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古来有些祖师能把腿一盘,要走就走要来就来 内容: 绍云老和尚我们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脱死。 那么何谓生死? 生死的根本是什么? 又如何了脱呢? 这都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楞严经》云:一切众生。 从无始来。 生死相续。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性净明体。 此想不真。 故有轮转。 世尊告诉我们生死的根源就是妄想。 所以,任何法门,无论是念佛、持咒,或是参禅,根本上只是一种方便,其作用都是对治妄想。 然而,各种方便法门中,又有什么不同呢? 虚云老和尚曾经打过这么一个比喻:譬如到一个目的地,有的步行、有的乘船、有的乘火车、有的坐飞机。 那么修行持咒、念佛等法门,就犹如步行、乘船、乘车。 而参禅这一法门,就像坐飞机一样,直来直去,不受一切阻碍,快捷了当。 所以古来说此乃最上乘之法门。 修习这一法门的首要条件是要具足信心,信什么呢? 信我们当前这一念,就是我们了脱生死的主要关键。 当前这一念不随贪嗔痴转,不随色声香味触法转;当下一念无生,明明了了,了了明明,还有什么生死可了呢! 所以,问题是在于我们当下不肯承当。 傅大士说: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可知我们终日与佛一起,还要求佛加被。 其实你这一念,念念将了自性;如果不生二念,你就是佛。 但是,我们就是不肯承当,还要处处求佛加被,修持其他种种有为法门。 所以《楞严经》中佛说:此辈名为可怜愍者。 然而,修持这个无上法门也有先后次第。 因为各人的根器不同,修习不同,所以行持时也有层次上的分别。 若然,我们参禅工夫得力,则能渐渐远离五蕴。 五蕴者,即色受想行识。 《楞严经》(卷九)上佛说:汝坐道场。 销落诸念。 你们在道场中,诸念消除,妄想息灭。 其念若尽妄想消尽,弃念入静。 则诸离念。 一切精明。 没有了妄想诸念,心就能精明明了。 动静不移。 忆忘如一。 不移就是不转;忆忘如一,即记起来也是如此,不记起时也是如此。 当住此处。 入三摩提。 三摩提就是正定。 如明目人。 处大幽暗。 如明眼人,入于暗室。 精性妙净。 心未发光。 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喻未破色阴也。 若目明朗。 十方洞开。 无复幽黯。 名色阴尽。 是人则能超越劫浊。 如暗消除,色阴突破,色阴清净就是见到自性,也就是破了本参。 随着个人工夫的深浅,破本参的程度也有不同。 一般说破了本参,就能见了自性。 要到受阴尽了,得意生身,才能来去自由。 所以得意生身的人,就如同从笼中出来的小鸟,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 我们修行人如果受阴一尽,便能来去自由了。 所以古来祖师有的把腿子一盘,要走就走,要来就来。 唐朝洞山良价禅师的示寂便是一个好例子。 指月录卷十六记载: 师将圆寂,便剃发澡身披衣声钟辞众,俨然坐化。 时大众悲痛欲绝,号恸不止。 洞山禅师忽然开目对大众说: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哀悲何益! 于是命执事办愚痴斋,大众仍然恋慕不已,拖延至七日后,食具方备,禅师亦随众斋毕,就对大众说: 僧家无事, 大率临行之际,务须喧动。 便归丈室,端坐迁化了。 若想阴净时,就没有妄想,昼夜六时虚明直照。 五蕴皆净,就成圣果,真正了生脱死了。 在宋代,黄龙禅师发明了三关的法要。 初关叫祖师关,也就是破本参,即是开悟了。 如果再加功办道,到了事理圆融的地步,你就能过重关。 在重关上再用功进步便能脑门生眼,一切无碍,便是破牢关了。 其实参禅这一法,只要你把一个话头参到底,根本不受这个三关约束。 发布时间:2024-09-07 08:52:2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6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