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形似莫若心正 内容: 形似莫若心正在一个家暴的环境中长大,我觉得自己像一颗歪脖子树。 虽然枝干扭曲,幸好叶片尚能积极地向着阳光,泛出淡淡绿意。 对于我的家庭父母,未成年之前,我一直是逃离的态度。 我努力读书盼着快点长大,想着倘若有一天离开了,绝不回头,这似乎是我的童年和少女时代为之奋斗的目标。 独立了以后,我成了这样的一个人:喜欢看到别人的笑颜,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他人。 乐于帮助别人,举手之劳也好,多些麻烦也罢。 我总是对自己说:“只是顺道、就近,不用不情愿,也不必殷勤,更不需要人记住。 ”朋友们对我的评价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善良温暖的好人。 我觉得这就够了,我算不上道德高尚,但至少也足够善良,一个善良的人就能称得上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吧? 这是我在学习佛法之前,对于道德的定义。 成家以后,每每带着孩子读“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读到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时,内心总会隐隐的不安。 无论我怎样逃离,也改变不了我是父母女儿的事实;无论我遭受过怎样的苦难,也改变不了他们是我父母的事实。 把父母远远地抛在身后,合适吗? 我是多么羡慕闺蜜夫妻俩陪着80岁的老父母打牌,把老人家逗得乐哈哈的场景啊。 在老公和闺蜜的支持下,我接来了父母,并积极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大到房子,小到平时的衣食住行,求医问药。 在别人眼里,我是个孝顺的好女儿。 可是,我却并没有真正开心起来。 “性安隐故名善。 ”佛教所说的善首先在于善心,然后才体现在行动上,而不仅仅是从行为来判断。 当生起善的信念时,即使还没有付诸行动,当下就是安定的。 可为什么我已经在付出行动了,内心却还是这样纠结呢? 反观自己,我的行为只是因为我觉得必须这样做,只是在尽为人子女必须的赡养义务,并不是发自内心真正的接纳和付出。 知惭,耻于己阙;知愧,羞于恶行。 只有一点点的惭愧心作为支撑,内心如何能快乐起来? 佛教对宇宙人生的解释是因缘因果,生命是无尽的积累,从无始的过去一直延续到无尽的未来,今生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就像大海里的浪花时时生灭。 我从小遭父亲嫌恶的果,那是无始的过去曾经发生的行为种下的因。 而我现在的行为又在为未来制造新的因。 只有在因上努力,才能在果上有所期待呀! 生命延续最主要的因就是我们的行为,包括身语意三业。 首先是思想的行为,以意业为本,导致身体的行为和语言的行为。 所有的行为都有内外两种结果,外在的结果是能看到的,是可以追求形似的。 而内在的结果是由此积累的生命经验和心理力量,是无形却是长久的。 发心正,是最美的因。 倘若我的思想未曾改变,一直在我的心田上播种嗔恨的种子,无论我再有多少貌似孝顺的行为,这些种子也无法在未来长出健康的果。 突破了“我”的极限,学会用因缘因果来看世界,多年笼罩于内心的疑惑,嗔恨的乌云渐渐散去。 佛教道德乃至一切修行都是建立在心的基础上,先有正确的观念,才能有良好的行为。 当我的付出变得心甘情愿,就是在践行道德并不断发展正向心理。 接纳自己的因缘,孝顺父母是我应有的担当,用我的行为让他们感受到我真诚实在的孝心,就是在悄悄地改变我们的共业系统。 这个共业系统是我们共同的业力汇聚而成,我悄悄地改变自己,就是在默默地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缘,这是我改善生命品质的需要,也是他们改善生命品质的需要。 相信总有一天,我能彻底摆脱内在的迷惑,开发本自具足的觉悟潜质。 在殊胜的慈经中,双手合十,诚心回向:愿以此功德,回向我的家人父母,愿今生同消违缘,同获解脱。 发布时间:2024-06-29 10:39:1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4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