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愤怒是可以驾驭的 内容: 愤怒是可以驾驭的◎达摩难陀 愤怒的人只张开嘴巴却闭上眼睛。 从前有位富有的寡妇,在社交圈内以乐善好施闻名,她有一个忠实又勤劳的女仆。 有一天,女仆心血来潮想探究她主人的慈悲怜悯是否发自内心的真诚,或只是上流富有社会外表下的伪装而已。 有一天早上,女仆近中午才起床,翌晨也故技重施,女主人盛怒下对女仆施虐并鞭打她,以致伤痕累累。 这事传遍邻里街坊,富有的寡妇不但声誉大跌,而且也失去了一名忠仆。 反观现代社会中亦然,许多人在周遭环境优渥下就会显得慈善、谦虚。 如果环境骤转,变的不尽人意,人们就暴露出原始的劣根性。 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当周围的人良善可亲,我们也可以温顺有礼,如果周围的人邪恶异常,我们很快也会变得张牙舞爪。 愤怒是丑陋的,而且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情绪,蛰伏在人心,蓄势待发,并伺机操纵人的生活。 愤怒可以像吹熄的蜡烛,会暂时蒙蔽人的双眼,而且令人做事违背常理。 因此,无法抑制的怒气容易成为伤害身心至深的本源。 然而,愤怒如同其他的情绪,是可以控制的。 有些生物天生构造使然,无法在白昼看见任何东西,有些生物在暗中则不能清楚运用视力。 一个充满忿恨和痛苦的人,则无法认清任何真相。 俗语说:一个愤怒的人只会破口大骂却看不进任何东西。 有人说,当愤怒的人重回理智时,会把怒气转移到自己身上,如同银行的存款可以产生利息般,停滞在心中的怒气,他日会变成痛苦的根源。 人生气时是在跟谁呕些什么呢? 人根本是在跟自己呕气,而自己是自己最可怕的敌人,我们必须彻底根绝这个心腹大敌,因为自己最知道本身的弱点。 愤怒加上情绪的煽动,会燃烧得更为炽热,尤其是情绪的背后还有欲望作为支持。 在盛怒的当下,人会失去理智,变成伤人伤己的危险动物。 愤怒会使人赔上自己的声誉、工作、朋友及所爱的人、心情的宁静、健康、甚至失去自我。 释尊曾经谈及愤怒的破坏力。 当一个人生气时,会有七件事情降临在他身上,因而造成亲者痛、仇者快。 这七件事是哪些呢? 一、虽然刻意装扮,依然丑陋不堪。 二、虽然睡在柔软舒适的床铺,依然痛苦缠身。 三、他会误认善意作恶意,错把坏人当好人看,并且做事卤莽不听劝告,而导致痛苦与伤害。 四、他将失去辛苦赚来的钱,甚至误触法网。 五、他将失去勤勉工作得来的声誉及名望。 六、他的朋友、亲人将与之形同陌路,不再同他为伍。 七、死后将转世投胎到畜生道,因为一个任怒气驾驭的人,在身体、心灵及言语皆显示不健全,而造成令人惋惜的结果。 《阿含经》以上种种不幸是敌方希望自己的对手能亲自身历其境的。 但这也是愤怒能够为人带来的后果。 控制怒气的良方便是把不产生愤怒的原因放在心上,藉著意志力,把心智专注在有益身心的事上,以消除负面的情绪。 要对侮辱我们的人表现出平静的一面是不容易的。 虽然身体并没有受伤,但自我已感到受辱,因此便想反驳攻击。 面对侮辱,而回报以谦恭与尊重的态度是非常困难的表现。 然而,人格的挑战正是端视我们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考验,似乎从小我们就喜欢采取报复行动以满足虚荣心。 心怀他人凌辱我、击溃我、掠夺我的想法的人,将无法浇熄仇恨之火。 (释迦牟尼佛) 是光明而非黑暗,才能驱散黑暗。 是仁慈的爱,而非仇恨的心,才能克服恨意。 有些人像刻在石上的字般,易怒并持续了近一世纪般长久。 有些人则像写在沙里的字般,易怒,但怒气很快就消弭于无形。 有些人则如写在水中的字般,不保留任何过往的想法。 但最完美的是如写在风中的字般,让侮辱与难以入耳的批评在无意中擦身而过,他们的心中永远纯净而安宁,呈现出光可鉴人的一面。 纵使对他人不平的待遇感到气愤不已,仍应抑制怒气。 因为我们处在受扰的心灵状态中,心志无法维持在正确的路线上。 当愤怒时,必须警觉自己的怒气,冷眼观察我们的愤怒,当作一种心理状态,不要接近导致愤怒的事物。 生气时,应该训练自己观测、分析自己的感觉,藉由不断的自我分析,将使人有自信控制自己,不至于做出愚不可及、毫无理智的事情。 释尊的箴言是:所谓好,是在行为上有所约束;所谓好,是在言谈中有所节制;所谓好,是在心中保持分寸;所谓好,是在任何事上皆得宜。 至高人品的人会在各方面克己自励,因此能够从悲苦中释放。 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采取同样的态度来抑制怒气。 其中一个颇具效果的方法便是施行时间延宕法。 汤玛士杰佛逊为这个策略下了结论:生气时,在开口前数十下;如果愤怒异常,那就数到一百吧! 有个口诀可以更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可以在心里对自己多念几次:我可以抑制自己的怒气,我可以缓和自己的暴躁,我可以常保冷静谐和之心,我可以如岩石般屹立不摇,我对自己有信心并充满希望。 藉著重覆这些话,我们可以增强信心及换取心灵上的平静,即使是面对冷酷无情的人,也可以牢记释尊所言:倘若有人愚蠢地戕害我,我会还以无限的爱;愈是恶意地对待我,我愈是以谦冲的态度相待;我会因而得到善果,而他却落得恶名昭彰。 与森林之王挑战。 当然狮子只是嗅嗅这只臭气冲天的动物,不予理会便自行走开了,甚至连裂嘴怒吼的程式都免了。 这则故事在阐释:当聪明人被心智愚蠢的人挑战时,有德性的人不应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 释尊对于驾驭愤怒也给世人一些指引,假如能够遵从,必能有所裨益。 仔细回想释尊对我们的开示,藉此理解愤怒的危险及对思想造成的伤害。 回想我们所恨的人的一些优点,倘若我们将他拙劣的人格弱点,视而不见,并开始念及他的本质善良及曾做过的好事,如此怒气可能会缓和下来,心中更会充满慈爱。 牢记因果报应,今日种的因,明日则变成果,万物都是如此的。 明了这个法则,便不容易对他人动怒,相反的,还可培养慈悲为怀的心,而他人则必须面对自己劣行下所种植的恶果。 对所有的人、事、物均散播一份慈爱。 常保关爱及慈悲心的人,会得到更多的恩赐。 对于错怪或伤害自己的人,我们的思想不要被仇恨所蒙蔽,心怀怒气对自己比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将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即使活在仇恨的环境中,也要努力经营一个充满欢乐与爱的生活。 摘自《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发布时间:2024-07-09 08:46:3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5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