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圣心无知 无所不知 内容: ◎ 永明延寿问:以心为宗,禅门正脉;且心是名,以何为体? 答:近代已来,今时学者,多执文背旨,昧体认名。 认名忘体之人,岂穷实地! 徇文迷旨之者,何契道原? 则心是名,以知为体。 此是灵知,性自神解。 不同妄识,仗缘托境,作意而知;又不同太虚空廓,断灭无知。 故《肇论》云般若无知者,无有取相之知也。 常人皆谓般若是智,智则有知也。 若有知,则有取著;若有取著,则不契无生。 今明般若真智,无相无缘,虽鉴真谛(注:谛,指真实不虚的道理。 真谛,又名胜义谛、第一义谛,是最为真实的真理。 相对于真谛的是俗谛,又名世谛、世俗谛,是指世俗以为正确的道理。),而不取相,故云无知也。 故经云:圣心无知,无所不知矣。 又经云:真般若者,清净如虚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 斯则知自无知矣,岂待返照,然后无知者哉! 只此知性,自无知矣,不待忘也。 以此真如,不落有无之境,是以诸佛有秘密之教,祖师在默传密付之宗。 唯亲省而相应,非言诠之表示。 若明宗之者,了然不昧,寂尔常知。 昭昭而溢目腾辉,何假神通之显现? 晃晃而无尘不透,岂劳妙辩之敷扬? 为不达者,垂方便门;今依此知,无幽不尽。 译文:问:以心为宗旨,这是禅宗正脉;然而,心只是名词概念,它以什么为体呢? 答:近时代以来的学佛人,多半执著文句而违背宗旨,昧于心体而专认名词概念。 昧于实质而专认名言的人,怎么能穷达根本? 曲从文句而不明宗旨的人,又怎么能契合大道之源? 因此,心是名,以知为其体。 这知是一种灵明之知,其本性自能神解一切。 它不同于虚妄情识,要凭借众缘、依托外境作意才能知;也不同于太虚空廓,断灭而无知。 所以《肇论》说般若无知,是指没有取相之知。 一般人都说般若是智,然而有智则有知。 如果有知,就会有取著;如果有取著,就不能契合无生的实相。 如今辨明般若真智,既无相又无攀缘,虽然鉴照胜义谛,而并不取著形相,所以说般若无知。 所以经中说:圣者之心无知,却又无所不知。 又有经说:真正的般若,清净犹如虚空。 无知无见,无造作无攀缘。 这是知本身就是无知,岂是等泯绝灵明然后才为无知呢! 这知的本性,它自己即是无知,并非要有待于忘。 因为真如不落有、无之境,所以诸佛有秘密之教,祖师在默传密付之宗。 只有亲自心省才能契合,并非语言文字所能说明。 倘若是亲证宗旨的人,就能了然不昧,寂然常知。 好比阳光普照而满目光辉,何需借助于神通的显现? 又好比灿烂光华透照一切现象,何需借助于巧妙言辞的宣传? 为尚未了达佛法的人,指示方便之门:今依此知,没有不能穷尽之幽。 摘自《宗镜录》 发布时间:2024-01-31 08:00: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