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使至塞上 内容: 使 至 塞 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唐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命前往河西节度使府慰问将士,此诗即诗人赴凉州途中所作。 一般来说,崔希逸大败吐蕃,王维出塞宣慰,出兵始于春天,宣慰当在秋日。 这是一首纪行诗,写了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首联交待此行的目的和到达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 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 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 而后一句说将经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颔联包含多重意蕴。 出、归都由主人视角而定。 归就是回来,归汉(唐)。 由归雁一语得知,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 出汉塞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加深了作者的飘零之感。 在表现形式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秋色中,大雁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秋天的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颈联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经风不散,不斜而直。 诗人看到此景,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可见大漠之广袤无垠,大漠之寂静安谧。 《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可见,大漠和孤雁并不稀奇,只有这直才为人称妙。 这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诗人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跃入河面,河水闪着粼粼波光,河长日圆,相映成趣,这是多么美妙的景致啊! 大河之壮观,大河之美丽,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写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两个画面,四个场景给人的震撼却是通过场景自身的行为来表达的,给人以壮阔苍茫、质朴静谧的审美感受。 长河和落日我们天天都见,但圆不是每天都见的。 尾联写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还在前线,说明塞上战事不断,前来慰问正逢其时。 诗中即景设喻,用征蓬、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构图巧妙,用词精当,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红楼梦》第48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来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梭罗语)。 艺术家只有走向自然、亲近自然、理解自然,才能闪现生命的灵感,才能发现原始的、自然的美,才能体味出大千世界的真谛。 摘自王其英编著的:《历代咏凉诗选析》 发布时间:2024-07-05 09:04: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5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