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浅释 内容: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浅释(4) 如来惠我袈裟著身。 须发自落。 我游十方。 得无挂碍。 神通发明。 推为无上。 成阿罗汉。 我到如来处求出家时,蒙如来慈悲对我说:“善来比丘,袈裟著身,须发自落。 ”我不必披剃,就成比丘相。 我有神通,可以游行十方世界,来往自由,无挂无碍。 由神通而发明意识即如来藏性,不变随缘,自在圆融。 故佛称我,于众阿罗汉中,神通第一。 宁唯世尊。 十方如来叹我神力。 圆明清净。 自在无畏。 佛问圆通。 我以旋湛。 心光发宣。 如澄浊流。 久成清莹。 斯为第一。 不单独如来赞我,连十方世界的佛都叹我神力最为第一(神力具有四种意义:(一)遍游十方,做诸佛事,故曰圆明;(二)一真不动,丝尘不染,故曰清净;(三)任运示现,无碍解脱,故曰自在;(四)无魔不降,有怨皆伏,故曰无畏。 )现在佛问圆通,我认为旋转虚妄分别之意识,还归于湛然不动之心性,心性发出智慧之光明,好像将浊水澄清,澄之既久,就成为莹净皎洁之如来藏性。 故以意识法门,最为第一。 乌刍瑟摩。 于如来前。 合掌顶礼佛之双足。 而白佛言。 我常先忆久远劫前。 性多贪欲。 有佛出世。 名曰空王。 说多淫人。 成猛火聚。 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 乌刍瑟摩,译为火头,即火头金刚。 他是护法神,佛说法时,护法神只能立,不能坐,所以他没有从座而起。 他于佛前,拿掌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回忆久远劫以前,性多贪欲,当时有空王佛出世,他告诉我:“多淫之人,生时为欲火所烧,死后再被业火所焚,故成为大猛火聚,不但烧去善根,并且烧灭智种。 ”又教我要遍观全身骨节及两手两足,在欲心未动前,是清凉的。 欲念一动,就浑身发热。 这证明欲念确实有如大猛火聚。 我心生恐怖,就精进修观。 神光内凝。 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从是诸佛皆呼召我。 名为火头。 我就依教专心修观,觉得全身暖气炽盛,更增加我厌畏之心。 厌畏心生,淫心顿灭,就成为正定。 这一段神光,在内凝聚,把多淫之欲火,化成智慧之光,就得火光三昧。 从此之后,十方诸佛,都叫我做火头金刚。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 成阿罗汉。 心发大愿。 诸佛成道。 我为力士。 亲伏魔怨。 我用火光三昧之力来消灭诸漏,断除结缚,得入圆通而成大阿罗汉。 我遂发大愿,所有诸佛成道,我做大力士,拥护佛法,亲自为诸佛制伏魔怨。 佛问圆通。 我以谛观身心暖触。 无碍流通。 诸漏既销。 生大宝焰。 登无上觉。 斯为第一。 佛问哪一法门最圆通,我以观察身心的暖触,成为智慧光,烧尽惑业,故得无碍。 再以神光智火,流贯十方,融通如来藏性,成就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故能消灭诸漏,而得大宝炎的智光,即火光三昧,转凡成圣,登无上觉位。 故认为专心一意来观察火大,最为第一。 持地菩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念往昔。 普光如来出现于世。 我为比丘。 常于一切要路津口。 田地险隘。 有不如法。 妨损车马。 我皆平填。 或作桥梁。 或负沙土。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回忆过去劫,当普光佛住世时,我发心跟他出家,勤修苦行。 常于一切往来必经之要路,和水陆交通之津口,田地险窄的地方,凡有不合理想,或妨碍损坏车马之处,我都把它填平。 或者筑一条桥梁,或者背负沙土,来修补要道,让来往的人都得到方便。 如是勤苦。 经无量佛出现于世。 或有众生于阛阓处。 要人擎物。 我先为擎。 至其所诣。 放物即行。 不取其直。 我这样勤苦工作,经过无量佛出现于世,都不生退心。 有时遇著老弱众生,在热闹市场中(阛即市垣,阓即市门),正需要人来代搬东西,我会自动替他搬运,送至其家,放下东西便离开,而不要他的分文。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 世多饥荒。 我为负人。 无问远近。 唯取一钱。 或有车牛被于泥溺。 我有神力。 为其推轮。 拔其苦恼。 毗舍浮佛,译作“遍一切自在佛”,是庄严劫之末,最后一位佛。 彼佛住世的时候,世多饥荒,饥民要移地逃荒。 我为他们,背负人或背负物,无论远近,我只取一钱,人秋代价。 有时看见牛车,陷入泥泞中,不能移动。 我有神力,乃为他们推动车轮,拔去他们的苦恼。 时国大王延佛设斋。 我于尔时平地待佛。 毗舍如来。 摩顶谓我。 当平心地。 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有一次,因王设斋请佛,我就站在路旁平坦之处,等候佛来。 毗舍佛见到我,便为我摩顶,对我说:“当平心地。 心地平,则世界一切地皆平啊! ”心地即性地。 我即心开。 见身微尘。 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 微尘自性。 不相触摩。 乃至刀兵亦无所触。 我听后即心眼开明,看见自身的大微尘和能造世界所有的微尘,并没有差别。 微尘是内外地大的色法和自性——即如来藏性的心法、色法和心所法,只是一体,成为性色真空。 内外不相抵触,不相摩擦;如空合空,似水投水,两不相碍。 乃至外地大之刀枪,和内地大之肉身,亦不会抵触损害。 这境界就如六祖大师伸头,刺客三挥利刃,亦不能斩害。 亦正是:“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的无碍自在解脱。 我于法性。 悟无生忍。 成阿罗汉。 回心今入菩萨位中。 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 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我因明白内外二尘,都同一自性,并没有能生和所生,因此就悟入无生法忍,成就阿罗汉果位。 现在再回小乘心,入大乘菩萨位了。 假如我知道有佛,要宣讲妙莲花,即楞严经,为一切众生,开示佛之知见地,即根中不生灭性,一乘寂灭场地,为诸佛之因地心,依此进修,可得果地觉。 我就会先为证明,和大众来修,作为他们的首座。 佛问圆通。 我以谛观身界二尘。 等无差别。 本如来藏。 虚妄发尘。 尘销智圆。 成无上道。 斯为第一。 佛问修证圆通原因,我是以观察内身和外界二尘,平等没有差别,都是属于如来藏性,全相即性。 万法唯心,只因有妄相,才发为微尘。 现既悟相妄性真,则尘相消除,真性显现,智光亦能圆明,而成无上觉道。 故认为专心观察地大,最为第一。 月光童子。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为水天。 教诸菩萨修习水观。 入三摩地。 月光童子,童贞入道,故叫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对佛说:我记得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佛出世,名叫水天佛。 他教诸位菩萨,修习水观定,观想水大而入正定。 观于身中。 水性无夺。 初从涕唾。 如是穷尽津液精血。 大小便利。 身中旋复。 水性一同。 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 等无差别。 首先观想我身中的水性,并无相克相冲之处。 再观想鼻涕、口水,乃至咽下的津,喉外的液,骨髓里的精,筋肉里的血,一直到大便小便的水分,在身中旋转往复,不管它是清是浊,但水的湿性是一样的。 同时身中的水和世界外的水,甚至浮幢王刹所有的香水海,亦是一样,没有什么差别。 浮幢王刹,在普光摩尼香水海中,有一大莲花,名种种光明蕊香幢。 华中有十佛刹及无量数香水海,一一海中各有一刹种,每一刹种,皆有二十重佛刹,垒垒高如法幢一样。 这就是佛刹之王,故名浮幢王刹。 我于是时。 初成此观。 但见其水。 未得无身。 当为比丘。 室中安禅。 我有弟子。 窥窗观室。 唯见清水遍在室中。 了无所见。 我在那时,修习水观,已有点相应,明白能观之智和所观之境,故入观之时,不见有人,只见有水,以水为身。 但还未能得到无相,未能得到无身。 当时我已出家,故常在静室里坐禅,修习水观。 某次,我有一小徒弟,见我很久没出去来,便走去看看。 从窗外瞻望,只见满室都是清水,没有其他的东西。 童稚无知。 取一瓦砾投于水内。 激水作声。 顾盼而去。 我出定后。 顿觉心痛。 如舍利弗遭违害鬼。 童子无知识,又找不到师父,怀疑室中的水,是不是真的。 就拿一小块瓦砾,投入水中,激水有声,知道是真水,便前后观望,然后走回去。 我出定后,忽然觉得心痛,犹如舍利弗遭遇违害鬼伤害一样。 舍利弗在阇崛山入定的时候,有违害和复害二鬼从虚空走过。 一鬼要用拳打舍利弗,一鬼劝他不要打。 但第一个鬼不听,便一拳打著舍利弗之头。 舍利弗出定后,顿觉头痛,便往问世尊:“从来没有病痛,为何今天会头痛? ”佛说:“有个伽罗鬼,打你的头。 那个鬼,气力无比,若打须弥山,亦会打成二分,幸亏你有定力,要不然便会粉身碎骨。 现在那个伽罗鬼,恶有恶报,已堕入阿鼻地狱了。 ”我自思惟。 今我已得阿罗汉道。 久离病缘。 云何今日忽生心痛。 将无退失。 我心里想,我已得到阿罗汉果,亦很久离开病痛了,为什么今天会生心痛呢? 难道我已退了道心,失去果位? 尔时童子捷来我前。 说如上事。 我则告言。 汝更见水。 可即开门。 入此水中。 除去瓦砾。 童子奉教。 后入定时。 还复见水。 瓦砾宛然。 开门除出。 我后出定。 身质如初。 这时童子,很快又走到我面前,把刚才他所见所做的事告诉我。 我就对童子说:“你再看见水时,可开门把那块瓦砾捡出。 ”童子依教,等到我再次入定时,亦是满室清水,他便开门拿出瓦砾。 我出定后,身体复元,不再觉心痛。 逢无量佛。 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 方得亡身。 与十方界诸香水海。 性合真空。 无二无别。 今于如来得童真名。 预菩萨会。 我继续修水观,经过无量劫,亦亲近无量数佛,一直到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时,我方能证到亡身,能和十方世界所有的香水海,合而为一。 真心和水性相合;真心就是水性,水性就是真心,无二无别。 现在佛的座下,得到童贞之名,参预菩萨之位。 佛问圆通。 我以水性一味流通。 得无生忍。 圆满菩提。 斯为第一。 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不论内水外水,都是一味流通,并没有差别。 我亦明白水性空寂,本自无生,亦无有灭,就得无生法忍,证入圆满无上菩提。 故水观的法门,最为第一。 琉璃光法王子。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经恒沙劫。 有佛出世。 名无量声。 开示菩萨本觉妙明。 观此世界及众生身。 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琉璃光,梵语“吠琉璃”,意是青色宝。 法王子即菩萨,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回忆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佛出世,名无量声。 他对大机菩萨开示大乘之理说:“本觉妙明,即是天然本具灵觉之性,是寂然不动,有感遂通;妙是体而不变,明是用而随缘。 故它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而风性亦是不变,只有随缘而吹动。 所以要观想,这个世界以及一切万法万物,皆是由无明妄缘,风力所转动而有的。 本觉即真如,本是不立一尘,哪有众生和世界? 只因一念无明妄动,动则有风。 风大就是一念心中的动相。 世间一切诸风,亦是从这动相而来。 ”我于尔时。 观界安立。 观世动时。 观身动止。 观心动念。 诸动无二。 等无差别。 既然风大是由一念无明妄动,要随无明风力所转,故有世界众生。 但能明白风性本空,动相非有,就可返回本觉妙明真心。 这时候我就依教奉行,观察十方世界之安立,实在是由风力所执持。 观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迁流,亦是由风力所密移。 就是身体之行、住、坐、卧,亦是风力所役使。 甚至心之动念,生、住、异、灭,亦是风力所推引。 再仔细观察下去,内而身心,外而世界,动相虽有多种,但其体是无二的。 因风性只有一个。 我时觉了此群动性。 来无所从。 去无所至。 十方微尘颠倒众生。 同一虚妄。 我即时明白,这一切动相都是由风性所转,但风性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当体全空,没有实体。 那么十方微尘世界,以及一切颠倒众生,都是虚妄,都被妄缘风力所转了。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 如一器中贮百蚊蚋。 啾啾乱鸣。 于分寸中鼓发狂闹。 逢佛未几。 得无生忍。 像这样推广至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所有的众生,犹如在一个瓶里装著百千支蚊子,啾啾乱叫,于一分一寸的空间,鼓著翅膀,狂叫乱闹! (我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这样,终日争人竞我,求名谋利,没有停息,有何意思? )我得到无量声佛的教示,勤修不久,就得开悟,得到无生法忍,而获圆通。 尔时心开。 乃见东方不动佛国。 为法王子。 事十方佛。 身心发光。 洞彻无碍。 我的心眼开明,就看见东方不动如来,本觉不动的真体。 在他的座下,做法王子。 从此之后,遍事十方如来,更明白妄身妄心,皆被妄缘风力所转。 亲见自己本具之法身真心,内外洞彻,如净琉璃,自在无碍。 佛问圆通。 我以观察风力无依。 悟菩提心。 入三摩地。 合十方佛传一妙心。 斯为第一。 佛问圆通,我因观察风力无依无体,当体即空。 风大既空,则由妄缘风力所转之身心世界,岂不亦空! 因此悟入菩提真心,得到正定,契合十方诸佛所传心印法门,故认为观察妄缘风力,而证妙明真体,最为第一。 虚空藏菩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与如来。 定光佛所。 得无边身。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和佛在过去无量劫前,是同事然灯佛,我那时就已经得到无边身,犹如虚空一样,没有边际,又能含藏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珍宝,所以又叫无尽藏。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 照明十方微尘佛刹。 化成虚空。 我手持四大智慧宝珠,照明十方世界,微尘数佛刹,使所有外四大都化为虚空。 这空不是断灭空,而是空诸妄相。 妄尽真存,故能证得真空法身。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 内放十种微妙宝光。 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又从自心中,现出大圆镜智——这智是转八识所成。 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界,无一不在宝光所照之中。 这是色空无碍,理事圆融。 诸幢王刹。 来入镜内。 涉入我身。 身同虚空。 不相妨碍。 所有浮幢王刹,亦摄入大圆镜里,涉入我身。 身如虚空一样,不相妨碍,这是身和虚空,事事无碍,广狭自在。 身能善入微尘国土。 广行佛事。 得大随顺。 我以正报之身,善能遍入依报的微尘国土,广做佛事。 这是巧把尘劳为佛事,得到最大恒顺众生的力量。 此大神力。 由我谛观四大无依。 妄想生灭。 虚空无二。 佛国本同。 于同发明。 得无生忍。 这种大威神力,是由我观察四大是无依无体,只是唯心所现,随著妄想,心生法生,心灭法灭。 所以虚空和四大,在相上虽是二,在性上则无二,而诸佛国土,亦是由四大所成,故和虚空一样。 因此明白如来藏性,性空即是真觉,性觉即是真空,清净本然,而能周遍法界,空性圆明,生即无生。 四大亦一样,看不见有少法生灭之相,故即悟入无生法忍。 佛问圆通。 我以观察虚空无边。 入三摩地。 妙力圆明。 斯为第一。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际,而得入正定,得到色空无碍,依正互融之妙力。 空性圆明,获大自在。 故以观空,最为第一。 弥勒菩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经微尘劫。 有佛出世。 名日月灯明。 我从彼佛而得出家。 心重世名。 好游族姓。 弥勒菩萨,“弥勒”是姓,译“慈”。 名叫“阿逸多”,译“无能胜”。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回想过去无量劫前,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 我跟他出家。 但我的名利心太重,喜欢攀缘,喜欢和富贵人家交游。 尔时世尊。 教我修习唯心识定。 入三摩地。 历劫已来。 以此三昧。 事恒沙佛。 求世名心。 歇灭无有。 因我重名利,心常驰散,故佛教我专修唯心识定。 观想三界唯心所生,万法唯识所变。 我就专心修这个定,觉得攀缘心不生,亦不再向外驰求,就得正定。 从此之后,经历无数劫,都是以唯识三昧,来奉事恒河沙诸佛。 对于世间名利心,已完全停歇消灭。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 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 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直至然灯佛出世,我才得成就无上妙圆的唯心识定。 乃至尽虚空诸佛国土,如有净有秽的凡圣同居土,无净无秽的常寂光土,有净无秽的实报庄严土,都是由我识心变化出来的。 世尊。 我了如是唯心识故。 识性流出无量如来。 今得授记。 次补佛处。 我既然明白一切都是唯心识所现,亦知道从识性流出无量诸佛。 我虽未成佛,但已能现土现佛,广做佛事。 佛亦知道我已证无上妙圆,识心三昧,故我已蒙佛授记,候补佛位,将来释迦佛退教主位后,我就补上,作贤劫中第五尊佛,来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众生。 佛问圆通。 我以谛观十方唯识。 识心圆明。 入圆成实。 远离依他及遍计执。 得无生忍。 斯为第一。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一切依正染净,皆是识心所变现。 识心既具足一切法,故能圆明而入圆成实性。 远离妄缘所生之依他起性,遍计执性,便得无生法忍,故以观察唯识法门,最为第一。 什么是依他起性? 圆成实智是真体,能为诸法所依,比如麻。 依圆成实智所起虚妄之相,比如绳,因依他起性,而有绳,有麻,加以分别妄执,周遍计度,故成蛇。 这是说夜间见绳,妄认为蛇。 麻上生绳已是妄,何况绳上更生蛇,岂不妄上加妄。 大势至法王子。 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大势至法王子,和他的同伦,五十二位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对佛说他证圆通之法门。 当初阿弥陀佛为转轮圣王时,观音菩萨是他的长子,大势至菩萨为他的次子。 此两大菩萨,现在极乐世界,居弥陀佛左右,辅助弥陀佛,候补佛位。 等弥陀佛涅槃后,正法住世,亦复无量劫。 等到正法于上半夜灭尽,下半夜时,观音菩萨就成佛,名普光功德山如来。 佛寿与正法,亦皆无量劫。 等至正法于上半夜灭,大势至将于下半夜成佛,名善住功德宝王如来。 大势至菩萨是以都摄六根,念佛法门而证道。 念佛至成道有五十二个阶段: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妙觉。 故同来之五十二位菩萨,亦是代表五十二阶段。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无量光。 十二如来。 相继一劫。 其最后佛。 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 念佛三昧。 我回想无量数劫前,有佛出世,名无量光。 又有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在一劫内,总共有十二位佛,相继出世。 最后这位超日月光佛,他教我念佛法门,我遂得入正定,所以叫做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 一专为忆。 一人专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见非见。 比方有二个人,一人专忆念,一人专忘记。 这二个人是会若逢等于不逢,相见成为不见。 这里一人专念指佛,一人专妄指众生。 佛时刻念众生,众生则时时把佛忘记。 偶然想起佛法是太好太妙,但妙在什么地方他不知道,又不肯静心来学。 佛为什么要念众生? 因佛知道众生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和诸佛元是一体。 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堪作佛。 ”这是佛教之伟大处,亦是教义最高处。 佛教提倡五戒,戒杀、盗、淫、妄、酒。 亦是为爱护众生,教化众生,要众生反迷归觉,早日回家。 可是我们众生,跑到这个世界来,便舍本逐末,背觉合尘,认假作真,把自己的老家,慈悲的父母,诸佛菩萨都忘了。 关于念佛法门亦有多种:(一)持名念佛:闻说佛名,一心称念。 (二)观像念佛:观佛像庄严,一心念佛。 (三)观想念佛:观想佛之伟大,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一心念佛。 (四)实相念佛:即念自性,法身真佛。 参禅不打妄想,只参念佛是谁? 亦是实相念佛。 不过,人若没有德行,没有道心,只一味念佛,有时亦会著魔。 好像在香港大屿山,有一出家人名叫恒阅,来慈兴寺,要修般舟三昧,即常行三昧。 关在房里九十天,不坐不卧,只是常行常立,一心念佛。 有一天我听他越念越大声,越跑越快,觉得有点奇怪,便走进房中看。 原来这比丘前生是牛,为寺耕种有功,就投生人身,出家修道。 可是牛性不改,脾气很大,倔强难伏。 他以为修般舟三昧,可以除恶习,可是道德不足,定力不坚,反著了魔。 他看见阿弥陀佛在他面前跑,他就跟佛跑。 其实佛怎会在他面前跑? 只是一支水牛精,变作阿弥陀佛来引诱他。 后来我为他揭破了,才恢复平静。 二人相忆。 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 同于形影。 不相乖异。 如果二人互相忆念,大家忆念深切,不相舍离,就会生生世世,如影随形,不会乖违离异。 众生如能不妄念佛,则不但今生,可以见佛,乃至往生之后,亦得常随佛学,不再相离。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 如母忆子。 若子逃逝。 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 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十方如来,怜悯护念众生,有如母亲忆念儿子一样。 如果子女不听教,逃走不回,做母亲的虽日夜忆念,亦是无用的。 如果子女能忆念母亲,好像母亲忆念子女一样恳切,那么大家就会生生世世,不相违背远离。 若众生心。 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 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如果众生的心,能够时时念佛,时时忆佛,纵然现在不能见到佛,将来必定会见到佛,因为离开佛已经不太远了。 这个念佛法门,不假借其他方便方法,或者什么秘诀,只要一心专念,就会得到心佛相应,心眼开明。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气。 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如薰染香气的人,身上就有香气,念佛的人就会染著佛之香气。 以佛的法身和智慧光来庄严自己的本觉心佛,这叫香光庄严。 我的本修因地心,是以念佛之心,心心相继,没有间断,而得入无生法忍。 现在我还在这个世界,专门摄受念佛之人,往生极乐净土。 佛问圆通。 我无选择。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 斯为第一。 现在佛问圆通法门,我不必诸多选择其他之根,只摄一精明,使它不再托根缘尘向外驰。 一精既摄,则其他六根,都不起作用。 净念即没有妄念,只一心念佛,没有他念。 念念相继无有间断。 念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念不离净念,心心与佛相应,就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心佛一如,而得正定。 故我认为念佛法门最为第一。 以上是由二十四位圣人,各述圆通法门。 第廿五位,即最后一位——观世音菩萨——述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的法门。 发布时间:2024-10-26 09:05:0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article/7543.html