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从随缘中得到无量法喜 内容: 净慧法师我们在四祖寺举办禅七,四祖寺就是四祖开辟的道场,四祖留下来的开示,就是《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我想,很多人都看过这一篇开示。 四祖的开示,是从初祖菩提达摩那里一脉贯通下来,都是要求安心。 我们的心为什么不能安? 有一些什么问题,影响着我们的情绪不稳定? 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很多,烦恼很多。 由于烦恼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影响了我们的心,心安静不下来,情绪稳定不下来。 人所面对的主要威胁是什么呢? 我想,人生最大的威胁、修行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生死问题。 从我们一般人来说,生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所要面对的就是死亡问题。 实际上,死亡问题和生存问题从来都是同时存在的。 这两件事,在人的一生中,从在娘肚皮里面,一直到这一期生命结束,生与死,生存与死亡,是一刻也没有分离过。 看起来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生活得活蹦乱跳,能说话、能笑、能动烦恼、能做一切事情,实际上,与此同时,死亡也在威胁我们,随时随地伴随着我们进行一切活动,死亡没有一分钟一秒钟离开过我们。 我们学佛的人,要深刻认识这个问题,面对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一句话:直面人生。 直面人生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呢? 就是要直面随时可能发生的死亡。 对于一般人来说,提到死亡就感觉到很恐怖。 从佛教来说,死亡是客观存在,是因缘法,对每一生命来说是必然的事情。 恐怖,它存在;不恐怖,它也存在。 与其恐怖,不如直接地面对。 怎么面对呢? 了生脱死。 脱死不是免死,脱死不是脱离死亡。 脱死是要从生死的恐怖中解脱出来。 从生死的恐怖中解脱出来,是不是就意味着不死亡呢? 也不是。 而是要有高度的洞察力,对于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要有高度的智慧来洞察,要有甚深的禅定来面对。 要像佛陀那样,如来如去。 来也如,去也如。 四祖讲到,当一个人面临死亡时怎么办? 空。 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静,铸想玄寂,令心不移。 把一切都看空,把一切都放下。 死亡来了,空掉它,放下它,就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怖。 正像《心经》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然后就可以度一切苦厄。 最大的苦厄就是死亡。 五蕴皆空了,苦厄就可以度脱,死亡就可以得到解脱。 要从死亡中得到解脱,就要不被死亡这种现象所控制。 我们在死亡面前不能自在,就是被死亡这种虚幻的现象所控制了。 作为一个修行人,如何面对死亡? 死亡是每个生命必然的归宿,死了以后到什么地方去? 从迷惑的个体生命来讲,从生死中来,还回到生死中去,也就是在轮回当中不得休息。 所谓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 实际上,从那个地方来,还回到那个地方去。 这是生命必然的归宿。 修行人怎么面对死亡呢? 修行人既然是把一切问题都看破了,看破了就是参透了,看破了就是对一切问题了如指掌,看得清清楚楚。 识得不为冤。 怎么看清楚?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有般若有智慧,才能看清楚。 看清楚了,能不能解决问题呢? 有大根机的人能解决问题。 根机不够的人,腊月三十日到来,还是会手忙脚乱。 所以在看破之后还要能放下。 怎么样才能放得下呢? 有禅定才能放得下。 没有禅定放不下,放不下就不得自在。 看破、放下、自在,六个字说起来很轻松,要实践这六个字,要用一生的精力去磨练。 死亡既然是人生的一大威胁,人在平时应该怎么训练面对死亡呢? 实际上我们每一天都在经历死亡。 俗话说,大睡如小死。 熟熟地睡一觉什么都不知道,就如同死亡一样。 每一天都在经历死亡的这种状态,不过我们完全是被动的。 人的一生,从出娘肚子,一直到最终咽了气,没有一件事是主动的,每一件都是被动的。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养成适应这种被动的生命状态的能力,我们就会很自在。 各位想想看,所有的烦恼都是由于不能适应这种被动的生命状态所造成的。 没有钱,想钱;没有房子,想房子;房子小了,想大房子;没有车子,想车子;有了大众的,还想奔驰的。 都是妄想! 得不到的时候怎么办? 苦恼! 整个生命就是在欲望当中,在欲火的焚烧当中度过这一生,不能够适应这种被动的生存环境。 佛教讲一切随缘。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生死怎么办呢? 随缘。 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能够随缘,认识了这个规律,生死事也就了脱了。 随缘两个字谁都会说,但是要把这两个字理解清楚,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生活中,千难万难! 我最近总在思考这两个字的含义,还思考不透,稍微体会到一点点皮毛,但是还用不上。 人在生存当中,千万不要有改变任何现实的想法。 想要改变现实,有力量的人也许暂时能够看到他发挥的作用,但实际上是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我们眼所见、耳所闻,无一不是我们想要从被动变成主动而带来的种种痛苦和灾难。 作为我们个人来说,千万要认识生命的这种被动性,体会怎么来适应这种被动性。 修行最终的目的,是要养成适应生命被动性的功夫,在生死面前欢喜地接受,在痛苦面前欢喜地接受,在一切打击面前欢喜地接受,在一切挫折面前欢喜地接受。 在一切逆境面前能够有欢喜心,大家想想看,这是什么人? 这就是大修行人。 这就像布袋和尚所说的: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随它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人人都有这种精神,人人都有这种作风,人人都有这种雅量,是不是和谐的社会呀? 是不是和平的世界呀? 布袋和尚说的几点,只是一种精神。 人要具备这种精神,要用这种精神的喜悦心去面对一切挫折。 一个具有欢喜心的人,具有感恩心的人,不会有人来欺负,不会有人来诅咒,不会有人来打击。 这种被动的精神最有力量,这种被动的精神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这种精神精要的口诀就是随缘。 佛教两千多年来,总结了一切问题,得出随缘二字,来奉献给当代人。 当代人有时候会从消极面去理解随缘二字,实际上随缘二字是最积极的。 随缘二字就是不违背客观规律去做一切事,就是大修行人的生活态度、生活表现。 我们在禅七当中,每一位都来实践随缘的精神,都被动一点儿,不要太主动。 要我们听招呼,守范围,阿弥陀佛! 每天这么做;要我们不讲话,阿弥陀佛! 不讲话;要我们一切都安分守己,阿弥陀佛! 非常好。 以欢喜心、感恩心,来面对这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就真正能够从被动中得到无限快乐,从随缘中得到无量法喜。 发布时间:2024-06-07 08:41:5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4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