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蔡礼旭:四千五百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的(第十三集) 内容: Selamat Pagi! (马来语:早上好!)话要多讲才不会忘,歌要多唱才会熟,经要常读才能领纳于心中。 今天大家很多看着我都面带微笑,不知道我今天到底出了啥事情? 今天穿的不是唐装。 因为穿衣服,庄重很重要,也不要好像变成世间的人都觉得我们除了唐装以外,也没什么衣服可以穿了。 所以学习不要有执着,不要太分别。 尤其要时时能融入人群,融入当下的场合。 比方说人家找你去爬山,你还穿个唐装去爬山,那不是穿着都变执着了。 而我们中国的服饰,以至于各个民族的服饰,尤其是在庆典的时候,在正式场合的时候都非常的庄重。 我们看在奥运会的时候,五十六个民族扛着国旗走出来,看每一个民族的服装都非常的庄严。 任何场合我们要穿出一种国家的格局出来,重要的场合。 记得有一次在韩国举行了一次国际的会议,所有的国家民族都穿着他国家的服饰出来,结果反而中国代表穿的是西服,穿西装出来了,当场所有的人都觉得很奇怪,很尴尬。 所以我们常常穿唐装也不是执着,我今天就证明给大家看,我们还是可以穿其它的服装的。 但是衣冠文物,都可以带动文化的氛围,改善社会的风气。 我们看,服装怎么穿,都可以反应当下的人心跟社会风气。 服装穿得很暴露了,那代表现在的人他有错误的观念,他觉得暴露是美,性感是美,这个就是偏颇掉的了。 所以什么是美? 是让人家听了我们的话,看了我们的装扮,心生起心灵的美跟尊重,这个才是美的东西嘛。 哪有看了以后会起邪思叫做美? 那真的不知道是哪门子的逻辑出现了。 所以近代,西方东进,功利的氛围,还有情色的氛围特别重。 我们还觉得那个是高尚的。 我们失去了一种判断的能力。 我自己曾经在法国去参观一些博物馆,都是历史很悠久的博物馆。 我进去之后,差不多有一半的画都是女人的身体。 我讲得比较含蓄,大家听懂我的意思。 好像有些人听不懂。 女人的裸体。 是啊,这样叫美。 五千年来,我们的文化当中没有这种东西,可是西方怎么会这么强调这个。 大家再冷静看看西方的电影,绝大部分都在强调爱情。 那我们冷静看看,爱的原点是什么? 假如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强调孝道,它的爱情是什么? 很明显的是欲。 为什么一个这么强调爱情的民族或者是地区,却是离婚率最高的地方? 我们用结果来说话嘛,不要讲得堂而皇之的,是吧? 可能八成的电影都在强调爱情,可是离婚率是愈来愈高,显然那个不是真正的爱,那个是欲。 欲望似深渊啊,靠不住的,变化太快了。 所以我们昨天跟大家讲到,我们为人父母长辈的人有没有能力去分辨什么是爱、什么是欲,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什么是富、什么是贵,什么是福、什么是祸? 这一些我们都很清楚了,我们才能真正引领我们的孩子有正确的思想去成就他的家庭,成就他的命运。 所以第一个,我们要很清楚自己的思想观念是正确的。 而父母对于家庭来讲,他很有责任心,再怎么苦,再怎么累,都觉得是他的本分,应该做的。 所以走向婚姻成为父母,其实在走入婚姻的时候就有非常正确的心境、态度了,就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这个责任心对家来讲其实就是我们常讲的承先启后、尊老爱幼的责任。 那家庭当中很重要的要家道的承传,承先,能够启发后代子孙。 所以我们时时要把自己祖上的风范,爷爷奶奶的风范,要常常给孩子们说到,让他承传这些祖上的好德风,然后启发后代。 很大的忌讳,是不只没有讲自己爷爷奶奶祖上的好处、祖上的付出恩德,反而还讲自己爸爸妈妈的不是,那我们的孩子的心地就坏掉了。 所以常常讲自己父母,也就是爷爷奶奶的好,人才能存着一个饮水思源、知恩报恩的态度。 而这个家道的承传,我们常说忠孝为传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我们常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个人很可能有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能守住、保持初心就不容易了。 所以要守住家道,很可能比创业还要困难。 创业的时候能吃苦,能禁得起逆境,可是真正富贵了,反而容易贪着、容易奢华。 这个要有高度的警觉,才能够把家道承传得非常的好。 很多格言也提醒我们谨慎的态度。 一失足成千古恨。 立名于一生,失之只顷刻。 比方说以男士来讲,可能他一辈子都非常的洁身自爱,到了五十几岁了,刚好名节受损,他立名于一生,一不小心,失之只顷刻之间。 面对哪些境界要很谨慎,很克制呢? 我们在前面讲到的,面对财、色、名、食、睡都要非常的谨慎。 好,我们再复习一下,假如遇到女色的时候,要想到什么? 想到毒蛇,很好。 所以这个警觉性就会比较高了。 而且我们刚好上个礼拜讲到孝道。 孝子的心中,时时想着不能以身羞辱父母,不能让父母感到羞耻,所以他一举手一投足不敢伤了身体让父母担心,不敢伤了名节让父母痛苦一生。 所以人时时想到了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他战战兢兢,一言一行都谨慎。 而且这个德有伤,贻亲羞还不只包含父母,包含我们所有的亲人。 比方说,我们名节有损了、犯法了,连我们的妻儿很可能都抬不起头来。 所以身体也好,名节也好,不单是自己的,还是所有爱我们的人、所有亲人的,都是相关的。 我们身体受损了,真正操劳的、真正担忧的,我们的父母胜过我们,我们的亲人胜过我们。 很多人说,我的身体我自己负责,大家说这句话对不对? 一个人真正病得很重了他负什么责? 他就负责哎哟,哎哟,这叫负责吗? 那个时候累的都是最亲的人。 所以为什么说孝道的落实要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个态度,谨慎的态度,就从爱护自己的身体开始。 在《论语》里面,好像是孟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个很有味道。 大家感受一下,这一句话的关键词在哪? 哪一个字是关键词? 这个唯字嘛。 父母因为孩子的疾而忧,那当然嘛,我们生病了父母哪有不担忧的? 是不? 听懂不? 为什么有个唯字? 人吃五谷杂粮,不大可能说连病都没生过,而为什么父母只在我们生病的时候而担忧? 那就代表,儿子的德行让他不操心,唯有刚好生病的时候父母才担心,其它的事都不用挂心。 这才是一个为人子的标准啊! 我自己深刻感觉我父亲那一辈真正做到了。 我整个成长过程,从小爷爷奶奶都跟我们同住在一起的。 我的感觉记忆当中,我的爷爷奶奶从没为我父亲操过一次心。 这个真的是有责任啊,时时不愿意做出来的事还让父母担忧受怕的。 所以这个是为人子的标准。 而这个疾有生病的意思,还有什么呢? 不是很好的习惯。 但是这个习惯又不是吃喝嫖赌,不是的,吃喝嫖赌那整个家族都抬不起头来了,不是那个有伤名节的疾。 这个疾就是夫妻之间太过纵欲,这个时候父母也会担心这一点。 因为父母是过来人,可是这个又不好说。 因为现在西方东进,这个概念,欲望要节制,不可太放纵,我们受到这些西方东进的影响,很不懂这个道理。 所以现在人能够寿终正寝的愈来愈少,因为太过纵欲的时候身体都会受到很大的损伤,叫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衰。 人要学放纵,很快,一次就会了,一次的经验,人家把他带坏了,他可能就学会了。 可是要学习节制,那就不容易了。 所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由节制到放纵很容易,由放纵到节制不容易。 有一个读书人他进京赶考,那个时候都要走很久的路。 结果他走到一半太想他太太了,就不考了,就回来了。 诸位女士,妳的先生太想妳了,连考试都不考,回来了,妳感不感动? 妳们怎么没回答,这一题这么难吗? 有点感动,感觉逻辑好像又不大对,是不? 所以人往往在情感跟理智当中,有时候会分不清楚。 结果还不只他回来,因为他起了想太太的念头,一念遍虚空法界,就干扰了旁边没有定性的人。 所以他的一个朋友说,哎呀,我也很想我太太,两个人就一起回来了。 哇,想太太那个心都发慌,连走带跑,两个人赶回来了。 结果回到家,因为同一个地区嘛,住在同一个地方,然后他爸爸一看他回来,非常的生气,打了他一顿,把他捆在树上。 以前父亲有威严,父亲打他,他不敢怨,把他捆起来了。 就这样,到隔天早上都没把他放掉。 结果隔天,看他也比较冷静下来,就把他放了。 突然传来一个消息,他那个同学暴毙了,死了。 后来才了解到他父亲的苦心啊。 一个人连夜赶了这么多天的路途回来,那个身体属于极虚弱的状况,这个时候夫妻还行房,会非常的危险。 所以他那个同学就不懂得这些道理,他爸爸也没把他绑起来。 真的很多的人不懂这些道理,所以告诉大家这个《寿康宝鉴》还是要看,不然,女子不知道怎么去关心爱护她的先生。 以前的女子这些都要教的,都懂的。 现在不只没学,还看西雅图夜未眠,还看第六感生死恋,都看这一些东西,哎呀,概念都模糊了。 所以夫妻之间都要互相疼惜的,这都有一些禁忌。 比方说生病,生病的时候男女再行房,那个都会有非常大的伤害。 所以到底是爱护他、体恤他,还是都是欲望? 这个我们得真正冷静下来,观照自己才是了。 所以为什么说要窒欲,节制,有分寸,这个都是值得我们要了解的。 所以这个唯其疾之忧,都含有很深刻的义理在其中。 这个是跟大家讲到的谨慎为保家之本。 有一个官员,好像这个事件也很震动全国,就是湛江走私案,那牵连的人非常非常的多,其中有一个官员他没有贪污。 刚好我们的老师跟他认识,就跟他谈到这个事情。 他说当时候看到大家一窝蜂都在贪,他也动了心了。 他还在那里衡量,反正我偷了以后,进去关个几年,我孩子的大学费用都有了。 正准备这么做,突然脑子里闪出来他父亲的影像。 因为他的父亲是小学老师,视名节比生命还要重要。 所以当想起自己的父亲,他想到:假如我真的贪污被关起来,那我父亲过的日子生不如死。 这一念让他打消了去贪污的动机。 结果过不了多久了,东窗事发,他的同仁都被关起来。 所以他讲到这里就非常感叹的说,就是这一念孝心救了我,也救了我的家庭。 我现在在中秋节、在新年,都能跟我所有的家族的亲人团聚在一起。 而我们很冷静的来看,确实是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今天假如真的贪污,请问他的孩子真的读大学就没问题了吗? 算盘不是这么打的。 第一个,他被关起来了,他的妻儿都抬不起头啊。 而我们要了解,贪的那些钱是谁的钱? 是老百姓的钱啊。 尔奉尔禄,民脂民膏,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你拿得下手,伤了多少的阴德,折了多少的福分。 这个叫取非义之财,横祸很快就来了。 算盘,不是只有看到眼前的这个数字而已。 人啊,都被这个欲望冲昏了头,都把天地之间的道理给忽视掉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犯了法不只要关起来,那个福报要整个折损掉,不是你关完就没事了,妻子儿女都要遭这些横祸的。 所以福田靠心耕,自己真肯报恩,真肯爱人、敬人,往后自然后福无穷。 所以这个都是告诉我们谨慎为保家之本。 我们的名节、我们的身体都属于爱我们的人的,所以我们这一生活得有意义,活得有价值,所有的亲人都受到好的榜样影响,都觉得光荣。 勤俭为持家之本。 为人父母的人奢侈,这个家就很难持得好。 所谓大富由天,小富由勤、由俭。 所以我们两代人其实就可以很冷静看到这个真相。 上一代的人孩子生得不少,只有父亲赚钱,省吃俭用,这个家庭熬过来了,甚至于还没有贷款买了房子都有。 现在夫妻一起赚,只有一个孩子、两个孩子,结果还贷了一大堆款,有时候还为贷款着急,还不起。 差异就在有没有这个勤俭持家的态度。 勤俭有什么好处? 不勤俭有什么坏处? 我们下一节课来看几个故事。 《德育古鉴》大家有在手上吧? 有。 好,我们下一节课来看几个故事。 和顺为齐家之本。 家庭要充满祥和之气,家和万事才会兴。 而我们常说男子要阳刚嘛,所以是刚正;女子是柔和、柔顺。 刚柔之礼。 那请问刚跟柔一不一样? 我们想,一个男子的刚在哪? 刚在无欲则刚。 无欲的人不会被境界所转,不会因境界而发怒,不会因境界而起贪心,这个才是刚! 所以这个刚的精神事实上还是修养,不随着习气,随着正气,这个叫刚,这个叫道义之身,才显出他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 甚至于不只是不动气,人家侮辱他、骂他,他如如不动,不跟人计较,不回嘴,这个才是刚。 而这个柔呢? 柔也是不动气,绝不跟人家计较,逆来顺受。 所以大家觉得这个刚跟柔一不一样? 在心性上都是修养啊,只是男女特质展现出来不大一样,可是它的本质都还在心性的修养上。 不动习性,能随顺德行。 所以真正的男人,刚中有柔;真正好的女人,柔中有刚。 所以男人很刚强,柔起来的时候也很温柔,是不? 女人很温柔,等到她遇到一些境界的时候,她比铁石还坚。 大家有没有看那个《德育故事》? 哇,你看面对国家危难的时候,儿子回来了,妈,我最不放心的就是妳了。 为国效忠,你流什么泪,赶紧去杀敌。 然后自己带着媳妇冲上城墙去,抵御敌人到最后一刻,还不能让敌人羞辱了自己死去的身体,放火烧了自己。 你说那个刚,可能男人都不一定做得到啊。 所以真刚有真柔,真柔有真刚。 那这个正,正直,处事待人甚至起心动念都是顺着道理,有正气。 而这个和,其实也都是懂得顺着道理、顺着情理。 所以有柔为体,和为用,有这样的修养做出来了,就是非常公正无私,就是非常的和顺。 所以这个是和顺为齐家之本。 调剂人情,发明事理,这八个字也很重要。 其实这八个字也是在提醒我们,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事情的先后顺序不可颠倒。 比方《论语》里面讲,君子信而后谏,就是亲戚朋友之间取得足够的信任才好劝谏他。 未信,还没达到信任你就劝他,则以为谤己也。 他不舒服了:哎呀,你是不是要毁谤我,你是不是看我不顺眼。 信任够了,你劝他,他觉得你爱惜他。 这就是人情,要体恤得到。 所谓交浅不言深,就是信任要够才好。 我们有时候那个信任还没建立,一讲起话来连珠炮,一个接一个哒哒哒哒哒哒,结果人家很不高兴了,不接受了,我们还在那里,狗咬吕洞宾,这个人没善根,算了,我这个人讲话就是很正直。 你看,自己不通人情,还要把自己抬得很高,我这个人就是正直。 所以人有时候自己在倘掩饰,增一辜,自己都不知道。 所以这个人情事理感觉得到的话,就知道什么先要做,什么后面才能够顺势而为。 所以调剂人情,彼此的关系、信任就够,之后才能借一些机会善巧的把一些道理供养他、提醒他。 假如没有调剂人情,就是长篇大论的道理,一般都不能接受。 我们不知道有没有学长有讲过少娣感嫂? 少娣感嫂这个故事确实是很有智慧。 有没有哪一个学长是挑这个故事? 没有。 没有,我就讲;有,就你们讲。 崔少娣她要嫁到苏家,苏家有五个兄弟,她的未来的夫君是老五,所以她还没过去以前有四个大嫂。 她们五个妯娌之间怎么相处? 所以当她要嫁过去以前,因为她四个嫂嫂常常吵架,有时候吵得不过瘾,抄家伙,那个木棍什么都拿出来了。 所以她的亲戚就叹气了,说,妳还要嫁过去呀,妳嫁过去不是很危险嘛,凶多吉少。 都不看好。 但是,少娣她对于人性本善有坚定的信心:我们只要诚心,都能够改善。 她就嫁过去了。 结果嫁过去以后,她非常懂得礼让,懂得忍让,懂得谦让。 比方回娘家拿回好东西,先让她的大嫂、先让她的侄儿来享受,先人后己,侄儿都吃了才让她的孩子来吃。 然后婆婆分配:这个工作谁去做? 假如看到这个嫂嫂面有难色,她调剂人情,马上过去:婆婆,我是最后来的,我年轻,这个我来就好了。 又把工作给揽过去。 家里一起吃饭的时候,嫂嫂没上桌,她绝不上桌。 等嫂嫂坐下来,她才坐下来。 所以这一点一滴对她们的一种尊重、关心,哪有不感动人的? 人的心都是什么做的? 肉做的。 都是有感觉的,有感情的。 甚至于有一些情况,比方说,她抱着侄儿,侄儿都还小,还在襁褓当中,抱着,哎呀,好可爱,好可爱,而且她衣服也穿的是非常正式的服装、庄严的服装。 突然这个侄儿撒泡尿,然后就撒在她的衣服上面。 好,诸位学长,刚好妳今天穿了一件很昂贵的衣服,然后,咻,撒在妳的身上,妳第一个念头是什么? 我这件多少钱啊! 哎呀,怎么办啊! 可能是这个反应。 可是,这个崔少娣,因为嫂子看到这个情景,人家也不好意思,马上,哎呀,抱歉抱歉,就要把孩子给抱过去。 崔少娣当下的反应:嫂子,别紧张,别吓着孩子了。 衣服洗就好了,一点关系都没有。 哇,你看当场大嫂是什么感觉? 在这种情况,都念念的还是想到我的孩子啊。 妳一心一意为她的孩子着想,感来的,人的心化掉之后,也是一心一意为妳着想。 然后因为这四个嫂嫂之间以前都是常常吵啊、骂啊,很多是是非非也是存在的。 然后,这个嫂子就会来讲,哎呀,另外一个嫂嫂怎么不好怎么不好,就来讲给她听了。 我们应该怎么反应?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是不是这样? 那个嫂子:哦,妳给我记住,这么不给我面子。 这个就不是调剂人情了嘛,不要拿道理压人。 所以当她的嫂嫂来给她讲其它人的不是,有一个本事要学,叫傻笑,呵呵,呵呵,没有任何的回应,她就讲不下去了,不好意思就走了。 所以人与人相处,就是你有响应,就愈来愈起劲。 比方说他骂你,你一回嘴,他就愈骂愈起劲。 他骂你两三句,你没反应,他就觉得骂不下去了。 他打你,你都不还手,他推你,你躺在那儿,他也不知道接着要该怎么办,他下不了台啊。 所以一个巴掌拍不响。 人家是非人我了,你都不回应,他也讲不下去了。 他慢慢的看你都不谈这些,你的德行就感动他。 哎呀,还是你有修养。 结果她的仆人也跑来给她说三道四,她斥责她的仆人,然后把她的仆人带去给她的大嫂道歉。 大家觉得这么做好不好? 哎呀,好像太凶了。 大家要注意,不要看眼前她舒不舒服、难不难过,要看着这个仆人、这个姑娘以后是要当人家的媳妇,她假如不在其中得到教训,她以后吃不完兜着走。 所以这个严格是对她的疼爱哦! 所以崔少娣这个调剂人情,自己都把榜样给做出来了。 一年左右,她四个大嫂说到了,五婶大贤,被她的德行感动了,我们这些人跟她比起来真的不算人,我等非人。 有没有批评人? 没有。 正己化人。 所以这个故事也启发我们:三争三让,天下无贪人矣;三怒三笑,天下无凶人矣。 人冲突都是争一时的意气,能不争了,能让了,能微笑面对了,这些冲突就化掉了。 我们看,三争三让,为什么? 因为人都有良心啊,他在这些小利当中贪,你每一次都不贪,他说,你君子,我小人,他的惭愧心就起来了。 汉朝那时候很重视五经的学问,所以皇帝设了五经博士。 然后刚好五经博士聚会,皇上下旨每一个人送一只羊。 结果散会了,所有这些五经博士就围在那里:哎哟,哪一只羊比较肥? 哎呀,这样看不准,去拿秤来称比较准。 就在那里争,要拿那个最重的。 结果其中一个五经博士,好像叫甄宇,看到大家在那里争,觉得很难受。 大家要了解,他们是什么身份? 五经博士。 那真是丢脸丢透了,都是讲经,结果蝇头小利都在争,那是有口无心了,记问之学了。 所以甄宇觉得,哎呀,很惭愧,很丢脸。 马上一看,那只最瘦的,牵着就走了。 结果他羊一牵走,所有的人互相看一看,都不好意思。 只要有人做出不贪,贪的人也会惭愧心起来。 后来皇帝知道这件事情了,皇帝很聪明,借这个机会教育天下人,所以就封甄宇叫瘦羊博士。 除了五经博士以外,叫瘦羊博士。 这个天下的楷模。 所以汉朝的皇帝我感觉很不简单,难怪我们叫汉人。 大家看,汉文帝为母亲亲侍汤药,三年啊,不简单。 而且汉朝的皇帝全部都加一个号,汉孝文帝、汉孝景帝,以孝治天下。 而且大家看《弟子规》里面讲的,冬则温,夏则凊,这是东汉黄香的风范。 皇帝一发觉这个榜样了,马上诏告天下,可能还亲笔御笔赞叹,写着,江夏黄香,举世无双。 那天下人不都学孝道嘛! 皇帝做了,又把天下的榜样立起来,所以这整个朝代都是重视孝道、德行。 东汉光武帝复兴汉室之后,因为随他打仗有很多将军,结果后来平定天下了,这些将军就在那里说,我的功劳最大,另外一个说,你算什么,我比较大,就开始争了。 结果有一位将军叫做冯异大将军。 冯异大将军,他的功劳应该算是最大的,可是他看到大家在那里争,他就觉得很难过。 他觉得:我们为国效忠是应该的,而不是争功。 他就自己默默的走出去了。 要默默的,你不要:哼,无耻! 然后人家说:你有什么了不起! 是吧? 那就不能感动人了,还给自己埋下很多对立、冲突。 他默默的走出去,然后走出去就坐在一棵大树下沉思。 后来皇帝知道这一件事了,就封他叫大树将军,所以天下的人都不去争功了。 所以领导者能把善立起来,对整个团体的风气非常重要。 这是三争三让,天下无贪人矣。 三怒三笑,天下无凶人矣。 人家恶意对我们,给我们乱发脾气,我们都不计较,还是对他很好,慢慢的,人,他就觉得不应该了。 所以这个是调剂了人情,道理人家很容易就接受。 甚至于可能她的嫂嫂在那里批评谁怎么样怎么样不好,崔少娣还讲,她上一次还为了妳什么很付出啊,妳不要只看到她不好,她对妳很好的! 是吧,她还从中把每一个人的好提醒对方,让她不要只记她的不好。 这个就能化解家庭里面很多的不愉快了。 这个是和顺为齐家之本。 所以有和顺之心,总想着如何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如何让家庭更团结,就是她讲话最中心的一个态度。 最后,诗书为起家之本。 人读圣贤书,才能懂得分辨是非、邪正、善恶。 所以《朱子治家格言》里面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总要培养孩子饮水思源的态度;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所以为人父母者,一来,正确思想;二来,正确的心态,当中,有责任心,还要把教育孩子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我们第三点,就跟大家谈教育孩子的问题。 一是责任心,我们传承家道,刚刚跟大家讲到几个比较重要的家道承传。 当然整个《弟子规》落实在家庭,就是家道的承传。 我们把刚刚的忠孝为传家之本,勤俭为持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诗书为起家之本,你把它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人与人上,其实也离不开《弟子规》那些规矩了。 因为《弟子规》是行经,所有的道理都要力行出来。 行经,怎么在生活工作落实,它都写出来了,叫行经。 有一些是比较强调道理,解的经。 它是属于行经,《弟子规》是属于行经。 第二,我们为人父母要有反省的心态。 家庭里面不可能说没有一些状况出现。 比方说孩子不听话了,我们为人父母者要想到,一棵树,果子酸,果子不甜了,吃起来酸溜溜的,问题出在哪? 出在根坏了,根没有吸收很好的养分。 所以孩子是果子,父母是根。 这个时候要回过头来反省:孩子德行不好,是不是我的孝道做得不扎实,是不是我的心性、德行没有掌握好? 这是第一个要反省的。 第二个,我心性也不错,是不是我的方法不得当? 总要从自己的心态跟方法去反思。 其实我们那一天也跟大家分享到了,人生就好像照镜子一样,我们笑,镜子也笑,重要的是我们先笑。 而镜子就好像我们所面对的人事环境一样,你笑了,响应回来的也是笑;我们哭,回应回来的也是哭;我们反省,回应回来的是反省;我们指责,回应回来的就是指责。 所以,有两对夫妻住对门,住在同一栋大楼上,但是有一对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 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大吵三六九? 因为发一次大的脾气,得要调养两天,元气才会恢复过来。 暴怒伤肝嘛,得要调养。 但是另外一对夫妻非常的和睦、和乐,相亲相敬。 而人都有希求幸福的愿望,所以那一对常吵架的夫妻,太太有一天就到对面去请教另外那个太太,说:你们夫妻到底是怎么相处的,怎么能这么和善? 结果,另外一个太太就跟她讲:我们家都是坏人,你们家都是好人。 这个太太听完就想,我们家都是好人,每天吵架;你们家都是坏人,互相疼惜。 她愈想愈不对劲,是不是妳在讽刺我啊? 人家有时候给我们讲实话,我们还觉得人家在挖苦我们。 她一看这一位太太的表情好像不是很理解她的意思。 诸位学长,当别人的表情不大了解你的意思的时候,怎么办? 你讲的道理人家不好了解的时候怎么办? 譬喻。 讲个故事,比较容易理解。 尤其举生活上的例子,她一听就懂。 所以这个太太马上说,比方说,我给先生倒一杯水,倒一杯茶,我先生走过去,不小心把它给撞倒了,我一看到,赶紧拿着抹布过去:哎呀,先生对不起对不起,我茶没有放好,害你给撞倒了。 边说边赶紧把桌子擦干净。 先生在旁边一看:哎呀,太太,是我不对,我不小心撞倒了,把妳的好意都糟蹋掉了,来,我来擦,我来擦才对。 所以两个夫妻在那里抢抹布抢着要擦。 诸位学长,你们有没有经验,夫妻为了抢抹布擦桌子,把抹布给抢破了,有没有? 哦,破得好,保证旺旺来,是不? 所以当下,请问大家这一杯茶撞倒了,好事还是坏事? 夫妻之间有德行,没有一件事是坏事。 你说今天孩子出现了一些状况,这个太太马上:先生,是我教得不好,我没有用心。 我刚刚说先生还是太太? 怎么我讲一句话,这边听到的是先生,这边听到的是太太。 所以大家开悟了没有? 这个世界是谁的世界? 是自己的心变出来的世界。 同样一句话,这边是先生,这边是太太。 所以不是世界出了问题,哪里出了问题? 这个心出了问题。 心正了,世界都美好;心偏了,这个世界就是不好哦。 所以,当孩子出状况,这个太太马上讲:哎呀,先生,我没有教育好,我失职。 这个先生马上:哎呀,我有责任啊,你已经那么用心了,是我不够付出。 当夫妻是第一个反应都是我做得不够的时候,彼此都会非常感动啊,然后一起携手来协助孩子跨过这一个难关。 而也从当中,相信孩子的心也会感觉到,父母对待事情都是先反省自己,他也会生惭愧。 而当事情发生,这个先生马上:妳搞什么东西? 孩子教成这样! 那太太也说:那你又有负了什么责任! 那不就杠起来了。 所以好事、坏事,决定还在人的心态跟修养上。 所以这一对夫妻互相反省,就很和乐了。 而且当下太太说,今天很难得,我赶紧去泡一壶冻顶乌龙茶,我们今天好好聊一聊。 大家想一想,当下那个气氛有没有比五星级饭店还要好? 有啊,五星级饭店没那种气氛,而且又不花什么钱,在家里气氛最好。 这个是我们这一对夫妻的状况。 所以老祖宗告诉我们,各自责,天清地宁。 可是在你们家可能就不一样了,同样妳先生走过去,把茶给撞倒了。 妳在旁边一看到了,马上很生气说:你走路不长眼睛是吧,要喝自己去泡! 妳先生听妳这么一说,火气也上来了:妳这个女人,放杯茶都不会放,妳还能做什么! 那大家想一想,这一杯茶撞倒了,两个人一吵会吵多久? 烽火连三月,就一直吵下去了。 甚至有可能吵到不可开交了,跑去离婚。 有一对年轻夫妻吵到要去离婚,到了那个办事的地方,办事人员一看,这么年轻,怎么吵着要离婚呢? 就问他们:那你们是为什么要离婚? 两个夫妻互相看一看:上个月我们为什么事吵架的? 为什么小事吵架已经想不起来,就是在那个当下整个意气用事,反正我就是跟你拼到底,就不理智了。 这个时候就想不起彼此的承诺,想不起双方父母的担忧,也想不起自己的下一代了。 所以说掌握情绪的人才能掌握未来,不只掌握好自己的未来,也掌握自己下一代、自己家庭的未来。 掌握不了情绪可能就毁了自己,也毁了这个家。 所以圣贤人教我们修养要从惩忿,把这个愤怒要能够调伏得好。 所以这一对夫妻就变成各相责,小事变大,就天翻地覆。 不过好像在大陆,现在天翻地覆是好的名词是吧? 那也得入境随俗,我们把它改一下。 不是啊? 不是都说,哎呀,这个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是不? 那意思是说,用都市叫好的,用人叫不好的,是这个逻辑是吧? 都好,反正我改这个也没关系,我改天崩地裂、日月无光可以吧。 因为很多词语有时候会因时代有点不一样,这个时候你还得随顺,但是义理不能变。 所以我们这里用天崩地裂好了。 比方说有一句成语叫既来之,则安之,还有出尔反尔。 大家知道它原来的意思吗? 《论语》里面讲: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是从这儿来的,是说远方的民族不服气我们,我们好好修养德行,敦亲睦邻,让他感动。 而且感动到,他要来归顺,他要来跟我们生活在一起。 我们好好帮助他,安顿好他、照顾好他,既来之,则安之。 会变,现在人传成:哎呀,算了,既来之,则安之了,到时候再说了。 再来,出尔反尔,是说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我们今天骂人的话出去了,迟早它又会回到我们身上。 《大学》里面讲,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就是这个意思,出尔反尔,就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所以,虽然这个道理,这两对夫妻的道理是在夫妻相处上,说实在的,孔夫子说,举一要反三。 这个三不是一二三意思。 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习惯,三、六、九都是表多的意思、大的意思。 所以就是人能从一个道理、一个事件当中去体悟,再把这个体悟用在所有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这个就是善于学习。 那各自责的态度其实都可以用在五伦关系当中。 我们从夫妻,我们直接举,比方君臣关系、同事、朋友关系,都是这样。 今天一个团队、一个公司开会,第一个人上去:哎呀,这一次的活动,哪个部门做得很好,哪个同仁付出特别多。 我做得不好,我们这个部门还有很多要检讨。 各自责,还赞叹别人的付出。 下一个部门、下一个同仁一上去,哎呀,你们做得不错,你们付出的哪一些了,我们也有不足。 那一场会开下来气氛好不好? 都是见人善,即思齐,都是先自我反省。 这种会开下来,愈开愈有智慧。 都能很理智的、很冷静的总结不足,然后效法别人的好。 可是假如第一个人上去了:这一次都是他害的,都是他那个部门不配合。 各相责。 下一个人上去:你好不到哪里去,你看这些也是你乱搞的。 哇,那这个会会开成什么会? 愈开愈误会了,就变成批斗大会了。 所以整个团体的氛围,绝对离不开人的修养。 修养好了,就是太和之气;修养不好了,一触即发的冲突都有。 所以故君子先慎乎德,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德行。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哦,大家最近念《大学》,真的很有《大学》的气质,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这个是跟大家谈到反省。 还有这个正己化人。 不要一味的要求孩子、要求家人,首先从自己做起。 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为什么人家会怨我们? 自己做得不好,还硬要求别人。 人家表面上吞下去了,内心不服:你又好到哪里去了,五十步还笑我百步。 所以真能正己,那个化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是刻意的,自自然然就感化别人。 而正己这个心态非常重要,一定先好好做好自己。 不然我们的精神都是耗在看别人不对,或者是担忧别人、指责别人,这精神统统耗在这里了。 不如好好把自己做好,带动家庭的德风。 所以时间一定要用在对的方向、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这个是第二个心态。 第三,我们说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教孩子是家庭的大事。 而之前我们跟大家交流到,第一个,我们对孩子要有信心。 不管他现在什么情况,我们坚信人之初,性本善。 而且,还要用真诚的爱心跟耐心来带领孩子。 第二,恩威并施。 其实在这一些道理当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得到,我们为什么叫中华民族,这个中字就时时提醒我们:做事不可太过,不可不及,要适当。 只有恩、只有疼,没有原则、没有威严,这孩子爬到你的头上去了。 只有威严,都没有亲情的爱护,那孩子看到你吓得半死,都想着,哎哟,赶紧离开这个家。 那又太过了。 包含我们第三要跟大家谈的,悲智双运。 你不能只有慈悲,你还要有智慧。 不然,慈母多败子。 你很爱他,都没有智慧去教导他,反而孩子恃宠而骄,就错了。 要悲智双运。 而这个恩威并济当中,我们看这个恩,就是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对他的关怀。 像我父亲,很威严,不怎么笑的。 结果我发现,我爸爸等我们都成人了,他当外公的时候,笑容变很多呢,都在那里含饴弄孙。 我在那个时候真的我很感动! 感动什么呢? 原来我爸爸不笑,是为了我们不笑。 对啊,你一个家里面得有人当白脸,有人当黑脸,才能震得住孩子不造次、有规矩。 等孩子都成人了,这个教育也告一段落了,这个时候就比较可以笑一笑了。 父亲这二十多年来就为了孩子、成就孩子,他不敢放松啊。 这是威。 而这个威,绝对不要误会,好像是很凶叫威,错了。 好像我们之前有写过道德之威、暴察之威、狂妄之威,有没有? 是我们哪一位老师讲课的时候有讲到? 肖老师有讲到。 所以这个道德之威是以身作责,有这个威。 所以我们就感觉父亲的德行在我们心目当中是非常崇高的,我到现在都觉得我爸的优点我还差得远,都没学好。 这个崇敬自然就提起来了。 而这个恩,也是在很多生活细节当中,父亲非常的体贴入微。 上次跟大家讲,我爸爸汇钱给我,大家记不记得? 一心一意,这么细腻的心,都是为了不让我难受。 而且我爸爸还跟我讲:在爸爸可以承受的范围,你好好去历炼。 我爸的意思就是说,只要我还撑得了,你要白白花掉我多少钱,我还是会咬着牙度过去。 可是你看,父亲愈是这样的心,我们就愈谨慎,不能再给父亲添麻烦了。 所以告诉大家,我只要过那一次钱而已,你们不要觉得我是以前常跟我爸要钱。 而且小时候我的记忆当中,虽然男人很有威严,但是我爸隔一段时间就会:来,带你出去走走。 我很高兴,然后表情还不能表现出来。 然后一上摩托车,坐在我爸爸后面就偷笑,很高兴,抱着我爸爸的肚子,哇,感觉到爸爸的体温,很欢喜。 这个就是有恩,有那种亲情。 然后有时候就到朋友家,有时候到亲戚家。 然后我爸爸就会说,这是我儿子! 我感觉当下无限的光荣,抬头挺胸。 而且你当下会有一种责任感,哦,你看,你出去就代表你爸,你可不能跟你爸丢脸。 这个是跟大家交流恩威并施很重要。 而这个威里面除了德行的风范,它还包含父母一定要讲求原则,不然孩子予取予求,他就愈来愈放纵了。 他予取予求宠坏了,父母就节节败退,不知道怎么去应对了。 至于怎么讲原则,我们明天再跟大家交流。 好,谢谢大家。 发布时间:2024-10-26 08:56:2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7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