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示一心念佛: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 内容: 一、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岂可谓为净宗真善知识? 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 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 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 即如念佛四大要诀(编者按:第一不贪静境。 第二不参是谁。 第三不除妄想。 第四不求一心),其意亦非不善。 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 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 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 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 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 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 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静固好。 不能静,亦无妨即动而静。 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 且念佛一法,圆该一代一切法门。 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 岂可谓为净宗真善知识? 祈二次再版,删去此四大要诀。 庶初机不至受病,而通人无由见诮也。 弘法利生,大非易事。 稍有偏执,其弊丛生,不可不慎。 (三编: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二、我佛世尊,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 境愈宽而心愈专一。 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 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 故我佛世尊,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 待其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 古人谓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 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 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增广:复高邵麟居士书二)我等只好粗持重戒,一心念佛,兼修世善,以为助行。 依永明莲池之法行之,则无往不利矣。 自己改恶修善,一心念佛。 凡一切亲故并有缘之人,亦当以此教之。 其反对之人,当作怜悯想,不可强制令行。 按牛头吃草,万万做不得。 若曰我一心念佛,诸事不理,不唯与世法有碍,亦不与佛法相合。 素位而行,方为得之。 劝人念佛修行,固为第一功德。 (增广:复永嘉某居士书六)阁下且放下一切闲知见,一心念佛,念到心佛双亡之后,自可发一大笑,完全了知。 未到此时,若别人与说,亦不得而知。 譬如已到含元殿,其殿中种种,悉皆备知。 若为未到者说得纵明白,依旧是茫然不知。 宗家之语句,通是教人参的。 若以文义会,不但不得其益,尚且以误为悟,其罪极大。 即令真悟,尚去了生脱死,远之远矣。 以彼唯仗自力,须大悟后,烦恼惑业断得净尽无余,方可了,否则,莫由而了。 念佛法门,若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续编:复崔德振居士书)世多有用功修行,发颠发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摄心正念上用功。 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圣。 由终日唯以妄想圣境为事,如饮毒药,昏乱无知,谓天转地覆,神奇鬼怪。 实则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 当教彼一心念佛,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外,概不许心生诸念。 自然如长空雾散,天日昭彰矣。 其一心念佛之利益,与躁妄心想见境界之祸害,文钞中皆屡言之。 (三编:复陈士牧居士书五)闭关修净业,实为最善。 但宜于信愿一心处著力,不宜于见净境见佛处著力。 若不善用心,唯欲速见净境,只此妄念固结不解,日深一日,唯此妄念,则必至宿生怨家为现净境。 待其见已,生大欢喜,则魔便入窍,不可救药矣。 当以此勖而告之。 (三编:复传度和尚书)阿弥陀经,所说简略。 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 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 言九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 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品上生同。 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观经中中下品同也。 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非此经所摄之机也。 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 否则,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 (续编:复念佛居士书)三、何谓一心? 凡修行人宜存正念。 除佛号外,所有诸念,皆不令生,是谓一心。 (三编:复何慧昭居士书)所言一心,并非专念一句佛号,就会一心。 心若肯一,即念经、念咒、礼拜,也是一心。 且汝在此七日内,吃饭喝水起坐时,不碍一心。 何念经咒礼拜,便碍一心乎? (增广:复郁智朗居士书)(编者按:守培法师谓一心念佛不得杂信愿:“倘正在念佛时,加以欣彼厌此之心夹杂之,其心能一而不乱,未之有也。 ”)凡修行人,无不持戒修善,尽纲常伦理之道。 故大小乘律中,皆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略文。 今谓一心念佛者,皆无其德与道,则此一心念佛之人,为泥塑木雕耶? 为仍著衣吃饭,与世人无异矣? 若著衣吃饭,何可无戒善纲常乎? 又既著衣吃饭不碍一心,然则生信发愿,何为便夹杂而不一心乎? 一言以蔽之曰,只知说大话,未曾实行故。 (三编补:驳守培法师一心念佛即得往生论)四、念佛如何得一心? 今修念佛法门,当依大势至菩萨所示,如子忆母之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实行。 果能死尽偷心,则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可即得。 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视为易易。 纵不即得,当亦相去不远矣。 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 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 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 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 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即见鼻端,则眼鼻二根亦摄。 五根既同归一句佛号,身根焉有不恭敬严肃之理乎。 故知都摄六根,下手在听。 能都摄六根,则心识凝静而不浮散,便名净念。 以六根既摄,杂妄等念潜消故也。 净念又能常常相继无或间断。 则念佛三昧,可即得矣。 故下曰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此大势至菩萨,以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者。 实三根普被,有利无弊也。 果肯依之而修,当必有观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 (三编:复张曙蕉居士书八)念佛必须摄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 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 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 大势至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者,即此是也。 文殊所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者,亦即此是也。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 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 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 西方妙境,彻底圆彰。 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 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 (增广:与徐福贤女士书)念佛欲得一心,必须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 念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 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 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 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著,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诸魔事。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依此而行,决无歧误。 (增广: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汝父已许汝出家,当发至诚恳切心,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六道中无业不造。 若无心修行,反不觉得有此种稀奇古怪之恶念。 若发心修行,则此种念头更加多些(此系真妄相形而显,非从前无有,但不显耳)。 此时当想阿弥陀佛在我面前,不敢有一杂念妄想,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或小声念,或默念)。 必须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 能如此常念,则一切杂念,自然消灭矣。 当杂念起时,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许他在我心里作怪。 果能如此常念,则意地自然清净。 当杂念初起时,如一人与万人敌,不可稍有宽纵之心。 否则彼作我主,我受彼害矣。 若拌命抵抗,彼当随我所转,即所谓转烦恼为菩提也。 汝现能常以如来万德洪名极力抵抗,久而久之,心自清净。 心清净已,仍旧念不放松,则业障消而智慧开矣。 (三编:复叶福备居士书一)汝父年高,当令即刻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念时须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 即不开口,心中默念,亦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 以心一起念,即有声相。 自己之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朗朗。 能常听得清楚,则心归一处,神不外驰。 故眼也不他视,鼻也不他嗅,身也不放逸,故名都摄六根。 如此念佛,名为净念(此三句,师自加密圈)。 以摄心于佛号,则杂念虽尚未全无,然已轻减多多矣。 若能常常相继,便可浅得一心不乱,深则得念佛三昧矣。 此系平日勖令专心致志之要义。 (三编:复夏寿祺居士书)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 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 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 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 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 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 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 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 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 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 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续编:复幻修大师书)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 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 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 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 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 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 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 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 汝以极重之业力凡夫,妄用观心之法,故致如此。 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普被上、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机之无上妙法也。 须知都摄,注重在听。 即心中默念,也要听。 以心中起念,即有声相。 自己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了了。 果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则六根通归于一。 较彼修别种观法,为最稳当,最省力,最契理契机也。 (续编:复杨炜章居士书)所言念佛妄想多,当一心念,摄耳谛听,字字句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心自归一。 此念佛最妙之法也。 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听即都摄六根之法。 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无弊。 凡一切人皆以谛听告之。 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 此云正定正受。 谓一心念佛,不为外境所动,不为杂念所侵,故名正定正受也。 (三编:复拜竹居士书三)又现在见佛之志,可谓真切。 然此事颇不容易。 当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期一心不乱,为决定主宰。 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 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 欲见即可顿见。 不见亦了无所碍。 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 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 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 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 从兹魔入心腑,著魔发狂。 虽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 但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 一心之后,自知臧否。 不见固能工夫上进,即见更加息心专修。 断无误会之咎,唯有胜进之益。 (增广: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然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 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 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 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 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 ”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 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 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敢为座下陈之。 (增广:复弘一法师书)五、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念佛一法,注重在信、愿、行三法。 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 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 外行人,多多以求悟,求得种种境界,而不以决定求生为事,即所谓舍本逐末也。 何以故? 以悟到极处,若未断尽烦惑,仍然是六道轮回中人。 倘得往生,比悟到极处,而未断尽烦惑者,其高下有若天渊悬殊。 (续编:复习怀辛居士书)念佛法门,注重信愿。 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 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 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 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 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 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 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著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 若再不能归一,当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 (续编:复朱德大居士书)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 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 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可往生,况已相应乎? 汝只知求相应,稍有相应气分,便生欢喜赞叹之心,此亦是不相应之现象,由是故有怪相现。 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为足。 得少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 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应不得往生为疑惧。 所有境界,皆不理会,也不问他好死坏死。 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 如此,方可得决定往生之益。 (续编:复慧空大师书)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著魔。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 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 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都摄六根而念,为净念。 念佛时,常听自己念佛音声,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 切须注意)。 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 (续编:复郁智朗居士书)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 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 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 若常存此想,得则可。 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 (三编:复何希净居士书)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 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 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 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 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 净土三经,自古流通,并行愿品为四经,岂可谓不奉为圭臬乎? 今之修净业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 与而言之,亦可云净宗中人。 夺而言之,实百有九十九,皆属无禅无净土。 何得以此等人为准? 但以小本文简义丰,故列于日诵。 余则随人受持有异耳。 (增广: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发布时间:2024-09-30 05:18:5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6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