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处世的方法 内容: 冯友兰自 然 的 不 变 规 律《庄子》的《天下》篇说,老子的主要观念是太一、有、无、常。 太一就是道。 道生一,所以道本身是太一。 常就是不变。 虽然万物都永远可变、在变,可是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本身不变。 所以《老子》里的常字表示永远不变的东西,或是可以认为是定规的东西。 老子说:取天下常以无事。 又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 这不是老子的原话,而是中国的成语,它的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 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和逝曰远,远曰反。 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 所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少则得,多则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所有这些矛盾的说法,只要理解了自然的基本规律,就再也不是矛盾的了。 但是在那些不懂这条规律的一般人看来,它们确实是矛盾的,非常可笑的,所以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或可问:假定有一物,到了极端,走向反面,极端一词是什么意思? 任何事物的发展,是不是有一个绝对的界限,超过了它就是到了极端? 在《老子》中没有问这样的问题,因而也没有作出回答。 但是如果真要问这样的问题,我想老子会回答说,划不出这样的绝对界限,可以适合一切事物,一切情况。 就人类活动而论,一个人前进的极限是相对于他的主观感觉和客观环境而存在的。 以艾萨克牛顿为例,他感觉到,他对于宇宙的知识与整个宇宙相比,简直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所有的对于海的知识。 牛顿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尽管他在物理学中已经取得伟大的成就,他的学问距离前进的极限仍然很远。 可是,如果有一个学生,刚刚学完物理教科书,就感觉到凡是科学要知道的他都已经知道了,他的学问就一定不会有所前进,而且一定要反而反退。 老子告诉我们: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骄,是人前进到了极端界限的标志。 骄,是人应该避免的第一件事。 一定的活动也相对于客观环境而有其极限。 一个人吃得太多,他就要害病。 吃得太多,本来对身体有益的东西也变成有害的东西。 一个人应当只吃适量的食物。 这个适量,要按此人的年龄、健康以及所吃的食物的质量来定。 这都是事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 老子把它们叫做常。 他说:知常曰明。 又说: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没身不殆。 处世的方法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作,凶。 我们应该知道自然规律,根据它们来指导个人行动。 老子把这叫做袭明。 人袭明的通则是,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 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还告诉我们: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些话说明了通则的第一点。 老子还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又说: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这说明了通则的第二点。 用这样的方法,一个谨慎的人就能够在世上安居,并能够达到他的目的。 道家的中心问题本来是全生避害,躲开人世的危险。 老子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就是如此。 谨慎地活着的人,必须柔弱、谦虚、知足。 柔弱是保存力量因而成为刚强的方法。 谦虚与骄傲正好相反,所以,如果说骄傲是前进到了极限的标志,谦虚则相反,是极限远远没有达到的标志。 知足使人不会过分,因而也不会走向极端。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又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所有这些学说,都可以从反者道之动这个总学说演绎出来。 著名的道家学说无为,也可以从这个总学说演绎出来,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 为,也像别的许多事物一样。 一个人若是为得太多,就变得有害无益。 况且为的目的,是把某件事情做好。 如果为得过多,这件事情就做得过火了,其结果比完全没有做可能还要坏。 中国有个有名的画蛇添足的故事,说的是两人比赛画蛇,谁先画成就赢了。 一个人已经画成了,一看另一个人还远远落后,就决定把他画的蛇加以润饰,添上了几只脚。 于是另一个人说;你已经输了,因为蛇没有脚。 这个故事说明,做过了头就适得其反。 《老子》里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里的无事,就是无为,它的意思实际上是不要为得过度。 人为、任意,都与自然、自发相反。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 在这个生的过程中,每个个别事物都从普遍的道获得一些东西,这就是德。 德意指power(力)或virue(德)。 德可以是道德的。 也可以是非道德的,一物自然地是什么,就是它的德。 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这是因为,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德是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者。 按照无为的学说,一个人应该把他的作为严格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以内。 必要的是指对于达到一定的目的是必要的,决不可以过度。 自然的是指顺乎个人的德而行,不作人为的努力。 这样做的时候,应当以朴作为生活的指导原则。 朴是老子和道家的一个重要观念。 道就是璞(未凿的石料),璞本身就是朴。 没有比无名的道更朴的东西。 其次最朴的是德,顺德而行的人应当过着尽可能朴的生活。 顺德而行的生活,超越了善恶的区别。 老子告诉我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所以老子鄙弃仁、义,以为这些德性都是道德的堕落。 因此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第三十八章)由此可见道家与儒家的直接冲突。 人们丧失了原有的德,是因为他们欲望太多,知识太多。 人们要满足欲望,是为了寻求快乐。 但是他们力求满足的欲望太多,就得到相反的结果。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所以,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为什么老子强调寡欲,道理就在此。 摘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发布时间:2024-07-31 08:57:0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5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