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心心所 内容: ◎ 熊十力此等名词,初学骤闻,苦难索解,实则得解以后,亦甚平常。 凡每一大学派之专著,其思想自成宏大深密之统系,其名词恒如一独立国之语言,初学读之,不能不为其所困。 然倘能不惮艰阻,反复数过,精心以求之,久而必寻得其思路,蛛丝马迹,此牵彼引,千途万辙,莫不贯穿。 思路既得,一切了无余蕴矣。 恐厌烦文,还归本事。 所谓心、心所者何耶? 通途谈心,隐然若有一整个的物事,名之曰心。 而佛家则正欲对治此等观念,此处吃紧。 于是以解析之方便,分析此识,而说有六,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也。 此小乘说。 未几更析之为八,于前六识外,加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 此大乘说。 如此,则心已不是整个的物事了。 然犹以为未足,又更于每一心之中,注意每一两字。 分析心与心所。 如眼识,并不是一个整体,他是心及许多心所类聚而成。 因此,可名眼识聚。 非整体,故曰聚。 将眼识与耳识等对待而谈,眼识便是独立的一种识。 但就眼识本身说,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却是心及许多心所的类聚,而强名为一个眼识。 心所之上,置许多两字,而心字上不言数,此意下文即明,却须注意。 心是一,心所便多,心所虽多,皆依一心而与之相应合作。 相应义,俟后详。 心以一故,乃于诸心所而为之主。 无主,则心所既多,将纷然无所系属。 多不能制多,故心以一而为多所之主也。 多所之所,即心所省称也。 后当准知。 由此,心亦名王。 故一个眼识,实为王所之类聚而成。 以上谨记。 眼识如是,耳识乃至第八阿赖耶识,皆应准知。 凡言乃至者,中间省略,而不便一一具举故。 此例亦不可不知。 吾教学以来,见学子于心、心所之说,总模糊而不得了解,实则只须用思考与推理作用,并将自家意见放下,而完全体合论主的思路,自无隔阂之患矣。 论主,犹言著者。 又有当注意者,佛家此等解析,当初固为对治凡情执着之一种方便,本明心无独立的实自体,以此破除神我之执而已,非真计著心为多数分子之集聚体也。 其立说,但以分析之形式,元无所建立。 但至后来世亲一派,乃始建立唯识,却失去法相家的精神,而直成为集聚论。 吾已于《新论》绳之。 学者熟玩《三十论》而得其统系,方信吾非妄议前哲也。 然《三十论》之宏廓,与其解析力之精锐,要是千古钜典,学者必须精究。 且非真解世亲学,亦不知《新论》所由作也。 《新论》即《新唯识论》之省称,后皆仿此。 又心所者,具云心所有法。 以诸心所不一,故言诸也。 各有自性,但依止于心,而与心相应故,叶合如一,名为相应。 属于心故,属者系属,即是心上所有之法故,因名心所有法,简称心所。 《新论》亦说心、心所,然其意义则根本不同前师,且不止与世亲异恉而已。 学者所当深辨。 摘自《佛家名相通释》 发布时间:2024-09-11 08:42:0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6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