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水月心方寂 内容: 水月心方寂◎ 佚 名酬晖上人秋夜独坐山亭有赠 (唐)陈子昂钟梵经行罢, 香床坐入禅。 岩庭交杂树, 石濑泻鸣泉。 水月心方寂, 云霞思独玄。 宁知人世里, 疲病苦攀缘。 【注释】(1)晖上人:大云寺僧圆晖。 赞宁《高僧传》称他精研性相,善达诸宗。 (2)经行:往复回旋行走,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 (3)入禅:此处为入定,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 (4)水月:水中之月,大乘十喻之一,以譬诸法之无实体。 (5)攀缘:攀取缘虑之意,心随外境而转的意思。 【赏析】公元692年(武则天元寿元年),陈子昂丁忧解官居故地,与大云寺僧圆晖交游深厚,这首诗就是酬圆晖上人的。 《摩诃般若经》说:佛言,若菩萨一心行阿若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 晖上人的赠诗写的是坐禅的事,酬诗也由坐禅起笔。 钟梵,指钟声梵呗。 僧侣作佛事时要敲钟,要发出歌咏赞叹之声。 叫梵呗。 经行,是参禅的方式之一,即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旋绕往来,借以消食、养身、疗病。 僧人通常是午后诵经,黄昏经行。 入禅,即入定,指闭目静坐,心定于佛,达到虚寂境界。 钟梵经行罢, 香床坐入禅。 一、二两句说,诵经、经行都做完了,这时上人正坐在香床上入禅。 这是对上人日常生活的忆念。 叙述了晖上人午后诵经,黄昏行经,晚上禅定的日常佛事。 巧妙地安排了时间的过渡。 秋夜会上人禅坐之际,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的禅院也随着充满了幽寂的禅意。 岩庭交杂树, 石濑泻鸣泉。 三、四两句写景:由景到人,讲述了晖上人禅悟境界。 在由岩石构成的庭院里,杂树交互生长,由泉水聚成的清石濑,奔泻鸣响不息。 在这种幽静的境界里,真是物我两忘,上人就是在这种生活环境里得禅趣和禅悦的。 水月心方寂, 云霞思独玄。 五、六句直写上人的禅心禅悟。 禅定使心波平静从而智慧现前,如同水面清静时,能显出月影。 依靠智慧,观察到诸法本无实义,如同水月虚幻,则能远离而不生染着,成为觉者。 水月是佛教十喻之一,以水月非有非无,了不可执,喻一切事物皆无实体。 《圆觉经》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云霞是空中的景象,聚散无常,万法何尝不是? 以云霞之优美喻人的妙思。 云霞能领会这个,还不能说是思独玄。 玄,玄妙、玄深的意思。 思独玄之处应是在于了知无论云霞聚散遮露,青天从来不变,如同真如佛性。 《心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两句合起来说是:上人的心,有如水月的虚静空寂,上人的思想,恰似云霞一样美丽,且特别深妙。 这是对上人崇高的赞美。 宁知人世里, 疲病苦攀缘。 七、八句照应酬字,以宁知这一反问转入倾吐自身的隐痛与感叹。 尾联是从《维摩诘所说经》何谓病本? 谓有攀援化出,点出世人不能如晖上人般远离幻法,息除攀援,饱受病苦,实在是无奈又可怜。 诗人痛感自己心灵的疲病,为了功名利禄有如猴猿攀木缘枝,忽此忽彼,其苦难言。 这里既含有向往佛界之意,又含有敬仰上人之情。 全诗起承转合,自然从容。 写景写人,浑融一体,颂人叹己,对比强烈。 诗的结构,极其精巧。 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 少任侠。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有《陈子昂集》。 摘自《灵隐寺》 发布时间:2024-06-19 08:34:1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4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