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之四 内容: 阿难。 若明为自。 应不见暗。 若复以空为自体者。 应不见塞。 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 则于明时。 见性断灭。 云何见明。 佛再向阿难解释,假若你要用明来作见性一的自然本体,就应该看不见暗,暗体应该断灭。 若以空为本体,就不应该见到塞。 照这个道理分析下去,如果用暗相为本体,那么有明相时,见性应该断灭,怎能还看见明相呢? 阿难言。 必此妙见。 性非自然。 我今发明。 是因缘生。 心犹未明。 咨诣如来。 是义云何。 合因缘性。 阿难言,佛之意一定认为微妙见性,不是自然体。 我现在又想出这个道理,见性是从因缘而生的,但心里还不大明白,故要再请问世尊,这个义理如何? 怎样才能和因缘性相合呢? 佛言。 汝言因缘。 吾复问汝。 汝今因见。 见性现前。 此见为复因明有见。 因暗有见。 因空有见。 因塞有见。 佛说:你认为见性是因缘,因它是从因缘而生,那么我再问你,你现在因看见明、暗、空、塞等相,见性是在你面前。 但你这见性,是因明而有,还是因暗才有? 因空而有,还是因塞才有? 阿难。 若因明有。 应不见暗。 如因暗有。 应不见明。 如是乃至因空因塞。 同于明暗。 阿难,假若见性是因明而有,那么明相就是生见性之因。 等到暗相生的时候,明相当然断灭。 你的见性,亦就随明相消灭,就不应该看见暗。 如果因暗有,有明就无暗,你之见性,亦和暗一齐消灭,就不能见到明。 照这个道理分析下去,如因空有见,塞时当然没有见。 因塞有见,空时当然没有见。 但现在不是这样,明时有见,暗时亦有见,空时有见,塞时亦有见,所以你说因缘,亦是不对的。 复次阿难。 此见又复缘明有见。 缘暗有见。 缘空有见。 缘塞有见。 上面说因,现在问缘。 阿难,我再问你,这个见性是缘明而有,还是缘暗而有,缘空而有,还是缘塞而有? 阿难。 若缘空有。 应不见塞。 若缘塞有。 应不见空。 如是乃至缘明缘暗。 同于空塞。 阿难,假若见性是缘空而有,那么空就为发见之组,等到有塞时,见性当然随空消灭,怎么还可以看见塞呢? 如缘塞有,那么有塞当然就无空,因见性已随塞消灭,怎能还可以看见空呢? 如是乃至缘明和缘暗,它的道理是和空塞一样的。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 非因非缘。 亦非自然。 照这道理就应当知道,这个精觉而妙明的见性,它的觉体是不变的,所以不是因缘。 它的妙用是随缘的,所以不是自然。 非不自然。 无非不非。 无是非是。 在见精上,连不自然都没有,哪里还有是,有非呢? 根本上是没有非,没有不非,没有是亦没有不是,不能用妄心来计度的。 离一切相。 即一切法。 离开一切妄情计度之心相,即执著因缘和自然之妄心,就是真如妙法。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 以诸世间戏论名相。 而得分别。 如以手掌撮摩虚空。 秖益自劳。 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你现在为什么还是在妄想中用功夫,用世间的自然和因缘,不实在的戏论名相,来分别我的妙法妙定? 这就好像用手来撮拿虚空,终是徒劳无益,虚空哪里可以随你捉住呢? 这好像从前有一位禅师,名叫邓隐峰,他参禅参得有点定力,有一天,寿限到了,无常鬼就要来捉他去见阎王,他便对鬼说:“朋友! 请你等一等,我有些事待办,办妥后即跟你去”,鬼以为反正都可以捉到他,便给他一点方便,他便把腿盘起,对鬼说:“你今捉得虚空去,回头再带邓隐峰”。 即是说,你若能把虚空捉去,再来带我见阎君,说后便入无相定。 鬼到处找他,亦找不到,终无办法捉到他。 所以定力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定力? 就是不为物所转,而能转物。 上面经文说:“若能转境,即同如来”,遇到什么境界,不但不被境界所转,还能转境界,这就是如来。 参禅一定要修到有定力,有了定力第一步功夫,要不被情欲所转,见有若无,对境无心。 要测验自己是否有定力,见到美色当前时,要能如如不动,不为所转,这才可以修成金刚不坏身。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必妙觉性。 非因非缘。 世尊云何常与比丘。 宣说见性具四种缘。 所谓因空因明。 因心因眼。 是义云何。 阿难向佛说:世尊! 您说妙觉见性,不是因,亦不是缘。 但为何世尊往日,常和比丘宣说:见性具有四种因缘,就是因空、因明、因心和因眼,这个义理怎样解释呢? 没有空、没有明,根本就看不见。 没有心、没有眼,更加看不见了。 所以要有这四种缘才能看见。 但这只是眼根中的眼识,而不是眼根中的见性。 识是分别计度,性才能圆融无碍。 佛言。 阿难。 我说世间诸因缘相。 非第一义。 佛说:我往日所说的世间一切因缘相,只是权巧方便,教导初机,引导小乘学者,并破外道妄计自然之说,而不是真正第一义谛啊! 什么是第一义谛? 维摩经上说: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居士:什么是第一义谛。 维摩居士把眼睛一闭,口亦不开,什么都不说。 文殊菩萨即刻明白,第一义谛即是不二法门。 你们知道便可,不可以学维摩居士亦向人这样表示,就是第一义谛。 不够这种程度,没有开悟,不可以冒充的。 好像有人,看了六祖坛经,一知半解,就拿来做口头禅,逢人问法,便举一指,伸一拳,瞪瞪眼,这真是无惭无愧! 还未开悟,不是过来人,是绝对不可以装模作样,冒充开悟的。 昨天有人来见我,说他已开悟,我叫他讲解,七种立题,六种成就。 他一题亦不题,一就亦不就,哑口无言,不知怎样作答。 这是开什么悟? 开悟的人,心已光明,什么道理都通达,就是不知道的事,亦可以讲出理由来的。 中国古语说:“凉水冲茶,硬冲。 ”未开悟而冒充开悟,这真是佛教的败类。 阿难。 吾复问汝。 诸世间人。 说我能见。 云何名见。 云何不见。 阿难言。 世人因于日月灯光。 见种种相。 名之为见。 若复无此三种光明。 则不能见。 阿难,我再问你,一切世界的人类都说,我为能见,物为所见。 究竟怎样才可以说看见,怎样才说不能看见? 阿难不假思索即答:世间的人,都是因为藉著日光、月光和灯光的缘,才能看见种种物象色相,这叫做见,如果没有这三种光,就不能看见。 其实上面已说得很明白,有眼人和无眼人同在暗室中,都可以看见黑暗,这就证明见性是离根离尘,不必藉明缘而能灵光独照的。 阿难。 若无明时名不见者。 应不见暗。 若必见暗。 此但无明。 云何无见。 佛说:阿难,假若没有光明,就叫不能看见。 即应该连暗亦看不见才对,如果可以看见黑暗,好像上面瞎子说:只见黑暗。 这只是无光明而已,怎可说无见呢? 阿难。 若在暗时。 不见明故。 名为不见。 今在明时。 不见暗相。 还名不见。 如是二相。 俱名不见。 阿难,如果在黑暗的地方,看不见光明,就说不见,现在有光明的时候,看不见黑暗,这亦叫做不见,那么照这样说,这两种现象,都叫做不见,是吗?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 非汝见性于中暂无。 如是则知二俱名见。 云何不见。 如果只这两种现象,互相侵陵争夺,明来暗去,暗来明灭。 但是你的见性,不是就没有啊! 按照这种道理,就可以知道,见明见暗这两种见,都应该叫做见,怎可以强说不见呢? 这是说:明暗有生灭,明来暗消,暗生明灭,而见性是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是常住而不生不灭的。 是故阿难。 汝今当知。 见明之时。 见非是明。 见暗之时。 见非是暗。 见空之时。 见非是空。 见塞之时。 见非是塞。 所以阿难,你现在应该明白,看见光明的时候,能见的自性,并不是因光明而生。 看见黑暗的时候,能见的自性,并不是因黑暗而生。 看见虚空时,见性亦不是因虚空而生。 见到壅塞时,能见之自性,亦不是因壅塞而生。 这证明见性完全不是因缘而生,而是常住,不生不灭的。 四义成就。 汝复应知。 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 及和合相。 由这四种义理推想,你就应该知道,你看见的时候,第一个见是正见,第二个见,是见精之见,虽然亦是真见但稍带妄见。 真正的见性,看见妄见的时候,亦离开一切性体,连见都没有,所以就不能给它取个名字。 所谓离言说相、离名字相,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不能有个名字可以代表它的。 此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说:“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真正之见性,不是眼前的能见所能看到的。 看不见之见,才是真见,怎可说是因缘和自然,或者二种和合的作用,来表明见性的道理呢? 汝等声闻。 狭劣无识。 不能通达清净实相。 吾今诲汝。 当善思惟。 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你们声闻,知识非常简陋,只知自利不知利他,只顾自己,不顾众生,心理太窄,执著心太重,故不能明白大乘教理,不能证到清净实相。 什么是实相? 实相即无相,所有一切相,都是由实相所生,实相即法之本体,亦即真空。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真空不空,故有妙有,扫除一切法,离一切相。 一般人都离不开相,所以就不得正法。 有人说:我可以离开一切相,那么地震来你怕不怕? 若是不怕,就不为境所动。 若一摇动,魔王便乘虚而入。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就是定力。 若有定力,遇到什么境界都不惊恐。 我现在教诲你们,你们应当好好的用真心来思惟,不要用分别心,不要因循懈怠,必须精勤进取,直达无上菩提道路,亦即佛之果位。 由凡夫达妙菩提路,要经过五十五个阶段,下面会说得清楚。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佛世尊为我等辈。 宣说因缘。 及与自然。 诸和合相。 与不和合。 心犹未开。 而今更闻见见非见。 重增迷闷。 阿难向佛说:世尊,好像佛世尊为我等声闻缘觉辈,解说因缘和自然的道理,以及一切和合相,和不和合相。 我们听后,至今还未明白,现在又听佛说“见见非见”这个道理,更加糊涂,更加不明白。 伏愿弘慈。 施大慧目。 开示我等觉心明净。 作是语已。 悲泪顶礼。 承受圣旨。 伏愿佛发大慈悲,赐给我等智慧眼目,使能微密观照,开示我等二乘人,令觉心——即本觉真心——早日恢复明净。 阿难说这话以后,便悲哀流泪,顶礼佛前,来承受佛的法旨。 尔时世尊。 怜愍阿难及诸大众。 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这时候世尊,怜悯阿难及诸大众,将要说明大陀罗尼——译作大总持,即“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有多字陀罗尼,如楞严咒、尊胜咒等。 少字陀罗尼,如六字大明咒等。 一字陀罗尼,如唵字、吽字等,形容一切法都是从咒所生。 咒又能包括无量妙义,又有一种义理,总持身口意,三业清净,受持戒定慧,三无漏学精进。 诸三摩提即定力。 现在世尊将要宣扬真正妙法,教阿难及大众,如何修持妙觉的道路。 告阿难言。 汝虽强记。 但益多闻。 于奢摩他微密观照。 心犹未了。 汝今谛听。 吾当为汝分别开示。 佛告阿难说:你虽有特别记忆力,过目不忘,但这只是帮助你的多闻,对于妙不可言的定力,则一点都不能领会明白。 皆因缺乏心性正定中微密观照的实证功夫。 你现在要注意地听,我将详详细细、清清楚楚地分析给你听。 亦令将来。 诸有漏者。 获菩提果。 亦可使将来一切有漏凡夫。 什么是有漏? 欢喜饮酒就是酒漏,欢喜吸烟就是烟漏,欢喜穿好衣就是衣漏,欢喜吃好东西,就是食漏。 总之你喜欢什么东西,就是有漏。 有人说:“我欢喜打坐,亦是有漏吗? ”这是不同的,刚才我所说是世俗的贪欲,都是往下走,故皆有漏。 总之一动念,就是有漏。 打坐有定力能不动念就是往上升,往上升,就是无漏。 初果,二果,甚至三果罗汉,都谈不到无漏,要证四果,才能无漏。 依真智,照真理,则真妄分明,不但利益现在,亦令将来诸有漏者,依照这奢摩他,微密观照之圆解,而得从根解结,证圆满菩提,无上极果。 未证四果,皆为有漏。 有漏即有妄想、有欲念。 有漏便不能证圣果。 我们从无始以来,都因有漏,以致流浪生死,颠颠倒倒,现在既遇佛法,就应该赶快发勇猛精进心,来听经、学经、修定。 不要再流连忘返,欺骗自己,耽误前途,浪费时间。 阿难。 一切众生。 轮回世间。 由二颠倒分别见妄。 当处发生。 当业轮转。 阿难,你应该知道,世间所有一切众生,在这世界上,生死流转,有时生天,有时为人,有时为鬼,总在六道轮回里,流转而不休息,这都是被二种颠倒,分别妄念所支配。 颠倒即迷真起妄,真妄颠倒,迷而不知,致妄生二种分别见妄。 什么是二种分别见妄呢? (一)吾人现在之身境,本来是惑业所现,自己别业的虚影,但因迷惑不知,便妄生分别,执著外境实有。 又如在梦境中,妄生苦乐执著,这便是别业妄见。 (二)所有众生世界,亦是惑业所现,与众同分之虚影,因迷而不知,便妄生分别,执著心外实有,好像执著空华实有,这便是同分妄见。 当处发生,即不离本处发生。 本处即指真心,妄不离真,因真起妄,因妄生惑,因惑造业,而受果报。 造善业就升天,造恶业就下地狱。 造什么业,就在轮回里受什么果报。 读这段经文,实在令人惊心,所以要小心,切切不可造恶业,免得将来受恶报啊! 佛法是很微妙的。 在佛法里,感觉不到什么好处。 在佛法外,亦不觉得有什么坏处。 可是在佛教里,一分功,一分过,丝毫不会差错。 佛教里,亦是最自由、最平等,没有专制,毫不偏袒,为何说最平等呢? 因一切众生,无论饿鬼地狱、凶神恶兽、恶人坏人,如肯发心修行,回头是岸,都可以成佛。 不像外道说,坏人恶人,永远都坏,无法可度;猛虎恶兽,性情残暴,亦不可救。 中国明朝时代有一位莲池大师,他便收了一支虎徒弟。 护持左右,可是虎是恶兽,人见人怕,故大师教虎出入不要直行,虎亦遵命,出入倒行,人们知道是支善虎也就不怕了。 虎还会到各处为莲池大师化缘。 人们见到善虎,还争相布施供养呢! 所以说虎亦能皈依三宝,护持佛法,亦可成佛。 佛教最自由,因佛教里,只是劝人行善,不要做恶。 做恶会自作自受,自取其报。 但佛教不会强迫人去行善,亦不会说,你不听话,专造恶业,我会造一所牢狱,把你关进去。 云何二见。 一者。 众生别业妄见。 二者。 众生同分妄见。 什么是二种颠倒妄见呢? 第一是众生别业妄见,即单独所造之业,是个别的,和众人不同。 自己见解特别,行为特别,在任何场合中,都是标奇立异,自认第一,损人利己,好高骛远,妄见妄为,所造之业就自作自受,和众人不相同。 第二是众生同分妄见,众生共业造成,和一般人是相同的,如天灾人祸,一死数千万人,这叫同分亦即共业,大家同作恶同受报。 这个见字,不是看见的见,而是见解的见,即意见相同。 因众生迷物为己,认贼作子,生出种种妄想执著,由妄生惑,造出种种恶业,因而一同受恶报。 试举一段共业所感的真实故事。 在民国三十三年,西历一九四四年,中国河南省,整年无雨,土地干旱,又逢蝗虫为灾。 蝗虫一至,满天变黑,所有农产品,都给吃光,甚至一草一叶,也不生存。 当时有一个小童,看见空中有一个老人,将一袋一袋的东西,从天倒下,落地即变成蝗虫,遍数千里,积厚盈尺。 人们因太饥饿,故网蝗虫充饥,以为蝗虫是食农产品,不会有毒。 想不到将蝗虫煮熟后,都变成人粪,再饥饿也不敢食! 因此饥民只有逃亡,由河南逃至长安,相隔八百余里,一路尸骸遍野。 奇怪的是饿死尸骸,都作狞笑,形貌令人惊心,这便是大家同分妄见,共业所感之报应。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 阿难。 如世间人。 目有赤眚。 夜见灯光别有圆影。 五色重叠。 上面所举的例子,是讲别业和同分妄见,现在是佛详细来解说别业妄见。 什么是别业妄见? 阿难,如世界上有些人,目有赤眚,即目生红翳,夜间看见灯光时,便见四边有圆形的晕光。 因眼睛有毛病,所以看见幻影,五光杂色,重重叠叠。 赤眚代表无明,夜譬喻迷,灯指藏性。 五色圆影,喻众生之五蕴幻躯,五尘幻境,因众生有能见之妄见,故有外境的幻影。 妄见若除,赤眚不起,何来圆形? 好眼表示真智,灯代表真理,以真智见真理,一真法界本无所有。 好像现在有人,眼睛本来无病而要弄出毛病来。 我曾亲眼见到一个服迷幻药的人,老是对著墙壁在痴笑。 我问他笑什么? 他说:真奇怪,墙壁上有很美丽的五光杂色啊! 这就和病眼一样。 无病而食迷幻药,变成颠颠倒倒。 幻影幻光本来是假,他却认为是真,这便是身在迷中而不知迷。 于意云何。 此夜灯明所现圆光。 为是灯色。 为当见色。 你的意思如何呢? 这夜间灯明所现之五光杂色,重叠圆影,究竟是灯色,还是见色呢? 是真理实有之色法,还是妄见所成之色法? 阿难。 此若灯色。 则非眚人何不同见。 而此圆影唯眚之观。 若是见色。 见已成色。 则彼眚人见圆影者。 名为何等。 阿难,如果这五色圆影是灯色,那么眼睛完好的人,为何看不见同样的景象? 只是眼有眚病者,才能看见。 如果说是“眚见”,所成之色,那么这能“见”已成为圆影之色,那个患眼病的人,所看见的圆影,又叫作什么呢? 五色圆影,代表五蕴根身和五尘境界。 灯譬如真理。 眼睛完好的人,譬如诸佛菩萨。 病眼人则指迷惑众生。 眚见譬如妄见。 这是说:五蕴五尘身界,都非真理所有,亦即是非眚见之色。 因诸佛菩萨,唯一真法界,不见少法可得,何况眚见之色? 众生因无明未破,执著心重,才有这些妄见。 如果认为这些妄见之色,已成为身界之色,那么迷惑众生,能看见身界之“见”,又应当作何物呢? 复次阿难。 若此圆影离灯别有。 则合傍观屏帐几筵。 有圆影出。 离见别有。 应非眼瞩。 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再讨论下去,如果这圆影杂色,离开了灯光,仍旧单独存在,那么观察别的东西,好像围屏帐幔之上,几案筵席之间,亦应该都有圆影杂色。 但是别的地方都看不见,是否离开那灯就没有呢? 如果说圆影与杂色,离开了看见的作用,还依然存在,那应该不是眼睛所能看见。 何以病眼的人,又能看见呢? 是故当知。 色实在灯。 见病为影。 影见俱眚。 见眚非病。 终不应言是灯是见。 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因此应该知道,杂色实从灯生,没有灯光,就不会现出五光杂色。 看见圆影就是眼有病,眼无病便看不见圆影。 灯影和妄见,都是因为病眼的缘故。 没有病眼,根本就没有灯影和妄见。 如果眼睛良好,就能清清楚楚地看见灯的光,根本就没有妄见。 因此不应该执著,圆影是灯光所生,或者是眼睛所见,也不能说不是灯光,也不是眼睛所见。 因为离了灯光,即使有病眼,也看不见圆影。 没有病眼,根本就看不见幻影。 一真法界,根本是无所有,就如好眼看灯,哪里有圆影? 因一念无明不觉,遂将本有的智光,转为能见的见分,有见分遂有相分,而生出种种妄想执著,根身器界。 大乘起信论说:“以依动,故能见。 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 ”就是说:“见病为影”,不只所见的根身器界,是无明之影,就是能见之见精,亦是因无明所起,即影见俱眚,所以若能照破见相二分,即是真见真智。 如第二月。 非体非影。 何以故。 第二之观。 捏所成故。 诸有智者。 不应说言。 此捏根元。 是形非形。 离见非见。 如看第二个月亮一样,它根本不是真月的本体,亦不是真月本有之影。 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捏著自己的眼睛,才能看见有二个月亮,不捏就看不见。 好像眼有病才看见圆影,这都是虚妄的形相。 所以诸有知识的人,不应该说:因为捏目而看见二个月亮,究竟是真月形还是假月形? 因眚目而看见圆影,究竟是离开妄见,还能看见,还是不离妄见而能看见? 捏目和眚目,所见都是妄。 如果又在妄上找是找非,那便成妄上加妄,头上安头,这不是智者所为的。 此亦如是。 目眚所成。 今欲名谁是灯是见。 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这道理亦是这样,圆影和二个月,都是病眼所成,都是虚妄不真。 故现在要凭什么来说,谁是灯? 谁是见? 何况还要分别,不是灯,不是见呢? 圆影和二个月,皆是病眼所成都是虚妄。 根身和器界,亦因见精妄动而生,所以亦属妄影。 吾人从无始以来,把自己的真见,堕在妄见中而不自觉。 如能打破无明,知道一切境界都是虚妄,那么这个能见之见精,亦不是真,这就叫作“见见之时”,真见见彻妄见的时候,能“见见”的,能见妄见的,自然不是妄,所以说:“见非是见”,真见不是这个妄见。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 阿难。 此阎浮提。 除大海水。 中间平陆。 有三千洲。 正中大洲。 东西括量。 大国凡有二千三百。 其余小洲在诸海中。 其间或有三两百国。 或一或二。 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众生有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 别业妄见就是由惑现,加上业招,即造业受报。 又好像在梦中,执为实有,妄生苦乐,这便是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只是由惑现,没有业感,好像迷惑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前文举眚目灯影,有眚目才能见灯影,这就是别业妄见。 现在举恶缘灾象,一国同见,彼国不见,这就是同分妄见。 什么是同分妄见? 就是众生同惑现成的妄见。 阿难! 现在举一国来作譬喻。 在这阎浮提洲里(阎浮提在须弥山的南面,四大洲名,也就是南瞻部洲),除大海水,中间平原陆地上,有三千洲。 正中大洲,是阎浮提中心点,自东而西,由南及北,估计大概有二千三百大国,其他小洲,亦在碱水海中,其间洲之大者有三百国、二百国,洲之小者则有一二国。 中者则有三十、四十或五十,不一定的。 阿难。 若复此中。 有一小洲。 祗有两国。 唯一国人。 同感恶缘。 则彼小洲。 当土众生。 睹诸一切不祥境界。 或见二日。 或见两月。 其中乃至晕适佩玦。 彗孛飞流。 负耳虹霓。 种种恶相。 阿难! 就在这阎浮提洲里,假若有一小洲,只有二国,所感果报不同。 其中一国的人,因为同感恶缘,即灾难不祥之事,为该国众生同见。 可是邻国都不见,这都是由妄惑、妄业、妄现咎征,只是应在这国,而不应在别国。 好像最近美国东部,旋风为灾,死伤数千人,而西南部全无事。 此即应在东部,而不应在西南部也。 或者看见二个太阳或二个月亮,这皆是不祥之兆。 古语说:“天无二日,民无二君”。 在中国古代,夏朝桀王暴虐的时候,天空忽然出现二个太阳,夏朝因而灭亡,这便是凶兆。 其中乃至晕、适、佩、玦。 恶气环绕月亮叫做晕,黑气遮盖月亮叫适,白气在旁边叫佩,半环叫玦,这都是月的灾象。 中国历史记载:月晕七重,汉高祖在平城受匈奴重围之难。 光芒遍射而长的星叫作慧,即扫帚星。 芒气四出而短的叫作孛星,从空中横过的叫飞星,光象下注的叫流星,这是星辰的灾象。 如史载春秋时代,宋襄公不仁而兆星陨如雨。 秦始皇残暴而兆慧星偏出,这亦是不祥之兆。 恶气在太阳之上叫作负,在旁边叫作耳,雨后对日有彩色叫虹霓,在早上出现的叫虹,晚上出现的叫霓,这些是属于太阳的灾象。 总之,在太阳太阴附近出现异象,都属不吉祥之事。 发布时间:2024-06-07 10:28:0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4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