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讲楞严经卷二 内容: 尔时阿难。 及诸大众。 闻佛示诲。 身心泰然。 念无始来。 失却本心。 妄认缘尘。 分别影事。 今日开悟。 如失乳儿。 忽遇慈母。 合掌礼佛。 当尔之时,阿难及在会诸大众,听闻佛所教诲后,心和身都非常舒适自在。 又回想无始劫以来,失去自己本有真心,而妄认尘缘分别影事,作为真实,尽在六根六尘里面,做虚妄之事,即是只以妄想心、执著心、骄傲心、攀缘心来用事。 (缘尘分别影事,即第六意识。 )现在大众都明白了,就有如失乳的婴儿,生命将绝,多么可悲。 忽然遇到慈母,可以续何慧命,何等快慰! 所以大家拿掌礼佛,以谢佛慈悲,赐给法露恩惠。 愿闻如来。 显出身心。 真妄虚实。 现前生灭与不生灭。 二发明性。 希望如来,再显明开示,指出身和心,真和妄,虚和实,以及现前之生灭心,与不生灭心,这二种发明性。 什么是生灭心? 生灭心即识心、攀缘心。 什么是攀缘心? 就是尽向外驰求,不在内性上用功夫。 什么是不生灭心? 不生灭心,即是在自性上用功夫,而能体验到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一切都是诸佛法身。 诸佛法身是没有生灭的。 我们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亦是不生灭的。 为何我们有生死,有生灭? 就是因为不认识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亦因我们的狂心不歇。 ‘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狂心遮盖了菩提,所以不能显现。 要息了狂心,就是菩提,亦就证果。 二发明性,二即心和身,二者之中,求佛发明指示,哪个是虚妄,有生灭的无常住;哪个是真实,不生灭的常住性。 时波斯匿王。 起立白佛。 我昔未承诸佛诲敕。 见迦旃延毗罗胝子。 咸言此身死后断灭。 名为涅槃。 我虽值佛。 今犹狐疑。 云何发挥证知此心。 不生灭地。 今此大众。 诸有漏者。 咸皆愿闻。 这时候波斯匿王就起立,向佛发问:‘我在未曾受佛教化之前,曾遇见迦旃延,译作剪发,和毗罗胝子,译为不作。 他们都说,此身死后,一切都断绝灭亡,即是无因无果,没有后世。 这样就叫做不生不灭的涅槃法,我现在虽然遇到佛教化,但此心还有狐疑,是不是真的死后都没有了,叫做断灭? 希望佛再说明此中道理,和怎样才能证明这个真心自性,确是不生不灭。 相信在会大众,和诸有漏初学者,都想知道这个道理。 '狐疑:狐性多疑,什么都不相信,叫作狐疑。 有漏:还要漏入六凡三界,受生死痛苦,未证果的人叫作有漏。 断灭:外道主张断灭,拨无因果,这是大错特错,害人不浅。 佛告大王。 汝身现在。 今复问汝。 汝此肉身。 为同金刚常住不朽。 为复变坏。 世尊。 我今此身。 终从变灭。 佛对波斯匿王说:‘你相信外道,死后断灭,但我不问你死后事,就问你现在之事。 你这个肉身,是同金刚之坚固,永远不变坏? 还是会腐朽变坏呢? '王答:‘世尊,我这个肉身,终归会变坏毁灭的。 '佛言。 大王。 汝未曾灭。 云何知灭。 佛说:‘大王,你身还未曾变灭,怎能知道将来必定会变坏灭亡呢? '世尊。 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 我观现前。 念念迁谢。 新新不住。 如火成灰。 渐渐销殒。 殒亡不息。 决知此身。 当从灭尽。 王答:‘世尊,我这个无常而随时变坏的身体,现在虽然还没有变坏,但是当我仔细观察,现前的情形,是念念变迁,前念生,后念灭,如波浪一样,一波起,一波灭,时时刻刻都在变迁谢落。 新的念头是永远不停住的,就好像烧香一样,灰尘落火新,不一会,火又成灰,慢慢销减殒落,而不停息。 一定要等到烧完香,火才停息,因此我坚决地相信,这无常变坏之身,一定会终归灭亡的。 '佛言。 如是。 佛说:‘这是对的。 '大王。 汝今生龄。 已从衰老。 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佛虽认可波斯匿王所说的道理,但还有问题问他说:‘汝现在的年龄,已将到衰老,但你的相貌,和童孩的时候相比较,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世尊。 我昔孩孺。 肤腠润泽。 年至长成。 血气充满。 而今颓龄。 迫于衰耄。 形色枯悴。 精神昏昧。 发白面皱。 逮将不久。 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王答:‘世尊,当我童年的时候,皮肤组织,十分细嫩光泽。 后来年龄长大,充满血气,非常健壮。 现在已临年老衰退,形容憔悴,精神昏昧,头发白了,面皮皱了,所谓:“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老态龙钟。 ”恐怕距离死期已不远了,怎可以和壮盛之年相比较呢? '人有三戒:年少时,戒之在色,纵欲能伤残身体。 壮年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不要和人争斗。 年老时,血气已衰,戒之在得,不要贪得无厌,不要有贪心。 颓龄:颓即倾倒之势,形容身体将颓倒,近死之意。 耄:七十岁为耄。 耋:八十岁为耋。 佛言。 大王。 汝之形容。 应不顿朽。 佛说:‘你之形貌面容,应当不是即刻衰坏吧? '王言。 世尊。 变化密移。 我诚不觉。 寒暑迁流。 渐至于此。 王说:‘世尊,变化是在暗中,密密的推移,我实在不能觉察,只是寒来暑往,一年一度地变迁流转,由少而壮而老,并不是顿然颓朽的。 '何以故。 我年二十。 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 三十之年。 又衰二十。 于今六十。 又过于二。 观五十时。 宛然强壮。 什么缘故呢? 当我二十岁的时候,虽是年少,但面貌已比十岁时老。 及至三十岁,又感到比二十岁衰老。 现在已是六十二岁,回想五十岁时,比起现在是强壮得多了。 世尊。 我见密移。 虽此殂落。 其间流易。 且限十年。 若复令我微细思惟。 其变宁唯一纪二纪。 实为年变。 岂唯年变。 亦兼月化。 何直月化。 兼又日迁。 世尊,我看这种变化,是在暗中,密密地推移,一直到殂落,即衰落而死亡。 这种迁流变易,我只说以十年为限。 假若再仔细思惟,则它的变迁,何只一纪二纪(一纪等于十二年),实在是年年有变。 不只年年有变,而是月月都有变化。 不只月月有变,而是日日都有变迁。 沉思谛观。 刹那刹那。 念念之间。 不得停住。 故知我身。 终从变灭。 若再沉静观察,实在是每分每秒、刹那刹那、念念之间,都不曾停止的在变迁。 故此知道,我这个变迁的身体,终归要衰坏灭亡的。 刹那:仁王经上说:‘一念中具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 '即形容时间极短促。 佛告大王。 汝见变化。 迁改不停。 悟知汝灭。 亦于灭时。 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波斯匿王。 合掌白佛。 我实不知。 佛言。 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佛告大王:‘你看到变化,迁移不停,就领悟到身体一定会灭亡。 但在变迁的过程中,你能知道一个不生灭的自性存在吗? '王答:‘我实在不知道。 '佛说:‘你既然不知道,我现在就指示你,这个不生灭的自性。 '大王。 汝年几时。 见恒河水。 王言。 我生三岁。 慈母携我。 谒耆婆天。 经过此流。 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佛说:‘让我再问你:你在几岁开始见到恒河水? '王答:‘我在三岁的时候,慈母带我去拜耆婆天,经过恒河,那个时候就知道是恒河水。 '谒:是参拜之意。 耆婆天,即长寿天,拜此天神以求长寿。 佛言大王。 如汝所说。 二十之时。 衰于十岁。 乃至六十。 日月岁时。 念念迁变。 则汝三岁见此河时。 至年十三。 其水云何。 王言。 如三岁时。 宛然无异。 乃至于今。 年六十二。 亦无有异。 佛再问王:‘二十岁时,身体衰于十岁,乃至现在六十岁,随著年月的变迁,更加衰坏。 但当你三岁的时候,看见恒河,到十三岁的时候,再看见恒河,它的水又怎样呢? '王答:‘那河水还同我三岁的时候一样,直到现在,我年六十二,亦没有变样。 '佛言。 汝今自伤发白面皱。 其面必定皱于童年。 则汝今时。 观此恒河。 与昔童时。 观河之见。 有童耄不。 王言。 不也。 世尊。 佛欲显见性不变,先证明幻身有变,所以再问:‘你现在自悲衰老,发白面皱,面容一定比童年时多皱纹。 但是你观看河水的见性,和童年时观看河水的见性,是否有童耄呢? 是否有变动衰老呢? '王答:‘世尊,一点都无变异。 '有人说:年老见性,亦有变化,好像老眼昏暗,看不清楚。 但如果戴上眼镜,依然能见,即证明见性不变。 看不清楚,只是眼昏,眼根变坏,而见性是永明不昏的。 佛言。 大王。 汝面虽皱。 而此见精。 性未曾皱。 皱者为变。 不皱非变。 佛说:‘你的身体面貌,虽然衰皱,但这个能见的见精自性,并未曾衰皱。 所以知道,能变皱者才是变,见性不变,就不会皱。 '变者受灭。 彼不变者。 元无生灭。 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而犹引彼末伽黎等。 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会变坏当然有生灭,那个不变坏的,自然无生灭。 原无生灭的见性,云何会在你身中,受你能变之身一同生死呢? 因此应该知道,能变之身虽坏,真性是常存的。 为何要引彼诸外道,如末伽黎等,都说此身,死后完全灭亡呢? 末伽黎,译作不见道,主张无因无果,死后断灭。 王闻是言。 信知身后舍生趣生。 与诸大众。 踊跃欢喜。 得未曾有。 王听见佛所说,才相信此身,死后不致断灭。 只是舍这个生,而再趣别个主,解除他断灭的疑心。 所以与大会诸大众,闻法欢喜,得未曾有,即是从来没有这样欢喜过。 阿难即从座起。 礼佛合掌。 长跪白佛。 世尊。 若此见闻。 必不生灭。 云何世尊。 名我等辈。 遗失真性。 颠倒行事。 愿兴慈悲。 洗我尘垢。 阿难听佛说真性不灭,又起疑心,故即座起立,礼佛合掌,长跪求佛解释:‘世尊,假若此见性闻性,原无生灭,为何世尊,刚刚责我等,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希望佛兴大慈悲,洗涤我们被尘垢所遮盖之迷惑。 '阿难以为有生灭,便会遗失;无生灭,是不会遗失。 佛是因阿难为颠倒所迷而遗失,不是因断灭之见而说遗失。 因迷而遗失,非真遗失,只是似失而非失。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 轮手下指。 示阿难言。 汝今见我母陀罗手。 为正为倒。 阿难言。 世间众生。 以此为倒。 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于是如来就垂下他的金色臂,千幅轮手,下指手地,问阿难说:‘你见我的手,是正的还是倒的? '阿难因屡次遭如来棒喝,又不敢以己见来答。 故推说:‘依照世间一般习惯,认为这样下垂的手是倒的。 而我实在不知道,哪样是正,哪样是倒。 '真性是平等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减尚不减,哪有失去的道理呢? 因众生迷而不觉,就好像被尘垢所遮盖而不见,如遗失一样。 佛以臂的正倒,作为譬喻真性不失之理。 佛告阿难。 若世间人。 以此为倒。 即世间人。 将何为正。 阿难言。 如来竖臂。 兜罗绵手。 上指于空。 则名为正。 佛再追问阿难:‘如果世间人以下垂的手为倒,那么世间人究竟以哪样是正呢? '阿难这时,不敢推说世间人,就答:‘如来的兜罗绵手,指向虚空,就叫作正。 '佛即竖臂。 告阿难言。 若此颠倒。 首尾相换。 诸世间人。 一倍瞻视。 佛即竖臂,对阿难说:‘如果世间以这为正,像这样的颠倒,只是首尾相换而已。 即下垂的手,换作上竖,就认为正,与臂无增,下垂为倒,臂亦不失。 他们根本不知道手臂,本来没有正和倒,只是自己迷惑,反执著下垂为倒,上竖为正。 即是加一倍瞻视,亦即迷中倍迷。 '(愚意:倍通背,即颠倒)‘瞻'即瞻仰,仰看上竖之臂;‘俯'即俯视,俯看下垂的手。 无论说正说倒,都不离此臂,但臂根本没有失去。 则知汝身。 与诸如来清净法身。 比类发明。 如来之身。 名正遍知。 汝等之身。 号性颠倒。 可知我的身,和如来清净的法身,比较起来,就知道如来的身,叫正遍知,自了知心包万法。 你等的身,执著心在身内,执著法在心外,这就叫做性颠倒身。 真心本来亦无迷悟,只是悟时名正遍知,悟亦无所得;迷时叫性颠倒,虽迷亦本不失,只是多一迷很而已。 手臂亦一样,上竖为正,而臂无所得,下垂为倒,臂亦无所失。 随汝谛观。 汝身佛身。 称颠倒者。 名字何处。 号为颠倒。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 瞪瞢瞻佛。 目睛不瞬。 不知身心。 颠倒所在。 佛说:‘现在随你细心观察,你的色身和佛的法身比较,你身既然叫做颠倒,必有名字,亦有相状。 那么究竟在什么地方,叫做颠倒呢? '这时阿难和大会听众,被佛这一问,大家双目直视如来,都不知怎样回答。 ‘瞪',双目直视叫瞪。 ‘瞢',眼睛昏闷不清叫瞢。 颠倒相亦很难知道在什么地方。 颠倒虽由心而生,但实在是由迷而生执著,由执著而生颠倒,是没有形相的。 难怪被佛一问,大家都目瞪口呆,不知所答。 佛兴慈悲。 哀愍阿难及诸大众。 发海潮音。 遍告同会。 佛见阿难及诸大众,不知身心颠倒所在,目瞪口结,不能回答。 便兴慈悲心,怜悯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普告同会诸听众。 诸善男子。 我常说言。 色心诸缘。 及心所使诸所缘法。 唯心所现。 佛说:‘诸善男子,我时常这样说。 色法与心法诸缘,按百法明门论所说:色法有十一种,心法有八种,即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法,和色法,(心法,有为法不相应,但和无为法有点相应。 )再加上六种无为法,共成百法。 诸缘有四种:(一)亲因缘;(二)增上缘;(三)次第缘,亦名等无间缘;(四)所缘缘。 所有这种种由缘所生之法,皆不出一念心所现。 所谓山河大地,森罗万解,一切万物,都从一念心所生。 一切都是包括在一念心里,不是心被这些万物所包括。 如能认识本来真心,则这一切万法万物,根本都是幻有。 真心如镜,诸法如镜中像、镜中影。 修道便要修至影来即现,影去即灭。 真心是湛然清净,没有半点尘影污染的。 汝身汝心。 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你的色身和识心,都是由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出来的物,就是你之识心,亦是在妙明真心里。 因为不知道,便错认这个识心为真心,认贼作子,生出种种颠倒相。 云何汝等。 遗失本妙圆妙明心。 宝明妙性。 认悟中迷。 为何你等,把本来自妙,本来圆满灵明的真心和宝贵光明的自性,都舍弃遗失,而在妙悟中,自取迷昧! 即是把自己常住真心,全体大用,本有家珍都丢弃遗失,反认识心为自己真心。 不当认而认,这便是颠倒执著,这亦是悟中生迷,迷上加迷。 悟就知万法唯心,心包万法。 迷就迷法皆在心外,心只在身中。 如手臂本无正倒,而分正倒,这就是执著。 若无执著,就是正遍知;有执著就成为性颠倒,如人迷东为西,东实不转为西,只是迷情妄执,东西颠倒。 颠倒中妄计颠倒,这就是认悟中迷,亦是不迷中而起迷。 晦昧为空。 空晦暗中。 结暗为色。 晦昧即无明,黑暗。 无明便看不见,故等于空。 因无明黑暗,就将灵明洞彻之真空,变为冥顽晦昧之虚空。 在这顽空晦昧中,再依无明之力,转本有智光,为能见之妄见。 这就是瞪以发劳;和黑境结在一起,就生出四大之色。 色杂妄想。 想相为身。 色既结暗而成四大之色。 妄想即识心,从妄想的识心参杂妄色,就造成五蕴之色身,亦即名色。 这是十二因缘的道理。 聚缘内摇。 趣外奔逸。 昏扰扰相。 以为心性。 聚集种种因缘,而从眼、耳、鼻、舌、身、意进入。 因六尘影子,便生出分别计度之心,造成内心摇动不息,趣外即触。 趣走向外边去,各处驰跑,妄想心可以各处奔跑,触亦可以各处奔跑。 没有真正智慧,就迷乱地向外乱跑,不辨东西南北,终日昏昏扰扰,把元妙真心,宝明妙性都失去了,反而不明白。 把不光明作为自己的心性,亦即认识心为真心。 一迷为心。 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第一种执迷不悟,就是坚决认定真心在色身之内,一般人最大错误,便是错认心在身里面。 那么,不在身里面,是否在身外边呢? 也不是的,而是我们都在真心里面。 不知色身。 外洎山河虚空大地。 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既然迷执心在身内,而不知道真心实在是广大周遍,包含万象,外洎即外及山河虚空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之物。 我们这真心是包含虚空万物,而不是虚空包罗万物。 明白这个道理,便不会丢失真心。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 唯认一浮沤体。 我们的真心既然广大无比,能包罗万物,有如澄清百千大海之大,而我们反弃之不要,只认一水泡浮沤,作为大海,岂不大错! 目为全潮。 穷尽瀛渤。 不明真心广大有如百千大海,反认为一小浮沤为全海之潮,已包括一切大瀛小渤。 (大瀛即大海,小渤即大海旁之小海。 )真心不在内,不在外,而是包罗万象,又是人人都具有,只因不认识,便成为性颠倒。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如我垂手。 等无差别。 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你等(指没有证果的有漏之众)皆是迷中倍迷,好像我垂手,便说倒手;我举起手,又说是正。 实我手本来无差别,无倒正,而偏说有倒正,这是本来无问题,而造出问题。 百千大海不要,而反认一小沤为海;广大无比之真心不要,而反认识心为真心;本来不迷而执迷,便是迷中加迷。 故佛说:‘这样真是最可怜悯的人!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 垂泣叉手。 而白佛言。 我虽承佛如是妙音。 悟妙明心。 元所圆满。 常住心地。 阿难承蒙佛慈悲,从邪术救回,又得佛多次深切教诲,万分感激,就流泪叉手向佛说:‘我虽是承蒙佛教导,这样微妙的法音,而明白觉悟,妙明真心本来是圆满常住不变的。 '而我悟佛现说法音。 现以缘心。 允所瞻仰。 但我明白佛所说的最妙法音,还是依然用我的分别攀缘心来领悟和敬仰。 允是诚的意思,缘心即识心。 这是说,这个识心能分别善恶好坏,所以实是我所依赖瞻仰而不能舍离。 因恐怕舍离这个分别心,就不知用什么心来听法。 徒获此心。 未敢认为本元心地。 佛所说之真心,能包罗虚空万象,山河大地,阿难丰不敢十足相信。 所以说:‘我现在才知道具有妙明真心,但只明白其道理,还不敢接受,正式承认为本来圆满、原有常住的心地。 '愿佛哀愍。 宣示圆音。 拔我疑根。 归无上道。 阿难虽然得到佛指示,见性就是常住真心,但还不敢接受这种道理,因为他惯用攀缘心来听法,误认为没有攀缘心,就没有法可听。 故说:‘现求佛慈悲哀悯,宣示圆满无碍之音,拔除我的疑惑深根,使能归至无上道,即证不生不灭之果位。 '圆音,即一音。 佛能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皆得解。 佛之声音,是圆满普被,故三界六凡众生,听闻之后,皆和自身语音一样,都能明白。 只要和佛有缘,无论距离多远,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好像在佛身边一样。 楞严经讲解的内容其实只要大家能用心去看,去领悟,那么就能从中悟到一些道理。 虽然有的时候并不是很好理解,但只要大家坚持去领悟,慢慢的就能知道其中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4-07-10 10:22:3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5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