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百丈怀海禅师《坐禅仪》浅释 内容: 禅者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著名的禅门高僧,佛教清规戒律的创立者。 福州长乐人,俗家姓王。 初依朝阳西山慧照禅师披剃出家,后从衡山法朗和尚受戒。 原在庐江(今安徽庐江)俘搓寺阅藏,听说马祖道一禅师在南康弘禅,遂即前往依附。 百丈禅师在马祖道一禅师身边侍奉六年,成为马祖的上首弟子。 马祖道一禅师去世之后,百丈禅师离开师父寺院住锡石门(今江西靖安)。 后应佛教信众的邀请,移居新吴(今江西奉新县)大雄山。 由于此山山石险峻,高达千尺,因而世称百丈山。 百丈禅师在百丈山修建禅林,许多海内学子慕名而至。 由于人多,一定要有某种规章制度来规范僧众的言行,否则,就很难做到和合共住。 为此目的,百丈禅师制定了《禅门规式》。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百丈禅师圆寂,终年九十五岁。 唐穆宗庆元年(821),谥为大智禅师。 作为禅门巨匠,百丈禅师对禅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禅师认为,众生心性本净,自心圆明,只要离去妄念,即与佛无异。 他主张顺其自然地修禅。 他说:先歇诸缘,休息万事。 善与不善,肚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 心无所行,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 他主张禅者在顺其自然修禅的同时,不要刻意追求禅悟、在日常生活中,门人中如有人提出什么问题,百丈禅师从不作正面回答,而是以打、笑、喝、举拂来表示禅意,让提问的人自己去体会。 他每次上堂说法结束,当听众离去时,他总是将他们又叫回来,问个是什么? 这种提醒学人反省法,被后人称为百丈下堂句。 百丈禅师不仅是古代丛林清规的制定者,而且还十分重视坐禅在修行中的重要意义。 为了令禅宗学徒掌握正确的坐禅修行方法,百丈禅师专门创作了《坐禅仪》一文。 在该文中,百丈禅师讲述了坐禅者在坐禅之前不仅生大悲心,誓度众生,还要放下万缘、调节身心。 百丈禅师还详细讲述了坐禅的正确方法,以及在坐禅出定之后护持定力的具体方法。 首先,百丈禅师强调坐禅者当生大悲心,誓度众生。 百丈禅师在《坐禅仪》中云: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 精修三昧,誓度众生。 不为一身,独求解脱。 对于习禅者来说,我们坐禅的目的是为修定,由定生发无漏智慧,从而得到圆满解脱。 我们要知道,大乘佛法所要求的解脱并非为了自了,而是在自己解脱之后,再来度化众生。 如果只为一己解脱而坐禅,则失去坐禅的意义。 为了令习禅者对坐禅的目的和意义有明确的了解,使习禅者生起大悲心,广度一切众生。 百丈禅师在《坐禅仪》开篇就指出,坐禅者要具有大悲之心,发大誓愿修菩萨行,广度一切众生。 在坐禅时,首先通过精修三昧。 使自己进入禅定之境。 再由修习禅定,进而开悟解脱。 待自己解脱之后,再度化更多众生,最终使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 其次,坐禅者在坐禅之前要放下万缘,调解身心。 禅的本意是静虑,就是让坐禅者通过坐禅达到内心清净,没有任何妄念的一种精神状态。 如果一个坐禅者在坐禅之前心中有很多挂碍,就难以收摄身心专注禅境。 为了令坐禅者在参禅之前都能做到心无挂碍,专注一境。 百丈禅师在《坐禅仪》中告诫习禅者要放舍诸缘,休息万念。 身心一如,动静无间。 量其饮食,调其睡眠。 所谓放舍诸缘,就是把世间人难舍的一切,诸如名闻利养、亲情友情等统统放下,要有一种今为坐禅悟道,万缘放下的决心。 除了放下万缘之外,还要舍弃心中原有的各种妄想和贪欲,做到万念丝毫不挂于心。 百丈禅师还指出,坐禅者在坐禅之前,还要调节身心。 调节身心最主要是调节饮食和睡眠。 饮食是坐禅者维持色身,更好修道的基础。 坐禅者在坐禅前,饮食不可过饱或饥饿。 若饮食过饱,坐禅时会肚子发胀。 坐着很难受,难以持久;若过于饥饿,则饥肠辘辘,坐禅时头晕眼花。 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坐禅难以用上功夫。 对于睡眠,坐禅者在坐禅之前应当保持足够的睡眠。 只有睡眠充足,坐禅时才能精神饱满,有利于坐禅用功:若是睡眠严重不足,一旦盘腿而坐,人就会犯困,即便勉强坐禅,也会东倒西歪,心思难以专注,更谈不上能够入定。 再次,百丈禅师对坐禅的正确方法也作了解说。 如《坐禅仪》中说:于闲静处,厚敷坐物。 结跏跌坐,或半跏跌:以左掌安右掌上,两大拇指相拄。 正身端坐,令耳与肩对,鼻与脐对,舌拄上颚。 唇齿相著,目须微开,免致昏睡。 若得禅定,其力最胜。 古习定高僧,坐常开目。 百丈禅师指出,坐禅者应当在坐禅之前在清静无人之处,敷设坐具。 之所以要在清静之所,是因为清静处无人干扰,容易静心坐禅;若环境吵杂,则会使人心情烦躁,无法专注一境。 选好清静坐禅之所之外,还要选用松软的坐具敷设铺垫。 坐具通常为一大一小,其中小的在上,便于抬高臀部,坐着舒适自然。 在坐禅时,既可以结跏跌坐,也可以半跏跌坐;坐禅时,要端身正坐,做到耳与肩对齐,鼻与脐对齐。 舌头顶着上颚,双目微开,以免闭眼之后容易昏沉入睡。 百丈禅师还指出,坐禅者在正坐禅时,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即觉,常觉不昧。 坐禅者在坐禅时应当一念不生,若心有思量,即是妄念。 妄念一起,当下就要让它消灭。 坐禅者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活。 正坐禅时,不但不能思量善恶。 还应当不昏沉,不散乱。 不昏不散,万年一念,非断非常,此坐禅之要术也。 坐禅若达到专注净念,即是入禅之要门。 百丈禅师指出,坐禅本是修行的安乐法门,但有很多人却因坐禅而导致疾病,这都是由于不得参禅要领造成的。 如果坐禅能掌握要领,自然能够四大轻安,精神爽利,法味滋润心神。 禅和子若能掌握正确坐禅方法,即可寂而常照,寤寐一致,生死一如。 在坐禅过程中,若能正念现前,一切不能留碍。 坐禅者在坐禅时若定慧力量增胜,魔障自然能够消灭,自然进入禅定之境。 第四,出定之后,护持定力。 坐禅入定是坐禅者的追求。 入定是坐禅者得禅定功夫的表现形式。 坐禅者在入定到一定时间就会出定,在出定之后,坐禅者要善于运用各种方便,保持定力不散。 在各种修行方式中,以坐禅入定为根本,入定也是坐禅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若不安禅静虑,三界流转,触境茫然。 坐禅者虽然曾入禅定之境,若不能在小定之后,护持定力,接触外境心即散乱,还会流转生死不能自渡:若是定水澄清,心珠自现。 百丈禅师还引述经典言句,说明守护定力的重要。 如引述《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法华经》云:在于闲处,修摄其心。 安住不动,如须弥山。 只有护持恒久的定力,才能不被外境所转,才能超凡入圣,一生成办。 《坐禅仪》详细解说了修禅之人在坐禅之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讲述了坐禅时应当掌握的正确修行方法。 还介绍了坐禅者在坐禅出定之后要善于护持定力,通过天长日久的修行,保持持久的禅定功夫。 现代的修禅之人,若能遵照百丈禅师《坐禅仪》所说为坐禅理论指导,不仅可防止坐禅时的偏差,而且还能修得一定禅定功夫。 摘自《普陀山佛教》2016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24-06-04 08:55:4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4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