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柏霖:许哲一生活在爱的世界 内容: 黄柏霖:许哲一生活在爱的世界黄柏霖:许哲一生活在爱的世界 第四点,老法师就举这个,当时在讲这件事情的时候,许哲是一百零一岁,她是老修女,她一生就活在爱的世界。 这个许哲老菩萨我见过她本人,她来台湾演讲,台湾的佛友请她来演讲,在台大,台湾大学的会议中心。 很荣幸,当时末学担任司仪,我也介绍许哲她的这个菩萨的这个事迹,以及她的生平,台南净宗学会有流通这个带子,一百零一岁许哲。 老法师见到许哲的时候,那时候她已经是一百零一岁的年轻人了。 老法师看她的身体,大概也不过是四、五十岁的样子,拿身分证一看,不是假的,是一九OO年出生的。 许哲她是广东潮州人,所以她懂得广东话,从她身体上来看,老法师说,她牙齿只掉一颗,她的牙齿全部都是真的,而且视力很好,天天看书,不戴眼镜,耳聪目明,反应敏捷,每天做义工照顾老人,然后她还表演翻筋斗给老和尚看,这是许哲。 老法师问许哲,许哲回答说,她心地清净,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是她的养生之道。 她一生不见世间过,她是真正修道人,跟六祖大师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许哲就是她真的不见世间过。 许哲说,她看到一些不好的事情,看到恶人,人家问她说,妳有没有感受? 许哲回答说了,没有啊,见如不见啊。 许哲就举个例子给老法师他们听了,她说,就像走在马路上,看到人来人往那些人,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你心里不要落印象就好啦。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老法师就用许哲这个例子来解释佛经的境界。 许哲看到路上人来人往,她没有分别好人、坏人,她不落印象。 老法师说,不落印象是什么境界呢? 因为许哲说她不落印象。 老法师说,佛经上讲,不落印象是什么境界呢? 是转识成智。 我们知道,如果以唯识学来讲的话,转识成智是唯识学里面讲,初地菩萨就可以了。 他第六识转成下品的妙观察智,第七识末那转成下品的平等性智。 到八地菩萨的时候就转成,第六识转成中品的妙观察智,第七识转成中品的平等性智。 到十地满心的时候,第六识转成上品的妙观察智,第七识转成上品的平等性智,第八识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这个叫转八识成四智菩提,这叫转识成智。 老法师说,不落印象是转识成智,最少唯识学上讲是初地,或者八地菩萨,或者十地满心。 他说,老法师说,我们凡夫是用识,用阿赖耶识,我们第六识,分别;我们第七识,末那执着;第八识,落印象。 落印象就是把这个种子,你眼睛所看、耳朵所听、鼻子所嗅、舌头所尝、身所触、意所了别的,就眼耳鼻舌身意,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你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跑到哪去了? 跑到你的阿赖耶识里面去了。 存在哪里? 存在你的阿赖耶识里面的档案。 所以老法师说,第八识就是落印象。 所以因果的可怕,会有善报,会有恶报,就是落印象了。 交光大师在《楞严经正脉疏》注解里面,就是《楞严经正脉疏》里面,注解里面有教我们「舍识用根」。 「舍识」,我们不用第六识,也就是我们不分别。 那不分别,你用的是什么呢? 用的妙观察智,刚才讲唯识学初地菩萨,第六识就转成下品的妙观察智。 所以老法师说,你不分别用什么? 用妙观察。 那我们净土怎么样? 我们做不到妙观察智,我们用阿弥陀佛。 你第六识,用分别的时候,你就不分别,你用阿弥陀佛就不分别了。 我们不用第七识,第七识是执着,你不执着,你就是用平等性智。 你不用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落印象的,许哲她不落印象,不落印象就是大圆镜智。 所以许哲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她用的是智慧。 正如佛家讲的,她是用四智菩提,所以她健康长寿,一点毛病都没有。 老法师说,我们四、五十岁的人腰酸背痛,人家一百零一岁一点病都没有,完全正常。 所以她是年轻人,名实相副。 第六,老法师说,他看到许哲就真正证明了,过去李炳南老师在跟净空老法师他们上课的时候说的。 李炳南老师说中国,因为李炳南老师他是,本身是中国医药大学的教授,中国医药大学在台中,李炳南老师当时有在中国医药大学兼教授中医,而且李炳南老教授他本身也是中医师。 李炳南老师说,中国医学根本典籍,《黄帝内经·灵枢》里面有讲,人的寿命正常可以活到两百岁。 你的寿命活不到两百岁是你自己把身体糟蹋掉了。 所以有同学就问许哲说,妳会不会生气? 许哲说,不会。 许哲说,她一生没有发过脾气,没有生过气。 许哲告诉新加坡的同学说,一分钟的发怒,听清楚喔,一分钟的发怒要三天才能恢复正常。 你想要长寿,想要长命百岁没有病,你就乖乖地学许哲,不要随便发脾气。 她说,一分钟的发怒要三天才能恢复正常,这个话老法师说,他听了他相信,他懂得。 因为老法师说,佛家、道家都讲求养生之道。 什么最健康? 人的身体、心情跟大自然融成一片,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人的身体、心情跟大自然融成一片,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完全合乎自然。 七情五欲都是扰乱自然,破坏自然环境,在七情五欲里面,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也可以讲喜怒哀乐爱恶欲。 恶就是恶念、恶心,欲就是欲望。 佛法里面的讲法是贪瞋痴慢最严重。 不管是七情五欲,或是佛家讲的贪瞋痴慢,这些破坏力量最大的是瞋恨、是发怒,其他欢喜啦、爱好啦,这些是小的震荡,破坏面小,不是太严重,但是都会有伤害。 第七,老法师说,真正修道人,他心清净,决定没有五欲六尘的意念,所以人家长生不老。 但是接触到外面环境,好像有喜怒哀乐表情,但是那个是随顺世间应付人情,不是真的有喜怒哀乐。 佛家讲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比如说你有忧虑,我总不能在这边笑吧? 在人情上讲不过去。 你有悲哀,我也要有悲哀的样子给你看,这是发自内心,不是虚妄的。 众生有喜怒哀乐,但是她脱离了,她是真心的,众生有喜怒哀乐,许哲她脱离了,她是真心的,她不是虚伪的。 老法师说,这里面的理很深,不是深入经藏,你体会不到的。 所以一个人心地清净,他就永远生活在大慈悲的境界里。 这个人他不老,这个人他不衰,这个人他不迷、不邪、不染。 佛法上讲,究竟圆满殊胜功德,真实的快乐。 凡夫呢? 没有这个功夫。 赞叹你几句,就欢喜得不得了。 说几句不好听的话,生气好几天都摆不平,这都叫自杀。 对自己、对他人都没有利益,所以佛经上讲可怜悯者,就是指我们这种人。 以上老法师就举许哲的例子来勉励我们,也就是许哲,她做到《华严经》上讲的,「圆人说法,无法不圆」。 许哲没有学佛,她实际上是菩萨,真的,一点都不假。 五戒、十善、三福、六度。 老法师说,他要给许哲打分数,统统可以打满分。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二一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发布时间:2024-06-11 19:42:2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4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