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集) 内容: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 我们继续来讲解「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刚才我们讲到《论语》名题,以及它所依据的原理,是以道为本体。 接下来我们讲五重玄义第三个方面,叫做明宗,就是明了学习这部《论语》的修学方法。 这个方法我们概括起来,四个字,以博学约礼为宗。 这个是出自于《论语》第六篇,「雍也第六」,第二十七章讲到,「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这种话在《论语》当中出现过两次,同一章,一模一样的字出现过两次,第二次是在「颜渊第十二」。 这个「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正是教我们如何成就君子之道,就是我们怎么修学的。 讲博学,简单的来说要多念书,多从圣贤的经典当中来得到学问,因为真正的学问,古人只能够是记载下来,形成文字,这叫经典。 我们不能够亲身跟随圣贤人学习,也可以从经典当中来学习。 这个博学,不是说你学得很杂、很多、很乱,那个只能叫杂学、乱学,不是博学。 这个博我们要知道,学问要有次第,要一门一门的学,不能够学得很多、不按照次第,这个只能够增长一些皮毛常识,但是未必能够真正得到修身的效用。 所以,君子他的博学是学完一门再一门,一门一门的学,这叫博学,愈学愈博、愈学愈广。 最初的学先得从《弟子规》开始,《弟子规》没学好,一下跳到《论语》当中,那可能掌握不了纲领,学上就会有困难。 所以这个学文得要由浅入深、由基础到高级,慢慢的学。 正如《弟子规》上讲的,要「宽为限,紧用功」,「此未终,彼勿起」,要慢慢的学,不能够同时学习很多门。 像我自己跟随恩师学习圣贤经典,包括我在这里讲圣贤经典,都是怎么样? 讲完一部再一部,学完一部再一部。 如果同时开很多部,讲的人也很辛苦,而且讲不出真正的味道,听的人也听得一头雾水,脑子里像浆糊一样,乱七八糟,这不是学习的方法。 所以学一定要懂得一门深入,学完一门毕业了才能学第二门,这一门要学透。 学透是什么? 真正做到就叫透。 好比说《弟子规》,你真正做到了,那就是学毕业、学圆满了。 你没做到,先不要急着学新的科目。 《弟子规》学完了再去学《论语》。 你看,《三字经》里面就教我们这个方法,叫「小学终,至四书」,四书包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所以《弟子规》是小学,小孩要学的,古人的小学七岁以后开始学,叫小学,学到十三岁,这段时期是小学。 十三岁以后,那才进入太学,太学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大学。 把小学科目完成了,做人的道理基本都懂了,会做人了,然后再教你做圣人。 「小学终,至四书」,四书教你大学之道,大学就是大人、圣人之学。 《论语》是摆在大学里面的科目。 真正做到《论语》了,那你就跟孔子一样了,也能够堪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当然学文当中,文有很多,儒家有十三经,乃至整部《四库全书》都是儒家。 当然还包括道家、佛家,统统都是圣贤的教育,这都要学。 学是为了什么? 印证自己的境界,自己做到了多少,对照对照经典,我们就能明了,自己跟圣人距离还有多远,所以叫「以经印心」。 除了读经以外,还要读史,历史是前人的经验、是社会更替演变的因果。 我们懂得这个历史,明白因果的真相,真正如《尚书》所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因果报应的经验总结。 所以经讲的是智慧,历史是经验,这都要学。 君子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 这个礼就是规矩,在儒家讲究的六艺当中,礼、乐、射、御、书、数,第一个就是礼。 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如果不学好礼,不通人情世故,不懂得进退应对,这我们讲做人就很失败,所以规矩要去学。 学好了规矩,最重要的是规范自己,约是约束,约之这个之是代表谁? 不是别人,是自己。 很多人学了礼、学了戒,就用这些规矩、戒条去要求别人,好像拿着这些礼、戒当作照妖镜一样,到处去照,看看谁犯了。 这样的学法完全错误,方向错了。 这个约是约束自己的,不是约束别人的。 自己在博学当中,不断的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身心,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两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一个是解门,一个是行门,博学于文是求解,解得愈深、愈广愈好。 约之以礼是行门,行是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毛病习气。 所以,这是天天要做反省检点的功夫,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天天检点,这是约之以礼。 这样才可以弗畔矣夫,这个畔就是偏离中道的意思,弗畔就是合乎中道,不偏离中道。 所以君子的学问要解行并重,才不偏离中道。 正如《弟子规》上讲的,力行和学文要合一,知行合一。 如果「不力行,但学文」,就「长浮华,成何人」。 如果是「但力行,不学文」,就是「任己见,昧理真」,两者都是偏颇了,都不符合中道,要学文跟力行并重。 学文帮助力行,是指导力行;力行又帮助学文提升。 你能做到一分,对古圣先贤的教诲更加明了一分,明了一分你又更能再做到一分,解和行不断的相辅相成,共同提升。 否则,那就是偏颇。 很多人只求博学,不能力行,不能约束自己,还是很多毛病习气不能改正,这就变成空谈了。 他搞的充其量叫儒学,不能叫学儒,他搞学术,他能写文章、能讲得头头是道,但是他得不到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受用,他得不到法喜,没有喜悦,还是烦恼。 为什么? 因为他没有把他的所学去实习,他没去做。 要去做,才能够得到受用,才能够不亦悦乎。 那反之,只做,就是拼命的修,但是不去学经典,自以为是,叫闭门造车,到最后往往也搞偏了,「任己见,昧理真」了。 自己没有真正开悟之前,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你要依照经典的教诲依教奉行才可以,不能自己想一套,叫盲修瞎练。 所以,这个叫修学的方法,博学约礼就是解行并重的意思。 下面,五重玄义第四个部分,论用,就是学了这个经典有什么用,这个用处可大! 我们概括起来,以天下归仁为用。 天下归仁跟自己行仁是一不是二。 天下归仁的境界比和谐世界的境界还要高,和谐世界只是我们大家和睦了,人人都是君子,就天下和谐,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世界上为什么不和谐? 因为有很多小人,他要求跟自己相同。 譬如说大国看到小国用的政治制度跟自己不一样,它就要强行跟它相同,就打它、征服它,就相同,这叫同而不和。 所有世界上的冲突、矛盾,不管是个人,人与人之间,还是家庭当中,还是整个国家里面,政党之间、宗教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的所有矛盾、冲突,都是因为小人同而不和搞出来的,一定要你跟我相同,你不跟我相同我就打你,你不按我的意思做我就打你,就是这个念头闹出来的这些矛盾、冲突。 乃至什么? 人要求大自然的万物都要跟自己相同。 譬如说很多人养的宠物,他发现小狗可能冬天在外面牠会很冷,于是给牠穿上衣服,给牠吃很多这些人认为很有营养的东西,结果吃到最后牠抵抗力就没有了,所以常常有病。 有病怎么样? 人得上医院,所以宠物也有宠物医院,就搞得跟人一样。 其实那个动物不需要你这么操心,你就把牠放归自然,让牠活得更自然一点,牠就很健康。 你偏偏让牠跟你过着相同的生活,那牠就不健康。 小人同而不和,你看,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会闹矛盾,人与大自然万物,你只要规定要跟你相同,那就会闹矛盾,就出现不和谐。 乃至这个地球环境,本来是非常的和谐、非常的清净,我们偏偏要去改造大自然,改造到最后,山川都变化,最后搞到什么? 地球被污染了,地球不和谐了。 所以,只要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做君子,要求和就行了,不要要求同,这世界就和谐。 你能做到君子,不难,《论语》就教你怎么做君子,但是这只是中间的层次,不是最高层次,最高层次叫天下归仁。 仁的境界比君子高,孔老夫子就讲过,有君子而未仁的,没有到达仁的境界的,未有小人而得到仁的境界。 所以君子未必达到仁,但是小人一定是不仁。 那我们在君子的基础上再往上提升做仁,仁人,仁人就是圣贤。 天下归仁,就是天下所有人全部做圣贤了,这个境界高于和谐世界太多了,《论语》也能办得到。 怎么办到? 有妙法。 在「颜渊第十二」,第一章「颜渊问仁」,颜渊就是颜回,孔老夫子最得意的弟子,这位真正是入室弟子,子路、子贡只能叫登堂也,未入室也,颜回是入室。 他问仁,什么是仁的境界。 孔老夫子跟他回答说,「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回不是一般人物,他问的仁,孔老夫子回答的跟其它的不一样。 你看,在《论语》当中很多人问仁,司马牛也问过仁,樊迟也问过仁,其它人,子贡也问过为仁,都问过。 孔老夫子回答的都不一样,这是什么? 应机说法,不同根性的人你要不同的教导,不能够千篇一律,这所谓应机施教。 颜回这个根机比其它人都要高,所以孔老夫子跟他讲到的那是最高的心法。 他告诉颜回,克己复礼为仁。 先不说什么是仁的境界,告诉你为仁怎么做,为仁是在修、在做,怎么个下手? 克己复礼。 克服自己的毛病习气,恢复礼,为什么叫复礼,不叫修礼? 不叫行礼? 叫复礼。 这个复字是恢复,孔子懂。 我们本性当中本来就符合礼的,礼叫自性本有的性德。 刚才我们讲到,《论语》以道为体,道就是我们的自性、我们的本性,是宇宙的本体,只要我们能够率性而行,依循着本性,那叫礼。 所以礼不是圣人搞出一套规范、规矩来约束我们。 你说约之以礼,那要约束自己,很难过,不是,你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礼是你本来的生活方式,可是现在我们这凡人迷失了本性,明德不明,性德不起作用了,所以处处都违反了礼。 我们都是依照我们的毛病习气来生活,所以生活在烦恼当中、生活在痛苦当中。 现在我们明白、觉悟了,要克己复礼,把那个不符合自己性德的毛病习气克服掉、斩除掉,回归到礼上、回归到性德上。 你自己克己复礼就是叫为仁,那我如何使天下归仁? 孔老夫子讲,「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一日」这两个字用得妙,妙在哪? 他没有说一年,没有说十年,一辈子,甚至是一千年,他说一日。 那一日是哪一日? 当然是今日,说昨天没啥意义,说明天还没来,也没意义,就说今天,今天你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仁了! 这个我们没办法接受,我克己复礼,我做好了,充其量是我归仁了,天下人怎么可能归仁? 这个道理深! 还得讲到宇宙本体上来,宇宙怎么来的? 这一切众生怎么来的? 完全是你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 除了你心性以外,没有万物,就像普朗克博士讲的,他几十年研究量子的结果发现,这世上本没有物质,没有物质存在。 物质怎么来的? 意识的振动产生的。 就是你念头动,念头一动就有万物出现,关键是你那个念头是什么念头。 如果你那个念头是善的,这个天下就变善了;你这个念头是恶的,这个天下就变得恶,灾难、冲突都来了。 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世界这么多灾难,这么多的天灾人祸? 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心不善,这招感的。 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它跟着你的念头。 你现在能够克己复礼,你这个念头回归到本性,天下就归仁了。 因为什么? 除了你自己的念头以外没有天下,天下是你的念头变现的。 所以当下你这一念归仁了,天下跟着归仁了。 所以为什么颜回叫入室弟子,他真正明白了孔子的心法,这是圣贤的最高心法,孔老夫子为颜回和盘托出。 我们能不能明了? 我们能不能承当? 你要能够承当,你现在就一定克己复礼,你心怀天下。 通过自己克己复礼,令天下归仁,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现在看到天下这么多的灾难,上个月日本大地震、大海啸,现在还正在发生的核泄漏,这些灾难能不能化解? 完全是能够,问题是你肯不肯。 你要是肯,天下立刻能归仁;你要不肯,你也不相信,那就没办法了。 孔老夫子深怕我们听不懂,底下再补充一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克己复礼为仁,都是自己分内之事,跟别人没有关系;换句话说,令天下归仁的事情,也是自己分内的事情,跟别人也没有关系。 你要化解灾难都是由己,不由人,这叫承当。 你敢这么承当,你就有成圣贤的可能,你要不敢承当、你不敢相信,那你就对不起,你这一生不可能成圣成贤。 所以君子博学于文,学到最后,你要把这个道理要明白,真正明白了,约之以礼,还用人去鞭策吗? 他自己就真干了! 你看颜回听懂了,这个道理他真听懂了,所以他真干。 底下他问,「颜渊曰:请问其目」,这个目是修学的纲目。 我现在听懂了,该怎么做,怎么入手? 我想让天下归仁,我从哪做起? 他问孔子,这真听懂了,开始真干了。 孔子也就把怎么真干这种方法和盘托出,「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真干。 礼是性德,我们所言、所行、所想都要符合性德,这叫修行,把自己非礼的言行、不符合性德的言行剔除掉,这是颜子的四勿,孔子教他真修实干的法门。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是眼耳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眼所见的一切色、一切现象,耳所听的一切音声,要剪去非礼。 这里不是让你不视、不听,只是教你在视听当中剪去非礼,把非礼都除掉。 如果不叫你视听,那岂不是你成了盲子、聋子了吗? 做了盲人、聋人,可能还是干非礼的事情,这不是孔子的意思。 孔子只是教你眼看到外面境界,如果是非礼,我们立刻不看,看了之后立刻放下,不能够入心,这叫非礼勿视。 听也是,譬如说听到人家讲是非,你一听人家讲是非,立刻不听,这叫非礼勿听,不放在心上。 非礼勿言,我们不说,我们所言的都是符合礼的。 非礼勿动,这个动不光是身体的造作,更包括念头的动,不符合礼的、不善的念头动都不能动。 起心动念都与礼相应、与善相应,这就是性德,符合性德。 颜回听了孔老夫子这段教诲,真明白了,底下不用再问第二句,他就说「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回是颜渊自己的名,他自称,对老师很谦虚,自称名。 他说我自己虽然不聪明,很愚钝,这是他谦虚,但是他听明白了,请事斯语,就是把孔子这个话语依教奉行。 真干! 所以颜回之所以能够成圣人,就是在这四个字,请事斯语,孔子的话他听懂了,听懂了就老实听话真干,这才能成圣人。 听懂了你不肯真干,也没用;那换句话说,你还没真懂。 真懂的人哪能不干? 真干你就能够克己复礼为仁,你自己归仁了,你自己归仁了,你的天下也归仁了,你的天下消灾免难了,这是你学习圣道对这个世界的伟大的贡献。 你能够真学,自然能感化周围的人,你学得愈深入,你做得愈到位,那你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使天下归仁,无非都是自己认真落实圣贤教诲所产生的感化的力量。 所以真正的仁人志士看到天下有不仁、有灾难,他怎么做? 努力修自己,绝对按照颜回所修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认真一丝不苟的力行,从而感化这世界上的人,让他们回头、让他们改邪归正、断恶修善,令天下归仁,这是学习《论语》的大作用! 所以古人讲半部《论语》能治天下,这是宋朝初年的宰相赵普说的。 大家认为他只是学《论语》,好像学得太少了,他怎么说? 宋太宗赵匡义问他,他就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是真正对《论语》读懂的人。 赵普说的,我平生所知道的道理不出《论语》,昔日,他用《论语》一半辅佐赵匡胤宋太祖平定天下,现在再用另外一半辅助陛下,就是宋太宗赵匡义,致太平。 这个话一点没过分。 说老实话,你把刚才我们这个「颜渊问仁」这一章的《论语》真读懂了,你就能够令天下归仁。 颜渊就是这样的人,孔子也是这样的人。 所以《论语》,学习《论语》的作用,那是不可思议,关键是我们要真干。 第五个,判教,就是讲《论语》这部经典在圣贤的教学课程当中,它属于什么地位,要判在哪里,是小学,还是中学,还是大学? 我们刚才讲到,《弟子规》是属于小学,做人的最根本,《弟子规》要是没做到,那就没有资格称为中国人了。 《弟子规》做到了要提升,要做君子,君子是圣贤的基础。 在大学,古人讲的大学,基础的科目是四书,我们要读懂,这是圣贤的根本。 所以我们把《论语》判教判成圣贤根本,你成圣成贤不能离开这个根本。 那根本的根本就是《弟子规》。 《弟子规》没做到,《论语》不可能做到。 所以我们讲习《论语》处处联系《弟子规》,这一次我们《论语》干脆以《弟子规》七科为纲目,目的就在此,让大家重视根本的修行。 南宋朱熹朱夫子,他编这四书,四书是中国人要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 那四书怎么个编订? 朱熹是这么说的,他编四书他有个次第,教我们怎么读。 他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他是这么讲的,很有道理。 四书我们先学《大学》,《大学》是定个规模,定个框架,你怎么成圣成贤,这个框架在这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怎么修法?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讲修身。 这个八目到圆满,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刚才我们也讲到了,明明德是把我们本性中本有的德和智,智慧、德能,显明出来。 不仅自己显明明德,也要帮助天下人显明明德,彼此都能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一切众生跟自己回归本性,天下归仁。 不仅天下归仁,宇宙归仁。 这个规模在《大学》里面给我们构架出来了。 然后读《论语》,《论语》定其根本,就是圣贤的根本在这里。 读完《论语》之后,你就自自然然带上了圣贤的气息,那你要真读,读懂了,你要去真做才可以。 再接下来,「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论语》是孔子的言行为主,我们看孔子是怎么做的。 孟子又是学孔子的,虽然孟子跟孔子没见过面,但是孟子私淑孔子,他以孔子为老师,向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学习,读孔子公的书。 结果他做得很像,孔子怎么做他也怎么做,做得很成功,真正把孔老夫子的心法能够传承下来,而且在战国时期他能够发挥出来。 孔子在春秋时期,也是乱世。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就更乱,那怎么样在这个乱世当中成就圣贤之道,孔子、孟子都给我们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孟子,我们看他是怎么发挥的。 所以,古人将孟子称为亚圣,仅次于孔子。 孔子的亲传弟子当中都没有人称为亚圣,都没有孟子这么有名气,我们一提儒家就讲孔孟,顶多是讲孔颜,颜回,颜回比孔孟就讲得少了。 很少听到孔子跟子贡、子路、曾子连在一起讲,为什么? 他们都没有孟子的成就。 所以我们学儒家要除了读《论语》,还得读《孟子》。 最后读《中庸》,求古人之微妙处。 这个微妙处,是讲不可思议的境界,《中庸》的境界。 《中庸》是什么境界? 圣人的境界。 讲的是道,讲的宇宙的本体,这个宇宙本体的体相用。 老子都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境界确实是很难说,真的叫微妙难思,不仅说不出来,想都想不到。 但孔子证得了,证得这个境界是什么样的状态? 他不会起心动念,更没有分别执着,所行、所动完全与道相应,道法自然,自然的状态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 你刚有一个念头,已经违反自然了,你在造作了。 所以《中庸》的境界是放下起心动念,心里空了。 孔老夫子就讲过,他说他自己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什么意思? 自己心里空空荡荡,一念不生,真正是清净无为的境界,叫空空如也。 空是讲真空,如是讲妙有,这个如不是说真的什么都没有,不是,它能生万法,这是讲自性的作用。 本体是空,空寂,我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没办法达到的,这个叫空,不可思不可议,这个叫空。 但同时它又做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能现一切万物,一切现象都是从它而生的,叫如。 所以别人,有鄙夫问于我,就是有一个没有证得自性的人叫鄙夫,问孔子,孔子叩其两端而竭焉,两端讲左右、内外、高低、善恶、是非、利害,这都是两端,从两端来跟他说明白,让他归到中。 所以一切的语言、文字全都是讲两端,从两端要体会中道,这叫求古人之微妙处。 而这个要诀没有别的,放下分别执着、放下自私自利,进而放下起心动念,古人之微妙处你就得到。 在《论语》当中也有这样的讲法,也有这种体现,我们都会学到。 这是把五重玄义简单的给大家概括性的介绍。 那么总结一下,释名,解释这个名题;辨体,《论语》以道为体;明宗,它的修学方法,博学约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学习它的作用,自己克己复礼为仁,令天下归仁;《论语》在圣贤教学里面的地位,判教来讲,它属于圣贤的根本修学科目。 程子讲,「今人不会读书。 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所以我们读《论语》,最重要的要变化气质、要改善人格、要做君子,你读《论语》要变样子,不能还做原来那等人,这就等于没读。 那么读《论语》,程子又说,「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所以读《论语》,弟子的问话好像自己问的一样,孔子的答复好像对我的答复,我直下承当,这才有受用。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第一讲这两集就讲解到此地,主要是把《论语》的概要跟大家说明了,从明天开始我们正式进入正文的学习。 今天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发布时间:2024-07-24 08:32:3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5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