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钟茂森:养正遗规选讲—朱子治家格言(第三集) 内容: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 我们今天开始看第十二句:【祖宗虽远。 祭祀不可不诚。】这句话是讲,祖宗虽然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但是我们对他们的祭祀却要虔诚。 这句话从事上来讲是告诉我们要祭祀祖先,而且祭祀祖先必须有诚敬之心。 在《孝经》上告诉我们事亲五事,五个事情,所谓「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是孝亲五个事项。 居则致其敬,就是父母在家我们对待父母一定要恭敬,所谓孝敬孝敬,孝后面一定要有敬,如果不敬就不能称为孝。 即使是我们有很丰厚的衣食奉养父母,但是内心里对父母不敬,孔老夫子说这个不是孝。 为什么? 因为「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像养狗、养马那也是养,「不敬,何以别乎?」你不恭敬父母,而只是仅仅在衣食、物质上满足父母的需求,这个养,跟养狗、养马,这也是满足物质需要,那有什么区别? 所以居家一定要对父母致敬。 养父母要使其欢乐,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让父母真正高兴。 父母有病,儿女应该尽其责任,致其忧是心情很忧患,担心父母的身体。 当然有这种担忧,必定是努力的来帮助父母治疗。 丧则致其哀,父母过世了,办丧事一定要有那种哀痛的心情。 为什么? 想到父母养育之恩还没有报答,现在父母就离我们而去,所以必定是万分哀痛。 丧事也要办得隆重,尽自己最后孝思。 祭则致其严,父母过世以后不是就把父母都忘了,孝心就没有了,不是。 孝心不能够因父母不存在就断掉了,因为孝心是我们本性中本有的明德,这个德是不能断的。 父母在不在世那是一个缘,不能因为外缘不在,把自己明德给斩除了,那怎么可以? 所以祭祀就是帮助我们继孝思、敦人伦,继续保持我们的孝德。 祭祀父母要致其严,严就是庄严,我们的祭祀要庄重、要严整,要非常的诚敬,诚敬就称为严。 即使是很遥远的祖先,我们根本没有见过他们的面,但是对他们仍然是诚敬的来祭祀他们。 祭祀就是怀念的意思、纪念的意思,就是常常提醒自己的孝思,不忘祖先就是不忘本。 人能够常常反本报始,他的德就厚,德厚福也就厚。 福德福德,这个德和福是连在一起的,有多大的德就有多大的福。 特别是孝道是德之本也,一个人一定要有他的根本,如树有其根,水有其源头,孝就好像保持我们的根本和源头。 树有了根本,才能够年年发新枝,长出茂盛的枝叶;水能够有源头,才能够川流不息,所谓源远流长。 我们的祖先即使是很遥远,但是我们知道那是我们的源头。 我们常常纪念、怀念他们,不忘本,要想到自己一定要修身、齐家,以至于治国、平天下,发扬祖先之德,所谓光耀门楣,这是孝道发扬光大。 夫子在《孝经》里所说的,「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终就是终极、圆满的意思。 所以祭祀的意义是非常深远,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东方五千年而不败,靠什么? 就是靠这种孝道的传承。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这四大文明到现在只有中华文明依然是历久弥新。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维持着大一统,是什么力量在维持? 就是孝道。 你看「孝」字,中国的文字很有智能,上面一个老字头,下面一个子字底,它就代表着老一代和子一代合而为一,这叫孝。 现在人讲的代沟,父母跟儿女有代沟,你看看老一代和子一代就分开了,那怎么能称其孝? 中国古人没有听说过代沟的,代沟是现在西方传来的概念,一种近代出现的怪现象。 真有孝道,哪里会有代沟的存在? 不仅父母跟儿女没有代沟,父母上面又有父母,层层往上追溯,过去无始,儿女底下又有儿女,一直往下推衍,未来无终,无始无终都是一体,这个叫孝。 所以中国人讲求祭祖,为什么? 他们明白祖先跟我们是一体的。 即使是几千年的祖先,我们现在去祭祀他们,依然是一体。 所以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动力。 这个诚字非常重要,诚就是讲心地,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 祭祀的形式确实要隆重而庄严,为什么? 因为形式是反映内心。 当然内心更重要,内心诚于中,他就有外形了,就形于外。 但是不能够只是徒具形式,而没有内心的诚意,这不可以。 所以形式是要因地制宜,看看环境能不能够做到,但是内心的诚意是不能没有的。 这里讲到从心上来说,这种诚意就是一种厚德。 中国人人心厚道,为什么? 就是有这样的一种仁孝。 而仁孝之心从祭祀这种活动来培养是最好的,古人讲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我们希望世道人心厚道,希望人与人之间和谐,互相关爱,这就是现在提出的和谐社会。 怎么做到? 发扬孝道,这是根本。 而发扬孝道里面,刚才讲的五事之一,祭祀,慎终追远,就非常的重要。 我前几年在世界各地演讲孝道,演讲「明道德、知荣辱」,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这些体会,跟大家来分享。 我就在讲演当中提出,其中一点就是希望我们国家能够将祭祖做为一个正式的活动,每年清明节、冬至节,这是祭祖的日子,应当做为法定假日,号召全国人民回家祭祖。 而且国家领导人,乃至政府各级领导,都应该倡导祭祖的活动,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我们既然想要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活动就必须要发扬。 有一次我在山西大同做了一次演讲,这个光盘后来给中央党校一位领导看到了。 他看了很欢喜,他就把这个光盘在中央党校内部的电视台给放了,播了一次,大家觉得挺好。 因为当时是在现场录像的,效果稍微比电视台效果要差一些,所以他们又邀请我特别到北京一趟,做了五个小时在录像棚的一个演讲。 后来就把这个光盘挂在中央党校的学习网站上面,供各级党校学员来学习参考。 这事情之后(那是二00六年),结果二00八年,我们很欢喜的看到,果然国家把四月五号清明节做为法定假日,我们是拍手称快! 祭祀祖先真的它是和谐社会的一个至德要道。 当年我们前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就提倡祭祖。 这个事情可能不一定很多人晓得。 他老人家在一九三七年,正好是抗日战争开始,日本侵略我们,中国的人民当时都处于战乱,水深火热当中。 毛主席当年清明节,一九三七年清明,他亲自撰写了「祭黄帝文」。 我们知道黄帝是我们的祖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他撰写「祭黄帝文」,特别委派代表去祭黄帝,祭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 这个「黄帝文」写得很有气势,毛主席他文采是相当好的,我把前面一段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还找到他亲手写的「祭黄帝文」的手稿,我们可以把这相片打给大家看看。 这「黄帝文」开头是这么讲的:「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这就是一九三七年清明,「苏维埃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谨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陵: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这是「黄帝文」前面八句,都是四字为一句写的。 这前面的意思,「赫赫始祖」,是赞叹我们的祖先功高显赫,伟大的祖先。 「吾华肇造」,是讲你们,就是始祖,你们建立了华夏民族。 「胄衍祀绵」,胄就是子孙,衍是繁衍,子孙繁衍,变成我们这么大的一个中华民族,祭祀的香火绵绵不断。 「岳峨河浩」,岳是山岳,山岳巍峨高大,河是讲黄河,黄河流域是我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浩荡向前。 祖先「聪明睿智」的光芒,「光被遐荒」,朗照着祖国万里的疆土。 你建立了丰功伟业,雄立在世界的东方。 这头八句,赞叹、怀念我们的始祖。 所以祭祀祖先确实应该恢复,这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也是我们共产党优秀的传统,应该去发扬光大。 这是孝道,有孝道的人有福,就拿我自己的爷爷来讲,现在爷爷跟我们住在一起,我们把爷爷接到此地,是一方面让他安度晚年,一方面护持他老人家念佛求生净土。 他今年九十一岁了,身体都不错,没什么病,天天能吃能睡,乐呵呵的,一天到晚能念佛,大家都非常欢喜,非常尊敬他、爱护他。 他的晚年很有福报,得到子孙奉养。 那我就思考,福报根源在哪里? 福是果,因在哪? 我明白了,我爷爷他是个孝子,虽然他的父亲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就过世了,但是他是年年扫墓祭祀。 每一年到了清明、冬至这些祭祀的日子,他必定是扛着锄头带着子孙上后山上,我们家乡后山是葬着我们祖先的地方,他去那里扫墓,去那里安坟,去那里祭祀。 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有很深的印象,一到这个日子了,就跟着父亲,跟着爷爷,跟着叔伯兄弟,就上山来祭祀。 这是他老人家发自真诚心做的,没有人要求他做,他自己做。 这种祭祀的诚心是他福报的根源,他是几十年如一日,没有间断过的。 诚心,祭祀不可不诚,他做到了,所以感得晚年有这种福报,长寿、健康、快乐。 他如果真的念佛往生净土,那个就是极乐! 所以孝是德之本,也是仁之本。 《论语》里面有讲,「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个仁我觉得可以有两个写法,一个是仁爱的仁,仁孝,孝是仁之本;一个是做人的人,做人的根本就是孝悌,两个说法都很好。 没有了这个根本,那就好像树木没了根,很快就枯萎了,水没有了源头,很快也就枯竭了,他的福报不可能绵长。 所以祭祀是养我们仁厚之心,厚道、仁孝。 下面来看第十三句:【子孙虽愚。 经书不可不读。】这是讲我们的子孙一定要学习圣贤经典,即使是天性比较愚笨,但是经书一定要读。 这些经书是专指儒释道的典籍,儒释道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圣贤文化的主流,这三家是相通的、是互补的,并不矛盾,还有泛指其它流派的这些正典,我们都需要读。 之所以称为经,要知道经不是乱称的,经是讲真理的典籍,他不是一个人臆想主观创造的,而是多少年通过历史验证的这种智慧的精华。 所以它是真理,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不仅是古代适用,现代也适用,不仅是中国适用,外国也适用,它是超越时空的,这叫做真理。 记录真理的典籍,就称为经。 譬如说孝道,它是真理,古人要讲求孝道,今人也要讲求孝道,中国人喜欢孝子,外国人也喜欢孝子,它是人的天性,只要是人类,都相通的。 你看《孝经》这本书就称为经,为什么? 它是真理。 所以必须要读诵,这是教育子孙。 从事上讲,读书可以明理,可以开慧,可以广才,能够使我们的才华更加深广。 古人所谓的耕读传家,耕是农耕,中国古代社会都是农耕社会,连读书人也要耕种,这是实践,读书是明理,所谓知行合一,你学的东西要去实践。 经书,我们现在看到儒释道的典籍都浩如烟海,道家有道藏,佛家佛经有三藏,经律论三藏,《大藏经》,儒现在也编儒藏。 过去康熙、乾隆那个时代编的《四库全书》,这已经是相当的浩大。 像《四库全书》,现在我们看到的,印出来的精装本,这么厚的一册,有一千五百册。 假如你一出生就开始读,一直读到老都读不完。 这么大分量的典籍,我们怎么样去学习? 特别是我们现代社会工作都很忙,儿女要上学,学校功课也很繁重,要读书从哪读起? 一般人都是望洋兴叹。 我们的恩师他在儒释道典籍里面钻研了五十多年,天天学,天天讲,他是悟通了。 所以他给我们提出的一个学习纲领,可以做为我们学习的一个方向。 他教导我们,读书当然目标是为了成圣成贤,你看后面讲到的,读书志在圣贤。 立志很重要,读书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不是为了考上功名,将来可以做为你谋生的手段,那个目标就太庸俗了,要志在圣贤。 立了志之后我们该怎么学? 我们的师长教导我们,要「三年扎根,十年专修」,这个原则,这是成圣贤之道,圣贤之学。 三年扎根,扎什么根? 儒释道三个根,就是做人的根本,这是伦理道德的根本。 儒之根是《弟子规》,佛之根是《十善业道经》,道之根是《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这因果教育。 《弟子规》,当然有很多辅助的教材,譬如说《孝经》,还有本篇「朱子治家格言」,还有《了凡四训》,这些都是同一类的,都是扎根的教育。 佛家《十善业道经》,有相关的教材,像《地藏经》,佛门里面讲孝经,《地藏经》是一部,还有《佛说盂兰盆经》,这也是佛门的孝经,还有《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些都是基础教材。 我们在这方面深入学习,并且落实到我们的言行,乃至起心动念,都能够跟儒释道这些经典所说的教诲相应,这个根就扎好了。 扎好之后,你再选择一门经典,你不要选多,要专精。 《三字经》讲「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也是贵以专,一定要专,不能杂,选一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你学哪一门? 哪一门都行。 譬如说儒家四书,是属于《大学》的首要教材,你可以选四书。 甚至四书里面你只选《论语》行不行? 行。 你选《孟子》也行,《大学》也行,《中庸》也行,或者是儒家十三经任何一部,专精。 道家你选《道德经》也可以。 或者是选佛家的,佛家里有十大宗派,小乘两个宗,大乘八个宗,每一个宗都有它主要的经典,你都可以选。 譬如说净土宗,你选《阿弥陀经》,或者选《无量寿经》,贤首宗你选《华严经》,天台宗你选《妙法莲华经》,哪一部都行,只要一门深入。 古人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一通就百通,一切通。 这是通到哪? 通到自性,古人讲的明心见性,见了性就无所不通,因为自性是宇宙万法的本体。 你这本体得到,万法就具足,那时候智慧开了,没学过的经典,你只要一看,意思都明白了。 是这样来学的,这是成圣之道。 所以依据这样的方法我们来学习。 我现在就遵循着我们师父的这种理念来学,我是二00六年底把工作辞掉,全身心投入学习当中,到现在将近三年,三年当中也就是在儒释道这些基础课程上扎根。 关键是学而时习,要去实践,听懂了要真干。 真干没别的,就是格物,格除自己的物欲、烦恼、习气,因为那些东西本来不是自性中有的,本无的,本无的一定能格除掉,本有的是自性的智慧、德行,本有的一定能恢复。 所以用这三个根来恢复自己的性德,然后再选一部经来一门深入。 师父上人给我的指示是选《华严经》,我们专宗《华严》。 这是一部大经,我们的师长还在讲。 讲了多久? 十几年,从一九九八年五月十八号开讲到现在,还没讲到三分之一。 但是不要紧,因为这部经的义理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每一条经文义理跟一切经文的义理是相通的,互相圆摄,无余无欠,没有欠缺,它是圆满的。 实际上讲,真正通达明了的人,看所有儒释道的经典,乃至世间其它宗教的典籍,他都看到无量义出来,每一句经文都是圆满的。 为什么? 因为他已经通到了自性,自性本来圆满,所以他能解的意思、所说的意思都是圆满,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 这是告诉我们如何来读经书。 从心上来分析,这里讲『子孙虽愚』,其实人本来没有智、愚、贤、不肖之分。 为什么? 本性本觉,本性本善。 我们每个人的自性都是一样的,都是本来觉悟,具足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福报,本觉本善,哪有什么智、愚、贤、不肖之分? 可是现在我们确实看到人的智慧不等,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笨,有的人贤德,有的人缺德。 这种分别是因为后天习气毛病染污所致,本性上讲大家都平等,但是后天所受的教育就不一样。 如果人从小受到良善的教育,他就变得很良善、很聪明、很智慧,不会去干坏事,不会去干傻事。 如果一个人从小没受到良好教育,而受到社会的污染,有了不良的习气毛病,那就显得愚笨和不肖。 实际上人智慧的优劣,说一个人是智还是愚,是贤还是不肖,这种分别不是从本性上说,是从习性上说,习性上的这种习气毛病污染的轻重,来产生这种分别。 所以《三字经》上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本性是本善,大家是一样的,性相近;可是习相远,因为有习气轻重不同,好像人就有了分别,而且差距很远。 但是要知道,这些差距本来没有,那些污染是覆盖我们本性的那些东西,本来没有。 现在好像有了,怎么办? 把它去除掉,本来没有的,当然能去除。 怎么去除? 靠圣贤教育。 所以『经书不可不读』,读书才能让人恢复心性中本有的智慧德能。 这是一个缘,靠着圣贤的典籍,开启我们内心的智慧。 所以圣贤典籍是万世生灵的眼目,没有它,我们想要成圣成贤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没有依托。 古人教我们参赞天地,教我们离尘脱缚,脱离凡尘,脱离束缚,不靠圣贤的经典,不靠学习圣教,那是很难做到的。 人绝大多数都是学而知之,生而知之的那是太少太少。 在中国历史上只出现了一个,六祖,那是生而知之。 他一出生,智慧特别的猛利,听到人念了半部《金刚经》他就开悟了,然后去黄梅五祖那里请法,他想作佛。 结果跟五祖只见了两次面,第一次见了面,五祖问他,你从哪来的? 我是从广东来的。 我是广东人,也挺荣耀的,跟我们六祖大师还是同乡,他是广东来的。 广东,在过去广东叫南蛮之地。 所以这什么? 南蛮子,称他叫獦獠,说你这獦獠来做什么? 我来学作佛的。 你看六祖的气概不同。 当然五祖是明心见性的祖师,他明白这位来者不是普通人,但是又不可以马上暴露,就故意说,你这南蛮子还想来作佛? 六祖惠能大师就回答,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何分南北? 你看这个根性太利了。 五祖说你赶快到厨房去舂米,去劳动。 然后八个月之后,五祖下厨房看他,问他,你这舂米的,米熟了没有? 惠能大师回答说,已熟多时,就欠筛了。 这话都是一语双关,根机早成熟了,就欠你来印证。 五祖就拿着拐棍在碓上咚咚咚敲了三下就走了。 走了之后,当晚三更,惠能大师已经会意了,三更到方丈室去找五祖。 五祖为他讲《金刚经》,也是讲到半部,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彻大悟,作祖师了,见了性就是佛。 多少岁? 二十四岁而已。 这在历史上只有他一人,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生而知之。 那是利根,上上根人。 一般普通人都得靠学而知之,不学习圣贤的典籍,就不懂得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待人处事接物、怎么用心,这些都要靠圣贤人来指导我们。 所以经书不可不读,不仅是年轻人要读,中年人、老年人还是要读,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经书一直要读到老。 这是第十三句。 下面我们来看第十四句:【居身务其质朴。】有的版本是讲「居身务其简朴」,稍有不同,但是『质朴』比简朴意思更圆满。 这个『居身』就是讲持身。 『务其』这个「其」跟期许的期是一样的。 所以这句话就是讲,我们持身为人要笃实朴素,笃实是讲我们的人品,朴素是说我们的生活要节俭。 这句话从事上讲,是说我们为人要做到笃实,也就是朴实无华。 《论语》里面孔子有一句话说,「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这个巧是善巧,讲的是好听话,言语听起来都挺好听的。 令色这个令也是善的意思,他的面色、他的外表表现看起来都很好。 那是什么? 装模作样出来的,他不是务其简朴、质朴,他是在颜色上面去用功夫。 要知道,在颜色上用功夫就是做表面功夫,在表面功夫上去花很多的精力,那必定是疏忽了心上的功夫。 所以鲜矣仁,这个仁是仁德,仁是心上功夫。 孔子这句话是教我们从心地上下手,不是从我们颜色、表面上下手。 如果从表面上去下功夫,那跟仁会愈离愈远,南辕北辙。 为什么? 似是而非,好像你装的是个仁的样子,装模作样,不是真的,而且真诚没有了。 譬如说当我们犯过错的时候,应当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忏悔改过,这是仁的表现。 本来犯过错是难免的,为什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但是我们现在却是用巧言文过饰非,还装出个好样子来,千方百计来设法为自己辩解、开脱,这叫巧言令色。 鲜矣仁,鲜是什么? 少,仁就少了。 愈是文过饰非,愈是在表面颜色上去文饰,去下这些表面功夫,那仁的心是愈来愈少。 所以《朱子治家格言》这里教我们居身务其质朴,务是一定要,一定要朴实、要真诚,这才能跟仁相应。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一会。 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 刚才我们讲到第十四句,「居身务其质朴」。 从事上讲这句是教我们为人笃实,要朴实无华,不要巧言令色,也就是说要多做少说,这就是质朴的表现。 《论语》里面孔子教导我们,「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个讷,言字边一个内字,这个讷就是迟钝。 言语好像迟钝,但是行动很敏捷。 这个言语迟钝是什么? 不要抢先说话,不要随便说话,要慎重。 所以这里讲的「欲讷于言」,这个欲字非常重要,君子必定是学习减少言语,少说多做,这个行就是行动、做事,要敏捷、要有效率。 你看人手有两只,但是口只有一个,这就是说要少说多做,这就是质朴。 从心上来讲,这句文告诉我们,要修自己笃实诚意的心地。 这个诚意非常重要,《大学》讲到的诚意正心,这是修身的根本。 居身就是修身。 所以诚意正心非常重要。 什么叫诚意? 《大学》所说的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就是不自欺的意思。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是《大学》里面的「诚意章」。 什么叫自欺? 就是明知是善而不为,明知是恶而为之,这就是自欺。 所以知道自己有习气毛病还不肯改过来,这叫自欺。 这里讲到的,我们的用心,禁止自己自欺,要在心地上着实用力,厌恶恶,就好像厌恶臭味一样,要如恶恶臭,喜欢善就好像喜欢美色一样,叫如好好色。 也就是说,自己有丝毫恶,立即要断除,要远离,看到别人有善,必定立即要学习,希望自己也得到这样的善,这叫自谦。 这个谦是快足的意思,满足的意思,自己得到心满意足。 这个满足是什么? 在学道方面的满足,心有喜乐,这叫自谦。 不可以只是为了应付外面人的耳目,做一个好样子给别人看看,但是内心里并不是真实的断恶修善,这就叫自欺。 这就不能够自谦了,自己心其实就不能有喜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们就得不到,颜回讲的「不改其乐」,我们就做不到。 所以这讲的要诚意笃实,完全在心地上做真实功夫。 所以君子必慎其独也,要慎独,诚意关键在于慎独,这里的慎独,独是独居,一个人的时候还是这样的谨慎,就好像很多人在看着我,我要做一个好样子一样。 哪怕我一个人在,在暗室屋漏当中,仍然持身严谨,对于自己微细的恶念,都要斩除干净,令自己的善心不断的增长。 果然能够这样子下心地功夫,这一生成圣成贤不难! 司马光,这是宋朝的名相司马温公,他告诉我们,说「尽心行己之要」就是一个诚字。 尽心行己,尽心就是做心地功夫,行己就是持身。 你看这里讲的「居身务其质朴」,这个质朴就是司马光所说的一个诚字,诚意的诚。 诚意从哪下手? 司马光告诉我们,「其功夫先自不妄语始」,这个功夫是从不妄语,不讲假话、不巧言令色开始做起。 这个妄是虚妄,言语不实在,自欺欺人,这叫妄语。 文过饰非,掩盖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妄语。 所以这一个诚字可以让我们一生去努力奉行。 这是「居身务其质朴」的意思。 下面看第十五句:【训子要有义方。】『方』是方法,『义』就是正确的、应该的、适当的这个意思。 这个话就是说我们教导子孙要用正道,正确的方法,适当的教诲,这才能够把子孙教养成人,成为有德君子,乃至成圣成贤。 一个家庭他的家业能够传承,家风、家道能够传承,家庭教育就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古人讲,「至乐莫若读书,至要莫若教子」。 所以家庭教育是关系到家族兴衰的一个关键。 过去民国时代印光大师曾经在他的《文钞》里面多次的强调家庭教育,他老人家说,「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 希望我们能够兴家,必须要有严格的家规。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没有家规,家就乱了,没有国法,国也乱了。 「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 所以家规要是没有了,败坏了,那家也就跟着败了。 「欲子弟成人,须从自己所作所为有法有则、能为子弟作榜样始」。 这是讲教儿教女,使子弟成人,要从自己做起,自己的所作所为要给子孙立一个法则,立一个榜样,此一定之理。 所以前面那句讲「居身务其质朴」,这是讲自己要修好,下面这句是「训子要有义方」,这是教儿女,先自己做到才能教儿女,所谓正己而后化人。 因此家教,什么叫教? 上行而下效,这叫教。 你上面已经做得很好的样子,你就跟着带动了下一代。 现在很多地方都普及学习《弟子规》,但是我也常常收到一些问题,提问,问到,好像《弟子规》大家都会背了,小孩都背得烂熟,但是行为好像没什么大的改善,还是老毛病、老习气,甚至背了一些圣贤典籍,还有自高自大、傲慢心起来了,怎么办? 这个关键在于什么? 教育者自己要做一个好样子。 《弟子规》孩子怎么来学? 是要父母、老师做出这样一个榜样出来,把《弟子规》当作一个剧本演给大家看。 「父母呼,应勿缓」什么意思? 你表演出来,是这样一个意思,他就明白了,不是只停留在字面上。 所以榜样的力量很重要,没有榜样,只有文字,教育是很难达到效果。 这是第一个义方,正确的方法,第一个,自己先做,正己化人。 印光大师下面又讲的第二个义方是什么? 「今欲从省事省力处起手,当以因果报应为先入之言。 使其习以成性,庶后来不至大有走作。 此淑世善民,齐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 第一妙法,这真的是义方,义中之义,是什么? 因果教育,省事又省力。 儒家的《弟子规》、四书五经这些,讲什么? 讲伦理道德。 人学了伦理道德之后能够耻于作恶,他以作恶为耻,所以他能够慎独,能够诚意,这是从正面教;人学了因果教育,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不遵守伦理道德,那有天的报应,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他知道这个道理了,不敢作恶。 所以因果教育它省事省力,效果快,学了他就有畏惧心。 特别对现前社会,十分管用,甚至比伦理道德教育还管用。 为什么? 说句难听的话,现在社会的人比起古人来讲不知耻,你跟他讲伦理道德,他觉得你是在讲天方夜谭,「现在什么时候了? 大家都争名逐利,你还讲伦理道德,还之乎者也」。 他不信你这套,那伦理道德教育就很难给他灌输进去。 讲因果,告诉他,你不好好做人,你看你要是不孝父母,有天打雷轰;谋财害命的,现报。 他看到这个,畏惧心产生了。 现代人自私自利,你就用这一点来教化他,你真想自利,你必须要懂得因果的道理,你必须要断恶修善,否则你是自害。 所以这个效果好,印光大师最为提倡,从小就要学习因果报应的道理。 我们习讲这一篇「朱子治家格言」,里面也贯穿因果的道理,这一篇是儒家的经典,讲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教育现在要怎么讲? 把它放在因果的教育构架里面讲,从因和果两方面来谈,你善就有善报,恶就有恶报,让大家能够觉醒。 从小能够接受这种教育,他就养成善的习性,以后长大也不会走样。 这是淑世善民,也就是真正利益社会,令人民真正过上幸福生活,还有齐家教子,这是第一妙法。 《三字经》里面讲到一个故事,「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就讲到一个很好的例子,教子有义方。 这是五代时候窦禹钧,他是燕山人,所以用地名来称呼他,是对他的尊敬,称为窦燕山。 他年轻的时候没学好,也是德行不够,所以到了三十开外没有儿女。 古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三十开外还无子,这个就不孝了。 他作梦,梦到他的祖父告诉他,你不但无子,而且不寿,你没有寿命,你短命。 为什么? 过去没造好因。 所以你要赶紧修德行善,回转天意。 窦禹钧觉悟了,祖父给他托梦,他就觉醒了。 于是从今以后断恶修善,不断改过自新,又不断力行善事,见到谁需要帮助,立即就解囊相助,看到人有任何的需要,立即去帮忙,而自己家居又很简朴,他居身质朴做到了,家人都不戴金玉的首饰,不穿华美的衣服,把这钱省下来去布施。 他建书院,购置了数千卷的书,还请了教书的先生为四方孤寒之士来教授,讲授课程,讲学。 所以这是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 后来这位窦禹钧他连生五子,而且这五个儿子都是聪明俊秀,都有很好的功名,都有伟业。 他后来又梦到他祖父告诉他,说你这几年来功德浩大,名挂天曹,延寿三纪,(一纪是等于十二年,三纪就是三十六年),而且五子都荣显,你要继续勉励,不要退惰。 果然他生的这五个儿子,大儿子当上了礼部尚书,尚书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部长。 过去礼部是所有部里面最重要的,礼部就是现在讲的教育部,过去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最重要是教育,所以礼部尚书位置很高。 次子是礼部侍郎,副部长,三子、四子、五子都是得了高官,而且有了八个孙,都是显贵。 窦禹钧本人活到了八十二岁,最后无病谈笑而逝,自在往生。 所以你看看,「窦燕山,有义方」,他有什么义方? 就是正己化人而已,就是自己修身,而后齐家,这就是义方。 而修身,修什么? 断恶修善,这是义方,为我们显示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 他改造命运,本来命中无子、短寿,现在子孙满堂,而且都显贵,自己还得了高寿。 所以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带着儿女断恶修善,这个用因果报应之理最为恰当。 教子女当中是教子重要还是教女重要? 这一点印光大师过去曾经跟聂云台先生通过信,就讲到这个问题,聂云台是曾国藩先生的外孙。 他给聂云台先生的一封信当中讲到,「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 善教儿女,它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为什么称为根本? 因为家是国、天下的根本,国家、世界都是由每一个家庭组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都能和谐了,这社会就和谐。 家庭如何和谐? 必须有家庭教育,和谐是教出来的。 人民是教好的,能教得好,也能把他们教得坏,看你怎么教。 教儿女当中又以教女更重要,这个我们可能很多人没想到。 印光大师说,「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 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女。 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 有贤妻贤母,则其夫其子女之不贤者,盖亦鲜矣」。 这个就说得很明白了,治国平天下的大权掌握在谁手中? 掌握在女人手里! 这个话是震聋发聩。 我们一般人都以为中国封建时代是重男轻女,好像是男子都掌握着治国平天下之权,这个没看到根源。 印光大师这句话把这个道理讲透了,「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不是男人。 所以不能说中国古代是重男轻女,你讲重女轻男还反而有点道理。 为什么? 世间,尤其是现在,少贤人,贤德君子少,个个都是名利汉,见利就忘义了,真正有贤德的人太少太少。 为什么太少? 因为少了贤女。 为什么这么说? 贤女将来就是成为贤妻、成为贤母,贤妻能够帮助丈夫贤能,贤母能够教育贤能的子女。 所以有贤妻、有贤母,她的丈夫、儿女能不贤的这就很少,一定贤。 反过来,没有贤女就没有贤妻、没有贤母,这世界就会大乱。 所以「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可谓见理透彻」,这句话是讲到非常深刻的道理,讲得很透彻。 周朝开国三太都是女人,太姜、太任、太姒,这三太。 太姜是文王的祖母,太任是文王的母亲,太姒是文王的妻子。 周朝之所以成为我们国家历史上最长久的一个王朝,有着八百年的基业,根基是这三太奠定的。 你看看历史上记载,文王的母亲怀文王的时候,眼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她的身心都处在纯善的境界当中,她怀的这个孩子将来就是圣人,这就是胎教。 所以有胎教才有文王的圣德。 这个胎教怎么教? 当母亲的怀孕的时候就处处谨慎,绝对不做任何的恶行,不出任何的恶言,甚至不起一个恶念,纯净纯善。 这胎儿在纯净纯善的氛围当中成长,生出来之后,他先天之本就已经定了。 所以文王之所以成为圣人,因为他有圣母。 文王的太太太姒,生武王、生周公,都是圣人,这一家都是圣人。 孔子最佩服的文、武、周公,那都是出自于母亲之手。 所以现在人,我们称某人的夫人叫太太,这个词的来源就是指周朝三太。 称呼太太那可是不得了的称呼,是把妳称为是圣母了。 也就是用这个词提醒妳,妳要学周朝三太,能够孕育出像文王、武王、周公这样的圣人,妳要做圣人的母亲。 所以太太这个称呼是对女子最尊贵的称呼,说妳家的儿女都是圣人,所以教女就极其重要。 如果这个社会的女子不贤,那是社会之大不幸。 所以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人欲培植家国,当以教女为急务。 欲家国崛兴,非贤母则无有资助矣。 世无良母,不但国无良民,家无良子」。 所以这个是告诉我们,训子要有义方,训女更要有义方。 这个义方也就是伦理、道德、因果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启蒙的老师就是母亲,父亲都在其次,因为孩子跟母亲的时间多,受母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熏陶,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这是在现在,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和大声疾呼。 现在这个社会讲究男女平等,所谓男女平等,女子要跟男子在社会上争权力、争地位。 要知道,男女这个权利平等,男有男权,女有女权,各人权利是不一样的,不能够混淆。 女权是什么? 女权就是相夫教子,这是女子的天职,这个比男权更为伟大,这是繁衍发展人类的一个重要使命。 为天地培植出一个守法良民,这就是莫大功德,这就是女权。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孝最大的就是为家庭培养优秀的后代。 反过来,没有优秀的后代就是大不孝。 这个无后,不是说没有子女就叫无后,不是这样说。 有子女你不好好教他,他将来不能成为传承家风、家道、家业的人,这家就断了,这就不孝。 这个就靠母亲,所以女权为大,女权最重要的就是教子。 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的夫妻双方都出来工作,生了儿女就交给保姆养。 那保姆,不是自己的儿女,当然不会尽心。 而且她做保姆,她的学识、智慧肯定也是比较弱,不如你,你都不教,你给她教,你希望你的儿女将来成什么人? 这都是我们应该深深反思。 从事上讲,这句话是教子,从心上讲,要知道教子、齐家都需要先修身正心。 像窦燕山,他怎么教子? 不需要很刻意,自己做一个好榜样,自己能够诚意正心,自己能够悔过自新,心一转,他家也就转了,身、家、国、天下同时跟着转。 所谓境由心转,一转一切转,你的心善,你周遭的环境都善,这个环境包括自己的身体,这是最贴近的环境,身体健康长寿,心情快乐。 家里头所有的人都跟着转善,命运改了,家运也改了;再扩大,国运、世运都能改,心是主宰。 这就是所说的修身为本,《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根本。 修身是什么? 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就是《大学》所谓的知本。 能不能知本? 能够知本你就落实了。 所以修身与训子不是两桩事情,是一桩事情。 前句所说的「居身务其质朴」,后句所说的「训子要有义方」,是一不是二,我们自己认真体会。 乃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一不是二,不能分开。 一修就一切修,一治一切治,一平一切平。 所以心平气和就和谐世界,和谐世界必定从心开始。 下来我们来看第十六句:【勿贪意外之财。】就是不属于你的财你不能起贪心。 从事上讲,这是告诫我们不偷盗。 什么叫不偷盗? 就是不与取。 不与就是没给你,不是你的,没给你的,你不能取,不能够去动,甚至连取这个念头都不能有,不能有贪心。 所有的东西都不能够不与取,小至一针一线,物必有所主,假如你去拿了,这就属于犯偷盗,没经过主人同意就拿了,就动了,甚至你不是去偷它,你只是用它,也是属于不与取,严格来讲,都犯偷盗。 更何况要起偷盗钱财的念头,还付诸于行动,这个造的业就大了。 《太上感应篇》,这是道家一部重要的因果典籍,上面说到,「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非义之财就是这里讲的意外之财。 这个义,道义的义,就是应该的意思,义者宜也,宜就是应该。 不应该取的财去取了,这叫取非义之财,这个果报就很惨。 取非义之财就好像漏脯救饥,鸩酒止渴。 什么叫漏脯? 脯就是肉,把这个肉放在屋檐底下,屋檐的这个雨水滴下来,浸泡这个肉,泡了一定时间之后,这个肉就有剧毒,这叫漏脯,你吃这个肉立马就死了。 所以饥饿的时候用漏脯救饥,这不就是自寻死路? 鸩酒,鸩是一种鸟,牠的羽毛泡的酒,这个酒是剧毒,一喝决定死,你用它来止渴,那就是自寻死路。 所以非不暂饱,还没饱,就死亦及之。 我们看到前几年美国出现一次巨大的金融丑闻的案件,是二00一年美国第七大能源巨头安然公司倒台了,公司破产。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是由于公司财务欺诈,后来败露了,股票大跌,最后导致破产。 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丑闻,数十亿美金付诸东流,许多投资者都遭受严重损失,上万名美国人因此失去工作和退休金,当时震撼了美国股市,乃至全世界的股市。 这个丑闻案的源起,就是因为公司的几个巨头,管理高层人员贪图非义之财。 他们起先成立了多家的离岸公司,就是在海外建了一些分公司,来避税,来提升公司盈利,能够随心所欲把这些资金调到外面,掩盖企业经营的亏损。 后来他们变本加厉,还做假帐,谎报利润,因为这个公司是上市公司,他们欺骗股民,而且自己内部交易,炒作自己公司的股票。 这些公司的高管知道自己的内幕,他们用妄语去骗这些股民,说这个公司利润很好,将来是前景无量。 股民都来投资,抢购。 他们的股票在最高价位的时候就放出去,偷偷放出去,赚取了大把的利润,等他们把这些手上的股票都抛售掉了,后来这个公司纸包不住火,这些假帐、欺诈的行为最后败露,股票就大跌。 从这个公司历史上最高价位,每股九十美元,一直往下跌,二000年八月是每股九十美元,二00一年八月跌至四十二美元,跌了一半还多,后来十月跌至十五美元,再后来,消息最终走漏了,到十一月二十八号,这股价跌到了谷底,低于一美元。 你看从九十美元降到一美元,九十多倍,最后破产。 要知道,这个公司的高管他们立刻就有现报。 其中三位公司的巨头,CEO,当时公司创始人前董事长肯尼斯莱,和首席执行官,就是CEO,叫杰弗里斯基林,因为这个丑案接受审判。 当时起诉书就达到六十五页,他们涉及五十三项指控,包括骗贷、财务造假、证券欺诈、电邮欺诈、策画并参与洗钱、内部违规交易等等经济犯罪。 前CEO肯尼斯莱在面临着很可能被判处四十五年监禁的结果,当时就立即心脏病突发去世,死掉了。 这个CEO斯基林当时被指控欺诈,面临着二百七十五年的有期徒刑,他这辈子肯定坐不完,下辈子继续坐牢吧,还债。 副董事长叫巴克斯特,饮弹自杀。 他的尸体后来在美国休斯顿郊外一个轿车中被发现,他在头上自己开枪,中了一枪,尸体旁边有一个手枪和一纸遗书。 你看,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现身就遭到这样的报应,那来生一定是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这愚痴! 贪意外之财的人,他真得到财了吗?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什么都带不走,正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只能带走这些恶业,恶业就要受恶报。 所以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不要贪取意外之财,太重要了。 这个意外之财,这个意就讲到心上。 从心上讲,什么叫意外之财? 假如我们内心里有一丝毫贪求妄取这种念头,这就贪意外之财,不是应该你享受的去享受了,那就是意外。 要把这种贪念斩绝得干干净净,这才能成就正人君子的风范。 在汉朝时候有一位官员叫杨震,他当时做了东莱太守,提拔了一位读书人叫王密,把他提拔做了县令。 这读书人很感恩杨震,有一天晚上带了十两黄金来送礼,感谢他。 杨震就很不高兴,对他说,你怎么不知道老朋友的心? 因为杨震为人是非常清廉,绝不贪意外之财。 王密就跟他讲,深夜里,又没人知道,你就收下。 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哪里说没人知道! 结果王密听了之后,很惭愧,就把黄金带回去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杨震四知」。 他这种公正廉洁的德行,成为永垂青史、为后世传颂的一个楷模,对于做官的人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现在举国上下都在讲求廉政建设,戒除贪污受贿,杨震就是我们的楷模。 如果不是在心地上把这些妄取贪求的念头斩绝得干干净净,很难做到。 心地的功夫要用在平时,有一丝毫贪念起来,立即要斩除,把内心的污染洗涤得干干净净,日久天长也就成就了正人君子的品格。 要知道,这种品格可贵,比那所贪来的财要可贵一万倍、一亿倍都不止。 这种品格能令我们立身不败,能令我们家族可以延绵不息,能够永垂青史,为后世楷模,自己来世也必定超生。 所以,所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庆就是福报。 积善之家必有余福,讲余福,肯定有正福,余福是对子孙而言,正福是对自己而言,自己生生世世得善果,这是正福,正福还有余福,是庇荫子孙。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发布时间:2024-07-26 08:19:4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5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