛,盘起腿子,才算修行。 运水搬柴,锄田种地,乃至穿衣食饭,疴屎放尿,都是修行佛法。 ”这就要求禅者在一切事中照看好自己,实修实证,老老实实地出离妄想,一丝也作假不得。 这个出离妄想的过程一如煮茶吃茶,同样也是自性运用的过程,修和用从真如自性的角度来讲是一体的。 《般若无知论》云:“用即寂,寂即用,用寂体一,同出而异名,更无无用之寂而主于用也。 ”虚云禅师茶诗《题寸香斋》云“佛言放下著,岂独手中花”。 “手中花”典故源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云:“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是时大众,默然毋措。 有迦叶破颜微笑。 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嘱于汝。 汝能护持,相续不断。 ’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 据传这是顿教之滥觞。 佛陀拈花不语,旨在示大众如来境界不可说,应离弃语言文字障。 虚云禅师活用这则公案,说不但不能着文字相,连金婆罗花的相也不能着,乃至一切“有”“无”之相,也应当“放下著”,即刻斩断无明。 虚云禅师《大觉寺小憩》曰:定心有觉推支遁,法眼无偏羡永嘉。 小坐竹亭尘顿息,何劳饮我赵州茶。 问题的核心是“觉”和“法眼”,“佛者觉也”,支遁的“般若定心”就是觉,永嘉的“法眼”也是觉。 能够在本源层面上觉知一切,就是处在本源中,同于本源。 从禅修角度讲,茶诗中体现虚云禅师的禅修观,首先是大众须于生活点滴中实修真参,做到功夫绵密,用也是修。 复次直承六祖慧能当下斩断无明的顿悟思想。 无明不过是因缘和合而生障碍虚空的虚幻物,看透它的产生,即是勘破。 再次,虚云公禅法讲究世出世间的圆融。 禅因虚空而外显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生命形式,虚云禅师的采茶,煮茶,吃茶乃至山间野郭中停留都充满智者的达观和灵动。 第四,虚云禅师不论谈顿谈渐,都从真如心自然流出,纯乎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是一切禅修的最核心着力处。 发布时间:2024-05-15 16:20:2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3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