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四集) 内容: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我们昨天提到,我们要恢复我们的智慧、德能、相好,这是本有的。 必须去掉我们的习染、我们的坏习惯,从贪、瞋、痴、慢、疑去去除。 说到昨天提的瞋,有一句古训很值得我们去体会,「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而我们在领受每一句经句,都能体会得到这句经句它不只是用在某一个关系上,它可以用在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上。 所以,「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这个伦是指五伦。 不只夫妇之间应该先反省自己、先要求自己,其实在君臣关系上也是如此,甚至于兄弟、同事、朋友之间亦如是。 比方我们今天开会,针对我们已经办过的活动,或是已经执行的一些业务,大家坐下来做个检讨。 开会不能够开了都不会,不能够愈开愈误会,结果变成批斗大会,那就不好。 其实我们说的家和万事兴,团体亦如是,假如变成批斗大会,这个公司凶相已露。 假如开会的时候我们是首先,我这一次哪里做得不是很好。 一个主管首先反思自己,当下那个气氛就会非常受感染,可能那一场会议开下来,每个人都是反思自己的问题。 都反思之后,这次活动就会积累很多宝贵的经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大家记取这次的经验,就能够再往上提升。 所以各自责,真的是天清地宁。 当然也不能开会的时候都不说话,开完会之后意见才一大堆,这都不是处世、讲话适当的分寸。 而我们在谈话当中,我们的目标是如何能做得更好,去利益大众、服务大众。 所以对事不对人,开完会之后出去都是好的伙伴、好的同仁。 这是我们讲到五伦。 其实在五伦关系当中,还有一个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没有师生关系,这五伦关系就很难非常融洽,因为「人不学,不知道」,这些道理透过老师的开显,所以中国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且师生当中也是各自责,天清地宁。 在台中莲社我们的师公有一次教学,学生秩序比较混乱一点点,师公并没有说什么,但是学生马上就反应到自己失礼了。 那节课下课之后,学生就集体到了老师的跟前跪了下来,拿了一根棍子请老师责罚。 这当下师公拿起了这枝棍子就往自己身上打,他说是我自己做得不好,我自己没有当榜样,我没有教好。 所有的学生看到老师这一幕,都流下了泪水。 这个故事是我在好几年前,在台中参观李炳南老师的纪念馆,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好几样东西让我们感受非常的深刻。 我们看到了印光大师亲笔给李老师的回信,李老师都把它保存得非常好,把老师的教诲深深放在心上。 所以师公到了台湾,一辈子三十多年将近四十年的岁月,如一日一般弘扬儒道释三教的文化。 这是师志如己志,给我们做了表率。 后来我又看到了那根棍子,我们第一个反应,原来这是李老师的教鞭。 后来这位长辈才告诉我,这不是李老师的教鞭,是当初学生递给老师请老师责罚的棍子。 所有的老师感念老师的德行,把这枝棍子一直保留到现在。 所以自我反省,自然就能够调伏自己不好的脾气。 我们走在弘扬文化的道路上,我们的初心是希望每一人、每个家庭,甚至我们的民族得利,这是我们的初衷。 我们绝不因为我们一个傲慢的眼神、一个粗鲁的言语、一个意气用事的行为,而障碍了任何一个人修学的道路,这是我们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当我们有这样的心境,自然就会谨慎、就会柔软,更不可能会发脾气。 在这方面我们曾子,曾夫子非常用心在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不希望给我们古圣先贤、给圣教抹黑了。 我们每天出门前要先照镜子,照了看了很顺眼,出去不会吓人的时候才可以出门。 所以诸位老师们,我们修普贤十愿,「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从每天照镜子照到满意再出去,但是不要把镜子照破了,这样就没有礼敬诸佛,镜子也要尊重。 我们能以喜悦的心面对他人,这个叫广修供养。 「面上无瞋供养具,口里无瞋吐妙香,心上无瞋是珍宝」,所以我们的一言、我们的一行,我们所有的表情、动作都可以让众生生欢喜心。 这个是瞋。 再来痴,我们要用智慧才能够破愚痴。 孟夫子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所以真有智慧的人,事事看到根本就是那颗心地。 我们今天教导自己的孩子、教导学生也要看到心地上,不然很多事情我们可能自己听起来都似是而非。 比方我们在教育的行列上,特别强调要教出有素质的下一代、素质的学生。 诸位老师们,什么是有素质的学生? 今年老师应试可以再加一题,「你觉得什么样的学生有素质?」这几题问下来,保证他冷汗直流。 以后就会流传,假如要考上正式老师,必须上《弟子规》研习营。 诸位老师,我们想想什么样的孩子才有素质? 从哪里看? 从心地上看。 比方大家希望孩子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甚至于懂得感恩、懂得付出,在家庭里面去帮父母、长辈分担家务,这个非常好,叫习劳。 他真正去做,才能感觉到家人的辛劳,家人的不容易,所以让他劳动。 有个女孩,初中生,她们学校派一个作业叫「炒土豆丝」。 诸位老师,在大陆的土豆叫马铃薯,我们的土豆叫花生,所以他们是炒马铃薯丝。 这个小女孩那天就炒马铃薯丝,炒好以后,刚好我们有位老师到她家去,她就端出来给这个老师尝。 这老师尝了两口,「挺好吃的」,这个女孩马上拿出一张纸说,「那请你帮我打个分」。 她叫这个老师帮她打个分,她要回去交差、交作业。 诸位老师们,当我们看到这张考卷,这张单子,我们会怎么做? 很好吃,我下次再来吃,然后给她打一百。 她有素质了吗? 请问她炒土豆丝的目的是什么? 都是功利主义,她的心性长了没有? 她可能就是应付一下,分数打完之后,从此以后她还炒不炒马铃薯丝? 她不见得炒。 我们这个素质教育假如只是在外在搞一大堆活动,都没看到孩子心性的状态,徒劳无功! 所以我们冷静来想想,我们现在的教师所费的时间、精神比起两百年前的老师多还是少? 多。 以前的老师悠哉悠哉,我们现在为什么这么累,反而没效果? 要找到根本! 根本是心地,我们前几天讲到,你水要浇在根上,不能浇在叶子上,不能把叶子泡在水里,适得其反都有可能。 所以这个老师就问她,就告诉她,假如今天妳是用孝心来炒,是用体贴的心来炒这盘菜,希望家里的长辈、父母多休息,妳炒得再难吃妳都是一百分,因为妳会不断进步,最可贵的是妳这颗心。 但假如妳只是为了分数,根本没想到要帮父母分担家务,妳这个心是不及格的心。 这个孩子突然听到这样的引导,觉得满新鲜的,「老师你讲得很有道理,不过,你还是帮我打个分吧!」你看现在你跟这些孩子讲这些道理,因为他已经长期没有感受到这种心性的学问,我有时候跟学生讲,讲了十几分,「老师,你讲的考试又不会考」,他的悟门一点一滴都快被塞住了。 所以我们到底是在启发孩子,还是在把孩子的悟门给堵住? 这个老师又问了,妳刚刚炒完土豆丝,妳那个锅子有没有洗? 说没有,奶奶还在洗。 那土豆丝谁切的? 妈妈帮我切好的。 她怎么样? 她就是所有都做好了,她就丢下锅炒,没我的事了。 她能得到真正的启发吗? 不行。 所以,素质教育还得我们自己时时能观照自己的心境,我们才有可能去引导孩子时时观照自己的心。 比方看到孩子在打扫,一看,有些孩子很有责任心、很有热忱。 他在工作的时候非常欢喜,扫得都是笑口常开,扫好了跑过来跟老师说「老师,我做好了,您可以来检查一下」,他是欢喜心做。 有的孩子愁眉苦脸的在那里「烦死了,又得做打扫」。 同样是把扫地工作做好,但这两个孩子的人生命运一不一样? 完全不一样。 这时候假如老师引导,福田心耕,这个同学他以后面对事业、家庭的能力都在提升,他会很有福报。 可是假如我们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做,我们当下就在堕落。 今天有个同学在回答问题,当下我们「笨死了,连这个都答不好,老师,我、我」,那你举这个手也是折福,因为你瞧不起人。 但是你假如听了这个同学讲完之后,你是想帮助他的心,然后你举手说「老师我有其它的看法提供这个同学参考,请多指教」,这个心是助人的心,是谦卑的心,增福田。 所以一个人福分就好像存在银行里面的钱,愈存愈多。 我们现在来思考一下,有一句古话讲到「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文艺就是他的技术、知识、能力这方面。 我们往后看到先后都要很谨慎,先后不能颠倒,颠倒了就麻烦了。 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教育,器是肚量、爱心,识是他的见识、智慧,现在是先启发他的文艺,启发他的才能、知识,还是先启发他的心地? 我们现在看到这个颠倒了,纵使是博士毕业,可能会把太太给气死、会把父母给气死。 我们到国外去读书,其实很危险的一点,大家要冷静去观照。 外国讲权利,一个人重权利,他就轻义务,那就是心地的消长,他时时想着我应该有什么,他就忽略了他应该付出什么。 当一个人提起了我的道义是什么、我的本分是什么,他就不会去争权利;他不争,但该是他的还是他的。 可是太强调自己的权益,那自私自利就会消长,就会愈来愈膨胀。 所以从外国回来,假如增长了自私自利,那可能就不是我们当初想要的。 而且到海外去,他们说讲话很直率,他可能就顾及不到人情。 举一个例子,有个女孩她博士毕业回来了,另外一个男士也是博士,两个先见见面,应该算相亲。 这个女孩的爸爸带着这个女孩,就到了男方的家里面去。 男方家还有个奶奶,应该也八十岁了。 这个奶奶坐在那里,这个女孩,父母带着她,她爸爸看到这个老奶奶说「奶奶,您气色很好,没什么皱纹」。 这个老奶奶确实气色很好。 结果这个女孩马上说,「爸爸,奶奶皱纹一大堆,你还说没皱纹,你说谎」。 当场气氛完全凝固,没有人话接得下去,不知要说什么。 你看,她觉得这是直率,但是她感受不到那种人情当中互相的肯定,随喜的味道在哪,她不懂。 甚至于她讲完之后所有的人情绪很低落,她还会觉得我最对,是不是? 所以,思想决定命运,不是学历决定命运。 有个孩子他小时候成绩特别好,他还有个妹妹,因为他成绩好,妹妹比较不会读书,爸爸重视哥哥,全心全意栽培他。 这个妹妹读书天分,下面这句话要讲对,读书天分起得比较晚,你不要说读书天分没有,那不对。 很多人是他起得晚,但并不是他没有这个能力。 「人之初,性本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只要有好的缘,这个女孩还是会读得很好。 之前我在补习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她读文科的,物理、化学、数学都很头大。 后来在我的压迫之下、在我的淫威之下,她每天在那里咬紧牙根算物理,做题目。 后来考上以后还回补习班教物理、化学,女的,还大我七岁。 这次还有我补习班的同学来了,这都不能乱讲话的。 所以我们对人生要正确的认知,假如认知不对,很可能我们的意念都在让别人的信心摧毁掉。 你看他不行,那个眼光就是瞧不起他。 所以对任何人都不能怀疑他的能力,只要他的障碍、烦恼去除掉,他的智慧就起来了。 我们坚信、不怀疑,这分无尽的慈悲心就出来了。 你看父亲对儿子好,对女儿比较忽略,那麻烦了,对谁都没好处,小女儿就自卑,儿子就傲慢了。 后来这个儿子读到博士回来,爸爸还想带儿子出去绕两圈,你看我儿子,名牌大学博士毕业。 爸爸都还来不及这么做,儿子走到他的面前来:爸,我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死,你底下还这么多房子,赶快先过户给我们。 他讲的有没有道理? 他讲的每句话好像都没错。 「爸爸,我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死」,对不对? 对。 每一句好像都没错,可是会把你气到吐血,这样才厉害。 所以先后顺序倒了,培养出来的可能是会让一切爱护他的人,最后在那里摇头说不出话来。 他讲了这番话,他爸爸都快要精神出状况了,他还不知道。 隔几天看爸爸没有动作,又到邮局寄了个存证信函,跟他爸爸说「你假如再不给我,我跟你断绝父子关系」。 你看他有没有素质? 连自己的父亲痛苦成这样都感觉不到,他有素质吗? 这些情况都在给我们老师启示。 诸位老师们,假如这个是我们的学生,我们该光荣吗? 我们该在别人面前说,我这个学生博士。 讲不出口。 后来他的爸爸几乎已经是在进出精神病院的边缘,幸好他的女儿孝顺,站出来照顾他,给父亲讲「父亲,我们统统不要你的钱,我每个月还给你五千块钱,我跟我先生一定会好好照顾你,您安心养病」,才把他爸爸给救回来。 当然这个儿子这样对待自己的父亲,那是大不孝。 后来他的儿子生孩子,不到一岁,进出医院动了三、四次大手术。 好事坏事? 很可能在这个当下,他的儿子或许能醒过来,「手抱孩儿,才知父母时」。 所以诸位老师,我们不要只看到相上面在那里分断好坏,有时候反而这些境界现前,才会让人反思自己的内心、自己的行为。 往往都到生病很严重了,人才想到该吃素、该有慈悲心。 我们现在来思考一下,哪些心地才是真正的素质? 诸位老师,哪些心地是真正的素质? 当然孝心不用说一定排第一位。 再来什么心? 真诚的心。 我们很冷静来看,这些心地是随着学历愈高而增加还是减少? 减少。 那我们到底是在干啥? 你看那个读到博士的,十个里面可能有五个人他的眼睛长哪儿去了? 所以,谦卑的心是素质。 再来,谨慎的心是不是素质? 是,不然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勤俭,这些都很关键,他没有节俭,这一生必败无疑;他没有勤劳,他这事业绝对不可能有好的进展。 这些心态都是成败的关键。 还有没有? 慈悲的心,这是仁爱心、感恩心。 诸位老师,这所有的心在哪里教? 大家冷静去看,这所有的心都能从孝心出来。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一个人很有孝心,他谨不谨慎? 他会不会勤俭? 一定会。 所以百善孝为先,孝开,百善都开,「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求学问很有趣。 诸位老师,这所有的心,在吃饭的时候能不能全教到? 能不能? 可以。 吃饭前先帮忙,菜要节俭,不要浪费。 侍候父母、侍候爷爷奶奶吃饭,而不是在那边好好吃,一直吞。 他会看看爷爷饭快吃完了,爷爷我帮你盛一碗饭,他多高兴,爷爷多高兴,他也很高兴,时时都能够顾全到他人的情况。 吃一碗饭,吃一顿饭,他的心地能长很多素质。 假如家里有客人来了,我们当主人的能不能吃得很快? 柔软的心都从这里来。 客人才吃一半,你马上都吞完了,「慢慢吃」,人家吃得很紧张。 包含对自己动作的谨慎,你不能拿着筷子,「我吃完了,你们慢慢吃」,这些动作都有出现。 在吃饭的时候,很怕人家不知道很好吃,嚼的声音响彻云霄,每个人都看他,他还搞不清楚状况。 时时替人着想的心,用公筷是不是替人着想? 是。 还有挟菜是不是替人着想? 是。 自从我讲了「天堂跟地狱」的故事之后,从此大家都很会挟菜。 大家要注意,要中庸之道,都挟到让人快撑死了,一直挟,他又不好意思不吃,到最后吓到下次都不敢来你家里吃。 所以那个度要掌握好。 客人他会客气,所以一开始挟,但也不要挟多。 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挟一个量,尽我们地主之谊,后半段各自自立自强就好了,每个人再挟他喜欢吃的就可以了。 不然有时候有些菜不好咬,他可能后面的臼齿都已经掉得差不多了,你挟给他,他又不能不吃,然后嚼半天,他会很头痛的。 这个都是为人着想的心。 再来感恩的心,「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诸位老师们,生活的礼仪在《弟子规》当中,大家还可以参考李炳南老师编的《常礼举要》,里面讲得也非常详细。 每一句我们都是从心地去给孩子开解,这样他们在做这些行为的时候,会很自然的去观照我的心念有没有正确、有没有偏颇。 我们也能教导孩子从小就知道善观己心,就知道从根本修,这是没有障碍的。 这是我们刚刚讲到的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贪、瞋、痴、慢也会障碍智慧德能,所以荀子说「百事之成,必在敬之」,他有恭敬心,「其败也,必在慢之」。 我们看到这一句,今天一个学生没有形成谦卑、恭敬的态度,他这一生不用说,一定败,不要有任何侥幸。 当我们老师体会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会时时启发孩子的恭敬心,比他的分数更重要。 往往分数高的人,慢就一点一滴的增长了。 我们看到《史记》这本经典,非常宝贵,后代的历史都是以《史记》为圭臬、为榜样来写。 司马迁先生非常有学问、德行、有孝心,他能完成这个旷世巨作,他的原动力也在孝心。 因为他的父亲临死前,遗憾自己没有写出这样的书,寄望于他。 五百年会出圣贤,孔子以后到现在也五百年了,司马迁听思聪,他的父亲期望他也能像夫子一样,把文化给承传下来,他也做得非常的努力。 我们看到司马迁在编《史记》,编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连本纪、连世家、列传挑得都是很有深意。 本纪第一个是尧帝,世家第一个是泰伯,列传第一个是伯夷、叔齐列传,你看都是在强调德行。 不管他是什么身分,到皇帝还是到一般的平民百姓,最值得尊贵的就是德行。 他们统统把天下给让出来,泰伯把天下让了,尧帝把天下让了,伯夷、叔齐是列传,但是他们也不想国王,让出来。 你看为了兄弟,高度的财富他也弃如敝屣,这个都是我们的学处。 其中在本纪当中有一个人特别特殊,没当皇帝也在里面。 在世家里面,也有不是世家、不是诸侯,但是列在世家,就是孔老夫子。 他虽不是诸侯,但他的影响性远远超过历代的诸侯跟皇帝。 从司马迁编的这些用心,我们可以感觉到司马迁的德行很高。 本纪里面,「项羽本纪」,项羽,楚汉相争的时候被打败了,他也没做皇帝,为什么把他挑出来? 因为项羽有绝对的优势当皇帝,但他的下场是乌江自刎,给后世做提醒,给后世引以为戒。 他是常胜军,从来没败仗,刘邦是每次打败仗,常常跑,没打过胜仗,最后一仗他胜了,结果他是皇帝。 但是两个人的心态差很多,项羽傲慢、嫉妒心重,刘邦比较谦虚。 他打到天下的时候说,这个天下不是我打的,这天下都是这些大臣们的功劳。 你看他说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他都赞叹他们。 所以项羽这么大的福分,这么强的武力,最后他败了。 而且其中有个忠臣辅佐刘邦,叫纪信,纪信有一次刘邦被团团围住了,逃不出去,纪信在这个危机当中赤胆忠臣,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君上死掉。 想了一个方法,穿着刘邦的服装,坐着他的座车从东门冲出去。 项羽的军队就跟过去,然后刘邦再赶快从西门逃掉。 你看忠、勇、智都在其中。 结果项羽抓到这样的忠臣,傲慢、忿怒,当场把他放火给烧死。 你看,他那一把火烧掉之后,他的军队的人心有没有开始退掉? 甚至天下人听到了,慢慢都唾弃他。 但项羽知不知道? 完全不知,他感觉能力不见了。 所以,一个人的傲慢居然能障住他的智慧,障得这么严重。 后来项羽败了,到了乌江,大家最熟悉的是哪句话? 「无颜见江东父老」,其实这句还不是重点,司马迁先生在最后写到那段项羽说的话,项羽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不会打仗。 你看他败得这么惨,他有没有反省自己? 没有。 当一个人、一个孩子慢心起来,他这辈子可能无法听进别人的劝诫、雅言。 所以要去贪、瞋、痴、慢,还要去疑。 我们在看到贪瞋痴慢疑的时候,绝对是反观要求自己,不能都想谁贪、谁疑、谁慢。 我们假如很会看别人,保证不会看自己,因为能量都耗在外面了。 刚好有一次有位女士到中心来帮忙,在那里割草,我也过去跟她一起帮忙。 她突然跟我说,她说蔡老师,我们到了中心来,觉得人之初,性本善。 诸位老师,当你听到这段话会怎么样? 没有,是您不嫌弃。 八风吹过来了,这时候我们假如觉得我们还不错,就失去了一个非常好交流的机会。 诸位老师们,我们再来想,听这句话,「我到了中心以后,觉得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对不对? 对错不是重点。 我们从这里听到,要让众生起信心必须演出来,这第一个重点。 第二个,纵使她起了信心,危不危险? 危险! 假如她一开始来觉得大家都很好,但是相处久了,会不会看到毛病? 那她的信心还保不保得住? 所以不是恋爱的男女有热恋期,人与人相处一开始都比较好,但是一开始的那分真诚能保持下去,绝对一生是知己。 可是一般不容易做到。 是否能时时记住别人对我们的好、记住别人的善,然后「善相劝,德皆建」,这个就能是终身的朋友。 所以,我也跟这位朋友讲,我说我们往后人生不管遇到任何的人,我们都应该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绝不怀疑别人,但他人怀疑我们,我们不挂碍,「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他是帮我们消业障。 有一次孔夫子遇到了一个一般人看算是劫难,叫陈蔡绝粮。 在陈国、蔡国当中七天没饭吃,诸位老师,我们有没有七天没饭吃的经验? 假如没有,就不能说七天没饭吃也没什么,要饿过才能这么讲。 在那个时候,学生都快饿死了,饿了。 但是孔夫子还在那里弹琴,非常自在慷慨讲诵,在那里讲课,弦歌不断。 所有的学生在挨饿,这样还能唱得出歌来,这时候就看出功力了。 子贡很聪明,他又有钱,他就冲出军队去弄了一点粮食回来,大家可以煮稀粥先充充饥。 诸位老师们,你们会找谁去煮粥? 会找那个不会偷吃的,找德行最好的颜回去煮粥。 颜回就在那里煮着煮着,突然房子上面,因为那是土房,水蒸气上去了,它潮湿之后就掉了一块泥土下来。 颜回马上用杓子舀起来,不然整锅粥都毁掉了。 一舀起来,好不容易有粮食,丢了很可惜,给其它同学吃,他绝对不愿意,自己吃。 说时迟那时快,子贡走进来:颜回,到关键时候你居然先下手。 看完之后马上跑去找老师:「老师,仁人廉士,穷改节乎?」这些志士仁人,遇到很困穷的时候,会不会改变他的气节? 夫子说绝对不会。 颜回是不是仁人廉士? 夫子说绝对是,我观察颜回很久了。 我刚刚明明看他偷粥吃。 你看同学都几十年交情,「见未真,勿轻言」。 所以《弟子规》要不要学好? 不然几十年交情也会化为乌有。 所以当下我们看到什么? 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太多了。 这么久的交情,能不能怀疑对方? 再来,当下子贡说,我明明看到颜回偷粥吃。 这时候夫子怎么对应? 大家从夫子的言谈当中去感受,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 当下假如夫子说:不可能,一定你看错了。 子贡一定说:老师你都疼颜回、你都偏袒颜回,我走了。 可能这个学生一辈子就很抑郁而死。 所以这时候没有正面反驳他,夫子马上说,虽然你这么说,我想可能另有原因。 没有给他吐糟。 就先走出来,学生也跟着就走到厨房去看看。 夫子走进厨房,看到颜回会怎么说? 「颜回,你有没有偷粥吃?」能不能这么讲? 不行。 这样子颜回,有修养的人被误会了也不解释。 这时候夫子是说,「颜回,我昨天作梦梦到了我的祖先,可能是我的祖先要帮忙我们脱离劫难,所以我想先拿粥祭祀祖宗。」老师非常了解学生,知道不管他是什么原因吃过粥,只要他吃过了,他绝对不敢拿去祭祖宗,那不敬。 而夫子这么一问,颜回为什么吃粥的答案就自然就出来了。 当场颜回就说了:「老师,不行,这粥我已经吃过了,那时候这个土掉下来了,我觉得丢了很可惜,我自己先喝掉了。」你看在这个故事当中,师生之间的信任、了解很深。 当下说原来是这样。 这时候夫子能不能走到子贡面前说「你看,你看」? 这样子贡会很郁卒。 这个时候,原来是这样! 也没看子贡就走出去了,学生也跟着走出去,就看到一个人杵在那里。 所以不能疑。 我们修学的过程,「信」,信自己,还要信一切的人。 再来「解」,解要能够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解要能够慕贤当慕其心,解要能够通权达变,才解得圆融,不然会适得其反。 如何解得圆融? 我们只剩一分钟,请看上个礼拜在孔庙讲的,刚好讲到通权达变,讲了一个小时,大家可以上去交流一下。 「行」,行的态度,力行的态度就要想起大舜的态度,「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谁也不能阻挡他行善;「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这是颜回的境界。 我们力行的力度要这样子。 勤首菩萨也讲到,一个人修行像钻木取火一样,要怎么样? 能不能停下来? 能不能钻三分钟,我休息十秒就好,那个十秒,三分钟的功力全不见了,一定要磨到火出来。 所以一个人修身、修行一定要到开智慧才能停下来,其实有这样力行的态度,一定能开智慧,一定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就能契入圣贤的境界,就能真正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我们这一生就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节课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发布时间:2024-10-03 08:42:0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7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