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修禅治病的六种方法 内容: 修禅治病的六种方法 第一是修止法。 修止法就是意守忧陀那(丹田),《摩诃止观》卷八说:丹田是气海,能锁吞万病,若止心丹田,则气息调和,故能愈疾。 此法能治百病,又能发诸禅,是一种很好的修止门径。 意守丹田,能治胸胁痛、背膂急、肩井痛、心热懊痛、烦不能食、心痉痛、脐下冷、上热下冷、阴阳不和、咳嗽等病。 第二是意守双足。 《摩呵止观》卷八说:常止心于足者,能治一切病。 这是因为人脑和五脏都在下半身,一般人平常气血多随思虑而上行,易使下身气血虚亏错乱,生种种病,若意守足,气血随意念下行,可令五脏安和,阴阳平衡,尤以治恍惚懊闷一类病疗效最佳。 意守足三里穴,能止痛,若守之犹不能止,可转而意守二足大拇指横纹。 头痛、眼赤疼、唇口热、腹卒疼、耳聋、颈项强直等病,可于二足之间假想一境,专意守之。 若因此而致腰足急痛,可意想二足下有一丈深的坑,意守坑底,便能止痛。 第三为意守病处。 《摩呵止观》卷八说:随诸病处,谛心止之,不出三日,无有异缘,无不得瘥。 止心病处,应按中医五行、五脏要生克之理,灵活掌握,不可死守一处。 如肺强肝弱,为金克木,应意守肺,摄其中白气,肝病即愈。 第四是止心于头顶。 这种方法专治身体沉重、枯瘠、痹痿、皮肤痒等一类病。 第五是急急摄心修止。 此法可治虚肿胀膀、饮食不消、腹痛下痢一类病症。 第六是宽缓放心修止。 此法能治举身洪热、骨节酸疼、呼吸顿乏、大小便不通。 大乘佛教本以医方明即医药学为修学菩萨道必须通达的五明(五种学问)之一,以医药布施度人济世为重要的修行。 但自中唐以后,佛教以禅、净二宗为主,亟亟追求于当世解决生死问题,除少数寺院有行医传统外,对佛教医学包括禅定治病之说无多发展。 藏传佛教虽继承发展了印度晚期佛教的医方明,在禅定治病方法上有所发展,但在内地影响甚微。 禅定治病法和现代医疗气功都已普遍采用,证明行之有效。 另有许多佛教养生治病的方法,在《慧缘佛医学》一书中有详细的叙述。 发布时间:2024-08-15 09:51:4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5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