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答:末法众生如何了生死? 内容: 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 世人每每以此为平常无奇,遂以宗门参究之法为殊胜,而注重于开悟,不注重信愿求生。 美其名曰禅净双修。 究其实,则完全是无禅无净土。 何以言之? 不到大彻大悟,不名有禅。 今之参禅者,谁是真到大彻大悟地位? 由注重于参,逐将西方依正庄严,通通会归自心,则毫无信愿求生之念,虽名之曰念佛,实则与念佛之道相反。 或又高张其辞曰念实相佛。 实相,虽为诸法之本。 凡夫业障深重,何能做到? 弄到归宗,禅也靠不住。 仗自力,即使到大彻大悟地位,以惑业未断,不能了生死。 未悟到大彻者,更不须论。 仗佛力,须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方可。 以一向以西方净土、无量寿、无量光,一一通会归自心,而自心只是徒执其名,未证其实。 西方之佛,无感不能有应;自心之佛,在因无有威德。 世之好高鹜胜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墬。 而知识欲人以圆融见称,亦绝不肯作如是说。 致使如来以大慈悲心欲令一切众生,现生即了生死,而依旧不能了。 此生即不能了,将来或可能了,而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轮回六道中者,当居多数也。 如真能识得此种利害,再息心看净土各经书,方知此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其大无外。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资此以成始成终也。 欲求心不贪外事,专念佛。 不能专,要他专。 不能念,要他念。 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 心常念曰: 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 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 宿生何幸,今幸得人身,又幸闻佛法。 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大劫。 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渴,喉中火然,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 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 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 经尘点劫,轮回六道。 虽欲出离,末由也已。 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 所以张善和、张钟馗,临终地狱相现,念佛数声,即亲见佛来接引往生。 如是利益,一代时教,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 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谓也。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 若非宿具慧根,实难深生正信。 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通教之知识,亦每每以宗教之论判之。 致于此令博地凡夫,未断烦惑,即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不可思议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修。 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 彼以宗教之义为准,故致有此过咎也。 使彼最初即知此义,则其利大矣。 聪明人,多以明理悟心为志事,而不知念佛乃明理悟心之捷径。 念念若能相应,自可明理悟心。 即使未做到,而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较彼明理悟心,唯断烦惑,仍复轮回生死,了无出期者,已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欲依之修持了生脱死,必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 否则,梦也梦不著。 唯净土法门,若具真信切愿,加以志诚恳切念佛,则便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一得往生,则已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 倘不依此法,另修别种法门,则断难现生了脱。 现生得遇此法,而不注意,将来岂能又遇此法,而即注意修持乎? 是以宜及早注意于此法也。 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事务,均无所碍。 但须各尽其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而已。 近来人每每好高务胜,稍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将念佛看得无用。 彼只知禅家机语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广大。 而不知禅,纵到大彻大悟地位,若烦惑未净,则依旧生死不了。 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 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 凡夫妄生此想,则著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 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复姚维一居士书)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当逊其奇特。 十念一念,即登不退,历劫修证者,当仰其高风。 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 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 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 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 不断惑业,得预补处。 既此一生,证大菩提。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 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 如斯大力用,请佛共宣扬。 若此极发挥,诸祖皆如是。 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谭,一乘无上之大教也。 不植德本,历劫难逢。 幸得闻熏,勉力修习。 (净土问答并序)阐直指人心之法,令人亲见本来面目,后世名之曰宗。 是以宗之悟解为目,教之修持为足。 非目则无由见道,非足则不能到家。 宗家之教,即机锋转语,扬拳竖拂,或语或默,种种作用,皆悉就彼来机,指归向上。 真谛则一法不立,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 俗谛则无法不备,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 教则真俗并阐,而多就俗说。 宗则即俗说真,而扫除俗相。 须知真俗同体,并非二物。 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 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 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 是故念佛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 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 如来一代所说法门,无量无边。 求其最直捷者,莫过于参禅。 傥系上根,一闻千悟,得大总持。 然此尚是悟,不是证。 能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者,末世实不多见。 其他多多皆是错认消息,其所云悟,多是错误,少有真悟。 即是真悟,去了生死尚大远在。 以虽得开悟,而历劫以来之烦恼习气,须以种种方便对治,令其净尽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傥烦恼已断若干,犹有丝亳未尽,则生死依旧莫出。 若自当做识得自心就是道,此外便无所修持,则其误非小。 以识得,而无烦恼可得,则可谓得道。 此人已将生死根本斩断,故能了生脱死。 若识得而烦恼未断,何能了生脱死耶。 此人虽比不识得者高超,然生死不了,再一受生,或反迷昧,则可怕之至。 此谓真开悟者。 其以误为悟者,更不须说矣。 良以参禅一法,乃仗自力法门。 与念佛法门之利益,系啻天渊悬殊。 念佛法门,乃如来一代法门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上上根如文殊、普贤之大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如五逆、十恶之大罪人,亦可预入其中。 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若或已得三昧,及己断烦恼者,则一得往生,即入大菩萨位。 一切法门,皆从此法门流出;一切法门,悉皆还归此法门。 (谓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也。 净土法门)似浅而深不可测,似小而大无不包。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资此以为成始成终之道。 详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此无差别之心,虚灵洞彻,澄湛常恒,即寂即照,非有非空,绝凡圣之名称,无生灭之幻象。 离心缘相,故情识莫能测度,超文字关,故语言未可形容。 然如来智慧广大,于法自在。 善以语言,显示离言之道,而且广略适宜,各臻圆妙。 是以大般若广约佛法众生法,以明心法,有六百卷之多。 此经略约心法,以明佛法众生法。 文仅二百六十字,而十法界因果事理,无不毕具。 以约摄博,了无遗义。 若约而言之,则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句,复为全经枢钮。 再约言之,只一照字,便可法法圆彰,法法圆泯,彰泯俱寂,一真彻露。 吾人一念心性,不生不灭,非色非空。 竖无初后之迹,横绝边表之形。 不变随缘,历九界而不减。 随缘不变,证佛道而不增。 光明洞彻,受用自在。 直下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二无别。 但由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致使生佛悬殊,苦乐迥异。 岁在丙午,予掩关于慈溪之宝庆寺。 谢绝世缘,修习净业。 值寺主延谛闲法师,讲弥陀疏钞于关傍。 予逐效匡衡凿壁故事,于关壁开一小窦。 不离当处,常参讲筵。 从兹念佛,愈觉亲切。 佛号一举,妄念全消。 透体清凉,中怀悦豫。 直同甘露灌顶,醒醐沃心。 其为乐也,莫能喻焉。 一日,有客诣关而问曰,念佛一法,吾已修持二十余年。 于生信发愿修行,非不真切。 而业深障重,终未能到一心不乱境界。 窥吾根性,祗合带业往生。 虽念佛三昧,非此生所敢翼。 其能得之法,与所得之相,师其为我言之。 予曰,三昧境相,唯证方了。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既未证,焉能宣说。 客固请不己。 予曰,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 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 返念自念,返观自观。 即念即观,既观即念。 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 全观即念,观外无念。 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 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 越究越切,愈提愈亲。 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 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 此之谓也。 工夫至此,念佛法得。 感应道交,正好著力。 其相如云散长空,青天彻露。 亲见本来,本无所见。 无见是真见,有见即随尘。 到此则山色溪声,咸是第一义谛。 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 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 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 语其用,如旭日之东升,圆明朗照。 语其体,犹皓月之西落,清净寂灭。 即照即寂,即寂即照。 双存双泯,绝待圆融。 譬若雪覆千山,海吞万派。 唯是一色,了无异味。 无挂无碍。 自在自如。 论其利益,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 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 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 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 又问,人于日用,普应诸缘。 何能触目菩提,头头是道乎。 答,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万境不出一心,一心融通万境。 若了心体本空,何妨该罗万象。 须知万象如幻,生灭唯是一心。 诸缘无缚,本自解脱。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心境一如,有何挂碍。 不见华严事事无碍法界。 所谓一一尘中一切刹,一一心中一切心。 一一心尘覆互周,重重无尽无障碍。 以故器界毛尘,云台宝网。 咸宣性海,悉演真乘。 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觅一毛头许不是道者,亦不可得。 则法法头头,无非大寂灭场。 心心念念,悉契萨婆若海。 唯心妙境,唯境妙心,离四句,绝百非,绝待圆融,何可得而思议也哉。 上来所说,如盲摸象。 虽未离象,恐非全象。 笔以记之,以质诸亲见之者。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随众生根性而说。 或契理而不能遍契群机,或契机而不能彻契至理。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如天普盖,似地均擎。 无一法不从此法建立,无一人不受此法薰陶。 倘如来不说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于现生了生死者。 当今之世,纵是己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 使达摩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 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其余一切法门,皆须修到业尽情空,方有了生死分。 倘有丝毫未尽,则生死依旧不了。 若论业尽情空,现今恐举世亦难得其一二。 若以信愿念佛求生,则万不漏一。 末世善知识,多多均主张净土。 以净土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故也。 每有聪明人,稍明教义,或稍知禅理,便以通家自居,藐视念佛,谓念佛为愚夫愚妇之所为者。 此皆不知自反,以知文义为实证之狂徒。 定规说空行有,以身谤法,将来必堕三恶道,为愚夫愚妇念佛往生所怜悯,而莫能救济也。 净土法门乃极难极易之法门。 说其难,则大彻大悟、深入经藏者,尚且不信;说其易,则愚夫愚妇至诚恳切念,即能临终现诸瑞相,往生西方。 彼大彻大悟、深通经论者,犹不能望其肩背。 良以一则弃佛力,以专主自力;一则专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发自力。 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 此法最要在信愿,有信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肯修持,则即可得往生之益。 念佛一法,注重在信、愿、行三法。 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 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 近来人每每好高骛胜。 稍聪明。 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将念佛看得无用。 彼只知禅家机语之玄妙。 相宗法相之精微。 密宗威神之广大。 而不知禅。 纵到大彻大悟地位。 若烦惑未净。 则依旧生死不了。 相宗。 不破尽我法二执。 则纵明白种种名相。 如说食数宝。 究有何益。 密宗。 虽云现身可以成佛。 然能成者。 决非博地凡夫之事。 凡夫妄生此想。 则著魔发狂者。 十有八九也。 是以必须专趣于念佛一门。 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倘汝年己将至古稀。 来日无多。 若欲广读大乘经论。 则无此精神。 无此智识。 又复无此光阴。 唯生信发愿。 持佛名号\。 求生西方。 是为无上第一胜妙法门。 当死尽偷心。 一肩担荷。 决定可于现生。 俯谢五浊。 高登九品。 又当发大慈悲心。 为一切相识者。 说此法门之利益。 俾彼等同得修习。 则自己功德愈加广大矣。 发布时间:2024-05-31 10:21:2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4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